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分类模拟题74_第1页
刑法分类模拟题74_第2页
刑法分类模拟题74_第3页
刑法分类模拟题74_第4页
刑法分类模拟题7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分类模拟题74一、单项选择题1.

甲为杀妻委托乙购买毒药,甲将毒药放在房顶的大梁上。翌日,经邻居做思想工作夫妇二人和好,甲将毒药偷偷扔掉。则对甲乙的行为,下(江南博哥)列哪一选项的评价是正确的?______A.甲构成故意杀人(中止),乙构成故意杀人(未遂)B.甲构成故意杀人(预备),乙构成故意杀人(未遂)C.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乙构成故意杀人(预备)D.甲构成故意杀人(中止),乙构成故意杀人(预备)正确答案:D[考点]共同犯罪与犯罪形态[解析]甲乙二人买了毒药后尚未实施犯罪行为,都处在预备阶段,甲主动放弃属于中止,乙仍然停留在预备阶段,属于犯罪预备,故D正确。

2.

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______A.犯罪预备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正确答案:B[考点]犯罪预备;犯罪中止[解析]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在于:是否已经着手。如果着手实行之后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属于犯罪未遂;但如果尚未着手实行就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属于犯罪预备。对于着手的认定,通说认为以产生法益侵害的紧迫危险时,认定为着手。对于故意杀人罪,其着手的认定要根据行为的具体方式而定。以投毒的方式杀人的,应以已经下毒的物品产生危及被害人生命的危险时,认定为杀人行为的着手。本题中,乙出于杀人的故意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但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此时,乙的行为并未产生法益侵害的紧迫危险,因此乙的杀人行为并未着手,其属于犯罪预备,C、D选项错误。乙放弃犯罪并积极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构成犯罪中止。因此乙成立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本题应选B。

3.

朱某与张某长期不和,朱某伺机进行报复。某日,朱某假意要与张某讲和,邀请他一起去打猎,其实准备趁机杀死张某。打猎过程中,朱某向张某开枪,但未打中,张某也未发现。这时朱某枪里还有五颗子弹,但此时他忽然想到杀人要偿命感到非常害怕,所以没有再开枪。则对朱某应如何处罚?______A.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C.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应当免除处罚正确答案:D[考点]犯罪中止的时间性[解析]犯罪中止的时间性,即对“犯罪过程中”的理解。首先,可能重复的侵害行为的放弃是发生在犯罪实行未了的过程中,而不是在犯罪行为已被迫停止的未遂形态。犯罪行为实行终了,应指某种罪的犯罪构成已完备。行为是否实行终了的标准,不但要看行为人客观上是否实施了足以造成犯罪结果的犯罪行为,还要看犯罪人自认为完成犯罪所必要的行为是否都实行完毕。在本案中,朱某很清楚要想杀死张某,他必须得再开一枪。所以本案中犯罪行为尚未实行终了。其次,朱某是自动放弃而不是被迫停止。朱某在客观上可以继续犯罪而且在主观对继续犯罪有控制力有认识的情况下,出于本意放弃了本来可以继续实施的犯罪行为,从而表现出其放弃犯罪的自动性。这种自动性,说明朱某的意志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希望完成犯罪变成不希望完成犯罪。最后,朱某放弃重复侵害的行为对于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有效的而不是徒劳的。由于朱某对可能重复的侵害行为自动而彻底的放弃,使犯罪在未完成形态停止下来而不再向前发展,从而使得犯罪结果没有发生,犯罪未达既遂的形态,彻底而有效地中止了犯罪。由此可见,朱某的行为构成犯罪中止,且未造成危害结果,故依法应免除处罚。故选D。

4.

下列哪一选项构成犯罪中止?______A.甲开枪射击乙,乙受惊吓而昏厥,甲误以为乙中弹倒地,又顿生悔意,将乙送往医院急救B.乙使用暴力绑架被害人后,被害人反复向乙求情,乙释放了被害人C.丙加入某恐怖组织并参与了一次恐怖活动,后经家人规劝退出该组织D.丁为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3万元用于孩子学费,4个月后主动归还正确答案:A[考点]犯罪既遂与犯罪中止的认定及其联系:犯罪既遂后不可能存在中止[解析]A选项中虽然不予急救也不至于发生死亡结果,但也认定为中止,而非未遂,也不是未遂与中止的竞合。

B选项中乙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实际控制被害人即为既遂。所以乙的行为不成立中止。

C选项中丙成功加入了恐怖组织并实施了犯罪,成立既遂。所以丙的行为不成立中止。

D选项中丁挪用了较大数额公款进行其他活动,超过3个月未还,成立既遂而非中止。

5.

下列关于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A.甲为强奸张某而诱骗张某到其住处,张某在前往途中产生怀疑,便折回。甲构成强奸罪未遂B.乙正在盗窃,发现走来一名警察,匆忙逃离。事后方知来人实际上是自己的同伙。乙成立盗窃罪未遂C.丙欲强奸妇女,妇女说:“你脸上有道刀疤,我如果报案,你一定逃不掉!所以赶紧放过我!”丙感到害怕,便离开现场。甲成立强奸罪未遂D.丁欲强奸妇女,提前藏在妇女卧室床下,妇女回家后往床上坐下时,将床坐塌,压得丁动弹不得,被抓获。丁成立强奸罪未遂正确答案:B[考点]犯罪未完成形态[解析]A项,成立强奸罪的犯罪预备,因为诱骗前往犯罪地点,对法益不会产生现实而又紧迫的威胁。B项,在产生认识错误的情况下,根据主观认识进行判断,主观认为未遂,就定未遂。C项,害怕当场受到处罚而放弃,成立未遂;害怕日后受到处罚而放弃,成立中止,丙担心日后受到处罚而放弃,成立中止。D项,强奸预备。

6.

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未遂?______A.以贩卖为目的,在网上订购毒品,付款后尚未取得毒品即被查获B.国家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现金支票后,未到银行提取现金即被查获C.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将价值5万元的财物送给国家工作人员,但第二天被退回D.发送诈骗短信,受骗人上当后汇出5万元,但因误操作汇到无关第三人的账户正确答案:D[考点]犯罪未遂[解析]行为人以贩卖为目的,在网上订购毒品,表明其存在贩卖毒品的故意,也已在此主观心态支配下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并且在网上支付完毕,已经完成了购买毒品的全部过程,应认定为犯罪既遂,因此A是错误的。国家工作人员非法收受的是请托人给予的现金支票,可以随时支取,属于收受贿赂的行为,构成犯罪既遂,因此B是错误的。行贿罪的既遂与未遂的标志就是交付是否完成,交付完成即为犯罪既遂。因此C选项已经构成行贿罪的既遂,即使第二天钱款被退回,也不能影响犯罪既遂的成立。D选项中行为人虽然实施了诈骗行为,受骗人基于这一信任主动交付财物而造成财产损失,但是由于受害人误操作并未汇入行为人的账户,行为人并未实际控制钱款,因此构成犯罪未遂。

7.

下列关于犯罪未遂的判断中,哪一项是错误的?______A.张某来刘某家串门,因天降大雨晚上便住在刘某家中。刘某的仇人甲趁雨夜来杀刘某,结果找到张某居住的房间,朝张某的身体狂砍三刀。张某梦中疼醒,大声喊叫。甲听声音不对急忙停手,并叫来救护车将张某送到医院。张某虽免一死,但仍身受重伤。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B.乙潜入富豪李某家中,使用预先窃听到的密码打开保险柜。结果发现里面只有区区两百元,只好自认倒霉。将钱拿走后逃离现场。乙的行为属于犯罪既遂C.丙刚刚产下婴儿,结果发现其丈夫霍某已将所有家产席卷逃走。丙气愤至极,怀抱婴儿卧轨自杀,结果司机及时刹车,丙和其婴儿只受轻伤。丙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D.丁教唆周某绑架抛弃自己的女友高某,在周某准备好迷药、绳子和匕首决定出发时,丁念及旧情感到后悔,就让周某不要再去绑架高某。周某口头答应,但仍然前往绑架高某,由于高某的极力反抗周某并未得手。丁的教唆行为属于犯罪未遂正确答案:A[考点]犯罪未遂[解析]对象不能犯的未遂,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认识错误,使得犯罪行为所指向的犯罪对象在行为时不在犯罪行为的有效作用范围内,或者具有某种属性而使得犯罪不能既遂,只能未遂。例如,误认尸体为活人而开枪射杀、砍杀,误认为被害人在卧室而隔窗枪击,误认男子为女子而着手实行强奸行为,等等。A选项中甲误将张某当作刘某,并不能构成对象不能犯的未遂。由于甲主动中止了故意杀人的行为,且自动有效地防止了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中止。故A项错误。B选项,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因此,只要实施了入户盗窃的行为即构成盗窃罪,而没有数额的要求。乙的行为属于盗窃罪既遂。故B项正确。C选项,丙意图与婴儿共同卧轨自杀,尽管自杀不构成犯罪,但其杀害婴儿的行为却构成故意杀人罪。本案中由于意料之外的原因婴儿仅受轻伤,因此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未遂。故C项正确。D选项,丁教唆周某绑架高某,两人构成共同犯罪,应当对犯罪行为整体结果负责。周某要想成立犯罪中止,必须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本案中尽管周某并未得手,但却并非由于丁的制止,因此丁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只能成立犯罪未遂。故D项正确。

8.

某日晚,徐某携刀翻入乔某院内,伺机抢劫。看到乔某出门丢垃圾,徐某将刀架在乔某脖子上,将其拖到乔某家的杂物室内,顺势将其按倒在地,并逼要钱财。乔某声称屋内没有现金,自己第二天马上去取5千元给徐某,徐某答应,并要求他在第二天上午10点之前把钱埋在自家门外的柳树下,由徐某自己去拿。这时,乔某趁徐某放松之际一把将刀子抢了过来,徐某见状翻墙逃离现场。后徐某认为乔某一定会报案,为得到宽大处理,主动到某公安局自首。则对于徐某的行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个?______A.犯罪未遂B.犯罪中止C.犯罪既遂D.不构成犯罪正确答案:A[考点]抢劫罪的既遂标准;犯罪中止的彻底性[解析]犯罪未遂,指的是基于意志以外原因犯罪未得逞。其中的“未得逞”,也就是没有实现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某种犯罪的全部犯罪构成事实。根据刑法中相关规定,抢劫罪属于侵犯财产罪,其既遂与否自然应以财物是否抢到为标准,至于入室抢劫,并不构成结果加重犯,而构成一种情节加重犯,所以入室的抢劫仍然存在未遂成立的空间。在本案中,徐某虽已持刀入室实施抢劫犯罪,但并未发生徐某所预期获得财物的结果。故犯罪既遂的说法是错误的。其次,犯罪中止的成立要求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行为,这种自动放弃必须是彻底的、终局的,而不能是策略性的、临时性的。在本案中,徐某答应乔某改天付钱的要求,显然并不具备中止的彻底性要求,而只是一种犯罪计划的调整。之后徐某翻墙逃离是因为刀子已被乔某所夺,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徐某不能继续实施抢劫行为,属于“欲而不能”的未遂情形。故A正确。

9.

甲与乙欲杀丙,一起谋划好方案之后,由甲去买来杀人用的刀具。次日,二人各持一把刀具去往丙的家中。途中,乙心中害怕,便跟甲说自己不去了。然后乙回到了自己家中。后甲独自一人按计划杀害了丙。那么乙构成哪种犯罪停止形态?______A.犯罪既遂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预备正确答案:A[考点]共同犯罪的中止[解析]犯罪中止是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一种犯罪形态。对于共同犯罪而言,由于它是不同犯罪人共谋实施的犯罪,各行为人的行为之间紧密联系。所以共同犯罪的结果,就不仅仅是某一个行为人的行为结果,而是所有共犯的行为共同造成的结果。共犯想要成立犯罪中止,就必须得有效地防止整个共同犯罪的结果发生,所以仅仅退出是不够的。在本案中,乙虽然自动彻底的放弃了犯罪,但其之前与甲共谋,已经成立共同犯罪,甲的犯罪结果同时也就是乙的犯罪结果,甲成功杀死了丙,乙也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要想成立中止,乙必须有效的阻止甲的行为,具体可以通过说服甲、告诉丙或者投案自首等各种方式。故A正确。

10.

王某偶然发现了同事胡某的一些隐私,便在下班后打电话告诉胡某:“我知道了你的一些秘密,如果想让我保密的话,最好能寄10万块钱给我。”胡某接到电话后对其置之不理,并未按王某的要求邮寄钱款。王某自此之后也没有再骚扰胡某,同时也没有将他的秘密告诉他人。1个月以后,胡某了解到王某的行为可能构成刑事犯罪,便去公安局报案。那么王某的行为应任何认定?______A.构成敲诈勒索罪既遂B.构成敲诈勒索罪未遂C.构成敲诈勒索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正确答案:B[考点]敲诈勒索罪的既遂标准;对可重复实施的侵害行为的认识[解析]依照刑法理论的通说,敲诈勒索罪既然规定在侵犯财产罪之中,其是否既遂就应以是否得到钱财为标准,即该罪为结果犯,而非行为犯。在本案中,王某的敲诈勒索行为显然没有既遂。那么王某敲诈未成后不再敲诈,是否构成“自动放弃犯罪”,从而成立中止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可重复实施的侵害行为,一击未中行为人在可以继续侵害的情况下选择放弃,仍被认定为犯罪中止。例如行为人开枪射击他人未中,在枪中仍有子弹的情况下选择放弃。但是敲诈勒索行为与开枪射击他人的行为却有以下重要不同:敲诈勒索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被敲诈人,射击他人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行为人。所以在敲诈勒索的场合,行为人并不能完全掌控局势,即使其继续勒索也未必能有不同的效果;而在开枪杀人的场合,行为人完全掌控局势的情况下选择放弃,而其是否放弃直接决定了被害人的生死。由此可见,可重复实施的侵害行为必须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前后两次侵害行为的结果极有可能截然不同。在本案中,王某勒索胡某但胡某未给予其财物,王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未遂。故选B。

11.

王某和李某趁出租车司机赵某不备将其打晕,之后进行抢劫。为掩盖罪行王某和李某决定杀人灭口,并最后确定采用挖坑掩埋的方法。赵某假装昏迷趁王某寻找作案工具、不在现场之机,哀求李某放其逃走,李某同意保其一命。李某向王某要求自己一人来埋,并在掩埋赵某时故意挖比较浅的坑,且让赵某脸部朝下。另外李某也未将赵某已清醒的情况告知王某。王某和李某离开后,赵桌爬出土坑,向群众求救得以脱险。经鉴定赵某受轻伤。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个?______A.王某和李某都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B.王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李某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C.王某和李某都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D.王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李某构成故意伤害罪既遂正确答案:B[考点]共同犯罪的中止;中止的有效性[解析]在本案中,李某因被害人哀求而打消了故意杀人的念头,但为了避免引起王某反对,李某客观上仍对被害人实施伤害行为。李某在掩埋赵某时,主观上明知该行为可能导致赵某受伤但仍这么做,似乎涉嫌故意伤害罪。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从本案的具体情况来看,这种伤害行为客观上救助了被害人的性命,而这也是李某主观上所希望的,由此可见这种客观上的伤害行为实际上却是李某实施的救助行为,也是李某“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赵某的轻伤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李某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其次,由于王某和李某已经产生了杀害赵某的犯罪故意,且客观上二人也实施了一定的准备行为,所以认定二人成立故意杀人罪是没有问题的。而在犯罪过程中李某自动打消了犯罪念头,并有效阻止了赵某的死亡,构成犯罪中止;而王某自始至终犯罪故意都没有消除,只是由于李某的行为才未能得逞,而李某的行为对王某来说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故王某的行为构成犯罪未遂。尽管王某和李某构成共同犯罪,但由于李某在中途成功退出,二人完全成立不同的犯罪停止形态,可能承担不同的刑事责任。故应选B。

12.

以下关于犯罪形态的说法,哪个是不正确的?______A.王某意欲盗窃某部队弹药库的枪支,事先准备了万能钥匙等作案工具,并多次前往观察地形了解警卫人员换班时间。某晚,王某携带作案工具前往作案。到了弹药库不远处,王某发现,因新到一批枪支,部队正组织战士连夜搬运,整个库区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戒备森严。王某见无法下手遂返回。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B.刘某将张某的一台彩电偷回家中,经其妻极力规劝,刘某悔悟,又偷偷地把这台彩电送回原处。刘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既遂C.李某系某公司经理。他发现为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很赚钱,但只有一般纳税人才能领到增值税专用发票。为领到增值税专用发票,李某开始伪造本公司的会计账簿,试图使该公司成为一般纳税人。在李某的账簿尚未伪造完毕时,税务机关在税务大检查中发现了李某的行为。李某的行为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犯罪预备D.李某被盗,身无分文,于是预谋抢劫过路人。某日夜间,李某埋伏在路人稀少的地方,伺机抢劫。路人甲经过时,李某持刀向其头部砍去。甲大惊,向李某苦苦哀求,并拿出3000元交给李。李某接钱后离去。李某构成抢劫的中止正确答案:D[考点]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区分[解析]选项A,王某前往作案现场、观察动静的行为是犯罪的预备,而尚未着手实施犯罪,王某正在为犯罪做准备而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终止,故不是未遂,而是犯罪预备。选项B,是已经既遂的犯罪,不能“倒回”到中止或未遂。选项C,李某伪造账簿是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创造条件,因此属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预备行为。对于伪造账簿本身来说,则属于未遂。选项D,李某本意即为抢劫。因此劫到3000元钱就是既遂。

13.

某日晚,甲见前面一女子孤身赶路,心生邪念,便想将她的皮包抢过来。于是甲从兜里掏出一把瑞士军刀,抵住该女子的后背,让她把包拿给自己。这时趁着月色甲忽然认出这个女子竞然是自己的同学乙,便赶紧说道:“哈哈,吓坏你了吧?我装的像不像?”惊魂未定的乙相信了甲的话,责怪他太过分把自己吓个半死。甲便要请乙吃饭赔罪,乙答应。吃饭时甲想到自己不但没有抢到财物反而还搭了顿饭钱,心中气恼,便趁乙去卫生间的时候将她的皮包拿走。该皮包价值500元,其内有现金2000元,手机一部(价值1000元)。那么甲的行为应如何认定?______A.抢劫罪既遂B.抢劫罪中止和盗窃罪既遂C.抢劫罪未遂和盗窃罪既遂D.抢劫罪未遂和抢夺罪既遂正确答案:B[考点]中止的彻底性和自动性;故意内容的转化[解析]依照刑法规定,犯罪中止的成立要求行为人自动且彻底地放弃犯罪,但这种彻底并不要求行为人以后再也不犯罪,或者再也不对该被害人犯罪,或者再也不犯同种类的罪,而只是要求行为人在当时确实放弃了确定的犯罪念头。所以在本案中,尽管甲认出乙后最终还是将乙的皮包拿走,但在实施抢劫犯罪的过程中,甲确实基于自己的意志选择了放弃犯罪,抢劫的故意已经打消。至于后来甲趁乙不在拿走皮包的行为,则是在甲滋生出盗窃的故意之后实施的,所以后行为并不会影响抢劫罪的停止形态,对于这两段行为应分开来判断。由此可见,甲的行为构成了抢劫罪中止和盗窃罪既遂。B正确。

14.

马某经事先预谋,携带一把折刀,在某地铁站的出口,趁陈某不备,抢走其黑色提包1个,包内有人民币30000余元及手机一部,款、物共计价值人民币32000余元。马某抢到提包后逃离,陈某大声呼叫,周围的群众在马某逃离现场十余米处将其抓获。那么马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______A.抢劫罪未遂B.抢劫罪既遂C.抢夺罪未遂D.抢夺罪既遂正确答案:A[考点]抢劫罪的既遂标准;转化型的抢劫犯[解析]《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在本案中被告人马某携带凶器,在公共场所公然夺取他人数额巨大的财物,其行为依法已转化为抢劫罪。抢劫罪是否既遂取决于行为人是否劫得财物。在本案中,从表面上看,马某确实把提包从陈某的手中抢了过来,似乎已经“劫得了财物”并构成既遂。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这里的“劫得财物”应当从实质上来理解。尽管提包在马某的手中,但却并没有逃离陈某的视线,所以应认定马某并没能完全的控制它,陈某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对自己提包的控制。所以只要还没有离开现场,还没有消失在陈某的视野之外,马某的行为就不构成既遂。所以本案中马某构成抢劫罪未遂,答案为A。

15.

李某系A市建设银行某储蓄所记账员。某日下午下班时,李某发现本所出纳员陈某将2万元营业款遗忘在办公桌抽屉内(未锁)。当日下班后,李某趁所内无人之机,返回所内将该2万元取出,用报纸包好后藏到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垃圾袋中,并用纸箱遮住垃圾袋。次日上午案发,赃款被他人找出。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______A.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既遂B.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未遂C.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既遂D.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正确答案:C[考点]盗窃罪与贪污罪的区别;盗窃罪的既遂标准[解析]贪污罪与盗窃罪的主要区别是贪污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行为。而盗窃罪的主体则是一般主体,是以秘密窃取的手段盗窃财物的行为。在本案中,李某虽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是李某窃取财物的行为并没有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所以在本题中李某只构成盗窃罪而不构成贪污罪。其次,犯罪既遂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完成形态。根据《刑法》第23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在本案中,李某已将2万元从陈某的办公粜内取出,用报纸包好后藏到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垃圾袋中,并用纸箱遮住垃圾袋,说明李某已经实际控制了该财物,并使被害人丧失了对该财物的控制,可见李某的盗窃行为已经“得逞”,所以应成立犯罪既遂。故选C。

16.

王某所住的小区正在装修,所以比较混乱,王某便想趁晚上出去抢劫一些钱财。为了保证抢劫的顺利,王某去街上买来了很长的绳子和锋利的刀具,并在凌晨2点钟出门,结果一直在小区内转到了凌晨5点,王某连一个人都没有发现。在回去的路上警察李某发现王某形迹可疑,对其盘问,王某交待。那么对王某应当如何处理?______A.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免除处罚D.不以犯罪处理正确答案:A[考点]抢劫罪的“着手”;犯罪未遂的处罚原则[解析]抢劫罪的“着手”,也就是抢劫未遂与抢劫预备的区别问题。所谓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此时行为人尚未着手;所谓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可见此时行为人已经着手。而依照刑法理论的通说,着手是指开始实施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具体到抢劫罪,就是以暴力、威胁方法劫取他人钱财的行为。在本案中,王某虽然准备抢劫,而且准备了工具,但他甚至连犯罪对象都还没有确定,所以不能认定其已开始实行抢劫罪。另外准备工具是犯罪预备行为的典型表现形式,所以可以以抢劫罪的犯罪预备认定王某的行为。依照刑法规定,犯罪预备的,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由此可见A正确。

17.

王某欲杀害肖某,便托人制作了地雷,准备用地雷将肖某炸死。王某知道肖某每天都会从一条偏僻的小路经过,便偷偷将地雷埋在下面并离开。结果肖某当天恰恰有事需要绕道而行,而并没有从那条小路经过。地雷也没有引爆。第二天王某主动向公安局说明了这一状况,并由公安机关将地雷安全拆除。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个?______A.王某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未遂)B.王某构成故意杀人罪(预备)C.王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D.王某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正确答案:C[考点]故意杀人罪的“着手”;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别[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两个问题。首先,在他人必经之路埋下地雷的情形下,行为人的杀人行为已经结束,依照犯罪计划行为人无需再做任何其他的杀人行为,此时显然已经着手。否则,若认为行为人埋地雷的行为只是预备,而只有地雷爆炸的事实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将混淆自然事实和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其次,已经着手且行为已实施完毕,只是由于犯罪对象出现了行为人意料之外的状况才致使犯罪未能得逞,犯罪未遂依然成立。既然犯罪已经未遂,那么犯罪中止的发生也就变得不可能,因为中止的时间性已不可能实现。王桌在埋下地雷后的第二天才告知公安机关,这时犯罪过程已然结束,该补救措施只能作为酌定情节予以考量。最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成立要求“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但本案中地雷的埋放地点是一条偏僻的小路,所以不宜认定本罪成立;而且即使认定本罪可能成立,也不可能是本罪的未遂。因为作为危险犯的一种,埋地雷这种行为已经足以构成既遂,因为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明显造成了对公共安全的危害。故选择C。

18.

公安机关收到线人举报,说吕某可能在从事贩卖毒品活动,但并没有证据。于是公安机关决定假冒毒品需求商,以此诱惑吕某上钩。某日,公安人员罗某通过电话与吕某取得联系,要求吕某为其提供100克海洛因,吕某答应并与其约定次日在A地见面。第二日吕某依约出现在A地,罗某将其直接抓获,并缴获海洛因100克。那么应如何认定吕某的行为?______A.贩卖毒品罪(未遂)B.贩卖毒品罪(预备)C.贩卖毒品罪(既遂)D.非法持有毒品罪正确答案:A[考点]贩卖毒品罪的“着手”与既遂标准[解析]依照刑法理论,只要未及着手,行为人的行为便不可能成立未遂或者既遂,而只能成立预备或者中止。而依照法律规定,贩卖毒品罪即为将毒品卖与他人之行为,也就是说,只是由于标的非法这种交易行为才构成犯罪,所以认定贩卖毒品罪的着手和既遂标准时可参照一般交易行为开始的标准。一般来说,确定交易对象、约好时间地点都应视为为交易做准备,但一旦带着指定货物在约定时间出现在约定地点,我们便认为交易已经开始了;而在卖方和买方分别将货物和金钱交于对方时,这笔交易也就结束了。在本案中,虽然罗某其实并不准备购买毒品,但吕某却确实准备贩卖毒品,其带着毒品出现在交易地点的行为即可认为实行行为的开始,而在被公安机关抓获之时吕某尚未将毒品实际销售出去,所以吕某的行为构成犯罪未遂,即已经着手,但由于意志之外原因未得逞。故选择A。至于非法持有毒品罪,其设置的目的其实在于填补法律漏洞。因为贩卖毒品罪的成立需要侦查机关查明犯罪嫌疑人的贩卖故意,而这种主观目的是非常难以证明的,所以很多身上携有毒品的贩毒者即使被抓获,也会因证据不足无法认定该罪。而在设置非法持有毒品罪之后,即使嫌疑人不能被证明主观上有贩卖毒品或者运输毒品的故意,仍然可以使其承担刑事责任。但在本案中,吕某贩卖毒品的故意非常明显,所以尽管其行为已经满足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也不宜以该罪论处。

19.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A.甲在杀乙的过程中,由于警察到来而逃走,即使甲以后放弃了继续杀乙的念头,但由于其杀人行为已经未遂,所以,不成立犯罪中止B.甲基于杀人的故意砍了被害人一刀,没有砍死。此时,邻居阻止了甲继续行凶。甲有后悔之意,主动协同邻居将被害人护送到医院抢救,使其得救。由于不具备中止的时间条件,而不能视为犯罪中止C.某甲投毒杀妻,将毒食给其妻吃下,后见其妻中毒疼痛难忍,出于怜悯而自动将其妻送往医院抢救,有效地防止了其妻死亡结果发生。甲的行为不是犯罪中止D.甲想伤害乙,在将乙打成重伤后,甲见乙很可怜,就主动将乙送往医院救治。甲本属伤害故意,不存在中止问题,只是伤害既遂正确答案:C[考点]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犯罪既遂的区分[解析]选项A,说法正确,不选。选项B,甲已经未遂,不再成立中止。选项C,甲的行为成立中止,当选。选项D,甲已经伤害既遂,不再成立中止。

20.

某国有博物馆的安全保管设施出现故障,故由工作人员李某和王某等人临时负责看守馆藏文物。当晚李某溜进一文物储藏房间,窃取了一些青铜器。待其出门时恰好看见王某从另一间文物储藏室中出来,而且手里还拿了一幅画卷。两人心照不宣,都非常尴尬。后直至该案件被公安机关侦破,二人均未交待对方贪污的事实。经鉴定:青铜器总价值10万元,画卷价值30万元。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个?______A.李某和王某构成共同犯罪,贪污金额分别为10万元和30万元B.李某和王某构成共同犯罪,贪污金额为40万元C.李某和王某构成事后共犯,不构成共同犯罪D.李某和王某构成同时犯,不构成共同犯罪正确答案:D[考点]同时犯与共同犯罪的区别[解析]所谓同时犯,是指二人以上主观上没有互相联系而在同时同地向相同客体进行侵害,使数个单独犯罪发生偶然巧合。与同时犯相比,共同犯罪的成立还要求行为人之间有共同的故意。共同故意要求行为人在认识上明知对方同样具有实施犯罪的故意,意志上有意共同实施犯罪行为。这种共同故意可能在犯罪之前就已经存在,也有可能在犯罪进行的过程中产生。本案中李某和王某在离开犯罪现场时互相知晓了对方的行为,满足了共同故意在认识上的要求,但是心照不宣、互不告发的行为并不能说明李某和王某在意志上有意共同实施贪污行为,而最多只能说明两人有相互包庇的犯罪故意。同时两人相遇发生在离开现场之时,离开现场也是贪污行为的一部分,所以不能认定两人构成事后共犯。所以只有D正确。

21.

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______A.甲、乙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山下有人,共同推下山上一块石头砸死丙。只有认定甲、乙成立共同过失犯罪,才能对甲、乙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B.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藏处和财物。甲、乙构成共同犯罪C.交警甲故意为乙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甲、乙构成共同犯罪D.公安人员甲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助其逃避处罚。甲、乙成立共同犯罪正确答案:C[考点]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解析]共同犯罪的成立要求各个共犯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过失的,不构成共同犯罪。因此A选项中“认定甲、乙成立共同过失犯罪”的说法错误,A选项错误,不当选。

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以及事前无通谋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收益的行为,不成立共犯。如果事前有通谋,则成立相关犯罪的共犯。B选项中,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藏处和财物,甲的行为属于事前无通谋的窝藏行为,因此甲乙二人不成立共犯,B选项错误,不当选。

根据《刑法》第198条第4款规定,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C选项中,交警甲作为保险事故的鉴定人,故意为乙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甲、乙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因此C选项正确,当选。

根据《刑法》第417条规定,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的,构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D选项,公安人员甲属于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助其逃避处罚,甲的行为构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注意:对于教唆、帮助行为刑法单独规定为犯罪的,就不再以共犯论处。因此甲乙二人不构成共同犯罪,D选项错误。本题应选C。

22.

被告人刘某因与丈夫金某不和离家出走。一天其女(时龄12周岁)前来刘某住处,刘某指使其女用家中的鼠药毒杀金某。其女回家后,即将鼠药拌入金某的饭中,金某食用后中毒死亡。其女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被告人刘某的行为,定罪处罚正确的是:______。A.刘某授意本无犯意的未成年人投毒杀人,应根据《刑法》第29条“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的规定,对被告人刘某按故意杀人罪定罪并从重处罚B.刘某授意未成年人以投毒的方法杀人,属于故意向他人传授犯罪方法。同时,由于被授意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负刑事责任,因此对被告人刘某应单独以传授犯罪方法罪论处C.刘某唆使不满14周岁的人投毒杀人,由于被教唆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唆使人与被唆使人不能形成共犯关系,被告人刘某非教唆犯,而是间接正犯,应按其女实行的故意杀人行为定罪处刑,并且不能适用《刑法》第29条“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的规定D.刘某的行为是间接正犯,应按故意杀人罪定罪,但应同时适用《刑法》第29条“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的规定正确答案:C[考点]教唆犯的处罚[解析]选项A,刘某授意本无犯意的女儿投毒杀人,由于其女儿(时龄12周岁)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因此,刘某与女儿不构成共同犯罪,刘某不是教唆犯,而是故意杀人的间接正犯,不适用《刑法》第29条的相关规定,该选项错误。选项B,刘某教唆他人实施危害行为,有明确的内容,不是单纯传授行为方法,不是传授犯罪方法罪,该选项错误。选项C,该选项说法正确。选项D,根据上述分析,该选项说法也是错误的。

23.

下列关于教唆犯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甲为刑满释放人员,好逸恶劳,教唆乙去实施盗窃,并将如何撬门压锁等自己多年总结的“真传”传授给乙,乙并未实施盗窃行为。则甲为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B.甲欲杀死乙,将投了毒的咖啡让公司同事丙拿给乙,丙实际上已经偷偷看到了甲的投毒过程,知道咖啡有毒,但仍然将咖啡拿给了乙,并造成了乙的死亡。甲构成了教唆并杀人的教唆犯C.甲教唆未成年人乙吸食毒品,但乙并未吸食,则甲不构成犯罪D.甲教唆乙抢夺路人财物,乙在实施抢夺的过程中遭到被害人的阻挡,便使用暴力抢劫了财物。虽然乙实施的是抢劫犯罪,但甲应在抢夺罪的限度内承担刑事责任,而不属于教唆未遂正确答案:D[考点]犯罪构成;共犯的认定[解析]A中甲的行为已构成了传授犯罪方法罪。B中甲与丙之间并无共同故意,甲为间接正犯,丙为片面的帮助犯,也要承担刑事责任。C中甲的行为构成了教唆他人吸毒罪,且应从重处罚。

24.

某日,李某从友人处得知妻子牛某与王某有奸情,当晚即对牛某进行威胁,牛某害怕被丈夫毒打,便称其实是王某强奸了自己。李某怒道:“要真是强奸我就把他弄死!”遂指使牛某将王某诱来与其发生性关系,然后李某将其打死,并称这样不用坐牢。牛某不肯,李某就一顿暴打。牛某实在没办法,便依照李某的指示将王某叫到家中,王某正与牛某性交之时,李桌从背后闪出,拿木棍将其打死。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个?______A.牛某可主张不可抗力,不构成犯罪B.牛某可主张紧急避险,不构成犯罪C.牛某可主张遭受胁迫,不构成犯罪D.牛某和李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正确答案:D[考点]胁从犯与不可抗力、紧急避险的区分[解析]所谓胁从犯,是指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在主观上,胁从犯不仅本没有犯罪意图,而且在受到胁迫时也不完全愿意犯罪,在这个意义上与不可抗力相似;另外,胁从犯之所以违背自己真实意愿帮助他人犯罪,一般是为了避免自己遭受不利,在这个意义上又有些类似紧急避险。首先,如果行为人身体上完全受到限制,丧失了意志自由,则可因其主观上没有罪过而得以免责。例如甲以枪威胁乙打开单位保险柜,乙打开保险柜的行为就可免责。但在本案中李某对牛某的强制和威胁并没有到达这一程度,牛某的生命没有遭受严重威胁,同时牛某也有各种办法对抗和躲避李某的强制,所以牛某不能援引不可抗力。其次,如果行为人受到他人胁迫,为了保护更大的利益而屈从于他人的胁迫,应视为紧急避险,不用承担责任。例如甲在劫匪用枪威胁乙的情况下交出了保险柜钥匙,就可援引紧急避险的规定。在本案中,牛某帮助李某侵害的是王某的生命权,也就不符合紧急避险的限度要求;另外牛某也并非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实施了帮助行为,也不满足紧急避险的补充性要求。所以也不得援引紧急避险的规定。最后,在精神受到强制但没有完全丧失意志的情形下屈从他人实施犯罪,是要与胁迫者构成共犯的。因为这是被胁迫者之所以选择屈从,是经过仔细的权衡的,这也就意味着其意志自由仍在一定限度内存在。当然,在这种情形下将其认定为胁从犯,并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还是可以的。因此答案是D。

25.

以下关于共犯的说法中,哪一选项是正确的?______A.甲得知朋友郭某组织他人卖淫,主动为其提供帮助,对甲应以组织卖淫罪的帮助犯论处B.乙与拐卖妇女的犯罪分子李某签订合同,负责帮其接送被拐卖的妇女,并收取一般运输费用,对乙应以拐卖妇女罪的帮助犯论处C.丙与走私犯罪分子王某约定为其提供资金、账号,并实际履行,对其应以走私罪的帮助犯论处D.被告人黄某的父亲丁,劝说证人赵某向法庭提供伪证,并送给赵某一千元作为回报。丁构成伪证罪的教唆犯正确答案:C[考点]从犯独立定罪的情形[解析]根据《刑法》第358条第3款的规定,协助组织他人卖淫的行为成立独立的罪名,即协助组织卖淫罪。由于刑法分则已经将这种帮助行为单独规定为犯罪,因此不再适用总则关于共犯的规定。故A错误。根据《刑法》第240条第2款的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的行为。由此可见,对于拐卖妇女、儿童罪而言,接送行为也是实行行为,因此,乙构成拐卖妇女罪的实行犯,而非帮助犯。B项错误。根据《刑法》第156条的规定,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或者为其提供运输、保管、邮寄或者其他方便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论处。据此,C项正确。根据《刑法》第307条第1款的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是妨害作证罪。因此,丁劝说赵某作伪证的行为因为刑法分则将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独立规定为妨害作证罪而不再适用总则关于共犯的规定,乙系妨害作证罪的实行犯而非伪证罪的教唆犯。D项错误。

26.

吴某和朱某沿着某火车站台闲逛,并在某辆列车到站后沿着站台往车的尾部方向走。走到一节车厢时,吴某突然将手伸进车窗,将茶几上乘客的几个香蕉取了出来,并分于朱某。二人边吃香蕉边继续前行。行至另一车厢时,吴某突然又将手伸入车内,取出乘客陈某的小提包(内有现金4000元),然后逃跑,朱某见状也与吴某一同逃离。陈某发现包被抢,大声呼喊。吴某听到呼喊,在跑出10米后将提包扔进路边水沟里。后二人成功逃离,朱某问吴某提包在何处,吴某告诉了朱某,朱某就说:“现在应该安全了,我们去拿。”之后二人返回车站拿到提包,并在僻静处分赃,朱某分得1500元。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个?______A.朱某和吴某构成抢夺罪的共同犯罪B.朱某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吴某构成抢夺罪C.朱某不构成犯罪,吴某构成抢夺罪D.朱某和吴某构成抢夺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共同犯罪正确答案:C[考点]共同犯罪故意的认定;抢夺罪的既遂标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成立要件[解析]首先,构成共同犯罪要求各行为人之间主观上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客观上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就本案而言,吴某和朱某事先对于犯罪是没有预谋的;而在事中,朱某对吴某的行为是默认、不反对的,但是仅凭这些要认定朱某有抢夺的共同故意是不充分的。另外从容观上看,直至吴某将包扔到水沟内,朱某只是跟随吴某一起逃跑,这显然不能被视为朱某的共同抢夺行为。而依照抢夺罪的既遂标准,将包扔入水沟时,提包的所有人陈某已经对其完全失去控制,而且吴某在某种意义上也实际控制了提包,因为只有他知晓钱包的具体位置。在犯罪既遂之后朱某提出返回去拿,且跟吴某一起回去拿包,也不可能再构成抢夺罪的共犯。其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要求行为人明知是赃物而窝藏,但在本案中朱某实施的行为实际上是分赃,也就是说朱某主观上并没有窝藏赃物的故意,所以不能认定其构成本罪。因此应当选C。

27.

杨某正为收购一些便宜的金戒指而费脑筋时,邻居12岁的儿子张某到杨家玩。杨某想起张家祖上留下了一些金戒指,就问张某:“你家中有金戒指么?”张某说有。杨某就让他拿来换钱。张某背着父母分四次将16只金戒指(价值约30000元)拿给了杨某,杨某为这些戒指共支付给张某300元。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个?______A.杨某不构成犯罪B.杨某构成诈骗罪C.杨某构成盗窃罪的教唆犯D.杨某构成盗窃罪的间接正犯正确答案:D[考点]间接正犯;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别[解析]首先,所谓间接正犯,是指将他人作为自己实行犯罪的工具来实施犯罪。在本案中,张某年仅12岁,尚不能理解自己所实施行为的实际意义,所以刑法不对其实施的任何行为进行处罚,这也就决定了杨某不可能与张某构成共同犯罪。实际上,间接正犯的理论正是为了弥补这一漏洞而出现的,依照该理论,杨某就不再是盗窃罪的教唆犯,而被视为盗窃罪的正犯,幼童张某偷拿家中东西的行为在法律上被视为杨某的实行行为。其次,诈骗罪的成立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物。而张某作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其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非常有限,故杨某欺骗他的行为并不满足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所以本题选D。

28.

胡某纠集李某等6人组成“威虎会”,自封会长,并鼓励李某等人要积极活动,为威虎会能够扩大影响而努力。结果李某等人在两个月内抢劫13次,并杀死4人重伤7人,劫得财物总价值达10万余元。上述犯罪行为中胡某只参与了两次抢劫,劫得财物1万元,且未造成人员伤亡。致人重伤的案件中,胡某只知道其中的一起,而致人死亡的案件中胡某至案发时都并不知情。那么对胡某应如何处理?______A.只能构成抢劫罪,且抢劫数额以1万元计B.应认定为抢劫罪,抢劫数额以10万元计C.应认定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但绝对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D.应认定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正确答案:D[考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解析]依照刑法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可见如果可以认定胡某为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那么即使该集团中某成员的犯罪行为并不被胡某所知晓,也不影响将该罪行归责于胡某。刑法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到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主观恶性突出,且对于集团的各种具体犯罪有一种概括的故意,另外在实践中首要分子往往躲在幕后,若坚持其仅对知情或者参与的罪行负责会导致首要分子往往逍遥法外。在本案中,胡某纠集李某等人成立“威虎会”,而对于所谓的“威虎会”来说,犯罪就是集团存在的目的和根据,所以可认定该集团为犯罪组织,另外成员超过3人,成员比较固定,依法可以认定为犯罪集团。而胡某作为集团的组建者和领导者,显然构成了刑法意义上的“首要分子”,应对集团所有成员实施的抢劫、伤害和杀人案件承担刑事责任。所以D正确。当然,判断首要分子是否对某犯罪负责时,还要看该犯罪行为是否可以包含在犯罪集团的犯罪故意之内,若不能则即使是首要分子也无需为其负责,因为这是罪责自负原则的应有之义。例如一个典型的盗窃集团,若某个行为人盗窃之外还实施了强奸行为,首要分子也不用为强奸行为承担责任。

29.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关于首要分子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A.首要分子只能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人B.首要分子只能是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C.首要分子都是主犯D.首要分子既可以是主犯,也可以不是主犯正确答案:D[考点]首要分子的概念;首要分子与主犯的关系[解析]《刑法》第97条规定:“本法所称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由此可见,首要分子包括上述两种人。选项A认为“首要分子只能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人”,选项B认为“首要分子只能是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显然是错误的。选项C和D涉及首要分子与主犯的关系。首要分子原则上属于主犯,也有例外,主要是在聚众犯罪的情形中,即刑法明确规定对某些聚众犯罪仅仅处罚首要分子而不处罚其他参加者,如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在首要分子就是一人的情况下,是不存在所谓主犯的。所以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30.

沈某和张某长期躲在货物列车上,并在火车运行过程中将货物抛下,然后找机会从车上跳下,并转移货物。两人采用这种方法盗窃20余次,盗窃财物总价值达8万余元。经查,每次盗窃之前,沈某和张某都会事先跟李某打好招呼,让他准备好车辆。盗窃之后,李某开车将沈某和张某盗窃的赃物运到销赃地点,但每次李某都不参与分赃,声称只是因为沈某是自己哥们儿才帮他的。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个?______A.由于李某不参与分赃,李某并不构成任何犯罪B.李某虽不参与分赃,但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C.李某构成盗窃罪的共犯,但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D.李某既构成盗窃罪的共犯,也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正确答案:C[考点]共同犯罪的故意;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解析]首先,依照刑法理论的通说,事先通谋,约定为他人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赃物的,应当以共同犯罪论处。在本案中,李某对于沈某和张某的盗窃行为是知情的,同时在主观上至少有间接故意的主观心态,而在客观上李某也帮助实施了运送赃物的行为。尽管运送赃物的行为并非盗窃罪的实行行为,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共同犯罪的成立并不要求所有的行为人都实施了犯罪的实行行为。之所以将事先通谋的情形特别强调,是因为只有这样李某的存在才能在盗窃罪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正是因为有李某运送转移赃物,沈某和张某才可以大胆的实施盗窃,凭借沈某和张某的实行行为,李某与最终的盗窃结果发生了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并不会因李某没有参与分赃而受到影响。所以应认定李某构成了盗窃罪的共犯。其次,在构成盗窃罪共犯的同时,李某运送赃物的行为似乎也涉嫌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但是既然李某已经成为盗窃罪的共犯,其转移赃物的行为也就构成了事后的不可罚行为,否则就是对李某的一个行为进行双重评价。因此答案是C。

31.

下列关于教唆犯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甲教唆乙实施杀害丙的行为,结果乙口头允诺,但实际只是去丙家盗窃了一台彩电,则甲不构成教唆犯B.甲乙共同约定实施了盗窃行为,在盗窃得逞之后,甲临时起意,向乙使了个眼色,乙心领神会放了把火毁灭现场,致使大量财物被烧毁,则甲构成放火罪的教唆犯C.甲已经打算实施杀人行为,但是还在犹豫之间,乙见状给甲打气,鼓励甲实施行为,结果甲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则乙构成教唆犯D.甲对乙说:“你去犯罪吧。”结果乙实施了抢劫行为,则甲构成教唆犯正确答案:B[考点]教唆犯的认定;教唆未遂[解析]选项A,教唆他人实施某个特定犯罪,行为人却实施了其他犯罪,根据《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规定仍然构成对特定犯罪的教唆,是教唆未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以选项A不正确。选项B,教唆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定是语言,也可以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所以选项B正确。选项C,教唆犯教唆的对象必须是尚未有特定犯罪意思的人,如果行为人已经有实施某个犯罪的意思,只是还没有下决心,此时劝说行为只是精神上的帮助行为,不构成教唆,所以选项C不正确。选项D,教唆犯必须是教唆他人实施特定的犯罪,笼统地说“你去犯罪吧”,不足以构成教唆犯,所以选项D不正确。

32.

15周岁的甲非法侵入某尖端科技研究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18周岁的乙对此知情,仍应甲的要求为其编写侵入程序。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______A.如认为责任年龄、责任能力不是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则甲、乙成立共犯B.如认为甲、乙成立共犯,则乙成立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从犯C.不管甲、乙是否成立共犯,都不能认为乙成立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间接正犯D.由于甲不负刑事责任,对乙应按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片面共犯论处正确答案:D[考点]共同犯罪;从犯;间接正犯;片面共犯[解析]如果不考虑责任年龄、责任能力,甲与乙对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形成了共同故意的意思联络,并且实施了犯罪行为,因此构成共同犯罪,A的说法是正确的;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辅助作用,乙为甲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编写侵入程序,为犯罪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乙是从犯,B的说法是正确的;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支配未达刑事责任年龄和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利用者被称为间接正犯,因此,乙不成立间接正犯,C的说法是正确的;片面共犯是指参与同一犯罪的人中,一方认识到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犯罪,而另一方没有认识到有他人和自己共同犯罪。由于甲和乙对于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的行为都是明知的,所以不构成片面正犯。D的说法是错误的,当选。

33.

甲为非国家工作人员,是某国有公司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乙为国家工作人员,是该公司财务部主管。甲与乙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了本单位的财物100万元。对甲、乙两人应当如何定性?______A.甲定职务侵占罪,乙定贪污罪,两人不是共同犯罪B.甲定职务侵占罪,乙定贪污罪,但两人是共同犯罪C.甲定职务侵占罪,乙是共犯,也定职务侵占罪D.乙定贪污罪,甲是共犯,也定贪污罪正确答案:C[考点]共犯与身份[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本题案情符合这一规定,应当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因此,分别定罪的选项A和B可以排除。那么,在本案中能否区分主犯与从犯呢?司法解释规定:“司法实践中,如果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相当,难以区分主从犯的,可以贪污罪定罪处罚。”因此,如果难以区分主从犯,选项D就是正确的。但本案并不属于难以区分主从犯的情形,因为在题目中已经提示了甲乙的职务:非国家工作人员甲是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而国家工作人员乙是财务部主管。显然,甲的职务高于乙的职务,乙受甲制约。因此,应当认定甲是主犯,乙是从犯。根据以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即甲定职务侵占罪,乙是共犯,也定职务侵占罪。

3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甲、乙共谋杀丙。二人携带枪支来到丙的住处,甲向丙开一枪,将丙打伤。甲看到丙很痛苦,就自动停止了继续射击,退到屋外,乙开枪将丙杀死。甲的行为成立犯罪中止,乙是犯罪既遂B.甲教唆乙去抢劫丙。乙在用刀威胁丙的过程中,经过丙的劝说,自动放弃了抢劫。甲的行为是抢劫未遂,乙是抢劫中止C.甲和乙共谋杀丙。甲在外望风,乙进入丙家实施杀害行为。乙在杀害丙的过程中自动放弃了杀人行为。甲和乙的行为都是故意杀人中止D.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正确答案:B[考点]共同犯罪与停止形态[解析]选项A,一人既遂,全体既遂。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甲乙二人都成立故意杀人的既遂。选项B,乙是实行犯,乙自动放弃犯罪,是抢劫中止,对于甲来说,这是意志以外的原因,甲成立抢劫未遂。该选项正确。选项C,乙是中止,甲是未遂,该选项说法错误。选项D,一人既遂,全体既遂,甲乙都是故意杀人罪的既遂。该选项说法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犯罪预备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______A.甲欲强奸同班女同学张某,遂趁其不在家时翻墙入户,藏在其床下。待到晚上张某回到家发现床底有异样,于是喊来邻居将甲抓获,则甲的行为构成强奸罪的犯罪预备B.乙与李某发生口角,心中怀恨。于是买来一把锋利的匕首,准备将李某杀害。结果被其父母发现,于是劝说乙放弃了犯意。则乙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犯罪预备C.丙准备抢劫某银行,遂约黄某帮助他去望风。黄某不同意,并到派出所告发了丙,丙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D.丁在课堂上被老师向某当众批评,心中极其愤怒,预备趁向某回家的时候找些人把他暴打一顿。但是转念一想,万一东窗事发可能要被退学,于是作罢。丁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正确答案:AC[考点]犯罪预备[解析]根据《刑法》第22条的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的成立要求满足以下条件:(1)主观上具有为了犯罪的目的;(2)客观上有犯罪预备行为;(3)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能够“着手”。其中,准备工具,即准备实行犯罪的工具。制造条件,是指除准备工具以外的一切为实行犯罪的预备行为。常见的制造条件行为包括练习犯罪的手段或演练犯罪技能、犯罪前的调查、排除实行犯罪的障碍、勾引共犯或商定犯罪计划、跟踪埋伏等候作案目标等等。A项属于埋伏等候作案目标,C项属于勾结共犯,均满足犯罪预备的成立要求。B项中乙主动放弃犯意,构成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D项不构成犯罪,因为刑罚惩罚的是犯罪行为,而不包括意欲犯罪的思想。故选AC。

2.

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______A.甲、乙二人合谋抢劫出租车,准备凶器和绳索后拦住一辆出租车,谎称去郊区某地。出租车行驶到检查站,检查人员见甲、乙二人神色慌张便进一步检查,在检查时甲、乙意图逃离出租车被抓获。甲、乙二人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未遂)B.甲深夜潜入某银行储蓄所行窃,正在撬保险柜时,听到窗外有响动,以为有人来了,因害怕被抓就悄悄逃离。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未遂)C.甲意图杀害乙,经过跟踪,掌握了乙每天上下班的路线。某日,甲准备了凶器,来到乙必经的路口等候。在乙经过的时间快要到时,甲因口渴到旁边的小卖部买饮料。待甲返回时,乙因提前下班已经过了路口。甲等了一阵儿不见乙经过,就准备回家,在回家路上因凶器暴露被抓获。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D.甲意图陷害乙,遂捏造了乙受贿10万元并与他人通奸的所谓犯罪事实,写了一封匿名信给检察院反贪局。检察机关经初查发现根本不存在受贿事实,对乙未追究刑事责任。甲欲使乙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图未能得逞。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罪(未遂)正确答案:ACD[考点]预备与未遂的区分;中止与未遂的区分;诬告陷害罪的既遂标准[解析]A选项中,甲、乙虽然上了出租车,但并未着手实行抢劫行为,因而不是抢劫未遂而是抢劫预备。此选项的内容是错误的。B选项中,甲已经着手实行盗窃,误以为有人来,因害怕被抓而逃离,其放弃盗窃并非出于本意,而是事出意外,因而不是盗窃中止而是盗窃未遂。此选项的内容是正确的。C选项中,虽然预备杀人行为已经实施完毕,但在等候被害人出现时错过,未能着手实行杀人行为而被抓获,是杀人预备而非杀人未遂。此选项的内容是错误的。D选项中,诬告陷害罪是行为犯。甲意图陷害乙而实施了捏造犯罪事实并告发的行为,已经具备了诬告陷害罪的构成要件,甲的行为是诬告陷害既遂而非未遂。此选项的内容是错误的。

3.

下列情形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有:______A.乙因患胃病即托甲为其购买胃药,甲因嫉恨乙故将毒药交给乙。但回家后不久便后悔,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乙家索要该药,而乙谎称已经被服用,甲见乙没有什么异状,就回家了而没有将真相告知乙。几天后,乙服用了甲提供的毒药而死亡B.甲为杀人而与朋友李某商量并委托其购买毒药,李某果然为其买来了剧毒药品。但三天后甲放弃了杀人意图,将毒药抛入河中。李某事后方才知道。则甲与李某均属于犯罪中止C.甲因多次偷鸡摸狗、不务正业而遭到其父亲的责骂。一日,甲酒后又被父亲斥责时,决意杀其父。当其趁父亲熟睡之际持斧头正要下手时,突然一声惊雷,甲想这是老天爷的警告:弑父属大逆不道,将来必受老天的惩罚。于是放弃杀父的计划D.甲正在撬一保险柜时,忽然同伙打来电话,告知该保险柜中没有值钱的东西。甲便放弃撬该保险柜离去。其实,保险柜中有50万元现金正确答案:ABD[考点]犯罪中止与既遂、未遂的区分[解析]选项A,甲构成既遂。选项B,甲是犯罪中止,李某是犯罪预备,行为没有着手,该选项说法错误。选项C,甲构成犯罪中止。选项D,犯罪未遂,欲达目的而不能,能与不能以行为人的主观进行判断,本案行为人主观上认为不能。

4.

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______A.甲欲杀乙,埋伏在路旁开枪射击但未打中乙。甲枪内尚有子弹,但担心杀人后被判处死刑,遂停止射击。甲成立犯罪中止B.甲入户抢劫时,看到客厅电视正在播放庭审纪实片,意识到犯罪要受刑罚处罚,于是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后离开。甲成立犯罪中止C.甲潜入乙家原打算盗窃巨额现金,入室后发现大量珠宝,便放弃盗窃现金的意思,仅窃取了珠宝。对于盗窃现金,甲成立犯罪中止D.甲向乙的饮食投放毒药后,乙呕吐不止,甲顿生悔意急忙开车送乙去医院,但由于交通事故耽误一小时,乙被送往医院时死亡。医生证明,早半小时送到医院乙就不会死亡。甲的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