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件-第九章-三礼与礼治之道_第1页
国学课件-第九章-三礼与礼治之道_第2页
国学课件-第九章-三礼与礼治之道_第3页
国学课件-第九章-三礼与礼治之道_第4页
国学课件-第九章-三礼与礼治之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基础曹胜高第九章三礼与礼治之道中国是“礼义之邦”,即按照礼的精神治理天下的国家。礼学古奥幽深,即便有学者研究,也都是从历史范畴、历史角度来研究“礼”的制度。在中国古代,礼不仅仅是制度,还涉及风俗、政治思想、哲学观念,是中国文化谱系的基础。我们可以从礼的观念、仪式、形制、节度四个方面加以讨论,更为全面地审视礼学的基本内容。以《仪礼》《周礼》《礼记》为代表的“三礼”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治之道,是中国礼治的基础性典籍。目录礼义礼仪礼制123礼度4一、礼义礼义,是关于礼的总体观念、见解和看法,是礼仪活动、礼制设计和礼度变化的理论阐释,也是对礼的内在规定性的表述。对礼的起源问题的探讨,是上古礼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因时代不同,其见解也各有不同。一般认为,礼源于民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礼记·礼运》载孔子言“礼之初,始诸饮食”,认为礼之形成,本于古俗,后有圣作。这种肯定礼起源于民俗,形成于制度的说法,是儒家的基本观念。《周易·序卦》也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为保证这些社会秩序的更广泛运行,才出现了规定性的礼仪。礼是对社会关系的规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礼仪礼成为维系天人关系、社会关系和人伦关系的工具,在于交往仪式的确定。礼仪作为礼的外化,是礼义的体现方式。仪式的形成,使礼义具有了外在的形态,成为可以实践和传承的行为。商周制定的祭祀、朝聘等礼,不仅延续下来,而且日益演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行政秩序。《礼记·中庸》载:“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从先秦诸子、史籍记述来看,商周当有更多礼仪规定,涉及祭祀、朝政、丧葬等众多领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既包括成文礼仪规定如《仪礼》,也可能包括一些未成文但约定俗成的礼仪程序。三、礼制礼仪是在人的活动中对尊卑、上下、远近的区分,礼制则是将这种区分具体到了器物的形制和数量。礼制的规定包括礼器、礼数。所谓的礼器,是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在礼仪活动中所使用器物方面的规定。如对商朝祭天所用之鼎,周朝分封所用之鼎,以及天子、诸侯和卿、士大夫在祭祀、朝聘、丧葬等礼仪活动中所用器物的规定。所谓的礼数,是指在礼仪活动甚至礼仪活动之外所使用器物数量方面的规定。《周礼》记述了不同身份等级之人所用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包括车马、庙祭、器具分配与使用等。这些器物在种类、形制、数量上的差异,正是礼制的重要体现。礼器的使用和礼数的规定,既是形成礼制的重要方式,也是礼义在用具意义上的物质化体现。四、礼度礼度是指依据礼义而对礼仪、礼制进行调整的区间。礼所体现的分配秩序,是上古社会的一种规制。如果要对社会规则进行规定,礼的最高境界在于“中度”和“相称”。在孔子的观念中,礼与其纯粹作为观念上的想象,不如能在实践中运用。实践的运用,必然涉及各种具体情况,需要对礼制做具体调整。《管子·法禁》载:“君一置其仪,则百官守其法;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矣。”“度”是礼仪和礼制变通的尺度。从时间上来说,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