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13-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_第1页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13-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_第2页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13-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_第3页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13-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_第4页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13-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脑脊液检验本章内容第一节脑脊液的标本采集与处理第二节脑脊液理学检验第三节脑脊液显微镜检验第四节脑脊液化学与免疫学检验第五节脑脊液检验的临床意义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主要是由脑室脉络丛通过主动分泌和超滤作用以及脑室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产生,循环流动于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中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成年人:约120m1~180m1,新生儿:约10ml~60ml(1)缓冲保护作用(2)运输(3)调节颅内压力和pH的稳定性(4)参与神经内分泌总容量生理作用通过对脑脊液的检验,可了解脑脊液的改变,达到对中枢神经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目的。第一节脑脊液的标本采集与处理一、标本采集脑脊液标本的采集一般由临床医师通过腰椎穿刺采集★每管2mL脑脊液第1管化学与免疫学检查第2管微生物检查第3管常规检查★疑有恶性肿瘤,另采集1管作脱落细胞检查。二、标本处理1、应立即送检,并于1小时内检验完毕。

2、若不能及时检查,需在2~4℃环境下保存,4小时内完成检验。

3、标本放置过久可导致细胞破坏、葡萄糖等化学成分分解、细菌溶解等,影响检验结果。第二节脑脊液理学检验一、颜色(一)检测原理肉眼观察脑脊液颜色变化,分别以无色、乳白色、红色、棕色、黑色、绿色等描述。(二)参考区间

无色或淡黄色。(三)临床意义当中枢神经系统有炎症、损伤、肿瘤或梗阻时,破坏了血-脑脊液屏障,使脑脊液成分发生改变,而导致其颜色发生变化。表

脑脊液的颜色变化及临床意义二、透明度(一)检测原理肉眼观察脑脊液透明度变化,分别以“清晰透明”、“微浑”、“浑浊”等描述。(二)参考区间

清晰透明。(三)脑脊液的临床意义透明度与其所含有的细胞和细菌数量有关。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呈明显乳白色浑浊。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呈毛玻璃样浑浊。穿刺损伤带入红细胞,脑脊液可呈轻微的红色浑浊。表

脑脊液新鲜出血与陈旧性出血的鉴别三、凝固性(一)检测原理肉眼观察脑脊液放置是否有沉淀、凝块或薄膜。(二)参考区间放置12~24小时后无薄膜、凝块或沉淀。(三)临床意义脑脊液形成凝块或薄膜与其所含的蛋白质,尤其是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有关。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小时内即可出现凝固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小时,可见液面由纤细的薄膜形成。神经梅毒的脑脊液可有小絮状凝块。蛛网膜下腔梗阻的脑脊液呈黄色胶样凝固。脑脊液同时存在胶样凝固、黄变症和蛋白质-细胞分离(蛋白质明显增高,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称为Froin-Nonne综合征,这是蛛网膜下腔梗阻的脑脊液特点。四、比重(一)检测原理常用折射仪检测比重。(二)参考区间腰椎穿刺:1.006~1.008;脑室穿刺:1.002~1.004;小脑延髓池穿刺:1.004~1.008。(三)临床意义1.增高主要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等。2.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分泌减少;脑脊液流失过多等因素。第三节脑脊液显微镜检验(细胞学、病原学检查)一、细胞学检查(一)检测原理1.细胞总数计数(1)仪器计数法。(2)显微镜计数法:直接计数法和稀释计数法。2.白细胞计数(1)仪器计数法。(2)显微镜计数法:直接计数法和稀释计数法。3.白细胞分类(1)仪器分类法。(2)显微镜分类法:①直接分类法: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所占的比例,以百分数表示。②染色分类法制备涂片后Wright染色。(二)方法评价1.细胞计数(1)仪器计数法精密度高、速度快、报告及时。形态学报警,必须进行显微镜计数法复查。(2)显微镜计数法操作繁琐,但可作为校正仪器的参考方法。表

脑脊液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学评价2.白细胞分类计数(三)质量控制1.细胞计数:(1)及时检查(2)校正(3)形态(4)辨别2.分类计数:(1)离心速度不宜过快、时间过长。(2)细胞涂片应厚薄均匀,固定时间不能太长,更不能高温固定。(四)参考区间红细胞:无;白细胞: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有核细胞分类:多为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7:3)内皮细胞偶见。图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图

脑脊液中中性粒细胞(五)临床意义1.脑脊液细胞数增高的程度及细胞种类的临床意义表

脑脊液细胞数增高及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2.腔壁细胞、肿瘤细胞和污染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表

脑脊液腔壁细胞、肿瘤细胞和污染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图

脑脊液脉络丛细胞图

脑脊液原始粒细胞(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脑脊液肿瘤细胞(胃癌转移)二、病原学检查(一)检测原理1.细菌(1)显微镜检查(2)细菌培养(3)ELISA法2.寄生虫(1)显微镜检查(2)脑囊虫检查3.梅毒螺旋体检查(二)质量控制1.苛养菌宜在床边采集和接种脑脊液标本,同时作涂片检查,以获得初步诊断。2.颅内脓肿需考虑标本在厌氧条件下转运和培养。(三)参考区间阴性(四)临床意义1.细菌检查:排除污染因素,检出细菌均视为有病原菌感染。2.寄生虫检查:检出寄生虫虫卵和虫体即可诊断为寄生虫病。第四节脑脊液化学与免疫学检验一、蛋白质(一)检测原理1.蛋白质定性检查常用方法:潘迪试验(Pandy试验)硫酸铵试验(Ross-Jone试验、Nonne-Apelt试验)

Lee-Vinson试验2.蛋白质定量检测常用方法: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双缩脲法、染料结合法、免疫学法表

脑脊液蛋白质定性检查原理(二)方法评价1.蛋白质定性检查方法学评价见表13-4-2。表13-4-2

脑脊液蛋白质定性检查方法学评价2.蛋白质定量检测方法学评价见表13-3-3。表13-3-3

脑脊液蛋白质定量检测方法学评价(三)质量控制1.蛋白质定性检查(1)假阳性(2)假阴性(3)红细胞过多时,须离心处理。(4)Pandy试验过于敏感2.蛋白质定量检测(1)如有多量细胞或浑浊,应先离心取上清液测定。(2)蛋白质浓度过高,稀释后重新检测。(3)注意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法手工测定。(四)参考区间1.蛋白质定性:阴性或极弱阳性。2.蛋白质定量:腰椎穿刺:0.2~0.4g/L;脑室穿刺:0.05~0.15g/L;小脑延髓池穿刺:0.1~0.25g/L。(五)临床意义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是血脑屏障被破坏的标志,常见于:

1.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2.神经根病变

3.椎管内梗阻

4.其他

二、葡萄糖(一)检测原理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和己糖激酶法。(二)方法评价1.葡萄糖氧化酶法反应特异性低。2.己糖激酶法特异性和准确性。(三)质量控制1.将标本用量加倍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2.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常含有细胞和细菌,应在留取标本后及时检测。3.不能及时处理需要加适量防腐剂预防假性降低。(四)参考区间腰椎穿刺:2.5~4.4mmol/L;脑室穿刺:3.0~4.4mmol/L;小脑延髓池穿刺:2.8~4.2mmol/L。(五)临床意义脑脊液葡萄糖的高低与血糖浓度、血-脑脊液屏障的通透性、葡萄糖的酵解程度有关。1.生理性变化(1)早产儿及新生儿(2)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2.病理性变化(1)增高:见于①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血性脑脊液;②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③急性颅脑外伤、中毒、缺氧、脑出血等所致丘脑下部损伤等;④糖尿病等。(2)减低:见于①细菌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膜炎,以化脓性脑膜炎早期减低最明显;葡萄糖含量越低,则预后越差;②脑肿瘤;③神经梅毒;④脑寄生虫病;⑤低血糖。三、氯化物(一)检测原理测定的方法有硝酸汞滴定法、电量分析法、硫氰酸汞比色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等。临床常用电极法。(二)方法评价脑脊液氯化物检测的方法学评价见表13-4-4。表13-3-4脑脊液氯化物检测的方法学评价(三)质量控制1.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应及时擦去或更换电极。2.电量分析法可选用纯试剂进行空白校正,通过预电解除去杂质。(四)参考区间成人:120~130mmol/L;儿童:111~123mmol/L。(五)临床意义脑脊液氯化物含量约为血浆的1.2~1.3倍。1.减低:见于①细菌性或真菌性脑膜炎早期等;②细菌性脑膜炎的后期;③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和肾脏病变;④病毒性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肿瘤。2.增高:主要见于肾炎、心力衰竭、尿毒症、脱水和浆液性脑膜炎等。四、酶临床检测常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腺苷脱氨酶(ADA)肌酸激酶(CK)溶菌酶(LZM)(二)质量控制1.避免溶血出现假性增高。2.避免高温、剧烈振荡果。(三)参考区间脑脊液主要酶参考区间见表13-4-5。(一)检测原理除溶菌酶外多用酶速率法,溶菌酶多数采用比浊法进行测定。(四)临床意义表13-4-5脑脊液主要酶参考区间及浓度增高的临床意义五、蛋白电泳(一)检测原理常用乙酸纤维薄膜电泳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二)方法评价1.电泳条件与血清蛋白电泳相同。2.若采用等电聚焦电泳可提高电泳图谱的分辨率。3.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辨率更强,且脑脊液标本无需浓缩。(三)质量控制标本在高分子聚乙二醇或右旋糖酐透析液中需浓缩(四)参考区间前白蛋白:3%~6%;白蛋白:50%~70%;α1球蛋白4%~6%;α2球蛋白:4%~9%;β球蛋白:7%~13%;γ球蛋白:7%~8%。蛋白商(球蛋白/白蛋白比值):0.4~0.8。(五)临床意义1.脑脊液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见表13-4-6。表13-4-6脑脊液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2.蛋白商变化(1)增高:主要见于脑脊髓灰质炎、神经梅毒、多发性硬化症、亚急性梗死性全脑膜炎等。(2)减低:主要见于脊髓压迫症、脑瘤、化脓性脑膜炎急性期等。六、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正常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极少,主要为IgG。(一)检测原理主要有免疫电泳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和免疫扩散法。(二)方法评价1.凝胶沉淀试验操作繁琐、灵敏度低,耗时长等2.免疫比浊法灵敏、快速且能自动化测定。(三)参考区间IgG:10~40mg/L;IgA:0~6mg/L;IgM:0~0.22mg/L;IgE:极少量。(四)临床意义表13-4-7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增高的临床意义七、髓鞘碱性蛋白(

myelinbasicprotein,MBP)(一)检测原理MBP是神经组织独有的一种蛋白质,具有很强的组织和细胞特异性,是脑组织实质性损伤的特异性标记。测定多采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法。(二)参考区间<4μg/L。(三)临床意义1.MBP增高:见于恶性神经鞘瘤、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