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例的软件设计和验证_第1页
基于用例的软件设计和验证_第2页
基于用例的软件设计和验证_第3页
基于用例的软件设计和验证_第4页
基于用例的软件设计和验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25基于用例的软件设计和验证第一部分用例建模中的行为者和用例 2第二部分用例图的结构和语法 4第三部分用例说明的组成和内容 6第四部分从用例到顺序图的转换 9第五部分用例和状态图的关系 12第六部分用例覆盖和需求验证 14第七部分基于用例的错误检测和修正 16第八部分用例在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19

第一部分用例建模中的行为者和用例用例建模中的行为者和用例

行为者(Actor)

*定义:一个外部实体(用户、系统或其他系统),与系统交互以实现特定目标。

*角色:行为者代表使用系统的人或角色。

*类型:

*主要行为者:直接与其交互以实现系统目标的主要用户或系统。

*次要行为者:间接与系统交互或受系统交互影响的用户或系统。

用例(UseCase)

*定义:一个行为者与系统进行交互的一系列相关动作,以实现特定目标。

*目的:描述系统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和目标。

*元素:

*名称:用例的简短描述性名称。

*概要:对用例目的和关键流程的简要说明。

*先决条件:执行用例之前必须满足的条件。

*后置条件:执行用例后满足的条件。

*基本流程:用例中的主要步骤序列,实现其目标。

*替代流程:处理用例中异常或可选情况的可选步骤序列。

*包含:将其他用例包含在此用例中的关系。

*扩展:此用例扩展其他用例的特定条件或行为。

行为者与用例之间的关系

*行为者启动用例:行为者与其交互以实现特定目标。

*用例满足行为者目标:用例提供功能和服务来满足行为者需求。

*行为者参与多个用例:行为者可能参与多个用例,以实现其不同的目标。

*用例涉及多个行为者:用例可能涉及多个行为者,以协作完成其目标。

*行为者图:一种图表表示法,展示了行为者与其参与的用例之间的关系。

用例建模的优势

*需求清晰:用例明确定义了系统与用户之间的需求和行为。

*有效沟通:用例提供了系统功能和行为的共享语言,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

*可追溯性:用例连接了用户需求、系统设计和测试用例,提高了可追溯性。

*验证和验证:用例为系统测试和验证提供了基础,确保它满足预期需求。

*灵活适应:用例可以随着系统需求的变化而轻松更新,保持设计与需求的一致性。

用例建模的步骤

1.识别行为者:确定与系统交互的所有外部实体。

2.获取用户需求:收集并分析用户对系统功能和行为的需求。

3.定义用例:基于用户需求创建用例,描述与行为者交互实现目标的步骤。

4.关联行为者和用例:建立行为者和他们参与的用例之间的关系。

5.评审和迭代:与利益相关者评审用例,根据反馈进行迭代和改进。第二部分用例图的结构和语法用例图的结构和语法

用例图是一种统一建模语言(UML)图,用于描述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它由以下元素组成:

#用例

用例描述了用户与系统之间的完整交互序列,它具备以下特征:

-以动词和名词短语开头,描述系统的行为

-专注于用户目标,而不是系统功能

-覆盖与用户相关的典型交互场景

-为后续的详细设计和验证提供基础

#参与者

参与者表示与系统交互的外部实体,它可以是:

-用户:使用系统的人或组织

-外部系统:与系统交换数据的其他系统

-设备:与系统交互的物理设备

#关系

用例图中的关系定义了用例、参与者和系统之间的交互:

-关联(Association):表示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交互。关联可以是双向的(双箭头)或单向的(单箭头)。

-泛化(Generalization):表示一个用例是另一个用例的更通用版本。泛化由空心三角形表示,子用例连接到父用例。

-包含(Include):表示用例包含另一个用例的全部或一部分行为。包含由虚线箭头表示,子用例包含在父用例中。

-扩展(Extend):表示用例在特定条件下扩展了另一个用例的行为。扩展由虚线箭头表示,扩展用例指向被扩展用例。

#扩展语法

为了增强用例图的表达能力,UML定义了扩展语法:

-条件约束(Precondition):表示在用例执行之前必须满足的条件。条件约束写在用例名称前面,用方括号括起。

-后置条件(Postcondition):表示用例执行后系统将处于的状态。后置条件写在用例名称后面,用方括号括起。

-主体(Actor):一种特殊类型的参与者,它表示系统与之交互的具体用户角色。主体用小火柴人图标表示。

-边界(Boundary):将系统与其环境分开的元素。边界用虚线矩形表示。

-实体(Entity):系统中存储数据的持久对象。实体用矩形表示,内部有三个水平线。

-控制对象(ControlObject):表示用例执行期间交互的特定对象。控制对象用圆角矩形表示。

#用例图绘制原则

绘制用例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清晰简洁:用例图应清晰易懂,避免使用过多或不必要的细节。

-完整性:用例图应包含所有相关的用户交互场景。

-可追溯性:用例图中的元素应可追溯到系统需求和后续设计阶段。

-模块化:大型系统可以用多个用例图分解为更小的模块。

-一致性:不同的用例图之间应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矛盾或冲突。第三部分用例说明的组成和内容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用例描述的结构

1.用例名称:简要描述用例的目的和预期产出。

2.参与者:识别参与用例的actor(例如,用户、系统)。

3.前置条件:指定用例开始之前必须满足的条件。

4.流程:按步骤描述用例中的所有活动。

5.后置条件:指定用例完成后必须满足的条件。

主题名称:用例描述的内容

用例说明的组成和内容

用例说明,也称为用例规范或用例场景,包含描述系统行为和与用户交互所需的信息。它由以下主要部分组成:

1.用例名称和标识符

*简要而准确地描述用例的目的。

*分配唯一标识符以方便引用和追踪。

2.用户角色

*标识参与用例交互的系统用户。

*通常有多个用户角色参与一个用例。

3.目标和优先级

*定义用例的目标,即它应该达成的目的。

*指定用例的优先级,以确定其开发和测试的相对重要性。

4.前置条件

*描述在执行用例之前必须满足的系统状态。

*确保用例从已知状态开始。

5.触发事件

*启动用例的事件或条件。

*它可以是用户输入、系统事件或其他外部因素。

6.主要流程

*描述用例执行中的主要步骤,包括用户交互和系统响应。

*通常以文本或图表格式表示。

7.分支流程

*描述用例执行中的任何可选或替代路径。

*通常在主要流程中标识为分支点。

8.异常流程

*描述在用例执行期间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

*例如,用户错误、系统故障或外部干扰。

9.业务规则

*定义用例执行中应遵循的任何业务或领域规则。

*确保系统符合组织政策和行业法规。

10.后置条件

*描述用例执行后的预期系统状态。

*验证用例是否成功完成其目标。

11.假设和约束

*陈述用例设计和执行的任何假设或约束。

*限制用例的适用范围并防止误解。

12.验收标准

*定义验收用例所需的条件。

*确保用例满足预期目标并符合用户需求。

13.注释和文档

*提供附加信息、澄清或解释。

*例如,可以包括用例历史、设计决策或相关文档的链接。

内容的要求

用例说明的内容应满足以下要求:

*清晰简洁:用例应以明确简洁的语言编写,易于理解。

*完整详细:应提供足够的信息以完全描述用例的行为。

*准确无二义性:用例应明确且无歧义,以防止误解和不同的解释。

*一致性:用例应使用一致的语言和约定,以保持文档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可测试性:用例应可用于制定可验证系统行为的测试用例。

*可追溯性:用例应与其他相关文档(例如需求规格、设计文档和测试用例)保持可追溯性。

遵循这些要求确保用例说明有效且有用,有助于指导软件设计、测试和验证活动。第四部分从用例到顺序图的转换关键词关键要点从用例到顺序图的转换

1.用例分析与场景识别:仔细分析用例,识别用户与系统之间交互的各个场景,确定需要创建的顺序图数量和范围。

2.对象建模与关系定义:为用例中的参与者和对象创建对象模型,明确对象之间的关系和交互。

3.消息序列图生成:根据用例场景和对象模型,使用消息序列图(SDL)描述系统和用户之间交互的顺序步骤,包括消息传递、条件分支和循环。

顺序图元素详解

1.生命线和激活棒:生命线表示对象或参与者,激活棒表示对象活跃的部分。

2.消息和参数:消息表示对象之间传递的信息,参数指定消息的内容或数据。

3.条件分支和循环:条件分支和循环允许顺序图处理分支和重复执行,确保交互的准确性和复杂性。

顺序图设计原则

1.清晰性和简洁性:顺序图设计应清晰明确,避免复杂性和混乱。

2.分解复杂性:对于大型或复杂的用例,应将顺序图分解成更小的可管理部分。

3.同步性和并发性:顺序图应准确表示系统交互的同步性和并发性,确保准确的执行顺序。

顺序图验证方法

1.手动检查:仔细审查顺序图,确保它们准确地反映用例和设计要求。

2.顺序图工具辅助:利用顺序图建模工具进行语法和语义检查,确保顺序图符合标准。

3.测试用例生成:从顺序图中派生测试用例,用于验证系统的实现是否符合预期行为。

面向对象的设计与顺序图

1.对象封装与消息传递:顺序图与面向对象设计相辅相成,对象封装和消息传递概念在顺序图中得到体现。

2.状态图集成:顺序图可与状态图结合,提供系统交互的动态模型,全面描述对象行为。

3.UML建模工具支持:统一建模语言(UML)工具可提供对顺序图和面向对象设计的全面支持,促进系统设计的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从用例到顺序图的转换

顺序图是一种用于描述对象之间交互的交互图。它展示了一系列以时间顺序排列的消息,强调了参与交互的对象及其发送和接收的消息。

从用例到顺序图的转换涉及以下步骤:

1.识别参与者和组件

用例描述了系统与外部参与者(例如用户或其他系统)之间的交互。识别这些参与者,并确定与用例交互的系统组件。

2.提取用例的主要流

用例通常包含一个主要流,描述了最常见或最典型的交互场景。从用例中提取主要流,并将其分解为一系列步骤。

3.创建对象图

基于参与者和组件,创建一个对象图,其中包含参与序列交互的对象。对象图显示了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

4.确定消息边界

确定每个步骤中发送和接收的消息边界。这些消息可以是方法调用、事件通知或数据传输。

5.创建基本顺序图

基于对象图和消息边界,创建一个基本顺序图。基本顺序图显示了对象之间的消息流,但不包含任何条件分支或循环。

6.添加条件分支和循环

根据用例中描述的条件和分支,添加条件分支和循环到顺序图中。这表示交互中可能出现的替代路径。

7.细化消息

根据需要,细化顺序图中的消息。包括消息名称、参数和返回值。

8.验证顺序图

验证顺序图是否准确地反映了用例的主要流和替代流。检查消息流是否符合业务规则和交互逻辑。

顺序图转换的注意事项

*保持顺序图简明扼要,只显示与用例交互直接相关的交互。

*使用命名约定,清楚地标识对象和消息。

*考虑用例中的所有可能场景,包括替代流和异常处理。

*验证顺序图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根据需要使用辅助图,例如通信图或状态图,进一步详细说明交互。

示例转换

考虑以下用例:

用例:创建订单

*用户将产品添加到购物车。

*用户查看购物车并提交订单。

*系统验证订单详细信息。

*系统生成订单确认。

顺序图转换:

![从用例到顺序图的转换示例](/use-case-to-sequence-diagram-conversion.png)

此顺序图展示了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互。它显示了创建订单的步骤,包括添加产品到购物车、提交订单、验证订单详细信息和生成订单确认。第五部分用例和状态图的关系关键词关键要点用例和状态图的关系

主题名称:用例驱动状态图设计

1.用例描述系统行为,而状态图呈现系统的内部状态变化。

2.通过状态图可视化用例中的状态和转移,明确系统响应不同事件时的行为序列。

3.状态图有助于识别和处理用例中未明确规定的复杂场景和异常情况。

主题名称:状态图验证用例

用例和状态图的关系

用例和状态图在软件设计和验证中有着紧密的关系,相互作用以捕获和描述系统的行为。

用例如何影响状态图

用例提供了系统功能的文本描述,定义了系统行为的特定场景。这些场景可以用来确定系统状态之间的转换。

*识别状态:用例可以帮助识别系统可以存在的不同状态。例如,在在线订购系统中,订单可以处于“已下单”、“处理中”和“已完成”等状态。

*定义转换:用例还可以定义状态之间的转换。例如,当订单被确认时,它将从“已下单”状态转换为“处理中”状态。

状态图如何验证用例

状态图可以通过验证用例行为的正确性来支持用例验证。

*覆盖用例场景:状态图可以确保用例中描述的所有场景都已建模并验证。通过检查状态图中状态和转换的组合,可以确定用例是否已完全覆盖。

*一致性验证:状态图有助于验证用例行为的内部一致性。通过确保状态之间的转换符合系统逻辑,可以发现和解决用例中的矛盾和歧义。

*边界条件评估:状态图可以评估用例中边界条件和异常情况的行为。通过检查状态图的处理方式和处理不当情况的措施,可以提高用例的健壮性和可信度。

用例和状态图之间的映射

用例和状态图之间的映射可以通过几种技术实现:

*状态图直接从用例中导出:这是最直接的方法,其中状态图直接从用例中的场景和条件中创建。

*状态图与用例相互引用:这种方法允许用例和状态图并行开发,同时提供相互交叉引用以确保一致性。

*状态图作为用例附件:状态图可以作为用例文档的附件,提供系统行为的更详细描述。

好处

用例和状态图之间的协同作用提供了以下好处:

*全面性:用例和状态图共同捕获系统行为的各个方面,确保设计和验证的全面性。

*一致性:用例验证状态图,状态图验证用例,从而确保系统行为描述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可追溯性:用例和状态图之间的映射提供了可追溯性,从而允许在开发生命周期中跟踪和验证要求。

*效率:用例和状态图的集成合理化了设计和验证过程,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冗余。

结论

用例和状态图是软件设计和验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捕获、描述和验证系统行为至关重要。通过集成这些技术,可以提高软件质量、确保一致性并简化开发过程。第六部分用例覆盖和需求验证用例覆盖和需求验证

用例覆盖

用例覆盖是系统测试中用于衡量测试用例覆盖需求范围的指标。它表示测试用例执行率占需求总量的百分比。用例覆盖分为以下类型:

*功能覆盖:测试用例是否涵盖了需求文档中指定的所有功能要求。

*结构覆盖:测试用例是否执行了系统设计的代码路径和结构。

*条件覆盖:测试用例是否涵盖了代码中所有可能的条件组合。

用例覆盖率是衡量测试用例有效性的重要指标。高用例覆盖率表明测试用例能够更全面地验证系统是否满足需求。

需求验证

需求验证是验证系统是否满足其需求的过程。它通过执行以下步骤来确保系统的行为符合预期的要求:

1.需求分析:

*分析需求文档以识别系统应满足的特定要求。

*创建用例和测试用例以验证这些要求。

2.测试用例执行:

*执行测试用例并记录结果。

*比较实际结果与预期的结果。

3.缺陷识别和修复:

*如果测试用例执行不通过,则识别导致失败的缺陷。

*修复缺陷并重新测试系统。

4.需求验证确认:

*当所有测试用例执行通过且没有缺陷时,需求验证确认系统满足了其需求。

需求验证的挑战

需求验证可能面临以下挑战:

*需求不明确或不完整:需求文档可能不够明确或完整,导致测试用例难以设计。

*需求变更:需求可能会在开发过程中发生变化,需要更新测试用例。

*复杂系统:复杂系统可能需要大量测试用例来验证,这会使验证过程耗时且成本高昂。

提高需求验证有效性的方法

为了提高需求验证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使用正式技术,例如形式方法和模型检查,来验证需求。

*采用敏捷开发方法,以迭代方式验证需求,并随着需求的变化而更新测试用例。

*使用需求管理工具来跟踪需求并确保它们在开发和验证过程中得到适当的处理。

*定期审查需求文档并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以确保需求得到正确理解。第七部分基于用例的错误检测和修正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用例审查

1.通过审查用例文档,识别潜在的错误和不一致之处,例如:

-用例描述中的错误或遗漏

-用例之间关系的模糊或冲突

2.利用各种审查技术,如同行评、检查表和自动工具,系统地检查用例。

3.审查过程中收集错误报告,并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以解决这些问题。

主题名称:基于用例的测试

基于用例的错误检测和修正

概述

基于用例的设计和验证方法将用例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错误检测和修正的基础。用例代表了系统对外部行为者的交互序列,它们可以用来识别、分析和验证潜在的错误。

错误检测

使用用例进行错误检测涉及以下步骤:

*明确用例中隐含的假设和约束:识别用例中未明确说明的假设和约束,这些假设和约束可能会导致错误。

*检查用例以确定潜在的交互冲突:分析用例以确定不同的交互序列如何导致意外行为。

*确定边界条件和异常情况:检查用例以识别边界条件和异常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会导致系统失败。

*使用用例图确定系统状态转换之间的关系:创建用例图以可视化用例之间的关系,并识别状态转换中的潜在错误。

错误修正

基于用例的错误修正包括以下步骤:

*识别错误的根本原因:分析错误检测过程中的发现,以确定根本原因。

*修改用例以解决错误:更新用例以明确包含错误修正所需的假设、约束和交互序列。

*重新验证解决方案是否符合用例:执行验证测试以确保错误已得到修正,并且系统符合更新后的用例。

*更新系统实现以反映更改的用例:修改系统实现以反映用例中指定的更改,并解决错误。

优势

基于用例的错误检测和修正方法提供以下优势:

*早期错误检测:用例在设计阶段就定义了,这允许在开发周期后期之前检测和修正错误。

*系统性方法:该方法采用系统性的方法来识别和修正错误,这有助于减少错误的漏失。

*可追溯性:用例与系统实现直接关联,这提供了可追溯性并简化了错误修正过程。

*需求覆盖:用例覆盖系统的所有功能需求,这有助于确保错误在开发过程中得到发现和解决。

局限性

基于用例的错误检测和修正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

*可能漏掉某些错误:该方法依赖于用例,如果用例没有正确捕获所有系统行为,可能会漏掉某些错误。

*需要额外的文档:撰写和维护全面和准确的用例需要额外的文档工作。

*可能需要时间和资源:实施基于用例的错误检测和修正方法可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资源。

最佳实践

为了有效实施基于用例的错误检测和修正,建议遵循以下最佳实践:

*使用全面和一致的用例定义语言。

*确保用例与系统需求直接关联。

*定期审查和更新用例以反映系统变化。

*使用自动化工具支持用例验证和错误检测。

*在错误检测和修正过程中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协作。第八部分用例在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关键词关键要点用例驱动的需求分析

1.用例描述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以用户为中心,清晰易懂。

2.用例有助于明确系统边界,避免需求爬行和膨胀。

3.用例支持需求的可追溯性,方便后期维护和变更。

用例场景建模

1.用例场景建模定义用例的具体执行路径和边界条件。

2.场景建模有助于识别系统中的异常情况和错误处理机制。

3.场景建模为测试用例的生成提供了依据。

用例设计模式

1.用例设计模式提供了重用性模板,加快用例设计过程。

2.设计模式遵循用户优先的原则,支持面向用户的需求分析。

3.设计模式有助于保持用例的一致性和可维护性。

用例规格

1.用例规格包含用例的详细描述,包括先决条件、执行步骤和预期结果。

2.用例规格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了明确的实现指南。

3.用例规格支持需求验证,确保系统满足既定需求。

用例验证

1.用例验证通过测试用例执行来评估系统的功能性。

2.用例验证有助于发现设计缺陷和需求不足。

3.用例验证为软件质量保证提供了有力支持。

用例管理

1.用例管理工具可以集中存储和管理用例,提高用例维护效率。

2.用例管理有助于跟踪需求变更和版本控制。

3.用例管理促进团队协作,确保用例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用例在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在基于用例的软件设计中,用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软件设计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蓝图。用例定义了系统与外部用户或其他系统的交互,有助于明确系统边界、功能需求和行为期望。

用例驱动的设计

用例驱动设计是一种以用例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它遵循以下步骤:

1.识别用例:分析系统要求,确定系统应该如何响应用户和外部实体。

2.细化用例:详细描述每个用例,包括触发事件、先决条件、流程步骤、业务规则和后置条件。

3.建立用例模型:将用例组织成用例图,显示用例之间的关系和依赖性。

4.提取设计元素:从用例中提取系统设计元素,例如类、对象和操作。

5.设计实现:根据设计元素实现系统,确保满足用例中定义的行为和要求。

用例在设计阶段的具体应用

1.定义用户交互

用例明确了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互,包括用户输入、系统响应和期望结果。这有助于设计直观且用户友好的界面。

2.捕获功能需求

用例详细描述了系统应该提供的功能,包括输入、输出、业务规则和流程。这确保设计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

3.指导对象识别

用例中的对象和事件可以映射到设计的类和对象。这有助于识别系统中重要的实体并定义它们的交互。

4.指定操作和状态

用例描述了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行为。这指导了对类和对象的特定操作和状态转换的设计。

5.验证和确认

用例可作为软件验证和确认的基础。通过执行用例,可以验证已开发的系统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

用例在不同设计阶段的应用

早期设计:用例用于定义系统范围、主要功能和交互。

详细设计:用例用于详细描述用户交互、功能要求和业务规则。

实现阶段:用例可引导对象识别、操作设计和状态转换。

验证和测试:用例用于创建测试用例,验证系统实现是否符合预期行为和要求。

用例在软件设计过程中的优点

1.沟通工具:用例为开发人员、用户和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语言,有助于理解和沟通系统要求。

2.需求完整性:用例有助于确保所有用户和系统交互都被考虑和定义,从而提高需求完整性。

3.可追溯性:用例提供了一个从需求到设计的可追溯性,方便维护和更新。

4.敏捷性和可扩展性:用例支持敏捷开发方法,允许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添加或修改功能。

5.降低风险:通过明确定义交互和要求,用例有助于降低开发风险,确保最终系统满足预期的期望。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用例建模

关键要点:

1.用例建模是一种将系统功能建模为用例的过程,每个用例描述了系统从用户角度执行特定任务的步骤。

2.用例建模为软件设计和验证提供了一个基础,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和理解系统行为的方式。

3.用例建模可以帮助识别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行为和验证系统满足用户需求。

主题名称:行为者

关键要点:

1.行为者是与系统交互的外部实体,可以是人、设备或其他系统。

2.在用例建模中,行为者被识别为用例的起始者或参与者。

3.确定和理解行为者对于理解系统与环境的交互至关重要。

主题名称:用例

关键要点:

1.用例描述了系统从用户角度执行特定任务所涉及的步骤。

2.用例应明确、可重复和可验证。

3.用例建模有助于识别系统功能、边界和质量属性。

主题名称:用例图

关键要点:

1.用例图是一种图形表示法,用于描述系统中的行为者和用例之间的关系。

2.用例图提供了一个可视化表示,帮助理解系统功能的范围和组织。

3.用例图可以用于分析系统需求、识别用例之间的依赖关系和验证系统完整性。

主题名称:用例规范

关键要点:

1.用例规范提供用例的详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