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模型_第1页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模型_第2页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模型_第3页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模型_第4页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模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24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模型第一部分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现状 2第二部分协同发展模式构建原则 4第三部分互补优势利用与系统优化 7第四部分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 10第五部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14第六部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评估 16第七部分社会影响与公众参与 18第八部分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1

第一部分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现状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现状

1.全球发展现状

*快速增长: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占总发电量的26.2%,其中太阳能和风能增长尤为显著。

*区域差异:发展程度存在区域差异,欧洲、北美和中国等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成熟度较高,而非洲、南美等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政策支持: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如可再生能源补贴、税收减免和绿色金融等,刺激可再生能源发展。

2.中国发展现状

*规模可观: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国,2021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10亿千瓦,占全球近30%。

*结构优化:可再生能源结构不断优化,风能和太阳能占比持续上升,水电占比有所下降。

*区域布局:西部和北部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发展速度快,而东部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受土地资源限制。

3.技术创新

*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创新,光伏组件转换效率提升,风机容量和效率提高,储能技术日益成熟。

*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智慧电网等技术相结合,提升系统灵活性、降低波动性。

*产业链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链日渐完善,涵盖材料、设备、工程和运营等领域。

4.协同发展

*互补协作: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在供需上具有互补性,可实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多元供给: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多元供给,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降低对化石燃料依赖。

*技术集成: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结合,如风电与天然气联合发电、太阳能与煤电互补,提高系统效率。

数据支撑:

*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8270太瓦时(TWh)

*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1057吉瓦(GW)

*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686太瓦时(TWh)

*2020年中国风电、光伏组件年产量:2.81亿千瓦、153.3GW

*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2492亿元人民币

总结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趋势。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协同机制的不断完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系统中的地位将持续提升,与传统能源形成互补协作的局面,为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二部分协同发展模式构建原则关键词关键要点协同发展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将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互补资源,统筹规划,协同发展,避免资源错位和重复建设,实现能源体系的整体优化。

2.优化布局,分步推进: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布局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项目,分步推进协同发展,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

3.科技创新,技术引领:加快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其稳定性和经济性,促进传统能源清洁化转型,利用科技手段优化协同运行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互补优势,错位发展

1.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优势:利用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强的特点,将其作为传统能源的补充,平抑负荷曲线,减少化石燃料消耗。

2.发挥传统能源的稳定性优势:利用传统能源发电的稳定性,保障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可再生能源出力不足时,及时填补缺口,提高能源系统的灵活性。

3.错位发展,差异化利用:根据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和传统能源发展现状,差异化利用不同能源,实现优势互补,避免无序竞争。

市场机制,公平竞争

1.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体系,为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企业提供平等竞争的环境,促进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

2.完善价格机制:完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机制和绿色电力交易市场,合理反映可再生能源的价值,激励可再生能源投资。

3.加强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资金等政策措施,支持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安全保障,风险管控

1.完善电网适应性:加强电网建设和改造,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和波动性的适应能力,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2.加强储能技术应用:大力发展储能技术,缓解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保障电网安全。

3.建立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应对可再生能源出力大幅波动或传统能源事故等突发情况,确保电力供应安全。

生态环保,节能减排

1.促进传统能源清洁化: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提升传统能源的清洁化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2.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注重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环评和生态保护,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能源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节能减排:通过协同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1.推广智能电网技术: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的智能调度和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发展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提高能源来源多样性,增强能源系统的韧性。

3.探索新兴技术:积极探索氢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技术,为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协同发展模式构建原则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模型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发挥优势,实现互补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无污染、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弥补传统能源供应短缺或环境压力大的不足。

*发挥传统能源稳态、可靠和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弥补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和成本相对较高等缺点。

*根据不同区域和能源资源禀赋,选择最适合的能源组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协同规划,统一布局

*在能源规划中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和传统能源的现有基础,进行统一规划。

*优化电网布局,加强输电网络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促进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和互为备份。

3.技术创新,降本提效

*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和降低成本。

*推动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融合创新,开发具有更高性价比和可靠性的新技术。

*鼓励多元化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技术创新。

4.市场机制,激励发展

*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发挥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

*推行可再生能源强制配额、可再生能源证书交易、碳交易等市场机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效益。

*完善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合理补贴范围和标准,避免过度补贴造成资源浪费。

5.安全稳定,保障供应

*优化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调度和互补,确保电网稳定性和安全性。

*发展柔性化和可调度的电源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灵活性。

*储能技术发展,平衡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保障电力供应的可靠性。

6.政策支持,营造环境

*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保障可再生能源发展权利。

*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出台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降低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

*加强可再生能源宣传普及,提高社会公众的认识和支持度。

7.国际合作,互利共赢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交流和贸易。

*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挑战。

*建立可再生能源国际联盟,加强经验分享和共同行动。第三部分互补优势利用与系统优化关键词关键要点互补优势利用

1.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具有不同的特性优势,例如可再生能源的绿色环保和传统能源的稳定可靠。通过互补利用,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

2.互补优势利用可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系统的灵活性。例如,当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足时,传统能源可以及时补充,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

3.技术创新是互补优势利用的关键。随着储能技术、智能调度技术等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将得到改善,进一步提升其与传统能源的协同效率。

系统优化

1.构建集成的能源系统,实现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同优化。通过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打造一体化能源管理平台,实现不同能源形式的灵活调度和高效利用。

2.优化电网结构,提升可再生能源并网能力。加强电网规划和建设,提高输电容量,减少新能源消纳瓶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3.政策机制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制定合理的电价政策、补贴政策等,引导投资,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同时确保传统能源的平稳过渡。互补优势利用与系统优化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本质上是一种互补性资源配置。两者的优势互补,可以有效提升能源系统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互补优势利用与系统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传统能源的稳定性互补

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虽然清洁且可再生,但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难以满足稳定的用能需求。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虽然稳定可靠,但会产生大量碳排放,不利于环境保护。通过将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可以利用传统能源的稳定性弥补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实现能源供应的平稳衔接。

数据显示,在可再生能源占比相对较高的电力系统中,通过灵活调度传统能源机组,可以有效抑制可再生能源波动对电网的冲击,提高系统稳定性。例如,德国在2022年可再生能源占比首次超过50%,通过优化传统煤电机组和天然气机组的调度,实现了电网安全平稳运行。

可再生能源的低碳性与传统能源的高效性互补

可再生能源不产生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能源形式。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虽然碳排放较高,但具有较高的能源转化效率。通过将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可以有效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

数据显示,在热电联产领域,利用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的协同发电,可以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在2021年建成的横滨火力发电厂,采用天然气与生物质协同发电,碳排放量比传统煤电厂减少了约50%。

可再生能源的分布性与传统能源的集中性互补

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式特点,可以分散部署在各地。传统能源如煤电、核电等往往集中部署在大电厂,输电距离较远,存在较高的输电损耗。通过将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可以发挥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优势,缩短输电距离,降低输电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数据显示,在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省份,通过分散式风电、光电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降低电网的输电损耗,提高能源供应的可靠性。例如,甘肃省在2022年风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通过就地消纳和外送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利用了当地丰富的风能资源,降低了外送输电损耗。

系统优化

为了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的优势,需要进行系统优化,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传统能源的稳定性、负荷需求等因素,实现整个能源系统的最优运行。系统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优化调度策略

通过优化调度策略,可以有效平衡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传统能源的稳定性,提升能源系统的整体利用效率。例如,采用基于预测的天气预报和负荷预测的调度策略,可以提前预测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出力,并优化传统能源机组的调度,实现能源供应的平稳衔接。

构建多元互补的能源体系

构建多元互补的能源体系,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例如,在电力系统中,结合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与煤电、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形成互补,可以有效平衡不同能源的优势和不足,提高系统韧性。

发展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提升能源系统的灵活性。通过发展大规模储能,可以将可再生能源在发电高峰时段储存起来,并在发电低谷时段释放,实现能源的平滑供应。

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

能源互联网建设可以实现不同能源种类、不同地域能源资源的互联互通,提高能源系统的优化配置能力。通过构建覆盖广泛的能源互联网,可以优化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的供需关系,实现能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综上所述,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并通过系统优化,实现能源系统的最优运行。通过优化调度策略、构建多元互补的能源体系、发展储能技术、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第四部分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关键词关键要点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1.制定明确的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目标和路线图,明确发展时序、空间布局和技术路线。

2.将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纳入能源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能源资源配置和系统优化。

3.促进各地区和行业间协同,避免地区间资源配置失衡和市场竞争无序。

市场机制建设

1.完善可再生能源电价机制,建立反映真实成本的市场价格体系,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

2.探索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交易机制的融合,建立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

3.创新金融工具,支持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项目融资,降低投资风险。

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

1.鼓励研发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和系统稳定性。

2.支持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示范项目,探索不同协同模式的工程实施和经济效益。

3.加强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保障可再生能源安全稳定运行和系统并网。

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在职培训机制。

2.吸引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组建科研攻关团队,攻克技术瓶颈和促进创新突破。

3.搭建人才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行业内经验分享和技术推广。

投资支持政策

1.提供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财政支持,降低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成本。

2.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3.设立可再生能源专项基金,支持技术研发和产业推广。

保障措施

1.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管,确保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体系,保障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设施安全运行。

3.加强应急管理和预案制定,应对极端天气或事故等突发事件。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包括:

规划与目标体系

*制定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将可再生能源发展纳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

*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考核机制,定期评估进展并提出改进措施。

产业政策与扶持体系

*提供税收优惠、补贴和贷款支持,鼓励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和应用。

*建立可再生能源电价保障机制,确保可再生能源发电收益稳定。

*支持本土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提升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

市场机制与交易体系

*构建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市场,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

*推动碳交易所发展,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经济激励。

*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调度规则,确保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先消纳。

技术创新与标准体系

*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与示范,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成本。

*建立可再生能源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规范行业发展。

*鼓励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智能电网等技术的融合发展。

法律法规与执法体系

*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和保障措施。

*加强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监督执法,确保合法合规发展。

*建立可再生能源争端解决机制,保障各方权益。

监测与评估体系

*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监测平台,实时收集和分析发展数据。

*定期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

*向社会公众公开可再生能源发展信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

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

*积极参与国际可再生能源合作组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

*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装备出口,促进可再生能源全球发展。

具体政策措施

*《可再生能源法》(2023年):规定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优先消纳权、电价保障机制、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和违法处罚等内容。

*《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2023年):提出推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等目标。

*《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若干意见》(2022年):明确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优先级、配额制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政策措施。

*《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2023年):提出尖峰时段电价适当上浮、谷底时段电价适当下调的峰谷分时电价机制,有利于可再生能源消纳。

*《关于建立健全储能技术标准体系的通知》(2022年):明确储能技术标准制定原则、要求和实施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与储能融合发展。第五部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需要以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提升传统能源产业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技术创新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重点突破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氢能等核心技术,提升设备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利用。

*传统能源技术创新:探索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提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水平,降低碳排放。

*储能技术创新:加快发展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等储能技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的问题,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产业升级

*可再生能源产业升级:构建完善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链条,包括原材料供应、设备制造、项目建设、运营维护等,加快关键技术和配套产业发展,培育产业集群。

*传统能源产业升级:促进传统能源产业与可再生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等新产业。

*综合能源系统升级: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传统能源与储能技术相辅相成的综合能源系统,实现不同能源形式互联互通、协同互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具体措施

*加强研发投入,支持技术创新,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设立创新基金,扶持创新企业,鼓励技术转化和产业化;

*推广先进技术,构建可再生能源示范园区和传统能源清洁利用示范项目;

*优化产业政策,出台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技术转移和技术共享。

预期效益

*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

*降低传统能源碳排放,推动传统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数据佐证

*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8%,同比增长15.1%。

*2022年中国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超过36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

*2023年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5万亿元,占能源投资的比重将持续上升。第六部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评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评估

经济效益

*降低能源成本: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近年来持续下降,与传统能源发电成本相比更具竞争力。

*创造就业机会:可再生能源产业链涉及广泛,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改善能源安全:减少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强能源独立性。

*刺激经济发展:可再生能源投资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环境效益

*减少碳排放:可再生能源发电不产生温室气体,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

*改善空气质量:传统能源燃烧会产生空气污染物,而可再生能源发电过程无污染。

*保护水资源:可再生能源发电过程不消耗水资源,与传统能源发电相比更节水。

*减少废弃物:可再生能源发电不会产生放射性废弃物或其他有害废弃物。

具体数据分析

经济效益: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的数据,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创造了1,390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光伏产业在2021年创造了2万亿元人民币的产值,拉动经济增长超过1%。

*欧盟的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预计将创造3,000万个新就业岗位。

环境效益: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可再生能源在2021年减少了全球1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2亿辆汽车的排放量。

*美国环境保护局(EPA)估计,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每年可以防止500万吨空气污染物排放。

*可再生能源发电不消耗水资源,而传统煤电发电每发一度电需要2-3吨水。

评估方法

经济效益评估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报率分析等方法。环境效益评估可以采用生命周期评估、外部成本分析等方法。

协同发展模型的评估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评估协同发展模型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装机容量比例和发电结构

*能源需求和负荷分布

*储能技术发展和应用

*电网稳定性和安全保障

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得出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的最优方案,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第七部分社会影响与公众参与关键词关键要点公众意识与教育

1.提高公众对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协调发展的认识,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习惯。

2.加强教育和宣传,普及可再生能源技术、政策和环境效益,从源头上促进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3.营造开放透明的信息交流环境,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建立信任和共识。

利益相关者参与

1.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充分考虑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意见。

2.鼓励利益相关者共同制定决策和规划,形成协调一致的行动方针。

3.促进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保障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决策过程和监督实施情况。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中的社会影响与公众参与

社会影响

*就业创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部署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包括制造、安装和运营。

*经济效益: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增长刺激了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业务和投资机会。

*健康益处:减少传统能源的依赖可以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土地利用变化: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设施(如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需要大量土地,可能影响土地利用模式和生态系统。

*美观影响:大型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如风力涡轮机,可能会改变景观美观,引起公众关注。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对于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协同发展的成功至关重要。以下措施可促进公众参与:

*透明度和公开交流:向公众提供有关项目计划、潜在影响和决策过程的准确信息。

*早期参与:在项目规划阶段寻求公众意见,让公众有机会影响决策。

*多元化参与:确保代表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包括社区成员、环境组织和行业利益相关方。

*公众听证会和咨询:举办公开会议和信息活动,征集公众意见和解决关切。

*协商和妥协:与公众协商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并提高对项目的接受度。

*公众教育和外联:通过教育活动和外联计划提高公众对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的了解。

*公众满意度调查:监测公众对项目和参与过程的满意度。

数据支持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的数据,可再生能源产业在2021年创造了1150万个就业机会。

*一项研究表明,太阳能和风能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比煤炭和天然气产业多10倍以上。

*美国肺脏协会的一项研究发现,过渡到可再生能源可以每年减少多达15,000例因空气污染相关的死亡。

*一项研究表明,在英国,风力发电场的存在导致周围房产价值降低1-5%。

*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80%的美国人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结论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通过促进公众参与,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可再生能源的积极影响,同时管理潜在的负面影响。公众参与对于确保协同发展模型具有包容性、透明性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第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