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_第1页
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_第2页
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_第3页
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_第4页
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3.1地震的相关概念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

地震(通常又称地动)是指岩石圈的振动。一次强烈地震过后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较小的地震,称为余震。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于震源的岩石破裂而产生的弹性波,分为横波(P波)和纵波(S波)两种。横波传播速度为2.0~5km/s,引起地面的水平振动,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纵波传播速度为3.5~10km/s,能引起地面上下振动。地震时,纵波先到达地表,所以人先感觉到地面上下振动,但由于纵波衰减比横波快,所以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只会感觉到水平振动。地震波产生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震中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也是震动最强烈、受地震破坏程度最大的地方。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震中到震源的深度称为震源深度。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观测点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距。一、地震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

地震相关术语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目前衡量地震大小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来划分。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CharlesFrancisRichter和Beno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震级。里氏震级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km的距离为标准。里氏震级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1倍。小于里氏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大于里氏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地震烈度指地震对地面及地面上建筑物所造成的破坏程度。由地震时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来判定,从感觉不到至建筑物全部损毁,地震烈度分为1~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每次地震的震级数值只有一个,但烈度则因观测点的不同而不同。二、震级与裂度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

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地震设防烈度是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取基本烈度。依据地质构造资料、历史地震规律、强震观测资料,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可以计算给出每一地区在未来一定时限内关于某一烈度(或地震动加速度值)的超越概率,从而,可以将国土划分为不同基本烈度所覆盖的区域。这一工作称为地震区划。三、基本烈度、地震设防烈度与地震区划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四、地震的分类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3.2建筑抗震的基本要求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

建筑抗震设计分为作用-抗力计算和抗震措施。作用-抗力计算就是计算地震对建筑的作用、作用产生的效应,并将此效应与其他作用效应进行组合来设计建筑结构抗力(包括截面尺寸、配筋、构件节点等)。抗震措施是除作用-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主要是从工程经验来加强抗震构造措施。一、抗震设防目标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

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将建筑分为四个抗震设防类别:(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二、抗震设防类别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

(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级。(4)适度设防类

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

(1)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2)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三、抗震设防标准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

(3)标准设防类

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4)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3.3场地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

场地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范围。历史震害资料表明,建筑物震害除与地震类型、结构类型等有关外,还与其下卧层的构成、覆盖层厚度密切相关。调查分析,房屋倒塌率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加大;比较而言,软弱场地上的建筑物震害一般重于坚硬场地。进一步深入的理论分析证明,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覆盖土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阻抗比。一、场地及其地震效应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

覆盖层厚度的原意是指从地表面至地下基岩面的距离。从地震波传播的观点看,基岩界面是地震波传播途径中的一个强烈的折射与反射面,此界面以下的岩层振动刚度要比上部土层的相应值大很多。根据这一背景,工程上常这样判定:当下部土层的剪切波速达到上部土层剪切波速的2.5倍,且下部土层中没有剪切波速小于400m/s岩土层时,该下部土层就可以近似看做基岩。由于工程地质勘察手段往往难以取得深部土层的剪切波速数据,为了实用上的方便,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一步采用土层的绝对刚度定义覆盖层厚度,即: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称为“覆盖层厚度”。二、覆盖层厚度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三、场地的类别岩石的剪切波速或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1)场地类别Ⅰ0Ⅰ1ⅡⅢⅣVs>8000500<Vse≤8000250<Vse≤500<5≥5150<Vse≤250<33~50>50Vse≤150<33~1515~80>80表3-1各类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第3章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简介三、场地的类别表3-2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土的类型岩土名称和性状图层剪切波速/(m·s-1)岩石坚硬、较硬且完整的岩石Vs>800坚硬土或软质岩石破碎和较破碎的岩石或软和较软的岩石,密实的碎石土500<Vse≤800中硬土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fak>150的粘性土和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