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提升练 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提升练 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提升练 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提升练 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提升练 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提升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时间:30分钟分值: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

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

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

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还承担着文

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由乡音、乡俗和家乡故事传说

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在人们心中孕育出“底色的乡愁”并镌刻在人的

一生中。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反映着民族友好、社会和谐的中华文

明主题,有对孔子、屈原、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品格认同,对牛郎织女、孟姜

女、白蛇传、梁祝等故事类型用各自的方式接受并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讲,在

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群众,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中

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如今,中国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被外来的文学系

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

了田螺姑娘、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长此以往,孩子们将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

陌生以致淡忘。

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

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首要的是深度发掘中国民

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

源和文化资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比如,以中国民间文学资

源为素材,开发原创游戏产品,让中国民间文学资源进入当代文化消费领域。

最近几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就是很好的尝

试。通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故事里的经典

形象重新立起来,让传统民间故事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栗

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英国的

《魔戒》《哈利・波特》等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

力。而在日本,《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也都取材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

这些作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有效嫁接,找到了

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

现代社会有所脱节,有时即便用很精彩的方式讲述出来,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

对此,我们不必强求。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

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

(摘编自孙正国《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的逐渐普及。

B.民间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它是促进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

重要基础。

C.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

学系统挤压。

D.一部分民间文学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即使改变讲述方式,现代人也不

可能再接受。

B[A项,“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

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一段“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

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的表述可知,“数字

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只是原因之一,并非全部。C项,''目前我国儿童接受

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曲解文意。

原文表述为“长此以往,孩子们将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侧重的

是孩子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事实。D项,“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混淆

时态,原文为“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讲的是“可能性”不是绝对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基于民间文学的意义与传承危机,提出了留住民间文学中民族记忆

的措施。

B.文章从社会发展趋势和民间文学特点的角度,分析了民间文学走向衰落

的原因。

C.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

做法。

D.文章列举《魔戒》《幽灵公主》等作品,证明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具有可

行性。

C[C项,“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

国外好的做法”不合文意,文章不涉及二者对比,原文表达为“传统民间文学

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共同传承中华文明,但在具体传承方式上存在

一定差异。

B.如果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丰富资源,就可能实现让民间文学融入当代社

会的目标。

C.面对民间文学的传承危机,我们必须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

传承方式。

D.传承、传播价值观应比记住故事更为重要,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

行再创作。

D[D项,“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于文无据,原文表述为

“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

观传承好、传播好”,文中只强调的传承、传播价值观的重栗性,并未涉及传

承途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①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和政治领域改革的推进,释放了社会活力,使

开放和创造成为时代的主题。西方文化思潮相继涌入,在各个领域跃跃欲试,

意图开疆拓土。寻根与西化,个体经验的回归与对现实关注的恋恋不舍,知识

分子的昂扬与失落,构成了内涵繁杂的时代情绪图景。在这种情绪氟氢中,流

行音乐甫一露面便显示出略显怪异的整体风格,温婉低回的柔情絮语,沧桑慷

慨的西北豪情,悔恨煽情的囚中悲歌,广博深沉的大爱情怀,高亢苍凉的莫名

绝望,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复杂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元气旺

盛的表现。在看似分裂的局面背后,表达着流行音乐面向普通人的情欲,在普

通人的情绪体验中创立门户的诚恳愿望。另一方面,文以载道的正统观念,对

无所指涉的个体情怀浅唱低吟和反复玩味,还不能完全接受。而年轻人又往往

过于心急,迫不及待地弃旧扬新。新旧冲突持续升温,现在看来那些过于古典

化的表现形式都被视为禁忌,为主流所压制。原本温和亲切的流行音乐被迫蒙

上“反抗”的特质,带着摇滚音乐的精神气质,几乎成为年轻人的专属标签。

②局面一经铺开,在缤纷繁杂的90年代,市场经济的趋势已不可扭转,人

们在日益浓厚的商业化氛围中变得精明、世故,对个体的关注多于对外界的关

心,对宏大叙事、深沉情感渐渐失去了兴趣。加之主流和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

逐步放松了掌控,流行音乐逐渐忘记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

自己的领地里深耕细作。对主题挖掘得更加深刻细致,情绪抒发得更加淋漓尽

致。禁锢的闭门突然敞开,意气风发之下难免把各种情绪想象得过于浓烈,一

切都追求极致,难免有过度演绎的嫌疑。似乎不到十二分饱满不足以填平人们

过于强劲的情感黑洞。戏剧化、类型化是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一致倾向,眼泪、

痴情、背叛、伤害、寂寞、柔情蜜意等响亮字眼随处可见;追求饱满情绪、完

整叙事和充分抒情,对流行音乐的表达带着“玩赏”的意味。

③21世纪流行音乐不可避免地卷入文化工业的洪流中。商业化运营模式与

生俱来带着媚俗和悦众的逻辑,与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一拍即合。人们对

叙述、抒情已经失去了耐心,开始满足于文化工业提供浅淡轻松的情绪片段。

年轻听众成为支撑流行音乐发展的主力,他们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里,随

遇而安地寻找碎片化的情感慰藉,从中汲取营养,生长经验。流行音乐对他们

而言不再是消遣,更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流行音乐

与这一时代年轻人的体验和情感想象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变得精致、琐碎、

亲切而浅薄。

④过度娱乐化的商业模式将流行音乐浅薄的一面推向极致,甚至成为恶作

剧式的游戏。但流行音乐被年轻听众垄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它已成

为各阶层如影随形的情绪映照,沉淀可以算是丰厚渊博。如果不过分挑剔,它

几乎可以涵盖普通人情感体验的方方面面。所以当年轻人过分放纵的音乐习惯

不能抚平所有人的挑剔时,有人开始转向繁芜丛杂的存货里,寻找可用的题材

和情绪,加上时代的花边和点缀,改头换面推向听众。一些埋藏已久的流行歌

曲在各类选秀节目中被重新传唱,退居幕后的歌手们也频频亮相,部分老歌经

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生命。在人人参与、人人歌唱的民主氛围里,听众和流

行音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亲密交流,听众的选择促使流行音乐回归到叙述和抒

情的轨道里。一种复古的潮流在21世纪最初十年暗流涌动。这是流行音乐应对

创造力衰退的便捷手段,也预示着听众在流行音乐审美上逐步走向成熟。

(摘编自夏建平《当谈流行音乐时我们在谈什么》)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80年代,改革开放之际,经济、文化、政治改革在各个领域不同程度推

进,释放出社会活力,开放和创造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旋律。

B.在繁杂的时代情绪氤氯中,流行音乐刚一露面,便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

貌。每一首音乐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元气旺盛的表现。

C.流行音乐对无所指涉的个体情怀浅唱低吟和反复玩味,表达着面向普通

人的情欲,诚恳希望在普通人的情绪体验中创立门户。

D.流行音乐不被正统观念完全接受,年轻人弃旧扬新,新旧冲突持续升温,

过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被视为禁忌,流行音乐“反抗”的特质得以彰显。

C[A项,扩大范围。改革开放中,在不同领域推进的是政治和经济,不

包括文化。B项,偷换概念。“每一首音乐凌乱的开篇”错误,原文说的是“复

杂凌乱的开篇”指20世纪80年代略显怪异的整体风格。D项,曲解文意。“流

行音乐'反抗'的特质得以彰显”分析错误,原文只是说“被迫蒙上'反抗'

的特质”。]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从西方文化传入和青年人的特点来论证新时期中国的流行音乐元

气旺盛。

B.第②段由90年代的现实状况来论证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表达带着“玩

赏”的意味。

C.第③段用21世纪相关文化工业的发展来论证流行音乐更像是年轻人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

D.第④段以流行音乐创造力衰退来论证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

生命。

D[D项,结合原文“一些埋藏已久的流行歌曲在各类选秀节目中被重新

传唱,退居幕后的歌手们也频频亮相,部分老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生

命”,论证的是流行音乐应对创造力衰退的手段,听众在流行音乐审美上逐步

走向成熟。]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90年代的流行音乐逐渐忘记了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

自己的领地里深耕细作,一切都追求极致,显得有点过度演绎。

B.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里,年轻人随遇而安地寻找碎片化的情感慰藉,

从中汲取营养,生长经验,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C.在媚俗和悦众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和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下,21世纪

的流行音乐失去对叙述、抒情的耐心,而满足于文化工业提供的浅淡轻松的情

绪片段。

D.纵观80年代以来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时代的发

展影响着音乐的风格和情绪的表达,音乐不会独立于社会物质之外。

C[C项,张冠李戴。对叙述、抒情失去耐心的是人们,而不是流行音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作为一门

表演艺术,和其他一切文艺形式一样,它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

社会功用。但是,从历史上曲艺扮演的不同角色及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看,曲艺

又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在自身娱乐大众和化育世风等“本体”功能之外,

同时兼有传承历史文化和传播知识观念的“载体”功能,更有孕育文学体裁与

戏曲剧种的“母体”功能。

比如,许多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与文化传统,包括生

产和生活知识,都是借助曲艺“说唱”的表演方式,传承下来或传播开来的;

当今仅有几千人的赫哲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唯

可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动因与理由,就是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表

演。再如,古人吟诵的诗歌和俗赋,演唱的宋词与元散曲,均是古代曲艺与文

学一体发展的特殊产物;近代以来诸如评剧、越剧、吉剧和北京曲剧等剧种的

形成或创立,无不是在莲花落、竦州落地唱书、二人转和单弦牌子曲等曲艺形

式的基础上,脱胎发展而成的。凡此种种,均使曲艺功用远远超出了自身作为

舞台表演艺术的娱乐与审美范畴。从而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形成鲜明对照。可

谓出类拔萃,卓尔不凡。

从中国曲艺的自身发展来看,当今内地曲艺的曲本创作与表演实践,存在

着太多的问题与遗憾,其解决途径,有赖对自身艺术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

确理解与准确把握。只有真正明白了曲艺是什么,曲艺的艺术优长和表演擅长

在哪里,才不致于将传统继承搞成抱残守缺,将发展创新弄成南辕北辙;才会

远离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的迷误,避免“改行”式的“改革”、“创伤”式

的“创新”和“革命”式的“革新”;进而改变创作表演“重形式、轻内容,重

短段、轻长篇,重表演、轻创作,重技术、轻艺术,重演员、轻伴奏,重数量、

轻质量,重包装、轻内涵,重宣传、轻实干”的跑偏路径。最终通过对于自身

传统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继承,既返璞归真也返本开新,既礼敬传统也发展繁荣。

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去看,要想真正确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首先栗对

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了然于胸。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这就有赖

对包括曲艺在内一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深刻传扬。只有通过对自

身历史文化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解和继承弘扬,将自信建立在自觉、自尊和自豪

的基础上,才不会自卑、自虐和自残,才能够自重、自立和自强。

(摘编自吴文科《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曲艺表演的演员没有扮相,他们表演的主要方式是“说唱”且唱词以叙

述为主,语言通俗易懂。

B.曲艺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这远远超出了它作

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本体”功能。

C.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文化传统传承或传播都需要借

助曲艺的“载体”功能完成。

D.赫哲族的伊玛堪的“说唱”表演成为当今该民族唯可学习和使用本民族

语言的“母本”,发挥着传承该民族历史文化和传播知识观念的“母体”功能。

A[B项,扩大范围,“超出了它的本体功能”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