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_第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_第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_第3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_第4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孟子》是记录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____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名____,字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默写句子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占有地利的守城一方却不具有“人和”的后果是:---------。2、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那句话:--------,----------。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的句子::-----------,-----------。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句:--------,-------。8、文章的中心论点:--------,-------。9、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

【答案】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占有地利的守城一方却不具有“人和”的后果是:委而去之。2、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那句话: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文章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9、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重点词语解释(红色字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委而去之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7、寡助之至8、亲戚畔之9、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2、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6、得道者多助: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7、寡助之至:极点。8、亲戚畔之:同“叛”,背叛。9、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短文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胜利。

【主旨概括】

以民为本,推行仁政,是孟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也是我国传统政治思想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本章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④,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⑤,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⑥。”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敝:同“蔽”。⑤九重:深宫之内。⑥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1)犹割股以啖腹(2)皆由嗜欲以成其祸(3)若耽嗜滋味:(4)亦不见过

【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1)犹割股以啖腹:大腿。(2)皆由嗜欲以成其祸:特别喜爱。(3)若耽嗜滋味:如果。(4)亦不见过:过错,过失。

2.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标两处)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2)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答案】2.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标两处)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解析】本题考查断句。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可以很好地断句。另外,抓住“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两个并列结构的短句,即可准确断句。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2)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

4.唐太宗认为作为国君,应该遵循哪些准则?首先,关心百姓;其次,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求;第三,广开言路,居安思危。【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把握。抓住文中“必须先存百姓”的“先”字;“再者,不敢纵逸”中的“再”字,以及“贞观六年”这个标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就很容易将文段的层次理清,进而概括出唐太宗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1、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2、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3、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朕每次想到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的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是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课外拓展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节选自〔唐〕魏徵著《谏太宗十思疏》

1、

请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1)必固其根本

牢固(2)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治理(3)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权(4)不念居安思危

考虑;平安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连用三个排比句,对仗工整,比喻精切,说明了人君安国应当积累德行和道义的道理。B.作者用三个含“不”字的排比句反向论证,将下愚和明哲对映,这是委婉陈述,也是严肃的劝谏。C.“人君”句开始,作者扣住君主的作为,正面立说,强调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D.全段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解析:反面立说

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①比喻论证。把积德安国的抽象道理比喻为固本求长、浚源欲远的生活常识,使论述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正反对比论证。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解析]本段先写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道德仁义。用比喻手法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远”,“德厚”才能“国安”的道理,使得论述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后写源泉不深,泉水不能流得远;根系不牢固,树木就会长不高;道德不深厚,国家就不能安定的道理。从反面对比论证,劝谏太宗要广积德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