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卷(含解析)_第1页
浙南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卷(含解析)_第2页
浙南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卷(含解析)_第3页
浙南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卷(含解析)_第4页
浙南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南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卷(含解析)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年学年第一学期浙南名校联盟返校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命题:苍南中学审稿:乐清中学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文明的起源不是“众星拱月”,而是“满天星斗”。在这一理念下中原文明不再是唯一的、中心的中华文明源头。把巴蜀文明看作与中原文明平行发展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的一元,才能看到二者的差异和特色。

中国经历过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三星堆和殷墟两个考古遗址分别代表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青铜时代的辉煌期,但三星堆代表的巴蜀文明和殷墟代表的中原文明经历的却不一样。

殷墟青铜器的主要造型是青铜“物"器,即用青铜器制作的各种物品,最为常见的有鼎、尊等,纹饰大多是动物,鲜有单独的人形纹样。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则拥有大量的“人”形,如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金杖上和兽形器上刻着的小人,青铜神坛上所铸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13个人像等等。

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发掘于家族墓葬之中,作为陪葬的明器,象征着财富和政治权力。西周早期的毛公鼎的铭文中多次出现“父、王、家"等字样,内容清晰地表达了王权在家族内的传承。这说明,此时权力已被家族私有化,是一种“家天下”的形式。巴蜀文明的青铜器则多用于大型祭祀。从祭祀坑的规模、大小和发掘出来的青铜器数量来看,祭祀仪典具有相当宏大的规模,必定是国家级的重要仪典。因此,三星堆的青铜器基本是公共器物,是国家礼器,不是专为某个家族和个人订制的。

是什么造成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首先在于两种文明所代表的权力模式存在差异。考古学家李伯谦把“古国"分为“崇尚神权”和“崇尚王权"两类。近几年三星堆最吸引人的文物就是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的青铜神坛,专家认为它的奇特造型生动地诠释了正在进行的一次神巫仪式。而中原文明里几乎所有已知的主要兵器都能找到青铜制造品,甲骨文中“王”字是青铜兵器“钺"的象形字,是“内行刀锯,外用甲兵”的国王形象演化而来的。《左传》有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把“祀”与“戎"分开来论,在宣扬和巩固国家权力方面,巴蜀文明注重的是祭祀,而中原文明更看重战争。

青铜时代是一个记录英雄的时代。中原文明的首领都有过领导本氏族战胜自然灾害的功绩,大禹治水,商汤试图投火祛灾,后稷教人种植菽、黍、粟等农作物。但人们初次见到三星堆“人”形青铜器时几乎都震惊于它的“大”,体量“大”,高度“大"。这种“大”带给人们最直接的心理感受就是崇高感、神秘感和震撼力,这是神灵能够带给人的崇高感和威严感。以青铜纵目面具为例,它虽然有可能是氏族英雄蚕丛演化而来的,但体量大大超越了人面的实际尺寸,具备宗教意义上神的力量。

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来源不止于此。中原文明区域地势平坦,湿润多雨,交通便利,农业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中原文明形成了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既重视生存发展和物质实利,也重视沟通的文化基因。对巴蜀文明而言,雄伟的横断山脉造成四川东西地貌的巨大反差,川西高原耸立、雪山巍峨,川东盆地则地势平坦,河流纵横。高原和盆地之间是一道降雨带,形成中国的雨雾之极,多种奇花异卉和珍禽异兽终日笼罩其中。这很容易让巴蜀人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并刺激了巴蜀人的想象力,由此形成神秘的宗教情结和对艺术的迷狂。这是三星堆文化发展为神权古国的自然生态原因,也是巴蜀文明独自向内发展形成的文化成果。

巴蜀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并没有随着古蜀国的灭亡而湮灭,而是成为中华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基因之一,展现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摘编自裴争《青铜时代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差异初探》)

材料二: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关于古蜀国的历史源头目前并无确切记载。李白在《蜀道难》中曾慨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诗中的蚕丛和鱼凫,便是传说中的两位蜀王。《华阳国志·蜀志》里说蚕丛“其目纵”,这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眼睛与脸呈90度垂直的青铜人正好能对应上。《蜀王本纪》云:“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清代陈登龙的《蜀水考》记载岷江“南过蚕陵山,古蚕丛氏之国也”。三星堆出土的一件玉璋上,刻有古代蜀人祭祀神山的情景,这里的神山指的就是陈登龙笔下的蚕陵山。鱼凫王朝时期,古蜀国日渐强盛,宏大的三星堆古城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三星堆作为鱼凫王朝的都城,是古蜀王国最高权力中心所在,其他不同层级和边缘地区的各级次中心是这个中心在各地实施统治的坚强基础和有力支柱,这种情况与三星堆青铜雕像群所呈现的层级结构完全一致。

蜀王更迭都发生在蜀族内部部落之间,所以古蜀文化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在2000年时间里,随着国力的强盛,古蜀国通过武力征伐,开疆拓土,三星堆文化展示出了“强烈的扩张性和辐射性"。渝东、鄂西及云贵区域,面对已经高度发展的古蜀文明,基本上没有抵抗力。从鄂西出土的鸟头柄来看,此地有可能是古蜀王国镇抚其东界的官员驻节之地;云南、贵州出土的青铜人物,也表明了西南夷各族从属于古蜀王国的事实。

由于古蜀国掌控着西南地区,中原商王朝面对自己急需的一些战略物资,如冶铜所需的矿产,只能选择向古蜀国购买。在这一贸易过程中,中原商王朝的文化渐渐传入古蜀国。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基本都是以模范法来铸造,这是商周时期应用最广泛的青铜器铸造方法。此外,其中部分青铜尊和罍,形制上与中原商文化同类铜器大体一致。但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类似中原的青铜器只占少数,更多的是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全面罩、头像、神树、大型青铜人等。不仅改变了今人对中国古代青铜器以殷墟青铜器为代表的认知,也在事实上重构了中华文明中青铜知识的图谱。

受古代“内诸夏而外夷狄”观念影响,人们也在很长时期都将中原文明视作唯一的文明中心。如果不是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人们恐怕很难想象,在4000年前的西南边陲,曾存在一个与中原文明同样璀璨的古蜀文明。

(摘编自《三星堆文化对中华文明意味着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星堆古城建成于古蜀鱼凫王朝,是巴蜀文明的代表性考古遗址,从中出土的青铜器是对中国青铜时代辉煌历史的有力证明。

B.虽然同为礼器,中原文明中青铜器彰显的是家族的地位与权力,体现了权力的私有化;而巴蜀文明则多用于大型祭祀,是公共器物。

C.三星堆发掘的青铜器特色显著,许多物件与神巫形象、仪式有关,具备丰富的宗教元素,彰显了巴蜀文明对神权的崇尚。

D.在古蜀国与中原商王朝的经贸过程中,两种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动,但影响有限,各自的本土文化特色依然鲜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论是在巴蜀文明还是在中原文明中,青铜器的作用都单一且纯粹,这以青铜器为支点研究两种文明的特征提供了便利。

B.殷墟和三星堆两个考古遗址体现了中原文明和巴蜀文明不同的审美特点,前者的主要青铜造型是“物"器,后者的青铜造型多见“人”形。

C.在传统观念中,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唯一的、中心的源头,巴蜀文明与之内外有别,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巴蜀文明的价值。

D.四川东西地貌反差巨大,物种丰富,大自然的奇异使人敬畏并能激发想象力,这让诞生于此的巴蜀文明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论证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首句“众星拱月"满天星斗”等词,使用比喻,形象地指出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两种认知,作者借此明确表达取舍态度。

B.材料一第六段对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中的英雄形象进行比较,并以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为例,来印证巴蜀文明中的神权崇拜。

C.材料二第二段以鄂西、云南、贵州等地出土的青铜文物为例,论证了三星堆文明展示出的“强烈的扩张性和辐射性"。

D.两则材料对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两种文化在青铜时代的差异,材料二主要通过文献考据,论述了古蜀文明的璀璨。

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补写下列图表中的空缺信息。(3分)

研究主题: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

研究前提:①

研究内容研究对象青铜器的用途②差异原因

权力模式生态环境

巴蜀文明国家礼器“人”形神权③

中原文明陪葬明器“物"形王权地势平坦湿润多雨

5.为什么说巴蜀文明是“中华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基因之一”,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

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人们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胡老师虽然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

B.文中第三段中关于原子弹的描写,体现出我们内心为父母的工作感到由衷的自豪,这也慢慢冲淡了荒凉环境、艰苦条件带来的苦涩味道。

C.孩子们提议将胜利渠边上的胡杨树移到山上,等到胡杨树被成功移到山上后,立刻枝繁叶茂,成为了山上的绿洲。

D.文中“兵二代"是一群跟随着父母来到矿区,过着艰苦但充满希望的生活,他们是兵团培养的接班人,未来将继承父母的事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为后文移植胡杨树做铺垫。

B.小说开头“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表明此处是一个光秃秃的了无生趣的地方,与标题照应,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地引出了孩子们的课堂,延缓了文章的叙事节奏。

D.文中的“我”,主要作为线索人物而存在,“我”亲历并讲述了胡杨树移植的全过程,为故事构建了清晰的脉络和紧凑的情节:同时,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作品主题。

8.胡杨树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多重意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胡老师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秦始皇帝时,赵高有罪,蒙毅案之,当死,始皇赦而用之。长子扶苏好直谏,上怒,使北监蒙恬兵于上郡。始皇东游会稽,并海走琅琊,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赵高从。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而上崩。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始皇制天下轻重之势,使内外相形以禁奸备乱者,可谓密矣。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扶苏监其军,而蒙毅侍帷幄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始皇之遣毅,毅见始皇病,太子未立而去左右,皆不可以言智。然天之亡人国,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

呜呼,秦之失道,有自来矣,岂独始皇之罪?自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①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及其出亡而无所舍,然后知为法之弊。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

材料二: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②《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注】①参夷:古代诛灭三族的酷刑。②燔:焚烧。

10.材料一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不幸A道病B祷祠山川C尚有人也D而遣蒙毅E故高F斯得成其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皇制天下轻重之势”,“制”,控制,和《谏逐客书》中“包九夷,制鄢郢"的“制”意思相同。

B.“及其出亡而无所舍"中“其”的用法和《与妻书》中“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中“其”用法相同。

C.“因秦国地形便利”,“因”,凭借,和《鸿门宴》中“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意思不同。

D.“一用商鞅成法而已”,“一”,全、都,和《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的“一”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钳制天下各种形势,使中央与地方相互配合,防范奸人造反,苏轼认为在政策举措上,可以说做得很完备了。

B.苏轼认为秦朝覆灭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提倡严刑峻法,大臣们害怕畏惧,都不敢有不同政见来阻止变法。

C.李斯非常认同商鞅从秦孝公时代开始推行的严刑峻法,正是他的支持,使得秦始皇承袭了商鞅的法令,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D.姚鼐认为李斯是一个善于趋奉现实的人,他并没有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只是满足了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认为,要不是李斯“不务明政”,“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李斯“不务明政"的具体做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宿龟山①夜登秋汉亭

宋·王以宁

归来峰下霜如水。明月三千里。幽人独立瞰长淮。谁棹扁舟一叶、趁潮来。

洞庭湖②上银涛观。忆我烟蓑伴。此身天地一浮萍。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

【注】①龟山:在江苏盱眙县,作者此时仕宦于淮南。②洞庭湖:地处湖南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以南,诗人家近洞庭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夜晚登上秋汉亭,纵目远眺,借明月三千里、长淮水滔滔等景象营造出空阔旷远的境界。

B.古诗词中“幽人”多指幽隐之人,词人以此自称,既合此夜情景,也隐隐寄寓其孤独无争、高洁自许之意。

C.本词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相同,都以“扁舟一叶"的渺小表达宦游生涯的孤独之感。

D.本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虚实结合,可谓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和思索。

16.本首词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同样都写到“洞庭”,请分析两词创设的洞庭时空的不同意味。(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论史常用假设之法,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秦能延续长存的做法。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在诗歌中运用“云”这一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_____________,”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3分)

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整个医学最本质的内涵是医方与患方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甲):“患方”也由单纯的求医者扩展为与求医者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

我们都有患病的经历,患病期间既有肉体的痛苦,更有精神方面的无助。于是治疗的过程,(乙)。这其中集中体现了人文关怀,从希波克拉底的“医学体现着美和真理”,到孙思邈的“善于用意,即为良医”,人文关怀一直伴随着医学的产生、完善、发展。群众能否在就医过程中获得幸福的就医体验,与医务人员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息息相关。而当前的医学模式还主要是生物医学模式,如何真正实现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是所有医疗机构应该解决的问题。

但同时我们必须接受“医学并非万能”的观念。从科学的角度考量,医学发展的过程与人类进步的形态一样,依然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而从哲学的角度看,无论人类社会发达到何等程度,(丙)。即便死亡也许可以被医学无限期推后,但精神层面的焦虑不会随之消失。只有当所有人更加重视医学知识的价值,更加尊重生命的意义,更增添一份相互理解与信任时,我们便可能拥有更加理想、健康的医患关系。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二段画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病句类型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语病类型:_________________。可修改为_________

语病类型:_________________。可修改为_________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划波浪线处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却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这种小河是公家的。

C.(格里高尔)没有想到他的话有可能——甚至极有可能再次不被理解。

D.“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7分)

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梨香院),一见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

这里薛姨妈已摆了几样细巧茶果来留他们吃茶。宝玉笑道:“这个须得就酒才好。"薛姨妈便命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来。宝玉见酒来,抢来欲喝。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飐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呢。"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声罢了。

(节选《红楼梦》第八回之《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21.惯用语是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的惯常使用的固定词组。如文中“耳旁风"指听到后不放在心上的话。下列句中加点的惯用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黛玉看到宝玉与宝钗相会,半瓶醋打翻了。

B.宝玉听了黛玉的话,知是被奚落,却无半句回复,没给黛玉吃宽心丸。

C.薛宝钗滴翠亭扑蝶,无意中听到红玉谈话,躲不及就让林黛玉背黑锅。

D.探春理家时,贾府仆妇认为探春素日平和恬淡,因此他们办事总磨洋工。

22.在交际语境中,代词有时会承载说话者“言外之意"。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子“你”“他"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越来越甜的水果,是时代对我们的一次精准的“投其所好”。这固然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满足,但也带来新的问题:口味单一减少饮食乐趣,糖分过多增加健康风险这样的“投其所好"还有很多:越来越“火爆”的网文,越来越“好看"的短视频,越来越“懂你”的算法对此,我们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学年第一学期浙南名校联盟返校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命题:苍南中学审稿:乐清中学

1.D【解析】没有提到“两种文化存在一定的互动”,只提到了中原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2.A【解析】“单一且纯粹”于文无据。

3.D【解析】“主要通过文献考据"错误,材料二是将文献资料与三星堆文物进行考据互证,论述了古蜀文明的璀璨。

4.①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都经历了辉煌的青铜时代(或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同属中华文明的一元);②青铜器的形制/造型;③地形复杂,多奇珍生物(或答“地势反差大,物种丰富”“地势反差大,雨雾多,物种丰富"也得分)。

5.①重构了中华文明中青铜知识的图谱;②独自向内发展形成了神秘的宗教情结和对艺术的迷狂;③辐射影响范围广,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6.B【解析】A项,“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错,胡老师的离开并不是在纠结“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而是在想办法满足孩子们的愿望,从下文“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可推断出来。C项,“立刻枝繁叶茂,成为了山上的绿洲"错,原文并未提到胡杨树立刻枝繁叶茂。D项,“他们是兵团培养的接班人,未来将继承父母的事业”,原文并未提及“兵二代"是兵团特意培养的接班人。

7.C【解析】“延缓了文章故事节奏”分析有误,小说中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并非闲笔,而是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巧妙地承上启下。由开山炮声自然地引出了孩子们的课堂,再由课堂引出师生“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的讨论。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加深了故事的情感层次,也展现了师生们在艰苦环境中仍能苦中作乐、保持乐观的心态。

8.①生命力的象征:胡杨树在荒凉的矿区中孤独生长,它的坚韧和生命力象征着在艰苦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决心和能力,反映矿区居民不屈不挠的精神。②故乡与记忆的承载:胡杨树成为孩子们以及远离故乡的兵团人心中的故乡树,寄托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是“寻根”的桥梁。③希望与未来的标志:胡杨树的移植,代表矿区居民对改变现状的希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成为了希望和未来的象征。④精神追求的体现:全矿区的人们聚集观看栽树,体现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胡杨树成为了共同精神追求的象征。

9.①“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语言细节描写,体现胡老师即使面对恶劣的教学环境,依然内心豁达、富有教学艺术的形象。②“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神态、动作细节描写,体现他对学生的理解、怜爱。③“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用环境细节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即使环境艰苦,胡老师依然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们学习知识,其关心学生成长、热爱教育事业的形象更加高大。

10.BDE【解析】“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翻译成现代文就是“(皇帝)不幸途中得病,向山川祷告还可以有别人,却派遣来蒙毅,所以赵高、李斯得以达成他们的阴谋。”

11.B【解析】“及其出亡而无所舍"中“其”代词,代指商鞅。而“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中“其”是语气助词,表揣测,“大概你会在梦中见到我吧"。

12.C【解析】“正是他的支持,使得秦始皇承袭了商鞅的法令”错,依照材料二原文“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可知,即使没有李斯的支持,秦始皇自己也会把已有的法令承袭下去。

13.(1)在变法推行期间,所要求的没有不得到的,所不准的没有不禁止的,商鞅自以为超越尧、舜(的仁政)而超过汤、武(的武功)。或:商鞅自以为超越了尧舜汤武。

(2)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14.答案:①李斯伙同赵高假传遗诏,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

②李斯助推秦始皇沿用商鞅之法,推行酷刑峻法。

③李斯一味投合君王喜好,阿谀奉承,随意附合。

【解析】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认为,“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是指李斯本来知道儒家学说的宗旨,却不努力于修明政治、帮助人主克服缺点。

①由“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可知,李斯伙同赵高假传遗诏,最终使秦朝的走向灭亡。

②由“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可知,李斯助推秦始皇沿用商鞅之法,推行酷刑峻法,加速秦朝的灭亡。

③由“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可知,李斯一味投合君王喜好,阿谀奉承,随意附合。

材料一参考译文:秦始皇在位期间,赵高犯了罪,蒙毅审理案件,判定赵高死罪,秦始皇赦免并起用了赵高。长子扶苏喜欢直言劝谏,秦始皇发怒,派扶苏到北方上郡监察蒙恬的军队。秦始皇向东出游会稽郡,沿海(乘船)去往琅琊,小儿子胡亥、李斯、蒙毅、赵高跟随。秦始皇路上染病,派蒙毅返回向山川祷告,蒙毅还没回来秦始皇就驾崩了。李斯、赵高假传遗诏立胡亥为皇帝,杀掉扶苏、蒙恬、蒙毅,最后秦朝因此灭亡。

秦始皇钳制天下各种形势,使中央与地方相互配合,防范奸人造反,可以说做得很完备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威震北方,扶苏做蒙恬的监军,而蒙毅在皇帝身边做谋臣,即使有大奸臣,敢窥视皇位吗?不幸的是皇帝途中得病,向山川祷告还可以有别人,却派遣来蒙毅,所以赵高、李斯得以达成他们的阴谋。秦始皇派遣蒙毅去祭祀山川,蒙毅见始皇病了,没有立太子就离开皇帝身边,这两件事都说不上明智。然而上天想使人世的国家灭亡,那灾祸与失败一定会从智力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出来。

唉,秦国失道,是由来已久的,难道仅仅是秦始皇的罪过吗?自从商鞅变法,以斩首为较轻的刑法,以灭三族为常规的法律,臣子们恐惧害怕,以能够正常死亡为幸运的事,哪有闲暇向国君请示(停止变法)!在变法推行期间,所要求的没有不得到的,所不准的没有不禁止的,商鞅自以为超越尧、舜(的仁政)而超过汤、武(的武功)。等到他出逃而无地方可住的时候,才知道制定法制的弊端。

材料二参考译文: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成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服务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确立(治理国家的)法规政令,设置藏奸不告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历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秦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申明以法治国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以法治国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享受严刑峻法带来便利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并认为这是很好的。

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二世的心思,除了这样做就不足以投合两位放肆无拘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三代的先王们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采取自我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责罚的法律,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是趋奉现实罢了。假若他所遭遇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用它趋奉现实罢了。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国君的内心,一味采取委屈顺从而改变初衷的手段来迎合世人喜好的人,这样的人尤其可怕啊!

15.C【解析】本词中的“扁舟一叶”句,表达的是词人孤独中思念友人,希望有友人乘舟而来之意。

16.①时间上,本词写洞庭属回忆,词人仕宦于淮南,夜里登高观览时忆及家乡洞庭景象;张词是诗人途经洞庭,正身处湖上游湖的“现在"时态。

②空间上,同样直接描写洞庭,本词侧重于动态,张词着眼于静态。本词中“银涛观”一语就写出洞庭湖面浪翻滚、壮观奇伟的动态景象;而张词中“更无一点风色"写湖面风平浪静,而“玉鉴琼田三万顷”描写湖面明净广阔的静态画面。

③时空意味上,本词是词人缺席状态下追忆过往,此洞庭时空也是表达词人诸多情感的空间:既有思及无友乘舟而来、与己相聚的孤独,也有仕途漂泊之中对归乡的渴望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华发已生、前途迷茫的怅然、怀才不遇和感慨等。而张孝祥因谗言而被罢官,此处的洞庭空间也是词人历经仕途险恶而不改忠贞高洁,“表里俱澄澈"的人格空间。

【解析】王以宁一生沉浮宦海与军旅,是南宋词坛豪放派重要作家之一,与当时著名的辛弃疾、张孝祥等一样,词作反映了宋朝“靖康之耻”前后的时艰国难,寄托了一代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悲愤、理想和追求。

本词是宋代词人王以宁在南宋初年宦游淮南时所作。写作时,作者已离京十年,身处羁旅,夜宿龟山。

诗歌上片实写夜登秋汉亭所见之景。首句“归来峰下霜如水"描绘了山下的景象,给人一种寒冷而清澈的感觉。接着,“明月三千里”表达了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千里之遥。诗人站在宿龟山上,独自俯瞰长淮。面对阔大的夜景,“谁棹扁舟一叶、趁潮来"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能够乘船顺流而来,与自己相聚的心愿。

下片虚写:回想烟蓑相伴,银涛拍空,八百里洞庭烟波浩荡的景色。“此身天地一浮萍”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他觉得自己就像是天地间漂浮的浮萍,没有固定的归属感。最后一句“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表达了诗人离开故国十年,青春逝去,白发点点如星。回想往昔岁月,更凸显了诗人漂泊无归、年岁已逝、功业无成的感慨。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虚实结合,通过描绘自然景致来抒发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乡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首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凄美的抒发,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和思索。

17.(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梦游天姥吟留别》)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18.甲:“医方”已由单纯的医务人员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全体机构和人员

乙:不仅是摆脱肉体痛苦的过程,也是获得心灵慰藉的途径

丙:都无法回避死亡的来临

【解析】甲:由“冒号"可知,后面内容是对前文“扩充这一概念(医方与患方的关系)”的具体解释。“分号"后的内容指向“患方”,则“分号"前论述对象应为“医方”,论述内容为“已由单纯的医务人员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全体机构和人员"。

乙:根据“于是”可知,后文的“治疗过程"与前文患者“既有肉体的痛苦,更有精神方面的无助”的体验相关,因此治疗的过程应该是“肉体"治疗与“精神”的治愈,答案为“不仅是摆脱肉体痛苦的过程,也是获得心灵慰藉的途径"。

丙: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