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检测卷(B卷)

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材料一:

了解一位哲学家是如何推理的,往往比了解由此推出的结论更重要。这大概是因为不论何种观点或理论总有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或理论存在,也或许是因为缺乏论证的思想终究是无效的。推论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它可以以一种认识上透明的方式被一劳永逸地确立。它不会因推理链条的冗长复杂,或因年代的久远而使推论的有效性有丝毫的减损,即便推理存在着错误,也可以通过主体间性的公认方式被纠正。

有效性是逻辑推理力量的根本来源,逻辑的一切问题都与有效性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蕴涵、一致性与哲学、数学乃至日常思维联系密切的重要的逻辑性质与关系的定义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涉及有效性问题,对有效性的不同理解与处理从根本上塑造了逻辑的版图。

对逻辑研究对象和使用方法的考察,充分揭示出这门学科的科学特征。它是求真的科学,尽管它探求的不是实在的真知,但它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逻辑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却涉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逻辑并不是一种实用的知识,也不是论证和推理的结构的知识,而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逻辑也没有一个实在的研究对象,其对象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是只以心灵所赋予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逻辑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理论作品。作为科学,它又是一种有论证的、关于思想的正确性的知识。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

逻辑的一个总体特征是与哲学的密切联系。逻辑与哲学有着很强的互动,每当哲学观念出现变化,逻辑理论和实践也倾向于相应的变化;反过来,每当逻辑的方法和程序发生变化,也倾向于引起哲学探索方法和结论的变化。逻辑透过哲学而与科学、宗教、伦理和法律等理智活动联系起来。哲学中的概念分析、论证建构、假设和预设、内涵与外延等基本方法,都是逻辑杂货店中供哲学家所用的必备品。逻辑之于哲学犹如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犹如显微镜之于生物学家。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中华文化不仅有逻辑,而且蔚为大观。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墨子等人深入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形成了“名家”。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和“两可之说”;墨子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强调“辩"是一门专门的技术,指出“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荀子系统地建立了正名学说;韩非子提出了著名的“矛盾之说"。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

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以表达最为基本的逻辑关系的“否定”为例,早在先秦典籍《诗经》中就有“不"弗”“靡"莫”等十余个,并且这只是单独表达的否定,还不算组合式的否定,这在其他语言中是罕见的,充分体现了汉语在否定表达方面的丰富和精微。这导致了中国逻辑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即重视名辩析辞,相关的学派也被称为“名家"。如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了名的种类。

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与西方逻辑强调概念的确定性的静态分析不同,中国逻辑重视概念内涵的生成和变动发展,重视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相互转化,重视对概念进行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的传统密切相关。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阴阳五行”学说更是重视概念的相互生发和矛盾转化。

中国逻辑以名、辞、说、辩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最一般的抽象研究不同,是应用逻辑。另外,逻辑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既有纯粹的推理理论研究,又包括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道德经》中的归纳与推类,《韩非子》等著作中的反证与归谬以及《黄帝内经》中的类比推理,都体现了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这与偶尔切合逻辑的不自觉应用有着明显的区别,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

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西方逻辑的主要目的,其内是求真,其外是作为探求知识的工具,亚里士多德相关的逻辑著述汇编时就名之曰《工具论》。中国逻辑其内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将“名"的作用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认为社会的法律规范、纲纪伦常、礼仪制度、国运民祉,甚至是天道人和都依靠“名”。当子路问孔子“为政,子将奚先"时,孔子明确指出“必也正名乎”,强调“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前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摘编自杜国平《中国逻辑的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逻辑的一切问题都涉及有效性问题,推论的有效性不因复杂的推理链条和时间的久远而减损。

B.逻辑与哲学联系密切,互动性强,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使对方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相应的改变。

C.“否定"表达最基本的逻辑关系,汉语对“否定”丰富与精微的表达,表明了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

D.西方逻辑强调静态分析概念确定性,而中国逻辑重视对概念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传统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种逻辑关系,推论关系可以被一劳永逸地确立,我们要关注推论过程,而不是结论。

B.作为科学,逻辑是关于思想正确性的知识,可以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

C.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名的种类,都是中国逻辑重视名辩析辞这一特色的具体表现。

D.中国逻辑强调名辩的重要性,与西方逻辑没有显著差异,都是论辩的工具,都是为了说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逻辑特质的一项是()(3分)

A.《道德经》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相关表述。

B.《论语》中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C.荀子系统地论述了正名理论,提出了“约定俗成”等观点。

D.韩非子认为治国之道,正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

4.对材料二中画线部分论证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画线语段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B.列举了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事例,引用了孔子的言论,分析了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重视。

C.本段论证真实、科学、直观,具有说服力。

D.语段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进行对比分析、举例论证等,论证结构严密,论证有力。

5.材料一说逻辑不是“实用的知识”,而材料二则认为中国逻辑是“应用逻辑”,二者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故乡的稻田

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我吃过许多产地的大米,可是其他任何地方的稻米都没有记忆中的味道。我的味蕾非常认生,只认可带着故乡泥土味的稻米,于是我便想起了故乡的稻田。

①春天东风吹醒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土地,布谷鸟唱着芒种的歌,水稻的种子一把一把地洒向膏腴的泥土里。春风和阳光驱赶着时令的轮子,水稻开始生长,抽穗,灌浆,结籽,低头。那些星罗棋布的稻田成了一道醉人的风景。稻叶在风中婀娜摇曳,开阔的田野像洒满了黄金,在阳光的渲染下,明净的天空仿佛是金色的大幕。那时的天空,湛蓝得如同大海,把一种诗意般的美画在巨大镜子里,也把诗意的美洒在广阔的田野上。以至于现在,当我看到天空的流云,空灵明净的天空,以及在它衬托下的稻田,会激动得热泪盈眶。

初夏的田野一片碧绿。青青的稻叶随风摇曳,一片一片地迎风招展,嫩嫩的,亭亭玉立着,像一根根翡翠簪子直指天空;又如月宫仙子落入凡尘,袅娜多姿,而干净得不染纤尘风雨。绿油油的稻苗,当风踩过,有节奏地弯腰,有节奏地昂起,仿佛母亲的胸脯跳动起伏,跳动着暖暖的诗意与美妙的音符。②夏日的夜晚,蛙声如潮,仰望星空闪烁,田野里流萤飞舞,忽东忽西,忽上忽下,它们在嬉闹着,歌唱着,追逐着,在一闪一闪中舞动着它们美妙的舞姿,那是一种勾人心魂的美丽和充满遐想的浪漫。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拿着空空的玻璃瓶子,趁着明亮的月光,捕捉流萤。有时在追逐中,一不小心踏了个空,脚和鞋深深地陷入烂泥里,但这丝毫不会妨碍孩子们捕捉萤火虫的兴趣。有的孩子收获满满,捕捉的萤火虫装满了一瓶子。月光洒落在稻田上,轻轻地,柔柔地,给这块晶莹剔透的翡翠蒙上了一层梦幻的面纱。是不是西域女子来到了眼前,脸上还罩着面纱,身上散发出怡人的幽香?这美丽的西域女子给这流萤追逐的夜晚平添了一份古远与神秘。一阵晚风吹来,清新的稻香扑面而来,似一股浓郁的酒香,让人忍不住一品方休。若隐若现的幽香从眼前掠过,可你又不知从何处飘来,只知道这每瓣晶莹雪白的稻花上盛满令人神往的芳香。这缕香气,像流水一样划过心田,甘泉般、暖暖地、轻轻地滑过的瞬间,是一腔满满的温润感,令人宁愿陶醉千年。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石榴红了,稻子熟了,一望无际的金色田野在飒爽的西风里,在带着凉意的秋阳下,翻起一层层的稻浪,似波涛汹涌般气势磅礴。于是,村民笑了,整个村子笑了,丰收的喜悦荡漾在村民的脸上,农家小院也充满了欢声笑语,这可是农民忙碌一年的收获呀!有了这满畈的沉沉的稻粒,村民们便有了底气,也有了一年的饱暖,也就有了冬天炉火边无忧无虑地小酌一盅的豪情与喜悦。

田地承包到户前,生产队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只要哨声响起,或是村前老屋的喇叭响起,村民们就彼此吆喝着赶向田地。田地上热火朝天,有时飘起山歌或响起楚剧汉腔,特别是在农忙下雨时节,村民们抢着收割,相互鼓舞士气。

田地到户后,乡亲们也是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哪家的稻田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③哪家的稻田还没抢收,大家相互叮咛,吆喝着一丘丘地收割,一担担地挑回,谁也不愿意看到谁家的稻谷烂在水田里。这种感觉让人感动,让人幸福。稻田汇聚了人心,显示了集体的力量和大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村民时常围坐在一起,东家的今年多收了三五斗,西家的今年歉收了一二担。冬夜里,三三两两围着炉火,喝上二三两用稻粱酿成的老酒,品丰收,品喜悦,品真情,往后的日子更有了底气。忘不了夏日的晚上,有一群玩性重的孩子,在稻田里追逐流萤,忘了归宿,倦了就头枕星辰闻听蛙声,在稻花香里一觉睡到天明。

现在,进城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在村庄里的多是老人,再也看不到昔日那蓬蓬勃勃的烟火人气,只是每逢过春节的时候,青壮年和孩子回来,才撑起了村庄的生气。稻田承包给了种粮大户,农忙时节,只能看到空落落的田野上有零星的机械在耕播,昔日那热火朝天,孩子们在稻田捕捉蝴蝶、你追我赶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

现在,乡村振兴正如火如荼,“三农"工作稳步推进,我们相信未来农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地更腴;相信农村不只是人们梦里的乡愁,而是一个吸引人、留住人的令人向往的胜地,更相信孩子们能重回到数着天上的星星、头枕灿烂星辰、闻听如潮蛙声的场景,在一片流萤的追逐里,在这浅浅的稻花香里去找回丰年的故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横线句①的描写富有画面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播的欢愉,“吹醒”“唱着"洒”几个动词连用,把春天写活了,侧面烘托了劳动人民愉悦的心情。

B.画横线句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夏日夜晚的美妙,青蛙、星星、流萤与人和谐相处,演奏出沁人心脾的交响曲,给人以无限遐想与神往。

C.画横线句③既描绘了村民们守望相助、和睦相处的情形,凸显了集体的力量和作用;又表现了村民们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热爱之情。

D.本文语言通俗、质朴,感情充沛,手法多样,句式上整散结合,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也体现出作者对家乡稻田的热爱和赞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乡的稻田"既是散文的标题,又是全文的线索,它串联起作者对故乡春夏秋冬的美好记忆。

B.文本主体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描绘了故乡的稻田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条理分明,详略得当。

C.全文运用多种手法回忆家乡稻田的美好,在情感表达上真挚感人,在构思上自然流畅,非常富有感染力。

D.散文最后两段写到家乡的变化,言语之间充满遗憾之情,但更多的是对目前农村、农业发展的隐隐担忧之情。

8.作者在礼赞故乡的稻田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及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

9.文章最后一段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材料一:

今天下之人恶介甫【注】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王安石,字介甫。

10.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分)

光独A知其不B然C介甫固大贤D其失在于用心E太过F自信G太厚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国,治理国家,“治"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治"含义不同。

B.使,连词,假使,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中“使"含义相同。

C.见教,指教我,此处“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中“见”用法相同。

D.苟且,文中指得过且过,没有长远的打算,与成语“苟且偷生"中的“苟且”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虽然对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但他仍认为王安石是一位了不起的贤士。

B.司马光认为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新法百害而无一利,只是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

C.材料二首先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他的几个方面,为下文有的放矢、逐一反驳树立了靶子。

D.材料二运用盘庚迁都的历史故事表明了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变法的决心,很有说服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也。

(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4.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改变古代圣贤治国养民之道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简要阐释。(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年轻夫妇分别的场景,男子与妻子分别,戍守边关。

B.画衣上绣的花能将蜜蜂引来,说明绣花逼真生动,同时也表现了思妇装扮的用心。

C.诗中女主人公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远征的离人。

D.本诗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这首诗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

16.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思想情感和意境方面有什么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学子交谈时指出,要担当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做一个抱负远大、意志坚定的青年。这正如《论语》中曾子所说的“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_,_”,主张普天之下的人,不论身份高低,都应以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道出了一个①的真理,那就是任何理论包括美学理论如果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而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美学要回归大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不能单纯追求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体系。只有这样,美学才能接地气,获得②的滋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与人们③的艺术和审美实践还有距离,与现实生活的贴近度仍不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的“生活转向”,由此掀起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虽然西方的情况与我们并不完全一样,但美学走进生活确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美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美育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的风采,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让孩子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框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科学与人文都尊重客观事实。①_________,人文也是如此。李白到过庐山,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诗句。后来有人批评李白:“烟"怎么是紫的呢?应是七彩缤纷,不可能是紫颜色。但是,光在行进中,遇到某阻碍物时,②_________,如透射、绕射、衍射、反射、折射等,还有一种是漫射。光在行进时遇到阻碍物体,物体的粒子长度跟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的时候,光波就发生了漫射。而漫射强度同光波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紫光在可见光中光波又最短。李白看香炉峰时,水珠直径很可能与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才导致了紫光的“全漫射”,“生紫烟"自然就不足为怪了。任何伟大的艺术家,必定是从实际出发的,他们的作品首先必须③_________,然后才能高于生活。

21.下列句子中的“某”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某网站提供电影票购买业务,消费者可在网上选择影院、影片等。

B.某年春,我到杭州游西湖,忽然发现有许多船的座位变了形式。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

D.请转告刘某,做事不要太过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的付出,有的是“有用之用”,比如识字班中认的字,数学课上学的题,升学考试,十分有用;有的却是“无用之用”,比如蹲在路边看蜗牛慢慢爬,躺在草地看白云轻轻飘,宅在家中做喜欢的小手工,漂在海上让思绪“云卷云舒”……往往让人生充盈丰满的同时,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民日报》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都会使对方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相应的改变"错,由“哲学观念出现变化,逻辑理论和实践也倾向于相应的变化”“逻辑的方法和程序发生变化,也倾向于引起哲学探索方法和结论的变化"可知,逻辑的方法和程序发生变化引起哲学探索方法和结论的变化,而不是理论与实践的变化。

2.答案:C

解析:A.“我们……而不是结论”错,根据原文“了解一位哲学家是如何推理的,往往比了解由此推出的结论更重要”,说明了解推论过程比了解结论重要,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关注结论。B.“作为科学,逻辑……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错,原文说的是“作为艺术,逻辑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理论作品。作为科学,它又是一种有论证的、关于思想的正确性的知识”,可见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是逻辑作为艺术的功能。D.“中国逻辑强调名辩的重要性,与西方逻辑没有显著差异”错,根据原文“中国逻辑其内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可知,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是有显著差异的。

3.答案:B

解析:A.体现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B.表现孔子“仁”的思想。C.体现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D.体现中国逻辑的道器结合。

4.答案:A

解析:“比喻论证"错。画线部分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5.答案:二者观点不矛盾。①分析角度不同,材料一是从逻辑的科学特征来分析的,逻辑探求的不是实在的真知,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关注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材料二是从名、辞、说、辩等来强调中国逻辑的特质。②研究对象不同,材料一是从研究对象是否实在的角度来分析的,认为逻辑研究对象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是只以心灵所赋予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着。而材料二从中国逻辑具体的体现入手,分析中国逻辑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体现了应用特质。

解析:分析二者观点是否矛盾,可根据文本的阐述角度,如分析角度、研究对象等对比作答。根据材料一“对逻辑研究对象和使用方法的考察……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可知,其主要是从逻辑的“科学特征"来分析逻辑“不是一种实用的知识”;从材料二“中国逻辑以名、辞、说、辩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最一般的抽象研究不同,是应用逻辑"可知,其是从名、辞、说、辩等来强调中国逻辑的特质。由材料一“逻辑也没有一个实在的研究对象……存在方式而存在着”可知,其是从研究对象是否实在的角度来分析的;由材料二“逻辑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都体现了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可知,其是从中国逻辑具体的体现入手,分析中国逻辑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体现了应用特质。

6.答案:D

解析:“本文语言通俗、质朴”错误。本文语言优美、清丽。

7.答案:D

解析:“更多的是对目前农村、农业发展的隐隐担忧之情"错误。通读文章最后两段的内容可知,作者虽有遗憾之情,但对农村的发展是充满信心和期待的。

8.答案:①记忆中故乡的稻田,既充满诗情画意又简约朴实;②现实中故乡的稻田,过往的美好淡漠了,农村的生气与活力也逊色了;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三农”的人会越来越多,农村、农业、农民一定会越来越好。

解析:本文先回忆了记忆中故乡的稻田,回忆了初春时节,水稻的种子一把一把地洒向膏腴的泥土里,水稻开始生长。又回忆了初夏的田野,初夏的田野一片碧绿,而夏日的夜晚具有勾人心魂的美丽和充满遐想的浪漫。还回忆了秋收的情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一望无际的稻田翻起一层层的稻浪,丰收的喜悦荡漾在村民的脸上;农民抢着收割,互帮互助。作者回忆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表现了乡亲们的朴实善良。所以记忆中故乡的稻田,既充满诗情画意又简约朴实。而现在,进城的人越来越多,再也看不到昔日那蓬蓬勃勃的烟火人气,并且现在稻田承包给了种粮大户,即使农忙时节,也只能看到空落落的田野上有零星的机械在耕播,而昔日那热火朝天,孩子们在稻田捕捉蝴蝶、你追我赶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所以现实中故乡的稻田,过往的美好淡漠了,农村的生气与活力也逊色了。现在,乡村振兴正如火如荼,随着“三农"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将会越来越吸引人、留住人,成为令人向往的胜地,农村、农业、农民一定会越来越好。

9.答案:①最后一段把梦想与现实、过往与未来连成一体,给人无限遐想与憧憬,也给人信心和力量。②最后一段对农村的未来进行展望,升华作品主题,使文章更有高度。③语言富有诗意,极富感染力,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解析:最后一段说“现在,乡村振兴正如火如荼,‘三农’工作稳步推进”,而“农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地更腴"农村不只是人们梦里的乡愁,而是……丰年的故事”是未来,是我们的梦想。“数着天上的星星、头枕灿烂星辰、闻听如潮蛙声的场景"既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故乡过去所具有的景象,所以这一段把梦想与现实、过往与未来连成一体,给人无限遐想与憧憬,也给人信心和力量。本文写的是故乡的稻田,并且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故乡的过去,充满了诗情画意,而现在故乡的稻田却失去了过去的美好和活力。所以最后一段通过记叙乡村振兴,对农村的未来进行展望,升华作品主题,使文章更有高度。“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地更腴”“数着天上的星星、头枕灿烂星辰、闻听如潮蛙声"等语言富有诗意,极富感染力,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10.答案:CDF

解析:句意: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您本来是大贤人,您的失误在于用心过了头、自信心太强罢了。“光独知其不然”,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C处断开;“介甫固大贤”,判断句,D处断开;“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句式对称,句意相关,F处断开。故在CDF处断开。

11.答案:C

解析:A.正确。治理国家;安定太平。含义不同。句意:古来圣贤用来治国的方法/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到今天秦国仍太平、强大。B.正确。句意:假使他们真的是君子/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足以抵抗秦国。C.错误。教我;表示被动。句意:如今您来指教我的/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D.正确。句意: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将就着活下去,不顾将来的祸患。故选C。

12.答案:B

解析:B.“百害而无一利”错。原文有“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可见不是没有一点利处。故选B。

13.答案:(1)他们用来养民的办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

(2)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认为正确而看不到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今天下十分厌恶您的人,他们对您毁谤、污蔑,所有的坏话都用上了。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您本来是大贤人,您的失误在于用心过了头、自信心太强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古来圣贤用来治国的方法,不过是使众官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委派任务而责令其取得成功;他们用来养民的办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您认为这些都是迂腐儒生经常谈论的,不值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于是,财利方面的事不再委派三司经管而改由自己管理,又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集擅长文章之士及通晓财利之人,让他们去大讲功利。假使他们真的是君子,就本来不应该讲利;假使他们真的是小人,则本来要刮尽人民的财富来满足皇上需要,又怎么能从愿呢?这样就知道三司条例司这一官署,是不当设置而设置了,又在官署中不按正常做法用人,有的人往往一下子得到好的官职,于是讲利的人都捋袖出臂,张目环顾。自夸自卖,争着进用,各自斗智斗巧,以改变祖宗旧有的法度,大概这样做获得的利不能弥补造成的害,所得不能抵偿所失,只不过是另出一番新意,用来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但它的危害已经够严重了。

材料二: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14.答案:原因是王安石认为古代圣贤的治国养民之道德是老生常谈,不值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

解析:结合“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分析可知,王安石认为古代圣贤的治国养民之道德是老生常谈,不值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错误。结合诗句可知,本诗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彩的事物来抒情。

16.答案:①本诗通过“试衫”“开镜"妆洗”“掩扉"等动作描写和对“燕”“蜂"桃李”等春日景物的描写,表达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境孤寂冷清。②《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对月下奇景的描绘中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抒写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意境空灵曼妙。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代答闺梦还》描写了春闺女子的相思离愁。确良前两句写的是女子和丈夫的分别,后面则借景抒情。“暖气"春晖”“燕入"蜂来”“桃李艳"等词语点明这是个春意盎然、万物欢欣的季节。“试衫”“开镜"描绘出女子纤柔的情态举止;“罗幕”“画衣"描绘女子的生活环境与装束打扮。“关塞”“楼台"别望”“相待"等词语表明,本诗是在写两地相思之情。诗歌用乐景衬哀情,以春天的热闹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春江花月夜》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