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教学设计_第1页
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教学设计_第2页
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教学设计_第3页
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教学设计_第4页
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航海家的发现》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家园-地球》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人类是如何发现地球是圆的、从古至今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认识过程”为切入点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历史。通过这段历史,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以文字方式提出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吧”的活动准备指向,并配以辽阔的大海及乘风破浪的帆船为背景,目的是提示学生有目的地去查阅人们对地球的猜想及认识方面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为课堂交流活动做好资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交流,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及古人对地球的认识;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是球体的。第三部分自由活动。学生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第四部分拓展活动。教科书提出了“搜集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资料”的拓展活动指向,意在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和深化本课的探究内容,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轨迹。本课的研究以资料搜集与交流为主,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探究欲强,他们知道地球是圆的,但是,人类是如何发现地球是圆的?从古到今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认识过程?这是学生不太了解的,所以要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历史。【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愿意合作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意识。【重难点】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了解古人对地球的认知过程。【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3、4出示]出示太阳的图片、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与月亮的形状。2.提出问题: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二、活动过程活动一:交流我们对地球的认识。1.[PPT5出示]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说一说地球是什么样的。2.[PPT6出示]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小组内交流对地球的认识,完成交流记录表。我们的发现信息来源3.各小组展示汇报。4.[PPT7出示]学生交流汇报以后,教师小结地球的特征: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6400千米。用带子围着地球赤道绕一圈,这条带子要有4万千米长。若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环绕地球一圈,要连续飞行50个小时。活动二: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1.在科技很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可能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大地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古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凭着肉眼观察这个大地,他们站在宽广的大地上,向四周看看,能看到什么呢?生:高山、大海、田野、平原等。2.古人看到这些信息,能对大地的完整形状做出什么判断呢?学生交流关于古人认识地球的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大地的边缘可能是圆的、方的、多边形的,但都是平的。)3.[PPT8出示]出示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资料及图片。师:和同学们的交流类似,我国古代人们做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谁来说说什么叫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个半圆的,而地像一个棋盘,是方的。)4.[PPT9出示]出示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资料及图片。师: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感到“天圆地方”实在难以自圆其说,提出质疑:如果大地是一个平面,大地靠什么依托?日月星辰又落向何处?古人能解释吗?印度人发挥自己的想象,认为大地是这个样子的,大地被象群支撑着,象群站在乌龟背上,乌龟蹲在蛇身上。可是,这种想象毕竟是没有根据的,于是有人又做出了猜测——大地可能是球形的。活动三: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是球体的?师:大家都看到大地是平的,突然有人说它是球形的,你觉得大家会信吗?那该怎么办呢?(寻找证据)哪些证据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呢?小组讨论一下。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船入港时先见到桅杆、月食被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形的、航海家的环球航行等。2.[PPT10出示]麦哲伦环球航行视频。3.[PPT11出示]麦哲伦环球航海示意图。师生结合航海图重温环球航海旅行。4.[PPT12出示]学生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地球是个球体。5.[PPT13出示]人们经过反复的探究终于得出了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想不想亲眼看看地球的样子?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地球的样子。请看屏幕,这是人类拍摄到的第一张地球照片。我们再来看看航天英雄杨利伟拍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播放杨利伟视频)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我们中国的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时,你有什么感想?(激动、兴奋)是啊,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感到骄傲,更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小结:现在,科技的发展已经让人们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6400千米,用带子围着地球绕一圈,这条带子要有4万千米长。若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绕地球一圈,要连续飞行50个小时。四、拓展活动1.[PPT14出示]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从地球的特点、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怎样证明大地是球体等方面说一说有哪些收获。2.[PPT15出示]拓展活动。教师布置课下任务,继续搜集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资料。【板书设计】航海家的发现1.地球古代中国人2.古人对地球的认识古代印度人【记录表】我们的发现信息来源

18.《地球上有什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上有什么》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家园-地球》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设计了地球表面概况、识读地图、地球仪等相关内容作为学生探究主题,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以大海、陆地为背景,提出“地球上有什么”的问题,直接出示了本课要探究的问题,提示学生课前搜集地球地貌的有关资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通过学生交流生活经验、识读地图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地貌。第三部分自由活动,以比赛的形式,巩固学生对地图标识的认识。第四部分拓展活动。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地貌、海洋与陆地区域分布、经线、纬线、赤道方向方位等的认识。本课学习内容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学生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认识地球,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地貌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地球表面分布着海洋与陆地,陆地上分布着山地、湖泊、盆地……,但他们对地形地貌的认识却是肤浅的片面的,仅限于有限的见闻,没有宏观的、整体的认识。学生识读地图、地球仪能力较弱,一般少有相关经历,而此恰是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重要方法,此方面能力在有针对性的探究中,学生易于提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2.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地貌状况。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重难点】1.了解地球的地形、地貌。2.学会识读地图、使用地球仪。【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按类别搜集关于地球概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橡皮泥(或其他球状物体)、小木棒、水彩笔等制作地球仪的物品。教师准备:政区地形图及大小不等的地球仪、课件、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1出示]出示课题《地球上有什么》。2.[PPT3出示]出示谜语:什么球,圆溜溜,背着高山和河流;什么球,圆溜溜,种着庄稼,盖着楼。学生猜测。3.[PPT4出示]提出问题:关于地球,你想知道什么?4.板书课题:地球上有什么二、活动过程活动一:了解地球的表面。1.[PPT5出示]学生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教师巡回指导。2.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3.[PPT6-10出示]欣赏图片。4.教师小结: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地球上有巍峨的高山、浩瀚的海洋、一望无际的平原、苍凉的沙漠……活动二:观察地图和地球仪。1.[PPT11出示]出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分组观察。2.[PPT12出示]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地图上有各种颜色,在地形图中,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高地,白色代表冰川。颜色的深浅代表地势的高低。4.[PPT13出示]出示地球仪,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底座、支架、球面、旋转轴。5.[PPT14出示]学生分小组观察地球仪,汇报交流。6.教师讲解。三、自由活动[PPT15出示]各小组同学在地图上找地图标识,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得多。四、拓展活动[PPT16出示]两人为一组进行制作地球仪,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并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在地球仪上简单涂色表示海洋、陆地、平原等。【板书设计】地球上有什么1.高山、海洋、平原、沙漠……2.地图地球仪【记录表】我知道地球上有:观察地图我的发现观察地球仪我的发现

19.《我在哪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在哪里》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家园--地球》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引导学生采用语言和图画等方式,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让学生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室外活动场景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唤起学生生活中的回忆,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为本课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描述教室中的位置,初步认识到描述“我的位置”需要参照物,通过“我来做导游”的情景活动,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第三部分自由活动,画出自己家的平面布局,展示了一幅家庭房间布局平面图。这幅平面图是一幅房屋建筑结构图,比较复杂、规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提示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比较规范的平面图,提高自身识图能力;二是为自己画家庭居住平面图提供一个范例和参考。第四部分拓展活动,怎样确定轮船在大海中的位置,意在启发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探究“位置”的兴趣延伸到课下。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确定物体位置的生活经验,如能基本说清楚自己家和学校所处的位置。教师在这堂课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比较准确的说出自己或其他物体所在的位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够定性地描述人和物体的位置。2.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它物体的位置来确定。科学探究目标:1.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图画)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对我们的生活很有意义。2.通过描述物体位置的活动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描述物体的位置”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难点】1.能够定性描述人和物体的位置。 2.通过描述物体位置的活动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生活。【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水彩笔、白纸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PPT1出示]出示课题《我在哪里》。2.[PPT3出示]游戏规则,玩贴鼻子的游戏。3.教师提问:你们是怎样完成的?谈谈你们的感受?4.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对于物体位置的描述。板书课题:我在哪里二、活动过程1.[PPT4出示]教师提问:你在哪里?你能描述清你的位置吗?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自己的位置的?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班内汇报。2.[PPT5出示]教师提问:在你们交流的过程中,都借助了一个物体来描述说明自己的位置,知道你借助的物体叫什么吗?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3.[PPT6出示]有了参照物我们还需要一些词语来辅助说明,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说明所处的位置?(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等。)4.[PPT7出示]体验活动:找一名同学来描述一个同学的位置,请你们猜猜他是谁?5.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思考,回答。6.[PPT8出示]师生小结:参照物不同,描述的方法也就不同。7.[PPT9出示]你能描述校园里某个物体的位置吗?你还能描述什么物体或建筑的位置呢?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交流结果,教师适时评价。三、自由活动1.[PPT10出示]出示房屋布局平面图,师、生共同分析说明家庭平面图的设计。2.教师指导学生画出自己的家的布局平面图。3.学生展示交流,相互评价。4.教师提问:在野外迷路的时候怎么确定方向?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交流结果,教师适时评价。四、拓展活动1.[PPT11出示]简介GPS定位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体的定位有了更为先进的技术,例如可以用网络、导航、手机等进行定位。2.[PPT12-13出示]介绍北斗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3.[PPT14出示]拓展活动教师布置课下任务,提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思考怎样确定轮船在大海中的位置。五、板书设计我在哪里北(上)西(左)东(右)南(下)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0.《苹果为什么落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苹果为什么落地》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家园-地球》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课以“苹果为什么落地”为载体,引入本课学习探究的目标,向学生渗透地球引力的知识,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展示了一幅牛顿在苹果树下坐着思考的情景图,提出了“牛顿对苹果为什么落地产生了疑问,我们也做好准备,进行研究吧”的活动准备指向,提示学生搜集牛顿由发现苹果落地到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及其他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前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而发生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地球引力的存在,启发学生提出和思考一些关于地球引力方面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了解重力及重力的方向。第三部分自由活动,让学生自由交流假如地球没有引力,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感受地球引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第四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探究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了解宇航员在太空飞行时的失重现象。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感知,体验重力的存在及重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学生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经历了一段科学课程的学习,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已经具备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力”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已经接触过的概念,学生对力的要素(大小与方向)也有所了解。对于重力知识小部分同学在课余也有所涉猎。力又是学生常见,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中也时刻能感受得到。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从现象引发探究,对实验操作充满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一重力。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对周围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2.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树立崇尚科学的意识。【重难点】1.设计实验,模拟苹果落地现象。2.探究重力的方向。【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搜集与牛顿相关的资料等。教师准备:铁架台、足球、小球、毽子、课件、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1出示]出示课题《苹果为什么落地》。2.[PPT3出示]播放苹果落地动画片。师: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根据你看到的,你能提出一些科学问题吗?(学生认真观看,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板书课题:苹果为什么落地。二、活动过程活动一:生活中的“苹果落地”现象。1.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落地现象?学生汇报生活中的物体落地现象。2.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落地的现象,请看图片。[PPT4-6出示]出示图片,学生欣赏。3.你能根据这些图片也提出一些科学问题吗?学生交流,根据图片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这些物体为什么会下落?4.学生交流、猜测。活动二:模拟苹果落地现象。1.出示实验材料。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小组交流,设计实验。3.师: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学生自由汇报。4.[PPT7出示]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5.分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其他小组补充评价。6.[PPT8出示]教师总结:在地球上或地球附近,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三、自由活动1.[PPT9出示]假如地球没有引力,世界会怎样?2.学生交流汇报。四、拓展活动[PPT10出示]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宇航员在太空飞行时会出现的失重现象。【板书设计】苹果为什么落地1.生活中的“苹果落地”现象2.重力:竖直向下【记录表】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我的结论

21.《测量重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测量重力》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五课时。本课是在《苹果为什么落地》一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关于地球引力的相关知识,认识测量重力的工具——测力计,并学习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培养学生利用工具进行观察的技能,使学生认识到使用工具确实比利用感官判断更有效。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课前准备测力计,并准备相关材料,以备动手制作测力计。第二部分为活动过程。本环节由三部分组成:1.让学生认识测量重力的工具——测力计,知道测力计的单位是什么;2.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测力计,知道测量范围,会正确读数;3.在学生充分认识测力计的基础上,实际操作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第三部分为自由活动。让学生应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动手制作测力计。第四部分为拓展活动,通过设置有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课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重力在不同引力作用下的大小变化。本课内容研究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生活中物理受到重力作用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分析】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已经比较熟练。学生生活中遇到过重力现象,但没有深入的研究、思考过重力的产生已经测量。对于实验的方法,学生以前有所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重力大小可以测量。2.认识重力的测量工具。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测力计的使用。2.通过体验和合作,提升测量工具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课堂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2.通过了解生活的物理知识,增强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科学知识的紧密关系。【重难点】能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器材准备】学生准备:纸板、彩笔、橡皮筋教师准备:钩码、测力计、木块、铁块、橡皮泥等、课件、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PPT3出示](出示牛顿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位科学家吗?师:你知道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吗?生:受到了地球引力的作用。生:重力的原因。2.提问:橡皮和橡皮泥受到的重力一样吗?生:不知道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板书课题:测量重力二、学习新知(一)熟悉常用测力计1.[PPT4出示]谈话: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测量重力呢?生:自由回答师:那测量的重力单位是什么?2.[PPT5出示]引出测力计。强调: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3.[PPT6出示]出示常见的测力计。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用多媒体显示测力计的种类很多,知道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测力计。4.每组领取一支条形测力计,仔细观察,你能在测力计上发现什么?(学生自由观察、发现)5.学生交流发现,并形成统一认识。6.[PPT7出示]出示测力计构造图,明确测力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