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彩礼返还规则的适用与完善9100字(论文)】_第1页
【论彩礼返还规则的适用与完善9100字(论文)】_第2页
【论彩礼返还规则的适用与完善9100字(论文)】_第3页
【论彩礼返还规则的适用与完善9100字(论文)】_第4页
【论彩礼返还规则的适用与完善91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彩礼返还规则的适用与完善目录摘要 1一、彩礼的概述 2(一)彩礼的概念 2(二)彩礼的功能 2(三)彩礼的性质 2二、彩礼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及返还基础 2(一)彩礼与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区别 2(二)彩礼与一般赠与的区别 3(三)彩礼返还的请求权基础 3三、彩礼返还纠纷存在的问题 4(一)彩礼范围的界定不明确 4(二)彩礼返还规则模糊 5(三)诉讼主体不明确 5(四)对无过错原则的适用存在争议 6四、彩礼返还规则的完善及建议 6(一)明确彩礼范围的认定 6(二)完善彩礼返还的认定标准 8(三)扩大诉讼主体的范围 9(四)引入无过错方原则 10参考文献 11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彩礼价值的不断提高,彩礼返还纠纷越发严重。由于彩礼返还规则的不完善,导致对彩礼范围、返还规则、诉讼主体、基本原则等方面仍然未达成统一。因此,完善彩礼返还的标准,建立完善的彩礼返还制度尤为重要。关键词:彩礼返还;规则适用;法律完善前言彩礼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彩礼就是男方为了能够和女方结婚而给付的金钱或者财产。不管在古代还是如今社会,彩礼都扮演重要角色。从传统社会彩礼形式的单一到现代社会的各种各样,由给几尺布,到七八十年代四大件,再到当前社会的房子、车子、家具、首饰等。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给付彩礼是结婚的必经程序。多数地区彩礼是按照习俗给付,少数地区也有不收彩礼的现象。每个地区给付彩礼的数额高低不一,给付形式多样,存在彩礼返还纠纷时,对彩礼范围及数额的认定不统一。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律规则的不完善,案件情形相似但判决结果相差大,不利于保护受害方的合法利益,有损司法公正。整篇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关于彩礼的概念、功能、性质及相关概念的概述;第二部分是彩礼返还纠纷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对完善彩礼返还规则提出解决办法及建议。一、彩礼的概述(一)彩礼的概念彩礼,顾名思义就是以结婚为目的,男方给付女方的财物。彩礼又称为订亲财礼、聘礼、纳征等,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一种婚姻风俗。它可以追溯到西周“六礼”,六礼指的是中国婚姻礼仪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彩礼从我国公元十一世纪的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到唐代,再到近代的民国时期,一直跟随社会的发展脚步,一步步成为受法律关注的对象。彩礼不仅在我国的婚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还代表对美好婚姻的期盼与向往。(二)彩礼的功能首先,它代表当事人的真诚,婚姻是人生大事之一,婚姻需要表达真诚,真诚需要载体,彩礼是载体。其次,它是一种信用保障,民间传有这样一说法,在结婚前给付方若因其他原因悔婚,女方可以不退还彩礼;女方若悔婚,则要采用双倍的退还彩礼给男方。最后,是一种补偿功能,是对父母精神上及劳动力的缺失一种补偿。(三)彩礼的性质理论界对于彩礼的性质有争议,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可以进行概括为五种:赠与说、从契约说、目的赠与说、证约定金说、附解除条件赠予说。这些观点各有可取之处与不合理之处,主流思想观点是附解除条件赠与说,为了实现结婚的目的可以通过给付彩礼,当婚姻不成立,收受方应返还彩礼,不然,将构成不当得利。该学说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二、彩礼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及返还基础(一)彩礼与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区别彩礼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风俗,是农村和城镇的一种习俗,目前我国法律并未禁止。订婚礼物通常是男方家庭的自愿赠与行为,受法律保护。送彩礼不同于普通礼物,是有条件的法律行为,即给彩礼的目的是结婚。一旦女方接受彩礼,就表示同意嫁给男方。所以,女方接受彩礼后,如因各种原因不能嫁给男方,原则上应返还彩礼,除非男方明确放弃。通过婚姻关系索要财物是被禁止的违法行为,但是不表明禁止彩礼。禁止借婚姻关系索要财物区别在于主动还是被动,男方婚前给给付女方彩礼,是合法的给付行为;如果女方或者女方父母强制要求男方给付彩礼才能结婚,不给不能结婚,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愿望,以金钱为基础而不是爱情而结婚,不仅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家庭生活,还违背婚姻家庭道德观念,违反了婚姻自由的原则,所以这种行为是被禁止的。(二)彩礼与一般赠与的区别赠予彩礼本质上是一种赠与行为,但这种赠与并非是无偿转移财产权,而是有条件的赠与。第一,目的上,是为了结婚才给付,基于当地习俗,迫于压力;而一般送礼是为了增进双方感情,自愿送礼。第二,支付时间,一般发生在订婚之日或者婚前,总之是在准备结婚期间进行彩礼的给付。第三,在数额上,彩礼给付的数额比较大;数额较小的财物,认为是一般赠与。第四,在主体上,送礼和接受订婚礼物的主体不限于男女本人,也限于父母;而一般赠与给付与受领的主体都限制在男女双方本人。综上所述,彩礼与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一般赠与实质上是有区别的,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是不合法的,彩礼是合法的习俗。当前社会上,经济快速发展,有些人打着结婚的口号,甚至利用结婚登记的手段,骗取大量的财物,给社会带来不好的风气,不利于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违背了婚姻自由的原则,违背了公序良俗原则,对这类现象应给予严重的处罚。(三)彩礼返还的请求权基础我国对彩礼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请求权就是指当事人请求他方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可以依据的法律原理或法律规范。法律的制定是站在公平的角度上解决问题,公平是个笼统的词,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只能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实际做出审判,有效的保护双方利益。因此,在给付彩礼的目的未达成时,给付方利益受到损失,收受方具有返还的义务,这就是公平原则的体现。在前面所讲述到的彩礼返还的法律性质是附解除条件的赠与,基于不当得利请求返还。判断不当得利的标准是享有利益是否正当。第一,有收受彩礼获得利益这个行为才会造成不当。彩礼的目的是为了缔结婚姻,当婚姻尚未建立或离婚时,给付目的消失,彩礼所有权之前发生转移,但是所附条件解除,彩礼给付失去效力,收受方失去再继续占有彩礼的所有权了,否则构成不当得利。第二,给付不当得利,它的构成要件:一是因给付而受有利益,这里的给付带有目的,法律判定原因有无依据的是目的是否实现。在彩礼返还上,财物成为给付不当得利的客体。二是他方受有损失,一方获得利益,可以当作另一方利益受到损害。给付方给付一定财物,财产上的直接减少,即为损害。三是损益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一方的损失是由另一方的获利造成的。四是没有法律原因,即先前给付目的消失。彩礼是附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在条件不成立,收受方就失去占有彩礼的法律原因。最后,不当得利的法律后果,规范目的在于除去受益人没有法律依据而享有的那部分利益。德国和瑞士的法律也认为彩礼返还的请求权基础是不当得利。三、彩礼返还纠纷存在的问题(一)彩礼范围的界定不明确男方在缔结婚约时会给付一定的彩礼给女方,彩礼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礼金外,还有传说中的“三金四银”和“一动不动”,还有探望礼、“看好”费、过节礼、给女方购衣款、过年封礼、上门礼、见面礼、上下车礼、改口费、红包、储蓄卡、烟酒、家电、家具以及具有家族特殊含义的物品等。还有通过手机转账的,电子支付是彩礼吗?一方为另一方付出的照料和其他劳动是否属于彩礼的范围?家庭成员给付的算作是彩礼吗?共同生活花费及用于酒席的花费是否是彩礼?这些财物有的是为了增进双方的感情而赠送,有的是为了实现结婚目的而赠送,也有的是因为对方的索要而赠送,虽然在赠送的时候往往不会计较太多,但是当婚约解除或者婚姻破裂时,男女双方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产生纠纷。如果以标的额的大小作为认定返还财产是彩礼,是否具有说服力?标的额大小是多少该好?实践中,法官在审理彩礼返还纠纷案件中,争议点大部分围绕彩礼返还范围上,因为彩礼范围界定的不明确,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自由裁量权过宽,一方因不服审判结果从而上诉,将矛盾升级化,并且还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占据司法资源,使得男女双方家庭因此结仇,不能好聚好散。(二)彩礼返还规则模糊我国法律对彩礼返还规定的情形比较宽泛,各法院对“没有办理结婚登记”、“确未共同生活”、“生活困难”理解不一致,对影响彩礼返还的因素不明确,所以审判结果有所差异。我国法律规定的彩礼返还情形,首先判断是否应该返还,其次是返还多少。实践中,法院对“共同生活”和“生活困难”认定依据存在不统一。存在争议点有:一是男女同居是否可以作为认定共同生活的标准,或者婚后一方外出打工但婚姻关系一直存在是否可以适用办理结婚登记而没有共同生活的情形。二是男女双方在结婚登记前同居,登记后未同居或同居时间短,他们在登记后没有同居的情况能否适用?三是如果登记后生活时间较短,能否扩大理解符合登记后而没有共同生活情形。共同生活的含义是什么?时间长短有无要求?没有统一依据。关于“生活困难”的认定标准也缺乏统一性。如果因为在结婚前给付彩礼,致使给付方及家庭无法维持温饱问题肯定属于绝对生活困难,如果只是生活水品下降能否适用该规定。实践中,有的法官会根据当地最低生活水品来作为判断婚前给付导致生活困难,收受方应返还彩礼,这个方法是否合理?实践中类似的案件很多,每个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同案不同判情形司空见惯。(三)诉讼主体不明确实务中,对彩礼返还案件中当事人及其家庭成员范围这一问题产生异议,对彩礼返还是否负连带责任问题产生争议,大多数当事人对此不服从而提起上诉。实践中,大多数法官默认未结婚的男女及双方家庭成员可以作为彩礼返还的适格当事人,其家庭成员有返还的义务。法院认为,一是虽然双方当事人纠纷因婚约为基础,但是在订婚时家庭成员也参与其中,并且收受相关财物,解除婚约时应当承担返还的连带责任;二是双方当事人经济能力不足,在订婚时的财物一般是家庭成员的共同财产,甚至举债,作为收受方除了个人使用的物品外,其余物品个人并不是可以完全支配的。因此,在订婚失败的情况下,彩礼返还纠纷不仅关系到订婚双方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双方的父母。彩礼是以家庭名义进行给付和收受的,所以男女双方的家庭成员可以作为彩礼返还纠纷的适格当事人。也有法院认为当事人的双方父母不可以作为案件当事人,理由是父母不是彩礼的实际收受者。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最高人民法院认同当事人的双方父母均可以作为共同被告。该回复表示在婚姻过程中各种花费,往往都是父母代替子女支付,源于我国的传统习俗,如果父母不能作为彩礼返还的适格当事人不符合我国国情。同理,实际生活中,父母代收彩礼的情形很多,所以将父母作为共同被告承担连带责任也是合理的,但是这答复并非正式的法律规定。(四)对无过错原则的适用存在争议在订立婚约到结婚的过程中,一方与其他异性交往或者同居,或者使用暴力,或者有赌博、吸毒、酗酒等情形,存在过错或重大过错情形下,法院只根据法律规定字面意思,让受害方返还全部彩礼,是不公平的表现。我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对彩礼的返还未说,是否以过错为标准返还,但是,《德国民法典》规定,如果当事人无故解除婚约或因自己的过错导致对方解除婚约的,过错方就会丧失返还请求权而且还要承担赔偿责任。但《瑞士民法典》规定不以过错为标准均可以请求返还。四、彩礼返还规则的完善及建议(一)明确彩礼范围的认定首先,法院在审理婚约财产纠纷时,第一,判断给付方给付的彩礼是否按照当地习俗,避免当事人将普通财物的赠与当作彩礼而给付。第二,判断是否有缔结婚姻的目的,若只是单纯为增加感情赠与,是无偿赠与,不是彩礼,反之,就是彩礼;第三,给付时间上,一般彩礼给付发生在订婚时或者登记前。第四,给付形式上,一般是单向给付,男方或者父母向女方支付大额财物,避免男女双方互相赠送的是彩礼。因为如果男方赠与是彩礼,女方要返还;女方赠与的不是彩礼,男方不用返还,对女方显得不公平。法官不仅要结合上面四点作为参考,还要排除一些特殊情形,结合具体案情判断。首先,对彩礼的表现形式进行区分。彩礼形式很多,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即物权、货币、存款。第一,给付的彩礼是物,分为动产交付与不动产登记为准。现实中,若赠与房屋以登记为准;若是首饰以交付为准。赠与物存在,收受方应返还,若不存在,以购买时的价格现金返还,或者以市场价格协商返还,协商不成可以评估价格后返还。第二,给付彩礼的形式是货币,占有货币即有所有权,丧失占有也就丧失了所有权。第三,彩礼给付形式是存款,有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储户享有所有权;第二种观点认为储户享有对银行的债权。第二种观点更为合理,存款更名的同时彩礼也在更名,债权随着更名转移给收受方,收受方享有对银行的债权。另外带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物品或者家族信物,在双方解除婚约或者离婚时,需要返还。其次,办理婚宴费用不是彩礼。双方家庭成员为男女本人办理的结婚酒席费用,不属于彩礼。因为酒席是由家庭成员举办,大多数来参加人员都是与父母有往来的亲戚,俗话说,都是父母先前随的礼钱,收取的礼钱不属于彩礼,办理酒席的花费由双方父母各自出资,也不属于彩礼。然后,电子支付是彩礼。通过手机微信转账是否是彩礼,要分情况。如果是以结婚为目的,按照习俗,支付数额较大,则是彩礼,要返还,如(2020)豫1727民初4916号判决中,法院认为原告向被告微信转账6000元是为了与被告缔结婚姻而给付,属于彩礼性质。如果是双方共同生活消费的开支,或者节日红包等,为了增进感情,属于一般赠与。现实中的电子支付,相互转账,其转账用途是什么,很难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复杂说不清,一般小额转账,法官不会予以采纳认为是彩礼,大多数认为是共同生活开销。接着,恋爱期间的赠与不是彩礼。在恋爱关系中,一方送的财物是为了加深双方之间的感情,在关系解除时,可以不予返还,如(2020)苏0722民初7224号判决书中,法院认为原告为被告购买的烟酒、鱼肉等礼品的钱及为被告购买衣服的钱属于男女交往期间的赠与,不认为是彩礼。现实中基本上双方都会互赠对方礼物、首饰、衣服等,不需要返还。如果在恋爱期间,以结婚为目的赠与比较贵重的财物,在解除关系时,应予以返还。如果有其他约定,按约定。如在(2014)信中法民终字第1805号判决书终,在恋爱期间,原告给付被告十万元建房款,结合双方提供证据和习俗,法院认定十万元属于彩礼,需要返还。最后,男女双方之间的劳务报酬不是彩礼。从恋爱期间到结婚前,男方会到女方家中做一些劳务,或者女方到男方家中帮忙照顾老人等,那么劳动力是彩礼吗,可以索要报酬吗?如在云南省人民法院判决书中,法院认为基于婚约而提供的劳动属于无偿义务不能主张劳务报酬。因此,为增进感情而提供的劳务报酬不是彩礼。(二)完善彩礼返还的认定标准1.共同生活的含义和认定标准法律规定,返还的标准是是否办理结婚登记,给付彩礼后,没有办理结婚登记的,应退还彩礼;给付彩礼后已经办理登记的,不返还彩礼,特殊情况下如离婚,应返还彩礼。但是,如果以登记为返还标准,当事人的权利就得不到保护,如果男女双方都不办理结婚登记,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甚至共同生子,此时要求女方返还所有的彩礼,是不公平的。首先,共同生活与其他同居生活进行区分,因为共同生活决定彩礼返还与否,而其他同居生活影响彩礼返还比例。从时间和内容上加以区分,如果同居生活时间较短,不能认定为彩礼返还纠纷中的共同生活,但也影响着彩礼返还比例。共同生活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一认为,男女双方有长期共同居所并且有实质夫妻性生活;二认为,男女双方住在一起生活;三认为,生活在同一住所的男女彼此间有相互照顾;四认为,同时满足生理和精神上的需要。第二种和第三种观点,只是形式上的要求,不免失之宽泛。第四种观点,过于严苛,不便于当事人举证。所以只有第一种观点,普遍符合大众的一般理解,能够被认同。其次,共同生活的时间长短影响彩礼返还的比例,可以借鉴在认定夫妻感情破裂时,以“因感情不和分居2年以上”作为离婚的判断标准,对共同生活的时间规定为2年,符合大众对长期共同生活的预期和时间观念,除非有相反证据证明在共同生活期间无实质的夫妻性生活。还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形,也认定为是共同生活;一是双方在一起生活,以夫妻名义,且生育子女或女方怀孕、终止妊娠的;二是男女双方办理结婚登记一年以上,且共同孕育子女的或者女方存在怀孕、终止妊娠情况的;三是男女双方办理结婚登记一年以上,感情较好,因工作原因异地分居生活的等。其他不符合共同生活的限定条件的同居生活,按照其他一般同居生活处理,在彩礼返还方面酌情减少返还比例。2.生活困难的含义和认定标准一方婚前支付彩礼,引起给付方生活变得困难的,可以要求返还彩礼。生活困难一般理解为,给付方因支付彩礼导致生活水平较之前下降。法官可以根据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作为一个明确的标准,方便参考,作出实际判决。确定了生活困难标准,要判断生活困难的时间点,是个动态过程。如果在给付彩礼时,给付方没有生活上的困难,后来又因为其他原因,生活变得困难,这时,生活变得困难与支付彩礼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不能因此认定给付方生活变得困难是给付彩礼所致。另外,生活变得困难是由于支付彩礼导致,具有延续性特点,需要延续到当下。也就是说,在请求彩礼返还时,依然处于生活困难阶段中。若给付方给付彩礼时处于生活困难,后来经济条件变好加以改善,在解除双方婚姻关系时要求彩礼返还,已经不存在生活困难的情形,给付方的诉求就不能得到实现。3.彩礼返还比例将根据共同生活时间长短来确定在彩礼返还纠纷中,不仅要考虑到过错因素,风俗习惯、共同生活时间长短、有无孕育子女、有无怀孕或流产事实、家庭经济能力等诸多要素。如借鉴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彩礼返还比例作了细化规定。根据双方共同生活时间长短,若共同生活两年以上,且孕育过子女或者有终止妊娠的,彩礼已用于共同生活开销,即使未登记也不予返还彩礼,目的是为了保护妇女身心利益。如果已登记结婚,因一方的过错提出离婚,根据双方各自过错程度相应减少返还比例,减少比例在彩礼总额的10%至50%之间,在公平原则上,应当保护无过错方的利益。若共同生活时间在一年以上至两年以内,返还比例要低于彩礼总额30%,因为共同生活时间越长,彩礼在共同生活期间消耗的较多;若同居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返还比例不得超过彩礼总额50%,因为,彩礼用于共同生活消耗的比较多,也为了照顾妇女得人身利益;若共同生活三个月以下,返还比例不超过彩礼总额的70%,若在这些情形中出现女方怀孕、终止妊娠等情况,在前面基础上相应减少5%至20%,所以以共同生活时间长短为基础,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共同生活时间越短,彩礼返还数额越多,相反,共同生活时间越长,彩礼返还数额酌情减少。(三)扩大诉讼主体的范围在我国传统习俗中,结婚不光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个家庭共同的事,彩礼的给付方与收受方不限于男女双方本人,往往都是家庭成员代替给付或者收受。如果仅规定男方作为彩礼给付人,实际男方不是彩礼的实际拥有人,与民事诉讼原则相违背,违反法律规定。相反,女方接收彩礼,或者女方和父母一起接收彩礼,流转方向不单一,可用于女方个人或家庭支出,有可能父母为女儿置办嫁妆,此时单独列女方作为当事人,女方在没有实际接收彩礼的情况下,会导致男方权利的无法保障。所以,在彩礼返还纠纷时,根据具体案件情形,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已经登记的,在离婚时,权利义务主体仅仅限于男女双方本人;二是没有办理结婚登记的,彩礼有可能用作家庭生活,彩礼与家庭财产发生混同,所以权利义务主体应拓宽到双方家庭成员,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主体不具备资格而导致上诉不能得到保障。有一些法院赞同,双方的父母是返还彩礼的义务人,如在某判决书中,在陈某与敖某办理订婚宴时,陈某父亲将彩礼10万交给敖某父亲,法院认为彩礼涉及到两个家庭,敖某的父母可以是本案的被告,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并无不妥。在(2020)豫16民终4879号判决书中,法院认为郭某家在订婚时给侯某家送去彩礼,有证人证明彩礼实际受领人是侯某父母,且侯某与父母一起共同生活,属于同一家庭成员,所以侯某父母是本案适格的被告,二人应当承担彩礼返还的责任。可见,诉讼当事人不仅限于男女双方当事人,家庭成员也可以作为共同原告或者被告,承担连带责任。(四)引入无过错方原则目前,我国法院在审理婚约财产纠纷时,有的法官会考虑双方过错程度,有的法官不会考虑。因为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在实践中会做出不同的判决,如女方或家人收受彩礼,最后男女双方没有结婚,结婚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男方,根据法律规定的返还情形,女方必须返还彩礼,对女方是不公平的,女方不但要返还彩礼,还要承担一些隐性损失,无疑是不合理的。在法律规定与习俗发生冲突时,仍未得到解决。可以借鉴离婚财产分割的规定,有过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在彩礼返还比例上,无过错方可根据过错程度减少彩礼返还金额。判断什么是过错,可以借鉴《民法典》中离婚的规定,夫妻一方有过错的,如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及有其他重大过错的,无过错方可以请求损害赔偿。所以在彩礼返还纠纷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