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与后世汉文化的关系目录:一、汉文化的定义二、何谓两汉三、汉代科技、文化四、汉代在汉文化中发挥的作用
汉文化的定义
汉文化可以是指汉朝文化或者汉族传统文化,即狭义的中华文化,以夏商周三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吉凶宾军嘉五礼以及仁义礼智信五常为核心,汉文化也就是华夏文化。华夏文化强调的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而汉文化则强调的是汉朝继承的华夏文化并被历代汉族人继承的文化。礼仪是汉文化最大的特征,也是六艺之首。汉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何谓两汉
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历史阶段,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大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而到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匈奴帝国战败则向西逃。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崛起。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可以说汉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盛世,其文化也体现出特有的“大汉气象”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安徽省灵璧县东南)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202年正式称皇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或前247—前195),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人,起兵于江苏沛县。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楚辞家。他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吴广在沛县起义,公元前206年首先入关推翻暴秦,后利用近五年时间消灭天下割据势力,于公前202年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刘邦登基后,刘邦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巩固统一局面,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修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重视农业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并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等地方吏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他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常颁布减省租赋诏令。此外,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向人民开放土地和山林资源,任民垦耕;并除盗铸钱令,开放金融,实行金融自由政策,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无不流通,商品迅速发展。农工商业的发展,使文帝时期畜积财增,户口渐多,国家的粮仓钱库溢满,海内殷富,天下家给人足,社会经济繁荣。张骞出使西域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发动对匈奴战争,开拓疆土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汉疆域图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东汉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教东来,均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汉光帝刘秀汉光帝刘秀刘秀(前6—57年),汉族,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后汉王朝(也俗称东汉)开国皇帝。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与兄在家乡乘势起兵,并在昆阳之战中一举歼灭了新莽王朝的主力。公元25年,刘秀与绿林军公开决裂,在河北登基称帝,建立了后汉王朝。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平灭诸多割据政权,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长达20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天下定后,刘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发展生产、大兴儒学,从而奠定了后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东汉疆域图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近210年。东汉共传十二帝,前后经历195年。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
东汉桓帝时,仅太学生就号称有3万人。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汉代科技文化科技领域代表人物时期主要成就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远祖造纸蔡伦西汉东汉东汉东汉东汉东汉数学天文地理医学张衡华佗张仲景改进造纸术,不仅降低成本,而且提高纸的产量和质量《九章算术》成书,奠定中国古代数学基础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擅长外科手术,制成“麻沸散”,创制了医疗体操“五禽戏”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商周时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书写材料的变化蔡伦像西汉时期原始社会战国时代东汉时期“神医”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创编“五禽戏”华佗像广西中医药大学学生练习五禽戏87岁老人练习五禽戏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德治
仁:内在思想核心
礼:外在行为规范
中庸:辨证思维方法
知、行、学、思道家思想的学派特征:核心:“道本体论”人生主张:“无为”认识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儒道互补”成为汉文化即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宏阔的文化精神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思想、文化的统一秦朝: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兴起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左氏春秋、毛诗、周官礼等。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马融等;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百戏:起源百戏种类:杂技、像人之戏、俳优谐戏乐舞:乐府、乐伎、舞姿
汉代艺术形式多样,舞乐百戏丰富多彩。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奠定中国文明的重要时期,不仅统一了全中国的疆域,并继承了一部分周代的典制和秦代的朝仪;在学术上,斥百家而“独尊儒术”,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在文学艺术上,提倡辞赋,设立乐府,推动了乐舞的发展。
汉代,是我国乐舞、杂技等艺术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汉代经过文、景时期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国势空前强大,人民生活安定,这就为广泛开展“百戏”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百戏活动,在汉代能有一个比较繁荣的局面,除了当时国内安定,人民生活比较安宁等客观条件外,同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是分不开的。这些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都很重视乐舞。把它作为主要娱乐工具,同时还把演出“百戏”作为对外夸耀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百戏是伴随着秦汉经济和文化高涨而兴盛德综合表演艺术,是混合了体育竞技、杂技魔术、歌舞装扮诸种表演形式于一炉的大杂烩,一种“俳优歌舞杂奏”。
百戏的起源:是经春秋战国到秦代的孕育,至汉代时蓬勃发展起来。它起源于秦汉漫衍之戏,也就是由人装扮成珍异动物并表演。百戏上承夏代乐舞、周代散乐、下启魏、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戏曲、乐舞、杂技艺术。
斗鸡、走狗均属于杂技的雏形,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地民间十分流行。先秦时期百戏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到了汉代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规模盛大的百戏艺术
杂技:力技:蚩尤戏——角抵戏——百戏
角抵戏《东海黄公》演的是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自己被虎所杀的故事。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固定情节。表演中的两个人,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的虎形。
《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人物、情节、冲突、结局,都是排定了的,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难怪有戏剧史家把《东海黄公》视为中国戏曲的雏型,把百戏集演视为孕育中国戏曲的摇篮。
角抵是一种中国古代的角力游戏,又称相扑。它们主要是通过力量型的较量,用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的方式来决出胜负。
角抵是上古时代的战争搏斗的一种手段,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一定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到了秦汉时期,角抵游戏已非常盛行了。(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徘优之观。
《史记·李斯列传》《打虎亭汉墓闭合相扑图》
主要有倒立(多为女伎,有的单臂倒立,技术娴熟,健美多姿);飞丸跳剑(一种抛接丸、剑等道具的杂技,汉代大为流行);扛鼎与弄壶(张衡在《西京赋》中讲到,“乌获扛鼎”乌获是我国古代的勇士,扛鼎原是举重,后来发展为弄车轮,弄壶从扛鼎演变而来,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耍坛);冲狭(所谓冲狭就是钻圈,伎人手持双狭飞身向环中冲去);都卢寻幢(相当于现在的顶竿,这项杂技为我国固有,如爬竿)。杂技:形体技《三人倒立杂技俑》洛阳七里河出土西安博物院杂技俑“象人之戏”
汉代的象人之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乔妆的动物戏;一类是乔妆的各类神仙、人物戏。乔妆动物戏起源甚古。传说尧舜时期就有所谓“鸟兽翔舞”、“百兽率舞”之说,这是指人们装扮成各种禽兽之形进行舞蹈。先秦时期的乔妆动物戏大抵与宗教祭祀有关,作为娱乐活动的乔妆动物戏,大抵在秦汉时期才广泛流行。《汉书·礼乐志》记载汉哀帝罢乐府官时:“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颜师古注:“孟康曰:‘象人,若今戏虾鱼师(狮)子者也。’韦昭曰:‘着假面者也。’”中国最早的大型幻术--鱼龙曼延
“鱼龙曼延”指两个相近的节目:“鱼龙”是指大鱼变换成八丈巨龙(见《汉书.西域传赞》);“曼延”是八十丈长的巨兽蜿蜒登场,突然背上出现一座巍峨险峻的神山,上面有熊虎相互搏持、猿猴追逐攀援,还有孔雀白象以及其他怪兽(见《西京赋》)。
以变为主的“鱼龙曼延”是彩扎的大道具,十分庞大,是中国最早的巨型魔术。由于“鱼龙”是百戏中的主要节目,所以也往往称包括幻术在内的整个百戏为“鱼龙”。集合了当时最高演员阵容以及布景道具。除具鱼变巨龙外还有人分别扮演熊虎大龟大蟾蜍等不知名的奇兽参演,从汉至唐延续了近八百年,唐以后整体上逐渐失传,后世只留下了部分节目,比如民间的龙舞、狮子舞等,可以视作鱼龙曼延的传承和演变。东汉立式说唱俑俳优谐戏俳优,指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见《韩非子·难三》:“俳优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男性,形象动作滑稽可笑。
古代称之为“优”、“俳”、“倡俳”、“俳优”的乐人。从汉墓出土的为数不少的俳优俑看来,皆具有如下三个共同特征:滑稽戏笑,调谐娱人;短胖袒裸,畸形丑陋;抱鼓握槌,作敲击状。这类俳倡大致以调谐、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这些俳优至少在周秦两汉时期,地位十分低下,即便在乐人之中也是属于地位最低的一种。称呼:优、倡、徘、伶、侏儒、弄人"优,倡也";“倡,乐也”;“乐,五声八音总名”《说文解字》
汉朝,是乐舞百戏的大融歌舞艺术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就汉代歌舞表演而言,除百戏中带人物化妆、情节表现的歌舞外,尚有以服饰、舞具、舞容为其特征的形式各异的歌舞杂乐。
汉代舞蹈艺术,可将其分为自娱性舞蹈和娱人性舞蹈。自娱是主宾自舞,以相取乐;娱人则是由专门的倡优来表演,主宾坐而观之。这两种形式在汉代都很流行。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是乐舞艺术的主要观赏者,从乐舞百戏的画像上可以看到,贵族坐于厅堂帷幄之下,华筵盛张。艺人的歌舞声容,正为他们宴饮助兴,形成了鲜明的阶级对比。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是中国汉魏时期集歌唱、舞蹈、器乐为一体,综合性的汉族传统音乐形式,在汉族传统音乐发展史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宫廷和汉族民间大型歌舞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相和大曲
从百戏中还可以发现,一场百戏表演中既有仙人神兽,又有鬼神之灵,当然也有人,从这种神、人、兽的共同表演和共享娱乐中不难发现汉人的哲学观及其厚葬之风的影响。
“舞龙”、“舞凤”都是求仙祈福的表现,其中,皇室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汉武帝五次求仙就是最好的例证。在汉代,受老庄的哲学影响,人们的生死观也与现在不同,“物我两忘,与道合一”、“周行不殆”等展示了汉人生死轮回的思想特点,生不亦死,死不亦生,人生终有一“死”,而这个“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另一个世界(理想中的仙境)的重生,所以会形成汉代奢侈的厚葬之风,将生前的一切都带到地下,这时的人对天、地都有极强的“亲和感”,“天”是积极向往之地,而“地”又是重生的地方,是升天的途径,所以在百戏节目中,频繁地出现,仙人仙兽,“梧桐引凤”、“东海黄公”、“总会仙倡”、“仙人车”等形象及节目。人对这些事物的一种亲和心理和寄托愿望都表现于此。除此之外,前面所提的民族关系在这里也有体现,在汉以前就有中外交流记载,到了汉代,对外交流更是密切、频繁,匈奴、乌恒、鲜卑、蛮越、夷、氐、羌以及楼兰、罗马、波斯等等都有过交往,交往必然会对双方产生影响,文化、经济、政治都包括在其中,汉族在同少数民族及域外的文艺交流中,从百戏中可以得到再现,《吞刀吐火》、《自肢解》、《易牛马头》、《自缚自解》以及象的表演都是中外交流的体现,其中不乏统治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汉初建国时曾对边陲的很多少数民族进行了攻伐并兼并,这种兼并所带来的就是文化的杂融,以中原文化(南、北)为主,并吸收了若干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使得汉文化丰富多彩,以至于汉百戏的“大”、“杂”、“绚”……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对后世影响最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为当时的艺术,特别是乐舞百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一文艺的大交融体现在多个层面,主要有汉文化与周边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汉文化与域外各国文化之间等等的相互交融,这一点在乐舞百戏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汉代的“休养生息”、减免赋税等政策更是为百戏的发展做了必要的保障,使得在农闲或是节庆时更有精力来投入到百戏活动中;还有汉朝王室(包括上层的大臣)都是下层出身,这也是汉人为什么会忠实于对俗乐舞的享受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为百戏的发展做了有力的保障。这其中不免有历史其发展规律的作用,更少不了汉代的开拓之朝气,体现出一种年轻的力量,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稚嫩(和接下来成熟的唐代相比),但正是这种勇于尝试和突破的感性力量,才会出现汉代的盛世繁荣。汉代在汉文化中发挥的作用1、汉文化延续并发展了传统礼仪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大统一封建文化,统一性与综合性成为其最突出的特点。2、汉文化成为华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大一统文化的楷模。3、汉朝巩固并加强了汉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古:中华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隆盛时代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明清:沉暮与开新上古:中华文化的发生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原始观念文化:(一)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二)原始艺术:陶塑、陶绘、原始雕刻、岩画。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大麦地岩画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幅以上
,最早的岩画在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黄帝炎帝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殷商神本文化
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周人的文化维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周代的“制礼作乐”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诸子百家主要流派:司马谈六家之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刘歆十家之说(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隋唐:隆盛时代一、文化背景:门阀世族势力急剧没落。科举制度打破了文化垄断的旧秩序。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魄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世界简史》威尔斯“有容乃大”的文化气魄兼容并包在文化政策上,政治比较开明,鼓励文人创作多样化;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儒、释、道)并行政策,创造开放的氛围。
吸收外来文化南亚的佛教、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景教、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等两宋:文化强势时期
宋代的GDP占全球的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国。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的重要改革;航海、造船、医药、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市井文化之勃兴:傀儡戏、参军戏、市人小说、杂剧、讲史、说书、皮影、角抵、花鼓等市民文化迅速崛起并跻身于文化系统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忧患意识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辽朝,《史记》《汉书》被译成契丹文字,广泛流传。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唐宋诗词受到辽人的喜爱。贾岛的诗成为儿童学习的启蒙读物。西夏,党项族人把《孝经》、《论语》、《孟子》等译成本族文字。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受中原之国影响最大的当属金国。女真族定居中原后,与汉族人民长期杂居,学说汉话,与汉人通婚,改姓汉姓。在全国学习汉文化经典,科举考试仿汉唐之制,儒学被奉为正宗道统。明清:沉暮与开新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一)文字狱盛行,文化领域气氛恐怖。(二)统治者崇正宗、灭异端,中国文化遭到巨大浩劫。(三)闭关锁国。明清:沉暮与开新古典文化的大终结(一)图书典籍方面: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二)古典科技方面:问世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李时珍《本草纲目》、潘季训《河防一览》、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以及《徐霞客游记》、方以智《物理小识》等,成为封建社会晚期科学成就的高峰。(三)乾嘉学派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与考据规模空前。农耕经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承受力、愈合力、同化力以及凝聚力(与城市相比)。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1)春秋战国时期奠定百家争鸣、百家并存的格局。后世又有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潮流。(2)多种地域文化的并存,如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晋本为春秋诸侯国,后分裂为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故史称“三晋”)、秦文化等。(3)中原文化能够包容周边少数民族文化。魏晋南北朝时的南北文化交流,唐朝的胡汉文化融合。(4)中华文化能够包容外域文化。汉代佛教文化来华,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高潮,明末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防火宣传方案
- 2024人工智能助手开发与服务合同
- 2024年交易促进合同:钢铁行业居间业务约定
- 2024人工智能助手开发与授权合同
- 2024年修订版:跨国软件开发与许可合同条款研究
- 2024年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合同
- 2024年企业战略发展咨询个性化合同
- 2024年企业高管保密合同样本
- 2024年全屋定制家具设计与安装服务合同
- 电力线路沟槽开挖专项方案
- 35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
- 苏科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0课《父母多爱我》教学课件
- 大语言模型赋能自动化测试实践、挑战与展望-复旦大学(董震)
- 期中模拟检测(1-3单元)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
- 气管插管操作规范(完整版)
- 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期末作文范文
- 四级劳动关系协调员试题库含答案
- 运城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年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春季高考数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4年重庆市渝北区数据谷八中小升初数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