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训练11 课时2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含答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四单元 训练11 课时2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含答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四单元 训练11 课时2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含答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四单元 训练11 课时2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含答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四单元 训练11 课时2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含答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练11课时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分值:57分)1.(2023·揭阳高二质量检测)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印度《摩奴法典》中有关于丝绸的记载。斯里兰卡曾出土有“汉代的半两”信息的货币。东汉时期罗马帝国的幻人魔术师和使者相继来到中国。这表明秦汉时期()A.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特点B.朝贡贸易是中外交往主流C.海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D.中外交往的主导者是中国2.(2023·杭州高二下期中)《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古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由此可知()A.当时四川与印度有经贸往来B.张骞还开通了西南丝绸之路C.汉朝与大夏之间的贸易情况D.反映了汉志商道的发展历史3.(2023·湖南湖湘教育高二上期中)唐朝天宝年间以来,大量西域使者、商人在长安留居不返。中央高级官员李泌说:“哪里有外来的朝贡使臣在京师居留几十年而不让他回去的?现在可以借道回纥或者海路回到自己本来的地方……人生一世,应当乘时展用,哪里可以做一辈子客人,客死他乡呢!”这表明()A.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封闭B.政局变动影响对外政策C.对外交往由陆路转向海路D.传统的华夷观念的体现4.(2023·威海高二上期末)有学者认为,“唐朝与外部世界加强交往的动因并非如秦汉帝国一样源于军事抵抗或征服的目的,而是具有强劲的内部原生动力。”这种“内部原生动力”主要是指()A.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B.华夷观念的日益淡化C.繁荣发达的贸易网络D.综合国力的持续强大5.《礼宾图》(如图)是出土于陕西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宾客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反映了隋文帝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B.鸿胪寺仅限于管理少数民族的相关事务C.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D.唐代服饰文化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影响6.唐人杜环在其《经行记》中记载,当时大食国都城亚俱罗有“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阫、吕礼”。这一记载说明,唐代()A.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B.国人在国外处于低下的地位C.向阿拉伯地区进行移民D.手工业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7.(2023·湖南湖湘教育高二上期中)宋朝开封市场上商品种类丰富,有江淮的粮食、沿海的水产、辽和西夏的牛羊,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的香料和珍珠。由此可见宋朝()A.民间贸易已超过官方B.商品流通规模扩大C.与周边政权往来密切D.海外贸易发展繁荣8.(2024·蚌埠高二调研)在记录古代中外贸易交流的历史文献中,宋代以前最为多见的是“胡商”,而宋代及其之后则是以“蕃商”为主,甚至“蕃商”成为专有名词。这反映出宋代()A.城市商业发展十分迅速B.对外贸易通道地位的变动C.藩镇割据问题依然严重D.海洋政策发生重大调整9.(2023·赣州高二下期末)郑和下西洋时,每次都带去大量的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锦绮和金银等各类商品,每到一地,即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明朝皇帝诏谕,邀请各国派使臣到中国,赏赐锦绮纱罗和金银货币等,并接受当地贡品,然后就用船队所载货物进行互市交易。这反映明朝()A.重视发展海外贸易 B.具有朝贡贸易特征C.具有海洋主权意识 D.熟知近代外交准则10.(2023·东莞高二下期末)明朝嘉靖时期,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但到了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又“隆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使海盗变成了海商。这说明()A.政治制度弊端明显B.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C.农耕经济封闭保守D.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11.(2023·广州高二上期中)西汉时期,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到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朝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这一变化折射出()A.主要对华通商国家发生了变化B.四大发明已传到世界各地C.民族政权并立阻碍了经济交流D.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12.(2023·襄阳高二下月考)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地位的变化趋势。图中变化趋势可以反映()A.国家政策的变化主导了两条丝绸之路地位的变迁B.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C.朝代更替是明末清初海、陆丝绸之路下降的主要原因D.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使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13.(2023·承德统考)明朝政府建立了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贸易圈,羁縻海外诸国。后来,占据了原来明朝朝贡国领土的西欧殖民者为追逐利益,除了在最初接触时伪装成朝贡国试图进入朝贡贸易网络外,更多的则是仗恃武力走私贸易。据此可知,当时()A.东西方国家实力发生逆转B.传统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C.明朝主权遭到殖民者侵犯D.海禁政策导致东南倭患严重14.(2023·武汉高二校联考)明朝长期采取“贡市合一”政策,即只有朝贡才能“互市”。清朝收复台湾后,旋即设海关管理中外商船贸易,实行“贡市分离”政策,不朝贡也可“互市”;并通过条约规范与俄国的疆界及“互市”关系。这表明,清朝()A.对外关系缓慢转型 B.朝贡体制日益发展C.积极开拓海外贸易 D.外部危机逐渐解除15.永乐元年,有官员提出对朝贡人员携带的用来贸易的货物征税,明成祖却认为:“今夷人慕义道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同时,政府还隆重接待朝贡者,并承担其一切开支。这些举措意在()A.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B.维持传统的宗藩体制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解决沿海的倭患问题16.(2023·保定高二统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特意主持编撰了祖训用于训诫子孙后代,即《皇明祖训》,下图所示是《皇明祖训》的第四条内容。皇明祖训·祖训首章(第四条)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今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于后:东北:朝鲜国正东偏北:日本国正南偏东:大琉球国小琉球国西南: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剌西洋国爪哇国湓亨国白花国三弗齐国渤泥国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A2.A[据材料信息可知,张骞发现大夏国人能在身毒国买到产自中国蜀地的邛竹杖与蜀布,说明印度与四川有经贸往来,故选A项;张骞并未开通西南丝绸之路,排除B项;材料反映蜀地,即四川与印度之间的贸易情况,排除C项;汉志商道于公元5到6世纪逐渐形成,排除D项。]3.B4.A[唐朝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与材料相符,故选A项;“日益淡化”不符合史实,唐朝尊华卑夷观念仍然存在,排除B项;“繁荣发达的贸易网络”是开放进取心态推动下的外显,不合逻辑,排除C项;“持续强大”不合史实,755—763年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排除D项。]5.C6.D[据材料可知,唐朝的纺织、造纸等技术,由汉匠传入阿拉伯地区,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得不出“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国人在国外处于低下的地位与“绫绢机杼……吕礼”不符,排除B项;仅从材料中的四名工匠,得不出“向阿拉伯地区进行移民”的结论,排除C项。]7.C8.B9.B[据材料“每次都带去大量的……”“宣读……赏赐……接受当地贡品”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的朝贡贸易,故选B项;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重点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明朝海洋主权意识的表述,并且此时明朝的海权意识是相对模糊的,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发生在15世纪,近代外交制度是在17世纪逐渐建立起来的,D项表述错误,排除。]10.D[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前期与蒙古的关系和沿海局势一直比较紧张,使明朝北方边境互市被终止,明朝政府在南方执行海禁政策,但是随着俺答汗与明朝的关系正常化和倭患被肃清,中国南北方之间的贸易关系重新恢复正常化,这说明国家安全影响明朝的对外政策,故选D项。]11.D12.B[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处于低谷,说明陆上丝绸之路严重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故选B项;丝绸之路地位的变迁与国家政局、对外贸易等多种因素有关,并非由国家政策主导,排除A项;明清之际海陆丝绸之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并非朝代更替,排除C项;魏晋时期北方政局动荡,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海上丝绸之路地位逐渐上升,排除D项。]13.B14.A[根据材料可知,清朝设立海关管理中外贸易,实行“贡市分离”政策及通过条约规范中俄的疆域及“互市”关系,说明清朝在对外关系方面逐步摆脱朝贡体制的限制,出现缓慢的转型,A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反映清朝在对外关系及贸易方面的新变化,与开拓海外市场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外部危机,排除D项。]15.B16.示例论题:和平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特点。阐释:中国古代发展对外关系时,不侵占他国土地,不奴役他国人民,不以军事力量相征伐。正因如此,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主动与中国交往的国家也越来越多,中外使臣往来日益频繁,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唐代,中外交往频繁,唐政府对外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