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讲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师版)_第1页
第30讲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师版)_第2页
第30讲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师版)_第3页
第30讲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师版)_第4页
第30讲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0讲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选择题1.下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部分内容。这些变法措施()李悝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吴起变法明法审令,(裁减)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商鞅变法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A.旨在确立中央集权制B.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B[据材料“食有劳而禄有功”“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都提出按照军功或者贡献大小来确定官职或奖赏,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冲击了贵族的特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B项;战国时期由于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而非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法律至上强调法律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材料内容为变法具体内容,且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实质为人治,法律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统治需要的,排除C项;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产生,材料内容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D项。]2.北魏前期,鲜卑民众“畜牧迁徙,射猎为业”。482年孝文帝下诏:“虎狼猛暴,食肉残生,取捕之日,每多伤害;既无所益,损费良多,从今勿复捕贡。”这一诏书的内容体现出()A.北魏猎捕野味风气盛行B.孝文帝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北魏经济结构有所变动D.孝文帝重视生活习俗改革C[材料中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到“既无所益,损费良多,从今勿复捕贡”,反映了北魏正逐渐改变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因此体现了北魏经济结构有所变动,C正确;A项与“既无所益,损费良多,从今勿复捕贡”正好相反,故排除;孝文帝的做法并不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习俗的变化,排除D项。]3.(2024·江苏南通如东县学情检测)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市易法、青苗法对于《周礼·泉府》的参考,“保甲法”对《周礼》乡遂比闾、什伍制度的参考,为此还编纂了《周礼新义》。王安石这些做法体现了()A.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B.重建礼制的理学观念C.理财为先务的制度设计D.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A[据材料“市易法……参考”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制定的政策以《周礼》为参考,借助复古以减轻变法阻力,创新现行制度,即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故选A项;“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说明王安石参考《周礼》,主要目标在于国家体制变革,而非重建礼制,排除B项;保甲法是地方的基层自治组织,与“理财为先务”无关,排除C项;“以文治国”是指通过文化和教育的手段来治理国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4.史学界认为近代某项运动,“主事者识见有限、缺乏全盘规划”“是一种由上而下、范围有限的改革”“并未触动中国传统社会与经济的根本”。该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B[根据材料可知,主事者“见识有限”,缺乏“全盘规划”和“自上而下有限改革”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内部改革运动,主要停留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上,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与“自上而下,有限改革”不符,A项错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均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已触动中国“传统社会与经济的根本”,C、D两项错误。]5.(2024·湘豫名校联考)下列是关于维新派围颐和园、软禁慈禧太后的四则史料,这些史料()史料内容来源杨深秀尝夜半奋髻起曰:“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业其人,我则为骆丞矣”胡思敬《戊戌霜录》深秀以常言,得三千杆毛瑟枪围颐和园有余也《戊戌变法》第4册1898年春,康对人说:“此时若有人带兵八千人,即可围颐和园,逼胁皇太后,并逼胁皇上,勒令变法,中国即可自强”梁鼎芬《康有为事实》康长素向人言,以兵围园湖,不令太后与闻国政。此语宣传都下,余曰:“速发传单,言我等与康无交情,免受其祸”《金銮琐记》A.佐证戊戌变法带有浓厚暴力色彩B.反映了维新派变法策略有失严谨C.说明慈禧太后态度关乎变法成败D.证明了军队在变法中的重要作用B[根据材料可知,维新派在策划过程中便计划不周,将消息泄露,比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常常与人言及此事,康有为也将此事言与外人,以至计划尚未实行,便四处传布,这反映了维新派变法策略有失严谨,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的是维新派有关围颐和园、软禁慈禧太后的计划,并未付诸实施,所以暴力色彩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慈禧太后是反对变法的关键人物,其态度关乎变法的成败,这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只是维新派的谋划,并未付诸实施,所以没法证明军队具有重要作用,排除D项。]6.(2023·山东潍坊模拟预测)1903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基本上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只是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如将“理科”改称“格致科”,“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经济学”改称“理财学”等等。这反映了晚清政府是在()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B.坚守传统教育,抗拒制度变革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D.顺应世界潮流,追求全盘西化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基本采用日本学制,并用格致、金石、理财等传统概念命名新学科,反映了晚清政府在回应社会改革诉求的同时,兼顾文化尊严,C项正确;复兴传统教育与“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不符,排除A项;“癸卯学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坚守”,清末“新政”整体上是对形势的顺应,“预备立宪”等体现的是回应潮流并非抗拒制度变革,排除B项;追求全盘西化与“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设立“金石文字学”等不符,排除D项。]7.(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如表为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简表。这些规定()名称规定《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公司律》(1904年)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A.促进了商业组织的近代化B.否定了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推动了商人社会地位普遍提高A[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时期颁布的部分商务法规、章程简表,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促进了商业组织的近代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否定,排除B项;材料中的内容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促进了商业组织的近代化,“普遍提高”说法绝对,排除D项。]8.下表是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增长情况统计表,材料反映了()钢煤棉发电粮食比1949年增长(%)75410519368.149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46.27.45321.99.3A.苏联援助我国工业建设B.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C.国民经济恢复成效突出D.新制度推动国民经济复兴C[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农业产品产量相比1949年都有大幅增加,说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成效突出,C项正确;材料只列举了增长情况,无法得出是否是因为苏联援助导致,A项排除;此时“一五”计划尚未开始,排除B项;材料未阐述制度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9.(2024·河北张家口模拟)1953年11月国家银行调整利率后,国营商业放款月息6.9‰,国营工业定额放款月息4.6‰,超定额放款月息4.8‰。私营工业放款为月息9‰到16.5‰,私营商业放款为月息13‰到19‰,公私合营工业放款为月息4.8‰到14‰。这一政策()A.适应了变革生产关系的需要B.有利于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C.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D.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A[据材料中国营工商业、私营工商业以及公私合营工业放款月息的不同可知,这一政策适应了变革生产关系的需要,故选A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已经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制度,排除B项;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就已经完成,排除C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排除D项。]10.下表是1982—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部分)统计表,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年份全国北京上海广东福建198256930125655457295099719902348007010054900164003250019952368002170036000720066200A.90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C.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北京没有建立经济特区,排除B项;表格中北京、上海、广东移民国外人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下降趋势,但全国移民国外总人数仍在增加,并不能表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排除C项;1982-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的变化反映改革开放的结果和深化,D项表述正确。]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史学研究领域,“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是经常被采用的两个历史分析维度,“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可能出现相一致的结果,也可能出现相背离的局面。如:清末新政,1901年,慈禧太后下令成立“督办政务处”,定出改革方向,学习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新政”改革中,编练“新军”是内容之一,清政府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又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关系的模式,分析论证清末新政。(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恰当、论证合理。)答案观点: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出现了背离。阐述:清朝末年,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实行“新政”。在军事方面,大力编练新军,采用西式操练方式,推动陆军近代化进程,但是这一支军队并没有成为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有力武装力量,反而成为辛亥革命中推翻清政府统治的主力军;在教育方面,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想要培养能满足统治需要的新式人才,但是大量新式学堂学生以及留学生学习西方民主思想,宣传民主革命,成为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骨干力量。综上可知,清政府主观动机是为了通过新政巩固统治,但是在客观效果方面,却背道而驰,促成了清政府的加速灭亡。12.(2023·山东临沂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农村改革材料一农村改革受到的阻力是不小的。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会议纪要指出:“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因而并不可怕。”会后,许多干部纷纷深入基层,带领群众研究措施,坚持从各地具体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尊重群众自己的选择,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可以并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的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引导出农村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放宽农村经济政策,使农民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调整宏观农业政策,又使农民的选择得到了利益刺激。于是,多数农民选择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最终,农村改革对增产的显著效果为自己获得了合法性。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的改革。——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1)材料一、二是对农村改革的两种历史叙述,指出其异同点。(2)以“1978年以来农村改革”为主题进行成果展览,说说你的设计方案。答案(1)同:强调了坚持实事求是在农村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农村改革的积极意义。异:材料一侧重政府在农村改革中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