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史记》载:黄帝的疆域“东至于海,西至于江,北逐荤粥”。但据(周)甲骨文记载:至“周用封建制以镇压四国”,却“始终未曾没收蛮貊土地人民统一寰宇之内”。上述差异可用来说明A.各民族共同塑造了国家统一 B.地域统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C.周代封建制阻碍了国家统一 D.国家统一有悠久的历史传统2.“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主要体现了A.皇位世袭 B.严刑酷法 C.皇帝独尊 D.君权神授3.据《史记》记载,“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师尚父于营丘,日齐”,材料中的“齐”A.是首先得到分封的异姓功臣封国 B.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C.主要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D.被秦灭于公元前2世纪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A.皇位世袭 B.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皇权至高无上 D.用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5.秦朝规定,担任官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一定的家资;二、要会书写,懂法律;三、年龄在17岁(秦规定的壮年年龄)以上。这一规定A.迎合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表明奴隶制度日益没落C.反映出知识分子地位的上升 D.折射出法律体系走向完善6.如表为唐、宋两期宰相人数及出自家族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推知宋代(

时期宰相人数出自家族数量(个)唐朝约300100宋朝约130120A.宗族势力被削弱 B.文官政治形成 C.社会流动性增强 D.中央集权加强7.吴晗指出,“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文中的“舍人”最有可能隶属于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刑部8.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后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A.君臣之间关系通过宗法制区别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血缘分封成为中央集权的基础 D.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9.华文出版社出版的《探明·他们的明朝》里面讨论严嵩为何能得到嘉靖的信任时,引用了这样的一段话:“帝以刚,嵩以柔;帝以骄,嵩以谨;帝以英察,嵩以朴诚;帝以独断,嵩以孤立。”作者由此感慨:“猜忌之主,只能用柔媚之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腐败 B.君主专制的强化C.内阁成为议行合一的机构 D.商品经济的发展10.宋初,曾令诸郡毁废城垣,各地被迫或自发毁弃城壁的现象较普遍,导致许多府州县治所城市长期没有城郭,或虽有旧城而长年不加修理,使其自然废弃。这种不提倡内地州县筑城的政策,基本上延续了整个宋代。宋的这一做法A.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B.促使市坊制度的瓦解C.造成地方秩序混乱 D.践行了无为而治思想11.春秋时期,贵族卿大夫对“礼”进行改造,“威仪”和“礼”逐渐分立,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他们并不看重“礼”的威仪方面的内容,更注重“礼”所具有的社会规范作用。这反映了春秋时期A.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B.贵族群体的内部分化C.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 D.礼制政治效用的强化12.军机处设立以后,大学士也随之出现内外中堂之分,入值军机处的内中堂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要务参与机密,往往不到内阁办事。留守内阁的外中堂出现“票拟皆舍人,按故事为之,大学士晨人画可否,然少所更定”的现象。这一状况的出现反映了清朝(

)A.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B.内阁的议政功能丧失C.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D.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13.在商王室的早期信仰当中,祖灵与其他神灵的地位均在最高的神灵-“帝”之下,但商后期对王室祖灵的崇拜和祭祀逐渐规则化、权威化,出现凌驾甚至排斥其他神祇的趋向。这一现象的出现A.不利于强化方国联盟凝聚力 B.标志着天下一家观念的出现C.商朝后期迷信色彩逐渐淡化 D.导致族权逐渐凌驾王权之上14.汉武帝即位次年,采纳丞相卫绾建议,对所举贤良中治法家、纵横家言者,一律罢去。随即又任命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蚧为太尉。汉武帝的做法A.放弃了法家的治国理念 B.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局面C.缓和了君与相的矛盾 D.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15.史籍记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这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秦朝的郡县制 B.汉朝的郡国并行制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16.先秦时期,国君遇有大事,一定要召开贵族会议讨论,问题解决不了,再召开国人会议。当时国人在政治上十分活跃。《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由此可知,当时(

)A.封建贵族特权逐渐丧失 B.政治体系民主趋势加强C.宗法分封制度已然瓦解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17.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据下表能得出的结论是(

)表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一一道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州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州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扩大了地方的自治权C.明初因废除行中书省而改变了省格局 D.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发展趋势18.“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毛泽东在诗句中主要肯定了A.秦始皇的文化政策 B.孔孟的儒家学说C.秦朝的政治制度 D.唐朝的封建制度19.唐太宗时期设10道为监察区。733年,唐玄宗改为15道,并设置采访使、观察使以常驻,道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唐廷便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军事成为当时"道"的主要政务。这些调整()A.完善了地方的监察制度 B.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C.提高了基层的行政效率 D.加速了唐朝统治的瓦解20.商朝外服中的方国和部落有自己独立的统治者,对于商王朝时叛时服。商王朝为了控制这些外服成员,规定了他们对商王朝的贡纳、政治及军事上的义务。由此可见,商代外服制度(

)A.利于扩展政治势力 B.强化了中央集权C.呈现出严重的弊端 D.激化了民族矛盾二、材料分析题21.文化、制度创新和国家统一材料一

元大都的设计思想,基本遵循《周礼·冬官考工记》城市建设规制,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1)结合上图,请指出太庙是(写序号即可);社稷坛是(写序号即可)。材料二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始皇本纪》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材料四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它滥觞于魏晋北朝、隋朝、唐初以及金初短期出现过的“行台省”,到金朝后期再出现时,已较频繁地使用行省的简称(以前通常简称“行台”)。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掌国庶务,统郡真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从元朝行省地方化的过程可以看出,尽管它与前代王朝的“行台省”、“行省”有某种联系,但仅凭前代的影响,尚远不足以使它在元朝发展成为一套完备的制度。其制度定型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与行御史台一样,仍然是“元王朝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及需要”、“对征服区域控制的政治军事课题”。特殊的民族统治背景,使得行省制度蒙上了一层与汉地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不甚协调的外方,所谓“蒙汉二元制”。——张帆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2)结合材料二、三、四及所学,分析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的背景及特点。材料五

1247年,蒙古皇子与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萨班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六

海外岛夷之族,澎湖最近,分三十六岛,有七澳介其间。其地属泉州晋泉县。土人煮海为盐,酿秫为酒,采鱼虾为食。至元初,设巡检司,东为琉球,与澎湖相对。——《新元史·琉球传》(3)结合材料三、四、五、六及所学,简要说明元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意义。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材料二

县大约于春秋中叶在楚国产生,当时楚灭掉其北部若干小国,将其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樊树志《国史概要》(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实施的目的。(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在用人方式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并写出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帝国建立了单一制的郡县制统治,但是实际上,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并没有完全被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观念所取代。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然十分突出。材料二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米取了变通的郡国并行的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的同时,也要求“郡国自拊循其民”,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郡县制国家观念受到的挑战。(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结构形式的变化(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哪些措施使“使汉帝国走向强盛”?(4)除了观念和传统之外,治国主导思想的不同也对国家结构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汉武帝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变化。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BCACAABDB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CADCDDCBA1.B2.C3.A4.C5.A6.A7.B8.D9.B10.A11.D12.C13.A14.D15.C16.D17.D18.C19.B20.A21.(1)①是社稷②是太庙(2)背景:秦朝统一六国,西周后期分封制弊端日益显露。元朝疆域空前广大,民族成分复杂。特点:秦朝郡守县令(长)皇帝任命,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元朝其一,是元朝行省同时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两重性质。其二,是元朝行省虽然具备汉族官制的表象,但本质上仍是蒙汉二元混合的制度。(2)意义:疆域空前辽阔;行省制度,影响深远,影响直达当代;巩固边疆(西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形成了新的民族——回回族。22.(1)制度:分封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