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_第1页
制造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_第2页
制造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_第3页
制造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_第4页
制造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造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TOC\o"1-2"\h\u30008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 38607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 36081.1.1智能制造的定义 3102861.1.2智能制造的发展 3124871.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 329280第二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4325342.1系统架构设计 4310762.1.1硬件基础设施 4108452.1.2软件系统 4297502.1.3网络通信 528342.2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 523602.2.1设备集成 599262.2.2系统互联互通 596092.3系统安全与防护 511932.3.1数据安全 5286682.3.2网络安全 67962.3.3系统防护 615583第三章设备智能升级 679023.1设备智能化改造 6207283.1.1设备硬件升级 6247283.1.2设备软件优化 6300433.1.3通信接口升级 730303.2设备功能优化与监控 7110203.2.1设备功能优化 7170653.2.2设备监控系统建设 711563.3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 7111483.3.1故障诊断技术 773193.3.2预测性维护策略 721315第四章生产过程智能化 874974.1生产计划与调度 848064.2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 878314.3生产过程优化 916762第五章质量智能监控 992815.1质量检测与控制 9323285.1.1检测技术概述 9315055.1.2检测设备集成 9282395.1.3控制策略与应用 10310315.2质量数据分析与优化 1016075.2.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106915.2.2数据挖掘与分析 10234985.2.3优化策略与应用 10312055.3质量追溯与风险管理 1097605.3.1质量追溯体系构建 10178485.3.2风险识别与评估 1046815.3.3风险应对与监控 108704第六章物流智能优化 11277226.1仓储管理智能化 11215166.1.1仓库布局优化 11286956.1.2货物识别与追踪 11277656.1.3仓储作业自动化 11262496.2物流配送智能化 11186086.2.1配送路径优化 1159526.2.2货物装载与卸载智能化 11230276.2.3物流配送信息化 1177816.3供应链协同优化 1193136.3.1供应商协同 12280686.3.2生产协同 12165536.3.3销售协同 12148116.3.4供应链金融服务 1215220第七章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 12254197.1能源消耗监测与优化 12187697.1.1能源消耗监测 1252027.1.2能源消耗优化 12151097.2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13294327.2.1高效节能设备 13157257.2.2余热回收技术 13255537.2.3节能控制系统 1323847.3能源大数据分析 1343537.3.1能源消耗趋势分析 1327687.3.2能源消耗预测 13159827.3.3能源优化建议 1313757.3.4节能减排效果评估 1331837第八章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1382898.1网络安全防护 1451308.2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 14271108.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149727第九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1520769.1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 15287319.2团队建设与管理 15223799.3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发展 168802第十章智能制造项目实施与评估 162517710.1项目实施流程与方法 16628210.1.1项目启动 161885710.1.2项目规划 162288610.1.3项目执行 17980910.1.4项目监控 172326310.1.5项目验收 173179910.2项目评估与效益分析 172671410.2.1项目效益分析 171942210.2.2项目评估方法 17824910.3项目风险管理 1761310.3.1风险识别 172722610.3.2风险评估 181702610.3.3风险应对 18605010.3.4风险监控 18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1.1.1智能制造的定义智能制造是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与改造,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提升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智能制造以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线、智能设备为核心,旨在构建高度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制造业体系。1.1.2智能制造的发展智能制造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自动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制造业开始引入自动化技术,如PLC、等,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2)信息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应用于制造业,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3)网络化阶段:21世纪初,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制造业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智能制造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4)智能化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互联网技术: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系统和人员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2)大数据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生产决策提供有力支持。3)人工智能技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故障诊断等方面,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4)边缘计算技术:通过在设备端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实现实时数据处理和智能决策,降低网络延迟和数据处理成本。5)技术:利用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人力成本。6)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模拟和优化。7)云计算技术:利用云计算平台,为智能制造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8)信息安全技术:针对智能制造系统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采取有效的信息安全措施,保证生产安全。9)绿色制造技术:通过采用绿色制造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2.1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架构设计是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核心部分,其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效、稳定、可扩展的智能制造系统。系统架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2.1.1硬件基础设施硬件基础设施是智能制造系统的基础,包括工业、自动化设备、传感器、控制器等。在设计硬件基础设施时,需考虑以下因素:设备功能与可靠性:保证硬件设备具备高效率和稳定的运行功能。设备兼容性:保证硬件设备之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便于系统集成与扩展。设备可维护性:简化设备维护流程,降低维护成本。2.1.2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是智能制造系统的大脑,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在设计软件系统时,需考虑以下因素:系统稳定性:保证软件系统在高并发、高负载环境下稳定运行。系统可扩展性:便于后期功能扩展和升级。系统安全性:保障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运行。2.1.3网络通信网络通信是智能制造系统内部及与外部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桥梁。在设计网络通信时,需考虑以下因素:通信协议: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信速度:满足实时数据传输需求。通信安全:保障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2.2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是智能制造系统实现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的主要内容:2.2.1设备集成设备集成是将各类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相互连接,实现数据交互和协同作业。设备集成需关注以下方面:设备接口标准化:统一设备接口,简化集成过程。设备通信协议兼容:保证不同设备间能够顺利通信。设备数据格式统一:便于数据分析和处理。2.2.2系统互联互通系统互联互通是指智能制造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与外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共享。以下为系统互联互通的关键要素:数据接口:构建统一的数据接口,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数据传输:采用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技术,保障数据实时性。数据处理:对交换和共享的数据进行有效处理,满足业务需求。2.3系统安全与防护系统安全与防护是智能制造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以下为系统安全与防护的主要内容:2.3.1数据安全数据安全是保障智能制造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以下为数据安全的关键措施: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访问控制:设置访问权限,限制用户对数据的访问和操作。数据备份:定期进行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丢失。2.3.2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保障智能制造系统与外部系统正常通信的关键。以下为网络安全的关键措施:防火墙:设置防火墙,阻止非法访问和攻击。入侵检测:实时检测网络攻击行为,并进行预警。安全审计:对网络通信进行实时监控,保证通信安全。2.3.3系统防护系统防护是指针对智能制造系统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以下为系统防护的关键措施:防病毒:定期更新病毒库,防止病毒感染。防篡改:对系统关键文件进行保护,防止恶意篡改。防止内部攻击:加强内部人员管理,防止内部攻击行为。第三章设备智能升级3.1设备智能化改造科技的发展,设备智能化改造已成为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设备智能化改造的实施方案。3.1.1设备硬件升级为提高设备功能,需对硬件进行升级。具体措施包括:(1)采用高精度、高速度的传感器,提高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2)引入先进的控制器和执行器,提升设备执行速度和精度;(3)更换高功能的电机和驱动器,提高设备的动力输出和响应速度。3.1.2设备软件优化软件优化是设备智能化改造的核心。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设备软件功能:(1)采用先进的算法,优化设备控制策略;(2)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设备自适应调整;(3)开发智能诊断与维护系统,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3.1.3通信接口升级为满足智能制造需求,设备通信接口需要进行升级。具体措施包括:(1)采用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等先进通信技术;(2)实现设备与上位机、其他设备之间的实时数据交互;(3)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设备数据的远程监控和分析。3.2设备功能优化与监控设备功能优化与监控是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设备功能和监控效果:3.2.1设备功能优化(1)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提高设备运行效率;(2)对设备关键部件进行优化设计,降低故障率;(3)引入自适应技术,实现设备功能的自适应调整。3.2.2设备监控系统建设(1)建立设备运行数据监测平台,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2)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操作人员实时监控;(3)引入故障诊断与预警系统,提前发觉潜在故障,降低停机风险。3.3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设备可靠性的关键。以下措施有助于实现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3.3.1故障诊断技术(1)采用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等方法,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2)建立设备故障数据库,为故障诊断提供依据;(3)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故障类型的智能识别。3.3.2预测性维护策略(1)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长期积累和分析,挖掘设备故障规律;(2)建立设备故障预测模型,实现故障的提前预警;(3)制定针对性的维护计划,降低设备故障率。通过设备智能升级,制造企业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行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第四章生产过程智能化4.1生产计划与调度生产计划与调度是生产过程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计划的自动、智能优化和实时调度,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生产计划智能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计划的自动:根据订单需求、物料库存、设备状况等因素,自动最优的生产计划。(2)生产计划的智能优化:通过不断调整生产计划,使其更加合理、高效,提高生产效益。(3)生产计划的实时调度: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生产计划,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生产调度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调度:根据设备的工作状态、维修情况等因素,合理分配生产任务,提高设备利用率。(2)人员调度:根据人员技能、工作强度等因素,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提高人员工作效率。(3)物料调度:根据物料库存、采购周期等因素,合理控制物料供应,降低库存成本。4.2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是生产过程智能化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存储和分析,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指导生产决策。生产数据采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数据:包括设备运行状态、故障信息、维修记录等。(2)物料数据:包括物料库存、采购周期、供应商信息等。(3)生产进度数据:包括生产任务完成情况、生产效率、生产周期等。生产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趋势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发觉生产过程中的规律和趋势,为企业制定长远规划提供依据。(2)生产异常分析:通过实时监控生产数据,发觉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3)生产效益分析: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分析,评估生产过程的效益,为优化生产管理提供参考。4.3生产过程优化生产过程优化是生产过程智能化的核心目标。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生产过程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流程优化:通过对生产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生产效率。(2)生产资源配置优化:合理配置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包括设备、人员、物料等,提高资源利用率。(3)生产质量优化:通过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不良品率。(4)生产环境优化:改善生产环境,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降低员工流失率。(5)生产安全管理优化:加强生产安全管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优化,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益,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五章质量智能监控5.1质量检测与控制5.1.1检测技术概述在智能制造领域,质量检测与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当前,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视觉检测、光谱检测、超声波检测等。这些技术能够对产品表面及内部质量进行实时监测,为质量控制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5.1.2检测设备集成为实现质量检测的智能化,企业需将检测设备与生产线进行集成。通过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为后续的数据分析与优化提供基础。5.1.3控制策略与应用质量控制系统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运用控制策略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整。常见的控制策略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等。通过智能控制策略的应用,企业能够有效降低不合格品率,提高产品质量。5.2质量数据分析与优化5.2.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质量数据分析与优化的前提是获取准确、全面的质量数据。企业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清洗、去噪等,以保证数据质量。5.2.2数据挖掘与分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如关联规则挖掘、聚类分析等,对质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优化生产过程提供依据。5.2.3优化策略与应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企业可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如调整工艺参数、改进设备功能等。通过优化策略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5.3质量追溯与风险管理5.3.1质量追溯体系构建质量追溯体系是产品质量管理的有力保障。企业需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包括物料采购、生产过程、产品销售等各环节的信息记录与追踪。5.3.2风险识别与评估通过对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控,企业可及时发觉潜在的风险。通过风险评估方法,如故障树分析、风险矩阵等,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为企业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提供依据。5.3.3风险应对与监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企业需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如加强过程控制、改进设备等。同时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保证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通过质量智能监控,企业能够实时掌握产品质量状况,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降低风险。在此基础上,企业可进一步优化生产过程,提升整体竞争力。第六章物流智能优化6.1仓储管理智能化智能制造理念的深入人心,仓储管理智能化成为制造行业物流优化的重要环节。仓储管理智能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1.1仓库布局优化仓库布局的优化是提高仓储效率的基础。通过引入智能算法,对仓库内部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货物的快速存取、高效流转。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货物状态,为仓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6.1.2货物识别与追踪采用先进的识别技术,如条码、RFID等,对仓库内货物进行实时识别与追踪。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货物的快速定位、精确盘点,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仓储效率。6.1.3仓储作业自动化利用自动化设备,如货架式自动立体仓库、无人搬运车等,实现仓储作业的自动化。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仓储作业流程,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6.2物流配送智能化物流配送智能化是提高制造行业物流效率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物流配送智能化的重要方面:6.2.1配送路径优化通过引入智能算法,对配送路径进行优化,实现货物的快速、准时送达。同时结合实时交通数据,动态调整配送路线,降低配送成本。6.2.2货物装载与卸载智能化采用智能装卸设备,如自动化装卸、无人搬运车等,实现货物的快速、准确装载与卸载。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装卸作业流程,提高作业效率。6.2.3物流配送信息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物流配送信息的实时共享与传递。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物流配送的透明度,降低物流成本。6.3供应链协同优化供应链协同优化是制造行业物流智能化的核心内容。以下为供应链协同优化的重要方面:6.3.1供应商协同通过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协同关系,实现供应链上游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通过智能算法,优化供应商选择、采购策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6.3.2生产协同通过生产计划与供应链需求的紧密对接,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智能调度系统,优化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6.3.3销售协同通过与销售渠道的紧密协同,实现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趋势,优化库存管理,降低库存成本。6.3.4供应链金融服务结合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通过智能评估,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营效率。第七章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7.1能源消耗监测与优化智能制造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耗成为制造业关注的焦点。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本章将重点探讨能源消耗监测与优化策略。7.1.1能源消耗监测(1)建立能源消耗监测体系: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能源消耗监测体系,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包括电力、燃气、蒸汽等能源介质。(2)数据采集与传输:利用先进的传感器、仪表等设备,对能源消耗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3)数据分析与展示:对采集到的能源消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图表、曲线等形式展示给管理人员,便于及时发觉异常情况。7.1.2能源消耗优化(1)设备更新与升级:针对高能耗设备,进行更新与升级,提高设备功能,降低能源消耗。(2)生产流程优化: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3)能源管理策略:制定合理的能源管理策略,包括能源分配、调度、回收等,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7.2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节能减排技术是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以下几种技术应用在智能制造领域具有较好的效果:7.2.1高效节能设备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如高效电机、变频调速器等,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7.2.2余热回收技术通过余热回收技术,将生产过程中的废热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7.2.3节能控制系统采用节能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设备的自动启停、运行速度调整等功能,降低能源消耗。7.3能源大数据分析能源大数据分析在智能制造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能源大数据分析的主要应用:7.3.1能源消耗趋势分析通过对历史能源消耗数据的分析,了解企业能源消耗的总体趋势,为制定节能措施提供依据。7.3.2能源消耗预测基于历史数据和现有设备状况,对企业未来能源消耗进行预测,为能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7.3.3能源优化建议通过分析能源消耗数据,为企业提供节能优化建议,助力企业降低能源成本。7.3.4节能减排效果评估对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为企业持续改进提供参考。第八章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8.1网络安全防护智能制造在制造行业中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防护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为保证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以下网络安全防护措施:(1)构建安全防护体系: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等多个层面,形成全方位的安全防护。(2)边界防护:在企业的网络边界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安全设备,对进出网络的数据进行过滤和监控,防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3)内部网络安全:加强内部网络安全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漏洞扫描,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对内部员工进行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4)安全审计:建立安全审计机制,对网络设备、主机、应用程序等关键环节的操作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迅速定位原因。8.2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在智能制造过程中,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以下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措施应予以关注:(1)数据加密:对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采用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混合加密等多种加密技术,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2)访问控制: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和权限管理,保证授权用户才能访问敏感数据。(3)数据脱敏: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对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避免泄露个人隐私。(4)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对关键数据进行备份,并建立数据恢复机制,以应对数据丢失或损坏等意外情况。8.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为保障智能制造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企业应定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以下评估内容不容忽视:(1)资产识别:梳理企业内的关键资产,包括硬件、软件、数据等,明确资产的重要性和敏感性。(2)威胁分析:分析可能对关键资产造成威胁的因素,包括外部攻击、内部泄露、自然灾害等。(3)脆弱性分析:评估关键资产的脆弱性,包括安全漏洞、配置缺陷、管理不善等。(4)风险评估:结合资产重要性、威胁程度和脆弱性分析结果,对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5)风险应对:针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安全防护、修复漏洞、优化管理等。(6)风险监控与持续改进:建立信息安全风险监控机制,定期对风险进行评估和调整,保证信息安全风险的持续改进。第九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9.1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成为推动行业前进的关键因素。应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还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体策略如下:(1)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涵盖学术型、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2)强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机会,同时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9.2团队建设与管理团队建设是智能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建设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团队目标,保证团队成员对共同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增强团队凝聚力。(2)优化团队结构,保证团队成员具备多样化的专业背景和技能,提高团队的综合素质。(3)强化团队沟通与协作,搭建高效的沟通平台,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4)注重团队激励与约束,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5)加强团队培训与成长,不断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9.3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发展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求在未来将持续增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研发人才:从事智能制造系统的研发、设计和优化工作。(2)技术应用人才:负责智能制造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3)项目管理人才:负责智能制造项目的规划、组织和协调。(4)销售与市场人才:推广智能制造产品,拓展市场。在职业发展方面,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