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学案编制:班级:姓名:第第页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学习指导】起止时间都城社会性质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奴隶社会东周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洛邑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时期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洛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与变法运动”的相关内容;记忆:①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项目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生产工具进步,个人可以开垦更多的田地,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转变。井田制下的私田逐步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伴随着私有土地的发展,依靠井田制获得收入的奴隶主阶级实力衰落,拥有大量私有土地的人逐步变为封建地主。(1)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生产力上的新变化,并结合课本P11第一段分析新变化带来的影响。(2)观察课本P11“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钱币”,你能发现哪些历史现象?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与变法运动1、请对以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历史解读(1)课本P9导入。尊王攘夷: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举行会盟,号令诸侯。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战争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侵夺;(2)三家分晋:春秋末年(前476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事件,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田氏代齐:指战国初年执掌国政的齐国大夫田氏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3)商鞅变法领域内容评价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2、观察课本P9和P10的两幅地图,概括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形势的变化。3、综合上述问题,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趋势。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百家争鸣1、概念解析: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势力的学者或思想家形成儒、墨、道、法等不同流派,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提出不同社会改造方案。2、百家争鸣: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阴阳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制约,相生相胜3、思考:(1)为什么会有“百家”?(2)“争鸣”争的到底是什么?共同目的是什么?(3)“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4)举例说明诸子百家思想之间有何关系?(5)在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家的思想更受统治者的欢迎,说明理由?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针对性练习】题组1:春秋战国的经济之变1、商周时期,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B.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铁犁和牛耕的使用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劳动者身份的变化D.郡县制的普遍推行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得益于井田制下的集体协作4、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出现交变现象。行金版和铜贝的楚国在晚期亦铸行布币,行刀币的齐、燕亦铸行圈钱。这说明战国时期A.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B.统一市场逐渐形成C.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D.货币使用状况混乱题组2:春秋战国的政治之变5、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6、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激烈D: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7、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逐渐成为主流。出现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运动的推动B.宗法观念的增强C.民族交融的加强D.百家争鸣的推动8、商鞅受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影响,不但要人力尽量去发掘地力,而且还要尽量把人力挖掘出来。他两度颁布分户令,通过不同方式把家庭析分为最小单位。商鞅改组秦国家庭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B.重农抑商,限制贵族特权C.扩充民户,增加财政收入D.转型社会,建立君主专制9、战国时期,商戰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的土地公有化10、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题组3:春秋战国的思想之变1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坪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宣传法家思想;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分裂中孕育统一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构建平等的社会12、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晚年对文献典籍进行整理,却没有留下属于自己的著作。孔子的这一做法A.为古典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B.包含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C.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文化教育的垄断D.体现诸子百家学说走向融合的趋势1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体现了A.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B.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14、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15、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16、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1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和受到统治者推崇的分别是A.墨家儒家B.墨家法家C.儒家道家D.儒家法家18、“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者,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制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19、某学者认为,“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之“道”,叙述正确的是A.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B.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C.孔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D.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20、“六经”不仅是儒家经典,也是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源,士子们从古代经典理论中各取所需,加以发挥,各论短长。这说明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既根植传统又融合创新B.诸子百家都是由儒家衍生而来C.传统典籍数量有限制约思想发展D.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三则材料:①195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铁锄。②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国语·齐语》③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3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距今2500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1)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试说明理由。材料二对商決变法的评价韩非子(战国):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贾谊(汉代):批评商轶舍弃礼义,专用法治,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等(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贾谊对商勒变法的态度及原因,并揭示评价的本质。【项目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生产工具进步,个人可以开垦更多的田地,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转变。井田制下的私田逐步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伴随着私有土地的发展,依靠井田制获得收入的奴隶主阶级实力衰落,拥有大量私有土地的人逐步变为封建地主。(1)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生产力上的新变化,并结合课本P11第一段分析新变化带来的影响。新变化:铁器牛耕的出现影响:①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出现并发展;②奴隶主贵族逐步衰落,地主阶级兴起并壮大;③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2)观察课本P11“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钱币”,你能发现哪些历史现象?①各地商品经济的发展;②货币形制不统一,反映了社会分裂割据,不利于各地经济交流;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与变法运动1、请对以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历史解读(1)课本P9导入。尊王攘夷: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举行会盟,号令诸侯。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战争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侵夺;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②周天子仍具有一定影响力;③华夏的国家认同;(2)三家分晋:春秋末年(前476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事件,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田氏代齐:指战国初年执掌国政的齐国大夫田氏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奴隶主贵族走向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3)商鞅变法领域内容评价经济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增加国家的赋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推动秦国率先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基政治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贵族特权,推动地主阶级崛起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控制,强化中央集权;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强化君主权力和中央集权2、观察课本P9和P10的两幅地图,概括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形势的变化。①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加强;②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华夏族分布更为广泛;③其他:韩、赵、魏三家分晋;北方出现长城,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对北方边境威胁加强;3、综合上述问题,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趋势。①统一的趋势:分裂到局部统一;②集权的趋势:逐渐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③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的加强;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百家争鸣1、概念解析: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势力的学者或思想家形成儒、墨、道、法等不同流派,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提出不同社会改造方案。2、百家争鸣:儒家孔子①仁,统治者应爱惜民力,为政以德;②恢复周礼,同时随时代改良制度;③首创私学,打破贵族教育垄断;④整理六经,传承文化;孟子①人性善;

②仁政;荀子①人性恶;

②隆礼重法;道家老子①朴素唯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②朴素辩证法(祸福相依、以柔克刚);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逍遥、自由墨家墨子①“兼爱”“非攻”;

②“尚贤”;③提倡节俭;法家韩非子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②主张变法革新;

阴阳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制约,相生相胜3、思考:(1)为什么会有“百家”?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化(奴隶主阶级、工商业者、新兴地主阶级、农民阶级)(2)“争鸣”争的到底是什么?共同目的是什么?争的是社会改造方案,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安抚人心(3)“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思想自由、多元(4)举例说明诸子百家思想之间有何关系?相互吸收、借鉴、融合,如荀子提出隆礼重法(5)在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家的思想更受统治者的欢迎,说明理由?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法家思想满足诸侯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的需求。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1、总特征:大变革、大转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表现:①经济: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出现并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破坏,诸侯相互征伐兼并,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变法;③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④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阶级日益壮大,士阶层兴起;⑤民族: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扩展至周边民族;【针对性练习】题组1:春秋战国的经济之变商周时期,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B.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铁犁和牛耕的使用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劳动者身份的变化D.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得益于井田制下的集体协作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出现交变现象。行金版和铜贝的楚国在晚期亦铸行布币,行刀币的齐、燕亦铸行圈钱。这说明战国时期A.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B.统一市场逐渐形成C.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D.货币使用状况混乱题组2:春秋战国的政治之变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7、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激烈D: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逐渐成为主流。出现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运动的推动B.宗法观念的增强C.民族交融的加强D.百家争鸣的推动商鞅受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影响,不但要人力尽量去发掘地力,而且还要尽量把人力挖掘出来。他两度颁布分户令,通过不同方式把家庭析分为最小单位。商鞅改组秦国家庭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B.重农抑商,限制贵族特权C.扩充民户,增加财政收入D.转型社会,建立君主专制战国时期,商戰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的土地公有化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题组3:春秋战国的思想之变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坪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宣传法家思想;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分裂中孕育统一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构建平等的社会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晚年对文献典籍进行整理,却没有留下属于自己的著作。孔子的这一做法A.为古典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B.包含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C.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文化教育的垄断D.体现诸子百家学说走向融合的趋势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体现了A.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B.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12、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20、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和受到统治者推崇的分别是A.墨家儒家B.墨家法家C.儒家道家D.儒家法家“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