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第四单元)_第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第四单元)_第2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第四单元)_第3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第四单元)_第4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第四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第三单无像羹

第1课《电和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电和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课本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分为三部

分: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通过简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

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为问题,提出了这节课要重新做科学

家做过的实验。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按照当时奥斯特所做的实验让学生亲历去操

作实验。分四层:1、复习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2、在简单电路中,把导

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通上电看指南针的磁针有什么变化。3、在电路短路中指

南针的磁针会有什么大的变化。4、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总结出电

流能产生磁性。第三部分是指导学生制作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两个层次。1、做一个线圈靠近指南针,通上电看磁针有什么变化。2、用线圈

和指南针做一个检测器来检验废电池。本课例利用5E学习环教学模式具备的参

与-探索-解释-精致化或迁移-评价(Evaluation)的特征,通过适当的设计,可以

期望能够提升学生实证意识和科学解释能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本次教学上课的是五年级学生,但估计不会有太大影响)已在

三年级时学习了磁铁的性质,懂得磁铁的性质(磁性)是可以吸引铁,磁铁之间

会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吸引。在四年级时学习过简单电路,电流会通过小灯泡和导

线,小灯泡会发光。本节课的目标是将学生已有的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进行综合,

让学生研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显然需巩固已有的知识,方可发生知识的综合学

习。由于学生时隔多年未学习电路和磁铁磁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已

有知识经验的激活,让学生顺理成章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重点】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教学难点】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

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

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

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

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

想试一试吗?

4.学生活动

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

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

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

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

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板书设计】

电和磁

电流能产生磁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2课《电和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电磁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内容。学生的知识

基础是三年级下册“磁铁”以及上一课时“电和磁”相关知识。电磁铁是利用电

流的磁效应使铁芯磁化而产生磁力的装置,是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电磁铁结构

简单、制作容易、呈现的现象有趣,可以开展适合学生水平的多种研究。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聪明、活泼、好动,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并且他们已经具

有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可是对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还处于一种不成熟的状

态。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层层引导,层层设问,来激发学生思

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我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通过

自己的实践来总结出我们本节课的结论。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

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真正的融入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1、测试电磁铁的性质及南北极。

2、研究影响电磁铁南北极改变的相关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探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

探究电磁铁南北极发生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制作铁钉电磁铁。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

2.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听过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吗,今天我们也来钓一钓鱼,

那位同学上来试一试?

2.师:看来这些鱼还不太愿意当“愿者”啊,下面张老师也来钓一钓。张老

师就能用铁钉钓起鱼来,你们信不信?(铁钉上加磁铁)张老师怎么就钓上来了

呢?生:有磁铁。

3.师:同学们看的真仔细,看来我的魔术被揭穿了。不过你们知道其中的道

理吗?

4.师:磁铁让铁钉暂时具有了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现象。一旦我把磁铁

拿掉,铁钉的磁性就消失了。(板书:磁化)这是本节课十分重要的概念,大家

一定要记牢。

5.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的奥斯特实验吗?谁来说说奥斯特有哪

些发现?(生: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性。)除此之外,还学到了什么?(生:把

导线缠成到线圈,磁性会增大。)

6.师:线圈可以把导线的磁力集中起来,但集中地位置在线圈的中心,不方

便利用。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利用上线圈中心的磁性呢?同学们想一想?

生:将铁钉放到线圈中心,将线圈通电,线圈就有了磁性,这是中心的铁钉

就被磁化了,铁钉的两端就具有了磁性。

7.师:这位同学真是聪明极了,居然想到了这种方法。利用磁化现象将导线

圈中心的磁传递出来。其实,这种方法以前的科学家也想到了,并把这种装置叫

做电磁铁。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学习电磁铁。板书:电磁铁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为了让每位同学都清楚的看到制作电磁铁的过程,老师录制了一段视频,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学习一下制作方法。

2.同学们都看清如何制作了吗?我们再回顾一下制作要点。生读。怎么样,

清楚了吗,是不是都跃跃欲试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电磁铁。开始。(适

时激励)

3.同学们都制作完了电磁铁,大家来观察一下,我们制作的电磁铁都由哪几

部分组成的。生:线圈、铁钉。(板书:组成:线圈、铁芯)师:中间的铁钉换

成其他铁棒一类物质是不是也可以。我们把这类物质叫做铁芯。像这样由线圈和

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4.猜一猜,我们制作的电磁铁到底有没有磁性呢?如何判断?生汇报。

5.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测吧.请看实验要求。生读

6.张老师还有个重要提示,读屏。

7.现在开始小组实验。生实验然后汇报。(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

电流磁性消失。)

三、探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

1.磁铁有南北极,那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2.怎么才能知道电磁铁有没有南北磁极呢?谁有好方法?小组讨论。

3.汇报方法,用指南针

4.你能具体说说用指南针怎么判断南北极。

钉尖吸引了指南针的北极就能说明钉尖是南极了吗?怎么办呢?

生:再靠近指南针南极试试,如果排斥就可以得到证实。

5.阅读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

6.投影展示学生记录,提出新的问题。

(二)电磁铁的南北极和什么因素有关

1.为什么测试的结果不一样,两组的结论迥然相反呢,电磁铁的南北极可能

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讨论一下。

2.可能的影响因素有:导线缠绕的方式,和电池正负极的接入方式。(板书)

3.先说一说怎么研究导线缠绕的方式的影响?生汇报

正好我们刚才缠了两种方式的线圈,但是在接电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电池的

正负极接法一定不能改变。好,我们就先进行改变缠绕的方式的实验。开始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那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电池正负极的影响呢?注意,这里线圈必须选择一种

缠绕方式,不能分别用两个线圈。好,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开始。

5.得出结论:绕线方式和电池接法都能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板书)

6.小结:我们发现,改变绕线方式和电池接法都可以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至于具体的判断它们是怎样影响电磁铁南北极的问题,等到你们初中物理课上就

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解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从生活中找找电磁铁的踪迹;

2.观察生活中用电设备,找找电磁铁的踪迹。

【板书设计】

电磁铁

组成:线圈、铁芯

「通电:产生磁性线圈缠绕方向]

电磁铁,卜改变电磁铁南北极

I断电:磁性消失电池正负极接法J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3课《电磁铁的磁力(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教科版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的第三课。第一课电和磁,让学生发现

“电能生磁”这一基础知识,第二课电磁铁,让学生理解“电能生磁”在电磁铁

中的应用。电磁铁广泛应用于绝大多数的电器中,所以本课电磁铁的磁力(一)

与下节课电磁铁的磁力(二),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本课有

两个活动:一、作出我们的假设,假设影响磁力的因素;二、设计实验,检验假

设。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也

为下节课学生更独立地检验其他假设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已经经历了几个学期对科学的探究学习,在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及动手实验都有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因其主观能动性,对

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然而对于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活动还处于不成

熟的状态。因此,本节课将因势利导,指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让学

生经历一个自己的完整科学探索活动,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进行科学探

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能改变的。

2、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

大。

3、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池多磁力大,电池少磁力

小。

【过程与方法】

1、能有依据地进行假设,找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如导线的

圈数、电流的大小、铁钉的粗细、导线的粗细等。

2、能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验证线圈圈数和电流大小对磁力

大小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大胆想象,有根据地假设。

2、能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

【教学重点】

能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和电流大小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影响。

【教学难点】

设计并完善线圈圈数、电池数量和电磁铁磁力的关系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用电磁铁、电磁铁的构成部分的图片、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准备:电池、导线、铁钉、实验报告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认识电磁铁:(1)同学们,老师手上有两样材料,是什么?(导线、铁钉)

如果把导线缠绕在铁钉上,会有什么奇迹出现呢?看制作电磁铁的微课。

(2)视频中的这个装置叫什么?(板书:电磁铁)它有几部分组成?有什

么性质?

2.制作电磁铁:想不想像视频中那样制作一个电磁铁?学生制作电磁铁。真

的能吸起铁制品吗?学生演示,教师演示。(教师的电磁铁的圈数必须和学生演

示的圈数有明显的不同)你有什么发现?一一吸起的大头针数量不同。为什么吸

起的大头针数量不一样多?一一两个电磁铁绕的圈数不一样。将不一样的电磁铁

放在相应的大头针旁边比较。

3.聚焦研究主题。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

系。(板书:磁力大小,线圈圈数)

活动2【讲授】设计实验、制定研究计划

二、设计实验、制定研究计划

1.预测:你觉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板书:多、少;磁力大、小)这是

你们的猜测。真的是这样吗?(板书:?)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如何验证?做实

验。科学家也是这样做研究的,先猜测,然后制定计划,最后做实验(渗透科学

家做研究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那样研究问题)

2.设计研究计划:你准备怎样设计?先思考1分钟,然后小组讨论,填写

好实验设计。

3.交流研究计划:(1)指名交流,全班分享思考。重点研讨“改变的条件一

一线圈圈数”,他是如何改变的?(板书数据)他的设计中有不够合理的地方吗?

为什么不合理?(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改变的条件这一栏数据差距要大些)

如果给你设计,你准备怎样做?

讨论:

10圈20圈30圈(10圈10圈增加)

20圈30圈40圈(成倍成倍增加)

你觉得用什么数据进行研究更科学?

讨论,形成共识: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我们用成倍成倍增加的数据进行

研究。我们就统一用用10圈、20圈、40圈。

(2)需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有?电池数量(电流大小、强度),铁芯长短、粗

细,导线长短、粗细,大头针型号等。

活动3【活动】验证猜想

三、验证猜想

1.微课指导:(1)交流实验时要注意什么才能支持我们的猜想一一要用钉帽

去吸;线圈要紧挨着钉帽;吸好后马上移到另一边,并断电;多吸几次……

(2)重点强调几点:每组1号、2号、3号同学制作电磁铁,3个电磁铁绕

的圈数分别是10圈,20圈,40圈。快速绕好后,由4号同学协助操作;每个电

磁铁两端要留出相应的导线长度,一般为10—15厘米;实验完成的小组将平均

数记录在统计表上。

3.分组实验。(1、2、3、4、6组一节电池,5组3节电池)

4.完成实验的小组整理器材,将各小组获数据中的平均数汇总到汇总表中。

5.准备数据分析:看看自己组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再看看其他组的数据,

有什么发现?

活动4【研讨】集体论证

四'集体论证

1.分析汇总表中各小组数据:各小组汇报数据,说一说通过实验,你们组有

什么发现?是不是每一个小组都有这个规律?各小组用实验证明了我们的猜测

是正确的(擦掉板书中的问号)。形成共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

线圈圈数多,电磁铁的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电磁铁的磁力小。师生看板书齐说。

2.进一步分析数据: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比较,有没有特殊的数据出现?(看

绕10圈的,哪一组数据特别大?第5组。绕20圈的……,40圈的……)为什

么都是第5组数据特别大。可能是什么原因?猜一猜。学生猜测。请5组同学亮

出你们的电池。什么原因?看来,电磁铁的磁力不仅仅与线圈的圈数有关,还可

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电池的节数,电流的大小,电流的强度)

3.新的思考又留给了大家,这一节课我们研究了电磁铁的磁力(一),(板书

课题:的磁力(一)),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二工

【板书设计】

电磁铁的磁力(一)

多磁力大

磁力大小线圈圈数

少磁力小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4课《电磁铁的磁力(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

力大。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

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2.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3.能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

的想法。

4.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

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2.了解改变电磁铁磁力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

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

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

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

2.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

2.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

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

(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

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

铁吗?

2.大家动手试一试。

【教学反思】

《电磁铁的磁力(二)》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单

元的第4课。学生都希望做一个磁力很大的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其结构

有明显的联系,所以做实验寻找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

水平。设计用两课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比较深入地探究哪些因素影

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并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作出我们的假设。在这一步骤中,我让学生寻找所有影响电磁铁磁力

大小的可能因素。在全班列出一张假设因素表,推测什么因素可能是影响最大的

因素。

第二,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本节课安排全班共同检验一个假设:磁力大小

与线圈圈数有关。过程分为制订计划、交流计划、实施计划,重点思考如何在对

比实验中控制条件的问题。扎扎实实地经历这个过程不但是检验这个假设的需

要,也为下节课学生更独立地检验其他假设打下基础。

对比实验强调的是对变量的控制,早在四、五年级时学生就已接触过对比实

验,对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也已基本掌握,因此,本课指导设计对比实验的重点

不是一步一步具体指导,而是在学生自己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考虑得更周密、

更科学、更细致,从而使取得的数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为此,在学生完成研究计划后,安排学生交流、展示研究计划,并引导学生

对所展示的研究计划质疑,阐述自己的想法,在研讨中逐步完善研究计划,在此

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应注意的细节,如:先做哪个实验?做几次?为什么?一个

实验完成后需要把线圈拆下来吗?圈数多绕不下时怎么办?按怎样的方向绕?

等等,目的是使实验时尽可能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它

条件都不变,确保所取得的数据的科学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5课《神奇的小电动机》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

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

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教学难点】

了解小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i.学生自备:玩具小电机、橡皮筋、一次性塑料杯、一号电池、透明胶

2.教师准备:导线、磁铁、电池盒、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电动玩具车。)

玩过电动玩具车吗?为什么电动玩具车装上电池能开动?

2.拆开玩具车,展示转动的小电动机。

因为有了小电动机的工作,玩具车才能开动起来,真是神奇的小电动机啊。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神奇的小电动机(师板书:神奇的小电动机。)

3、小电动机里面有什么,为什么通上电会转动呢?

二、小电动里面有什么。

1.谁来猜测一下小电动机里面会有什么?

2.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只有打开小电动机,亲眼目睹一下,我们就

轻轻拉开小电动机,拆的时候记住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等会再装配还原。可以

参照P58的图示,看看小电动机由哪几部分组成。(自学完成实验记录单一任务

-)

3.外壳内有一对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随

机点示图片)

4.线圈缠绕在铁芯上,你觉得这像是什么?(电磁铁)

真的是电磁铁吗?你能证明一下吗?

5.实验,得出结论:转子是电磁铁。

6.当玩具车接通电源时,电流是沿着怎样的线路流过线圈的呢?请阅读P58

的资料,说说换向器的作用。

反馈:电流流过的线路:电池~后盖接线一电刷一换向器一线圈一换向器一

电刷f后盖接线一电池。(课件出示)

换向器的作用: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方向。

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1.原来小电动机里面有电磁铁,通电后,电磁铁产生了磁力,可它为什么会

转动起来呢?想想外壳里面的磁铁,你能猜测一下它转动的原因吗?

2.怎么来检验我们的猜想呢?

3.师:介绍并演示P59的实验装置组装,讲清要点和注意点。(小组合作完

成实验记录单二)

(5)把转子放在支架上。转子要放平,调节支架的位置,与“电刷”的距

离要合适,使得转子能够转动而又不会滑下来。

(6)通电后,转子转动了吗?还要怎么做呢?

3.学生分组装实验,师巡视指导。

4.用小磁铁靠近转子,出现什么现象?(转子转动了)

再拿开小磁铁呢?(转子不转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没有了磁极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作用)

5.如果有两块磁铁,转子又会转得怎么样呢?请猜测一下。

6.指导并演示两块磁铁使转子转动的方法:让两块磁铁自然吸在一起,然后

拉开,相对着慢慢靠近转子,距离一样,转子会平衡地转动。如果转子不会动,

可以轻轻地拨一下。

7.试一试:(课件出示)

用两个磁铁会使转子转得更快吗?

转动快慢与磁铁离转子的远近有关吗?

怎样改变转子转动的方向?

8.反馈交流:用两个磁铁可以使转子转得更快;磁铁离转子越近,转子转得

越快。同时翻转两块磁铁的面,或者改变电流的正负极,可以改变转子转动的方

向。(根据学生发现来归纳,不一定要全部归纳到)

四、总结延伸。

1.你觉得小电动机各部分能省略吗?它们是怎么协同工作的?

2.归纳出电动机工作的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课件

出示)

3.我们还在哪些地方用到过电动机?

4.课件出示。

强调: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它们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都

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小电动机把电转化成了动力。

5.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研究一下,哪些因素也会影响转子转动的速度

和方向。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6课《电能和能量》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指导学生用能量和能量转换的观点来重组自己原知识概念,初步建立能

量和能量转换的概念。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电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这是学生熟悉的,教科

书就用电可以进行各种“工作”来帮助学生建立电能的概念。然后反过来找其他

一些能量可以做什么“工作”,从而肯定这些也确实是能量,因为它们也像电能

一样可以“工作”。接着引导学生认识食物、汽油储存着能量,是化学能。

第二,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的转化。首先,认识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

能。电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就是电能可以转化成很多形式的能量。学生通过分析

熟悉的家用电器,把认识从可以做什么工作上升到把电能变成了什么能量。然后,

认识其他能量之间的转化。

第一个活动重点是建立电能和其他能量的概念,第二个活动重点是认识电能

和其他能量的转化,但两个活动密不可分,因为能量和能量转化本来就是密不可

分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能量及能量转换的事实知道得并不少,生活经验告诉学生,

电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情,例如电扇、电视机、电茶壶等。因此,在认知“能

量可以有多种形式”这个问题不会有过多的疑惑。在调查家用电器的能量转化时,

一个用电器往往在输出的能量形式上会有很多种形式,从认识电能到认识能量,

学生分析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到位的情况,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用可以

“工作”来领会能量概念。然后,通过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借助学生

的知识储备,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以电能转化为其他能量为主来认识能

量的转化,并归类过去零散的能量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实验等,形成对能量的基本认

识,知道我们周围有哪些能量,能够分析出某个物体所具有的能量;

2、了解能量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能量转化的认识;

过程和方法:

举例说明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归纳整理、思考并讨论,得出

结论:能够工作的物体具有能量,能量的形式有很多,在一定条件下,能量可以

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我们可以应用能量做很多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能量对于生活很重要。

【教学重点】

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实验等,形成对能量的基本认识,

知道我们周围有哪些能量,能够分析出某个物体所具有的能量

【教学难点】

大多数学生能够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具有什么能量。能够分析能量

的转化。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风力发电厂、火力发电厂、电饭锅、电水壶、电扇、城市用电、

利用太阳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PPT2,昨晚,老师走访了两个邻居,发现邻居家的用电器都很忙,

他们分别在忙什么“工作”呢?

2.出示PPT3再看这里,用电器又分别

在忙什么“工作”呢?

3.出示PPT4,用电器有了()才可

以进行各种“工作”?用电器在工作的

时候,会,让用电器发光、

发热、发声等,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

能量叫()o

4.出示PPT5,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物体“工作”起来的

其他能量吗?

5.这些能量又可以为我们做什么“工作”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

电能和能量)

二、电能和其他能量

1.出示PPT6,接下来,请每个小组从电脑桌面上“各种能量视频”文件

夹中,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视频,找一找视频中有什么能量?这种能量在做什么

“工作”?要求边看边完成学习单。最后,我们一起来比一比那一小组视频研究

中,发现的能量最多。请组长从抽屉里拿出学习单,开始。

2.从视频资料中,你们发现了还有哪些其他能量?这些能量又分别可以做什

么“工作”?(板书一一能量形式:电能、潮汐能、风能、核能、生物能、光能、

化学能、动能)

三、不同能量间的转化

1.同学们,我们所发现的各种能量会不会消失呢?比如,我们刚才使用的

电脑,输入电能后它能发光、发声,给我们提供各种信息,那么输入的电能是否

消失了?还是转化成了其他能量?(板书:能量的转化)

2.原来能量并没有消失,只是电脑输入的电能,转化成了光能、声能、热

能。(板书一一光能、声能、热能)

3.PPT7-8那么电能输入到其他不同用电器后,又分别转化成什么能量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挑战四项研究任务,这是老师用电子百拼材料安装的一部分

电路装置,等下请每位同学分别选择一项任务,安装到电路A\B连接点中,观察

电能转化成了其他什么能量?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4.请你说一说你们组的研究结果,“什么用电器?输入的能量是什么?输出

的能量是什么?”

5.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6.同学们,生活中所有用电器都可以将电能转化成不同形式的其他能量,

所以我们可以用电器再取一个名字,可以叫什么?能量的转化对我们有什么帮

助?

四、其他能量间的转化

1.同学们,其他能量也能像电能一样进行能量转化吗?

2.PPT9播放火堆小视频,这里是什么能量转化为什么能量?

3.PPT10播放烟花小视频,这里是什么能量转化为什么能量?

4.PPT11下面我们一起来把手擦擦热,准备进行下一个实验。热了吗?为

什么手掌能热起来?任何物体运动都具有动能,那这里是动能转化成了什么能量

呢?

5.出示PPT12,下面我们用双手使劲的来回弯折铁丝,最好能把铁丝折断。

请1号材料员从抽屉里取出铁丝,每位同学一根,开始。

6.摸摸铁丝的弯折处,你感觉到了什么?

7.刚才的实验中,又是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呢?

8.PPT13接下来的挑战更难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图片中有哪些能量?

想一想,这些能量之间怎样在转化?

9.播放微课解说图中各种事物间的能量转化。

五、小结拓展

1.小结:今天的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

2.出示PPT14,课后,请你们调查身边各种能量的转化情况是怎样的。请

课代表课后下发调查表。

【板书设计】

6.电能和能量

能量的形式能量的转化

电能-----—>光、热、声、动、风、磁能

风能------―>动能

生物能------->光、热能

光能-----―>热能

化学能-----―>光、热、声、势能

动能―>热能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i.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2.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能量的转换。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v导入

1、电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很难想象没有电,生活会变成什么样。那

么,我们使用的电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7电能从哪里来)

2、根据我们的经验来说说,我们平时使用的电是从哪里来的?

小结:从电池中和发电站获得。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讲述: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电池吧!

2、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者知道哪些种类的电池?

(生:干电池光电池等)

3、看来大家都很有生活经验,知道这么多种类的电池。老师也给大家准备

了些看图:干电池纽扣电池蓄电池光电池

4、相信大家对于电池是怎样工作的一直存在疑问,我们来看一看电池的内

部藏了什么秘密吧。

5、展示剖开的电池。我们来看他的内部构成,含有氯化镂糊和二氧化锦糊。

当电池在工作的时候,这两种物质会发生化学变化,因此对于干电池而言,它是

将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的?(板书:化学能一►电能)纽扣电池也是如此。而

蓄电池稍微复杂一些,分为两个过程:充电时电能一►化学能,而放电时化学

能一►电能。光电池就是利用光能。(板书:光能一►电能)

6、小结:电池就是将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7、那剖开的那节电池能随便丢弃吗?为什么?(生答:含有重金属会污染

土壤)

怎么处理?(放到指定地点)

8、过渡:这些电池的特点是体积小,使用方便,但一般电容量小,不能满

足大型用电器和大型工作的需要。因此就需要发电站中的电了。想不想试一试自

己来发电。

三、我们来发电

1、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神器:手摇发电机。来看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

观察手摇发电机由哪几部分组成。2试一试如何让小灯泡亮起来,怎样才能更

亮?

2、学生分组实验。

3、观察结束。我们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它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答:遥杆,导线,银色金属固体等

追问:那最核心的部分是哪部分?-金属部分。

4、现在把它取出来,很像什么?(小电动机)那到底是不是,我们拆开来

看一看,它有铁芯、线圈、换向器、电刷等,跟小电动机的构造完全一样,它就

是个小电动机。一起来复习下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能动能)

5、现在用小电动机发电,能不能实现,找一名同学试一下(学生在投影下

展示:转动小电动机)小灯泡没有亮,那么问题可能是什么?(电量不足,转速

不够)

因此我们用一个更灵敏的检测电流的仪器一电流检测器。试一下,指南针

偏转了,说明有电产生。

6、讲述: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它就有了新的名字,叫发电机。总结下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动能一►电能,中间还有磁能的转化,而且很重要。

7、思考:如果有台很大的发电机,我们只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可以让它工

作了。(让它转起来)

四、发电站的电从哪里来

1、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风力发电站、水电站、核电站,火力发电站。

2、师提问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并板书

3、看黑板上的表格,我们发现: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的二次

能源。

4、还有其他形式的发电站吗?(潮汐和太阳能)

五、节约用电,保护环境

1、电能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转化的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环境

问题,如火力发电站会排出大量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会形成酸雨,而大量的二

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因此想要保护环境就应该节约用电。

2、那你有哪些节约用电的措施呢?(学生分享)

3、希望大家能节约用电,从点滴做起,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今天的节约

是为了明天的光明。

【板书设计】

电能从哪来

一、各种各样的电池

化学能f电能

光能一电能

二、水果电池

三、发电站的电能从哪来

水电站——>水能

风力发电站------>风能

火力发电站_____>热能二电能

核电站一>核能

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8课《能量与太阳》数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能量与太阳》是单元最后一课,学业标准中提到要说明煤、石油、天

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并认识到有些能源不可再生,关注

节约能源和使用新能源。

反复阅读推敲本课的内容,我认为能量与太阳的概念很大,所以求证了核心

概念。

概念指向

“能量以不同方式进行传递”、“太阳是重要的能量来源”、“一些能源具有不

可再生性”

煤和太阳之间的联系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很远,因此本课设计以煤为切入

点,重点放在对煤的形成的探究上。在研究煤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对能量有一

个感性的认识和理解,建立煤和太阳的关系,而后对能量和太阳的关系又有了进

一步的认知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思考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对于我们生活的意

义,进而建立珍惜能源和使用新能源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

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点】

1.说明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2.举例说出能源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人类已开发出了一些新能源。

【教学难点】

利用已有的证据,发挥想象,对煤的成因做出假设性解释。

【教学策略】

根据前概念分析,本课需要作出如下设计:

①提供真实的煤,让学生对煤进行观察,有一个感性认识。提供材料,让学

生发现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找到实证。

②尝试用活动让学生对煤的形成有一个由结果寻找原因,间接的探究和认

识。因为煤形成的过程太复杂了,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没办法用实验重现。但

是如果一味的告诉学生又不好理解难以建立理性认识,在此重点聚焦到孩子科学

能力和理性思维:收集信息一对信息进行分析一基于事实进行推论一相互讨论形

成一个科学解释一进而对现阶段的认识有一个自己的理性理解。这也是复演科学

家作出推论的过程。

③通过探究活动,建立煤和太阳之间的联系,同时对能量形成认识。

在科学能力方面,本课重点关注学生对科学推论的理解,利用证据,解释证

据,建立推论。推论的载体是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感性的资料(IPAD电子书和

教师推送资料),希望通过更多具体的信息、数据、证据把大概念和学生自己的

经验建立联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V导入

1.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

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

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

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

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

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

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子?

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教学反思】

《能量与太阳》是《能量》单元中最后一课的教学,在总结前段时间的学习

的基础上,应该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情感态度,教师直接讲授的道理学生都懂,

但未必能深入的体会道理.,只有让学生自己从能源的来源、能源在生活中的重要

性、能源的紧缺、新能源的开发等环节的安排上体会出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才是最

深刻的思考。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太注重知识的讲授,自己说的太多。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样很重要,

还有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即使说不完整也要注重让他自己组织语句。

2、提问不够谨慎,学生回答完问题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要多表扬。

3、讨论不够充分,突法发事件处理不够妥当。

4、重点环节安排可以再详细一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章无金物,杂型t

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数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校园生物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的校园动植物以及调查校园中的动

植物,目的是通过对校园生物种类的调查,感受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生

物多样性的概念。调查活动强调分区域进行,及时记录,学生己经能清楚地区分植物和动物,

让学生将校园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类进行记录,旨在发展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研究事物或

现象的意识。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教材通过图片展示了校园中常见的动物和植物,在

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各校的不同情况展示不同的动植物。通过展示引起学生对校园中

常见植物和动物的关注,并回忆在三年级时观察生物的方法,为本节课的调查活动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教材上的参考资料图片意在使学生知道生物学家也要

进行调查活动,且也是对某一区域进行调查,从而引出学生对校园中生物的调查。教材通过

卡通人物的对话展示了活动应该注意的事项。下面的记录表格提示学生要对调查结果及时记

录,同时提示学生不要漏掉校园中的每一种动植物。

【学生分析】

经历了3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但这样的认识,在

学生的头脑中是模糊的、凌乱的。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描述着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对于小学

生来说,从这个角度理解生物多样性比较直观、具体,但是,学生对于生物种类和生物个体

还是不能分清楚,因此,本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六年级学生发

展的需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在我们校园里面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生物是生活在不同环境中,为适

应不同的环境生物都拥有自己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在校园内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2.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3.利用科技手段对校园生物调查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2.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学习科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难点】

1.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2.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法分析】

《校园生物大搜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对于学生来说,校园里的生物很多,但能认识

并能准确的叫出生物的名称及分类是个难点。校园内常见的植物标示牌可以解决一部分,那

么如何通过标示牌来认识更多的同类植物以及如何分类就成了更高一层的认知任务。而对于

校园常见动物,不同的校园的环境不同,生物种类也不同,针对市实验学校的菱湖校区内独

特的环境,本课的教法可以适当的改变。从学生课前到校园内的调查拍摄到制成独属于市实

验学校的校园生物分布图,利用课件展示以及学生进行讲解的方式来介绍校园生物的情况。

通过内化的方式让学生对校园内的生物分布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生物

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解并能初步知道该种生物适合在什么环境内生长。

【教学准备】

教师:校园中常见的动植物图片,课件,校园宣传片实物投影。

学生:校园生物分布图生物卡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

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

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

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

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

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

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

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

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

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

F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

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

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

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

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

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i.科学概念:

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教学难点】

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1.教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

2.学法:调查法,信息收集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媒体:微课,云平台,Ih5网站技术。

2.教具:教师使用平板电脑,投屏器。教师给每小组准备一台平板电脑,一

份全班调查记录汇总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各小组调查的结果怎样?现在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资料

二、整理分析调查信息:

1、各小组整理上节课调查的动植物,(注意:整理时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

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

2、各组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师边记录,把各小组的调查汇集成一个全

班的调查表。

3、总结:在校园里搜索到哪些动植物?一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它们各

自生活在什么地方?(意图:在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

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4、思考:我们校园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园生物的全部?为什么?(不同时期

生物种类不同)

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1、师: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共同来制

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2、小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

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

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预

设: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生物种类较多,分布图面积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将

校园生物种类记录上去可用编号的方法;可以将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用

箭头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制作生物分布图。制作中可借鉴校园平

面图)

3、分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

4、各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

5、分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

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

物种类会有多少?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性活动:

1、认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

填在相应的图上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

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

危机。)

五、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动植物

分布图(意图: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制作生物

分布图的意义。)

【教学板书】

校园生物分布图

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植物:生活在水里

生活在泥土里

动物:生活在水里

生活在泥土里

生活在其它植物上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国稀有植物、动物的分布”时,学生对书中所列的动植物,尤其

是珍稀动物的分布,有所了解,除了书中所示,教师还可以再补充部分动植物,

如金丝猴,东北虎,银杏等,以增加学生对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源的认识。在教学

此项内容时,有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过系统的地理知识,对这张空白的中

国行政区域图中各省份的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了解,是需要教师介绍的。所以最好

准备一张较大的中国行政区域图,在介绍动植物时在图上标出,使学生对我国珍

稀动植物的分布情况能一目了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3课《多种多样的植物》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