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李斯特菌_第1页
专题报告:李斯特菌_第2页
专题报告:李斯特菌_第3页
专题报告:李斯特菌_第4页
专题报告:李斯特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斯特菌Listeria成员:朱合帅雷荣辉周守宁内容

一.李斯特菌病的流行情况

二.李斯特菌简介三.李斯特菌病的致病机理

四.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病学

五.李斯特菌病的诊断和预防

六.展望一、李斯特菌病的流行情况

据美国疾病防控中心的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9月28日,美国已有18个州72人因食用受李斯特菌污染的甜瓜而染病,至少13人死亡。由于食用“毒甜瓜”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2009年由受污染花生酱造成的沙门氏菌暴发事件,成为美国10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食品安全事件。灾难继续蔓延,7日美国卫生官员称,因食用受李斯特菌污染的甜瓜而死亡的人数升至21人。一、李斯特菌病的流行情况李期特菌并非最新发现。欧美国家近年来不断有单增李斯特菌食物中毒爆发的报道。1999年美国密歇根州有14人因食用被该菌污染的热狗和熟肉而死亡。其他地区有97人患此病,6名妇女流产。2008年8月,加拿大爆发了一起因肉类食品被单增李斯特菌污染而导致的严重食物中毒事件,涉及范围较大。一、李斯特菌病的流行情况虽然我国目前尚未有集中恶性爆发的病例,但是,中国国内散发病例已时有报道。作为一种食源性、多传染源、高死亡率的疾病,李斯特菌病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美国的这次事件为教训,充分了解李斯特菌,充分地做好卫生预防工作。内容

一.李斯特菌病的流行情况

二.李斯特菌简介三.李斯特菌病的致病机理

四.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病学

五.李斯特菌病的诊断和预防

六.展望二、李斯特菌简介1、概况李斯特菌是1926年英国南非裔科学家穆里在病死的兔子体内首次发现的,为纪念近代消毒手术之父、英国生理学家约瑟夫·李斯特(1827~1912),1940年被第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命名为李斯特菌。

二、李斯特菌简介李斯特菌是一种兼性厌氧细菌,为李斯特菌病的病原体。它主要以食物为传染媒介,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能造成二至三成的感染者死亡。李斯特菌在美国每年约引起2500份病例、500人死亡,其中李斯特菌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因,其致死率甚至高过沙门氏菌及肉毒杆菌。二、李斯特菌简介

2、特点(1)分布广:存在于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废水)、昆虫、植物、蔬菜、鱼、鸟、野生动物、家禽。(2)生存环境可塑性大:能在2-42℃下生存(也有报道0℃能缓慢生长)能在冰箱冷藏室内较长时间生长繁殖。(3)适应范围大:酸性、碱性条件下都适应。

(4)带菌较高的食品有:牛奶和乳制品;肉类(特别是牛肉);蔬菜;沙拉;海产品;冰淇凌等。总之,李斯特菌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中毒严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很多国家都已经采取措施来控制食品中的李斯特菌,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3、菌株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形状为圆尾带柱,是一种非芽孢兼性厌氧菌。国际上公认的李斯特菌共有七个菌株。二、李斯特菌简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英诺克李斯特菌威尔斯李斯特菌

西尔李斯特菌格氏李斯特菌默氏李斯特菌李斯特菌的七个菌株二、李斯特菌简介其中,单增李斯特菌是唯一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单增李斯特菌二、李斯特菌简介内容

一.李斯特菌病的流行情况

二.李斯特菌简介

三.李斯特菌病的致病机理

四.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病学

五.李斯特菌病的诊断和预防

六.展望三.李斯特菌病的致病机理经胃肠道感染进入宿主细胞单核吞噬泡进入宿主细胞胞浆增殖极向运动形成双膜结构并逃逸二级吞噬体内化被包裹逃逸吞噬吸收宿主细胞营养聚集、激活肌动蛋白细胞间传播1、入侵机制三.李斯特菌病的致病机理(1)寄生物介导的细胞内增生,使它附着及进入肠细胞与巨噬细胞;(2)抗活化的巨噬细胞,单增李氏菌有细菌性过氧化物歧化酶,使它能抗活化巨噬细胞内的过氧物(为杀菌的毒性游离基团)分解;(3)溶血素,即李斯特杆菌溶血素O,可以从培养物上清液中获得,为SH活化的细胞溶素,有α和β两种,为毒力因子。2、单增李氏菌的抗原结构与毒力无关,它的毒力机理如下:三.李斯特菌病的致病机理3、致病性李斯特菌属细胞内寄生菌,不产内毒素,可产生一种溶血性的外毒素。T细胞在清除本菌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较易感染。细菌可直接累及胎盘、羊水和宫腔或胎儿,造成死胎、早产或新生儿感染,感染部位常能分离到细菌,以婴儿的胃肠道和肺部的细菌密度最高,提示感染由吸入羊水而致,并非血源性。兽医与实验室人员直接接触该菌可导致皮肤及眼感染。细菌可在脑、脑膜及肺、肝、脾等脏器形成播散性小脓肿或由巨噬细胞形成的粟粒样肉芽肿。内容

一.李斯特菌病的流行情况

二.李斯特菌简介三.李斯特菌病的致病机理

四.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病学

五.李斯特菌病的诊断和预防

六.展望四.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病学季节性多发生于夏秋两季6-9月为发病高峰。11月至次年2月极少发病。地区分布多发生于发达国家,主要以散发性为主。易感人群儿童5-9岁、老人50-59岁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最小3个月,最大85岁。宿主农场动物牛、羊、猪、鸡、马、鹿、鸽子、海鸥等均可能为大肠杆菌O157的携带者。李斯特菌的流行特点四.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病学单增李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易被冻融,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废水、植物、青储饲料、烂菜中均有该菌存在,所以动物很容易食入该菌,并通过口腔-粪便的途径进行传播。据报道,健康人粪便中单增李氏菌的携带率为0.6-16%,有70%的人可短期带菌,4-8%的水产品、5-10%的奶及其产品、30%以上的肉制品及15%以上的家禽均被该菌污染。人主要通过食入软奶酪、未充分加热的鸡肉、未再次加热的热狗、鲜牛奶、巴氏消毒奶、冰激凌、生牛排、羊排、卷心菜色拉、芹菜、西红柿、法式馅饼、冻猪舌等而感染,约占85-90%的病例是由被污染的食品引起的。

四.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病学

1、致病性单增李斯特菌进入人体是否得病与菌量和宿主的年龄免疫状态有关。因为该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宿主对它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因此,易感者为新生儿、孕妇、40岁以上的成人,免疫功能缺陷者。2、死亡率虽然单增李斯特菌引起侵袭性疾病的发生率比较低,欧美国家每年的发病率在1/10万左右,但其死亡率高达20%-30%,因此对健康危害较大。四.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病学3、潜伏期在感染后3-70天出现症状,健康成人可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易感者突然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败血症、脑膜炎、孕妇出现流产。

4、临床表现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内容

一.李斯特菌病的流行情况

二.李斯特菌简介三.李斯特菌病的致病机理

四.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病学

五.李斯特菌病的诊断和预防

六.展望五.李斯特菌病的诊断和预防

(1)根据临床表现感染后大多为暂时带菌。儿童显性感染表现为脑膜炎及败血症,成人感染表现为各种脏器的实质性病变。此外,本菌尚可引起肝炎、肝脓肿、胆囊炎、脾脓肿、关节炎、骨髓炎、脊髓炎、脑脓肿、眼内炎等。(2)病原学检查如:血及其他标本的培养、脑脊液涂片与培养等。1、诊断五.李斯特菌病的诊断和预防2、治疗多数抗菌药对李斯特菌具有抗菌作用,其中氨苄西林与青霉素疗效最佳。红霉素、利福平、复方SMZ-TMP、氟喹诺酮类、克林霉素、万古霉素、氯霉四环素、头孢噻吩等也有效,尚无耐药菌出现。治疗延误及严重新生儿败血症或脑炎病人常导致治疗失败。青霉素或氨苄西林联合氨基糖苷类对本菌常呈协同作用,败血症病人宜用药2周以上,脑膜脑炎疗程3周以上,心内膜炎4~6周,脑脓肿的疗程应超过6周。3、预防李斯特菌病的9个方法五.李斯特菌病的诊断和预防(1)肉类、禽类、鱼类等食物,要完全煮熟后才能食用。(2)不要直接吃熟食或烟熏、腌制的肉类、鱼类。(3)剩菜要充分加热后再吃。(4)不要食用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或奶制品。

(5)水果及蔬菜要彻底清洗干净或削皮后再吃。(6)生熟分开。将生肉与蔬菜以及煮熟的食品分开搁置、存放。(7)处理完未清洗的食物,要用掺有洗涤剂的热水清洗双手及用过的器皿。(8)易腐烂的食品,一旦打开包装,即便没过保质期,也应该尽快吃完。(9)随时监控冰箱内的温度,冷藏室2~4℃,冷冻室–18℃或以下。内容

一.李斯特菌病的流行情况

二.李斯特菌简介三.李斯特菌病的致病机理

四.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病学

五.李斯特菌病的诊断和预防

六.展望六、展望

其他种是否具有致病潜力以及这种潜力被激发的条件尚有待研究。对李斯特菌致病机理的讨论,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毒力因子种类的研究,另一个是对毒力因子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研究。对相关毒力基因的研究可使我们对其致病机制了解得更加深人,同时也使我们对细胞在微生物入侵后的防御反应有了更深人的了解,为防控疫病和研制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斯特菌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目前对它的认识还不全面,很多问题还不明确。1423例如:关于在一系列不同生长条件下单核增生李斯特菌转录组(细胞中的全部mRNA转录体)的一项新的研究,搞清了从腐生到致病生活方式的这种转变的性质。该研究的数据显示了一个转录程序,其复杂程度出乎意料,它涉及50个非编码RNA,同时还有一系列新的调控RNA,包括几个长反义RNA。在感染过程中,李斯特菌通过协调的全组转录变化成功重塑其转录程序,其中某些非编码RNA优先在小肠或血液中生长的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