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智能制造工厂建设方案_第1页
制造业智能制造工厂建设方案_第2页
制造业智能制造工厂建设方案_第3页
制造业智能制造工厂建设方案_第4页
制造业智能制造工厂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造业智能制造工厂建设方案TOC\o"1-2"\h\u26766第一章智能制造工厂概述 2178081.1智能制造工厂的定义与意义 3217411.2智能制造工厂发展现状 332871.3智能制造工厂发展趋势 326499第二章工厂布局与设计 4294292.1工厂布局原则 4220622.2工厂设计要点 4215082.3工厂智能化改造策略 531604第三章设备选型与集成 571653.1设备选型标准 5186333.1.1设备功能要求 5241583.1.2设备兼容性要求 6133503.1.3设备安全环保要求 6286443.2设备集成技术 6172403.2.1设备集成策略 6151443.2.2设备集成技术实施 6109133.3设备维护与管理 638803.3.1设备维护策略 6250063.3.2设备管理制度 7243153.3.3设备管理信息化 726860第四章生产线智能化改造 7256644.1生产线改造方案 727474.2智能生产线设计 7251094.3生产线智能化实施步骤 832536第五章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8298355.1信息管理系统架构 9198885.2信息管理系统选型 9309645.3信息管理系统实施与优化 927007第六章供应链管理优化 10157516.1供应链管理策略 1067566.1.1策略制定原则 10233326.1.2供应链管理策略实施 10113426.2供应链协同平台建设 10292516.2.1平台架构 11227746.2.2平台建设关键环节 1131576.3供应链风险管理 11184976.3.1风险识别 11115436.3.2风险评估与预警 1193976.3.3风险应对策略 1115280第七章质量管理与控制 11278227.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12270267.1.1概述 12118367.1.2质量管理体系框架 12116277.1.3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策略 1227577.2质量检测与监控技术 12232207.2.1概述 1222737.2.2质量检测技术 12252437.2.3质量监控技术 13117987.3质量改进与优化 13290217.3.1概述 13264497.3.2质量改进方法 13295147.3.3质量优化策略 1315956第八章能源管理与节能降耗 1499908.1能源管理策略 1429328.2节能技术与应用 14201708.3能源数据监测与分析 143672第九章安全生产与环保 15247519.1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15280559.1.1管理体系概述 15220889.1.2构建原则 15236569.1.3组织架构 15322809.1.4运行机制 15242659.2安全生产技术与措施 1614449.2.1安全生产技术 16101709.2.2安全生产措施 16269329.3环保政策与实施 16108859.3.1环保政策 1678099.3.2环保实施 1632564第十章项目实施与评估 161481110.1项目实施步骤与策略 163163410.1.1项目启动 16245610.1.2项目实施阶段 171163810.1.3项目验收与交付 171683110.2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 17208810.2.1风险识别 172516910.2.2风险评估与分类 182613810.2.3风险应对策略 18528110.3项目评估与持续改进 181877210.3.1项目评估 182472410.3.2持续改进 18第一章智能制造工厂概述1.1智能制造工厂的定义与意义智能制造工厂是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一种新型生产模式。智能制造工厂具有以下特点:(1)高度自动化:通过引入智能装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2)信息化管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决策效率。(3)个性化定制:根据客户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智能制造工厂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2)提升产品质量:智能装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有助于提高产品一致性,降低不良品率。(3)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智能制造,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4)增强企业竞争力:智能制造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抢占产业制高点。1.2智能制造工厂发展现状当前,我国智能制造工厂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智能制造工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2)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我国企业已取得一定成果,为智能制造工厂提供技术支撑。(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智能制造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4)企业参与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智能制造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智能制造工厂建设。1.3智能制造工厂发展趋势未来,智能制造工厂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制造工厂的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信息化。(2)跨界融合加速:智能制造工厂将与其他产业如服务业、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3)个性化定制成为主流:智能制造工厂将更加注重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4)绿色制造成为关键:智能制造工厂将更加注重环保,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5)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剧:全球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将更加激烈。第二章工厂布局与设计2.1工厂布局原则工厂布局是制造业智能制造工厂建设的基础,合理的工厂布局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以下是工厂布局的几个原则:(1)流畅性原则:工厂布局应保证物料流动的顺畅,减少物料搬运距离和时间,提高生产效率。(2)模块化原则: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多个模块,实现模块化生产,便于生产管理、维修和升级。(3)紧凑性原则: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占地面积,降低投资成本。(4)安全性原则:充分考虑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因素,保证生产环境的安全可靠。(5)环保性原则:合理布局,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生产。2.2工厂设计要点在工厂设计过程中,以下要点应予以关注:(1)生产工艺流程:根据产品特点和生产需求,设计合理、高效的生产工艺流程。(2)设备选型与布局:选择功能稳定、可靠性高的设备,合理布局,保证设备间协同作业。(3)物流系统:设计高效、合理的物流系统,实现物料流动的自动化、智能化。(4)控制系统:采用先进、可靠的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调度。(5)信息化系统:构建工厂信息化平台,实现生产数据、设备状态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与处理。(6)能源管理:采用节能设备,优化能源使用,实现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与控制。2.3工厂智能化改造策略为实现工厂智能化,以下策略:(1)自动化生产线: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2)应用:在关键工序和环节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3)物联网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物料、生产环境等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4)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优化生产管理。(5)云计算平台:构建云计算平台,实现生产资源的弹性扩展,提高生产效率。(6)人工智能: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决策和优化。第三章设备选型与集成3.1设备选型标准3.1.1设备功能要求为保证智能制造工厂的高效运行,设备选型时需遵循以下功能要求:(1)高可靠性:设备应具备稳定、可靠的功能,保证生产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高精度:设备应具备高精度加工能力,满足产品加工精度要求。(3)高效率:设备应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以降低生产成本。(4)智能化程度:设备应具备一定的智能化功能,如自动检测、故障诊断等。3.1.2设备兼容性要求设备选型时,需考虑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主要包括:(1)硬件兼容性:设备硬件接口、通讯协议等应符合工厂现有设备标准。(2)软件兼容性:设备软件应能与其他系统软件无缝集成,实现数据交互。3.1.3设备安全环保要求设备选型时,应关注设备的安全环保功能,包括:(1)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安全认证。(2)具备节能、减排、降噪等环保特性。3.2设备集成技术3.2.1设备集成策略为实现智能制造工厂的设备集成,应采取以下策略:(1)统一设备接口: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实现设备间的硬件和软件接口统一。(2)数据集成: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设备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3)控制系统集成:将各设备的控制系统进行集成,实现集中监控、远程控制等功能。3.2.2设备集成技术实施设备集成技术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硬件集成:通过设备接口、通讯协议等技术,实现设备间的硬件连接。(2)软件集成:通过开发或采购相应的软件系统,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交互、信息共享。(3)平台集成: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设备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析。3.3设备维护与管理3.3.1设备维护策略为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应采取以下维护策略:(1)定期检查: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觉并及时处理设备故障。(2)预防性维护: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定期进行预防性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3)快速响应:建立设备维修队伍,实现设备故障的快速响应和处理。3.3.2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应遵循以下制度:(1)设备使用制度:规范设备使用操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设备维修制度:明确设备维修流程、责任和标准。(3)设备考核制度: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提高设备管理水平。3.3.3设备管理信息化为实现设备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设备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应用。(2)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远程监控、故障预警等功能。(3)开展设备管理培训: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设备管理水平。第四章生产线智能化改造4.1生产线改造方案在智能制造工厂的建设过程中,生产线改造方案。需对现有生产线进行全面评估,分析设备功能、工艺流程、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以下改造方案:(1)设备升级:对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进行升级,提高设备功能和稳定性,以满足智能制造的需求。(2)工艺优化:对现有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生产效率。(3)自动化改造:引入自动化设备,如、自动化输送线等,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4)信息化建设:建立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应用,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4.2智能生产线设计智能生产线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高度集成:将生产设备、生产线、管理系统等信息高度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作业。(2)模块化设计:生产线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设备升级和扩展。(3)智能化控制:引入先进的控制技术,如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4)安全环保:充分考虑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环保等因素,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以下为智能生产线设计的主要内容:(1)设备布局:根据生产需求,合理布局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2)生产线配置:根据产品特点,配置合适的自动化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3)控制系统设计: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调度。(4)生产管理系统:建立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应用。4.3生产线智能化实施步骤生产线智能化实施步骤如下:(1)需求分析:了解企业生产需求,明确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的目标和任务。(2)方案制定:根据需求分析,制定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方案。(3)设备采购与安装:根据方案,采购所需的智能化设备,并完成安装调试。(4)工艺优化:对现有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5)控制系统集成:将生产设备、生产线、管理系统等信息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作业。(6)人员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智能化生产线的培训,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7)试运行与优化:生产线投入试运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调整。(8)正式运行: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持续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第五章信息管理系统建设5.1信息管理系统架构信息管理系统是制造业智能制造工厂建设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架构设计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高可用性:保证系统在7×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中,满足工厂生产管理的需求。(2)可扩展性:考虑到工厂未来发展的需求,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便于后续功能的增加和升级。(3)安全性: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防止外部攻击和数据泄露。(4)易用性:系统界面简洁明了,操作便捷,便于员工快速上手。信息管理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数据层:负责存储和管理工厂生产、设备、物料等数据。(2)服务层:提供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服务。(3)应用层:实现工厂生产管理、设备监控、物料管理等功能。(4)展示层: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5.2信息管理系统选型在选择信息管理系统时,需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功能:保证系统功能全面,满足工厂生产管理的需求。(2)系统稳定性:选择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系统,以保证工厂生产管理的正常运行。(3)系统兼容性:保证系统与工厂现有设备、软件兼容,降低集成难度。(4)售后服务:选择有良好售后服务的系统供应商,以便于后续问题的解决。结合以上因素,可以选择具有以下特点的信息管理系统:(1)成熟稳定的系统架构。(2)丰富的功能模块,满足工厂生产管理需求。(3)强大的兼容性,易于与现有系统集成。(4)优质的售后服务。5.3信息管理系统实施与优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与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需求分析:深入了解工厂生产管理需求,为系统实施提供依据。(2)系统部署:根据工厂实际情况,进行系统部署,保证系统稳定运行。(3)人员培训:对工厂员工进行系统操作培训,提高员工操作熟练度。(4)系统调试:对系统进行调试,保证各功能模块正常运行。(5)优化升级:根据工厂生产管理需求,不断优化系统功能,提高系统功能。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考虑工厂现有设备、软件的兼容性,降低集成难度。(2)保证系统实施与工厂生产管理流程相结合,提高管理效率。(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对系统的熟练度。(4)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第六章供应链管理优化6.1供应链管理策略6.1.1策略制定原则在制造业智能制造工厂的供应链管理中,首先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和降低成本为目标,强化供应链协同与风险管理。具体策略如下:(1)优化供应链结构,缩短供应链层级,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供应链成本。(2)加强供应链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透明度,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实时沟通与协作。(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智能化管理,提高供应链响应速度。6.1.2供应链管理策略实施(1)采购策略:实施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优化供应商结构,提高供应商竞争力。(2)库存管理策略:采用精细化管理,实现库存动态调整,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库存周转率。(3)物流策略:优化物流网络,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准时配送。6.2供应链协同平台建设6.2.1平台架构供应链协同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模块:(1)信息共享模块: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的实时共享。(2)协同作业模块:支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业务协同,提高作业效率。(3)数据挖掘与分析模块:对供应链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4)风险管理模块:对供应链风险进行监测、预警与应对。6.2.2平台建设关键环节(1)明确平台建设目标,保证平台功能与企业需求相匹配。(2)选择合适的开发技术和架构,保证平台功能与稳定性。(3)加强平台安全防护,保障企业数据安全。(4)推广与应用平台,提高企业供应链协同效率。6.3供应链风险管理6.3.1风险识别在供应链管理中,风险识别是关键环节。企业应关注以下风险:(1)市场风险:市场需求变化、竞争对手策略调整等。(2)供应风险:供应商质量、交期、价格等。(3)物流风险: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风险。(4)信息风险:数据泄露、信息不对称等。6.3.2风险评估与预警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6.3.3风险应对策略针对不同风险,企业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1)市场风险:加强市场调研,调整产品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2)供应风险:优化供应商结构,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加强供应商管理。(3)物流风险:优化物流网络,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4)信息风险: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第七章质量管理与控制7.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7.1.1概述在制造业智能制造工厂建设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质量管理体系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行业最佳实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实施。7.1.2质量管理体系框架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组成部分:(1)质量方针与目标:明确企业质量管理的总体方向和具体目标。(2)组织结构: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明确各级质量管理职责和权限。(3)文件控制:制定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保证文件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4)资源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设备、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满足质量管理需求。(5)过程控制:对生产、检验、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保证产品质量。(6)内部审核与持续改进:定期开展内部审核,识别和纠正质量问题,推动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7.1.3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策略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以下策略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1)全员参与:提高员工质量意识,使全体员工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2)培训与教育: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3)过程优化: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质量风险。(4)数据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质量数据,为质量管理提供依据。7.2质量检测与监控技术7.2.1概述质量检测与监控技术是智能制造工厂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7.2.2质量检测技术质量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检测:如尺寸、形状、重量等参数的检测。(2)化学检测:如成分、含量、纯度等参数的检测。(3)功能检测:如强度、硬度、耐久性等功能的检测。(4)功能检测:如产品功能的稳定性、可靠性等。7.2.3质量监控技术质量监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在线监控:通过安装在生产线上的传感器、仪器等设备,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2)离线监控:通过人工或自动化设备对生产批次进行抽检,评估产品质量。(3)视频监控:通过安装在关键生产环节的摄像头,实时观察生产过程,发觉异常情况。7.3质量改进与优化7.3.1概述质量改进与优化是智能制造工厂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质量成本。7.3.2质量改进方法质量改进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六西格玛管理:通过降低缺陷率,提高产品稳定性。(2)全面质量管理(TQM):通过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提高产品质量。(3)质量功能展开(QFD):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4)故障树分析(FTA):分析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7.3.3质量优化策略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以下策略推进质量优化:(1)技术创新:运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供应链管理: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提高供应链整体质量水平。(3)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和水平。(4)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素质的质量管理团队,提升质量管理能力。第八章能源管理与节能降耗8.1能源管理策略在智能制造工厂的建设过程中,能源管理策略的制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明确能源管理目标,保证能源利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以下是几个关键能源管理策略:(1)优化能源结构: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降低传统能源消耗,从而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工厂内各生产环节进行能源审计,找出能源浪费环节,采取技术改进和管理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实施能源监测与考核:建立能源监测系统,对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控,定期对能源消耗数据进行考核,保证能源管理目标的实现。(4)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积极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提高工厂的环境友好性。8.2节能技术与应用智能制造工厂在节能技术应用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设备节能:选用高效节能设备,如电机、变压器等,降低设备运行能耗。(2)工艺优化: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3)建筑节能: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提高建筑隔热功能,降低空调和照明能耗。(4)能源回收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等能源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能源浪费。(5)智能控制:利用先进控制技术,实现能源需求的智能调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8.3能源数据监测与分析能源数据监测与分析是智能制造工厂能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能源数据监测与分析的关键环节:(1)数据采集:通过安装能源监测仪表,实时采集工厂内各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数据。(2)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能源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归一化处理,为后续分析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3)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方法,对能源消耗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找出能源浪费原因,为节能降耗提供依据。(4)数据可视化: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能源消耗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便于管理人员了解能源消耗状况。(5)预警与优化:根据能源数据分析结果,制定预警机制和优化措施,保证能源管理目标的实现。第九章安全生产与环保9.1安全生产管理体系9.1.1管理体系概述在制造业智能制造工厂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保障工厂生产安全的核心环节。本节主要阐述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9.1.2构建原则(1)遵循国家及地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3)强化全员安全生产意识;(4)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5)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9.1.3组织架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组织架构包括: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车间安全生产管理小组、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9.1.4运行机制(1)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2)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与宣传教育;(3)实施安全生产检查与隐患整改;(4)建立安全生产应急预案;(5)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与奖惩制度。9.2安全生产技术与措施9.2.1安全生产技术(1)采用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降低风险;(2)加强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措施;(3)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4)应用智能化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9.2.2安全生产措施(1)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2)加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措施;(3)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保证生产安全;(4)建立健全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总结教训,防止再次发生。9.3环保政策与实施9.3.1环保政策(1)遵循国家及地方环保法律法规;(2)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3)强化环保责任,实施环保绩效考核;(4)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环保意识。9.3.2环保实施(1)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污染物排放;(2)采用环保型原材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3)加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4)定期开展环保检查,保证环保设施正常运行;(5)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第十章项目实施与评估10.1项目实施步骤与策略10.1.1项目启动项目启动阶段,需明确项目目标、范围、关键里程碑、预算及人力资源配置。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项目目标,与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2)确定项目范围,明确项目涉及的业务流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