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6篇(含答案)(2003-2023)_第1页
广东广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6篇(含答案)(2003-2023)_第2页
广东广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6篇(含答案)(2003-2023)_第3页
广东广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6篇(含答案)(2003-2023)_第4页
广东广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6篇(含答案)(2003-20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广东广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6篇(2003—2023)目录低碳行动(2023广东广州) 2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2022广东广州) 4关于“汉字‘黄’”的阅读(2021广东广州) 6神秘属洞终现身!首张黑洞照片面世(2019广东广州) 9关于“全民阅读”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18广东广州) 11互联网安全吗?(2016广东广州) 14

低碳行动(2023广东广州)班级开展“低碳行动”主题学习活动,小文收集了一些材料。【材料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适度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生存环境的必要保证。然而现代工业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另外,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削弱了植物因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人类生存环境遭受严重威胁,例如将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隐患,例如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将会增多,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整理自《光明日报》等报刊)【材料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其他碳排放源中捕集,运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碳捕手”。2022年8月,我国最大的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约900万棵。森林碳汇,主要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2020年底,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23.04%。2022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林木植被碳储量107.23亿吨,固碳、降碳作用明显。(整理自《人民日报》等报刊)【材料三】我国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能源)生产较快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我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努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年,国内生声总值(GDP)超121万亿元,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数比上年下降0.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吨,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2吨。2022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5.9%;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17.5%。与2021年相比,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增长情况如下:表1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清洁能源消费量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增速3%2.9%0.4%0.8%“十三五”时期,广东省给广州市下达的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目标任务是不超过2.1%。下表是广州市“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的基本情况:表2指标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天然气消费量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速6%1.7%12.1%-6.5%(整理自《人民日报》《广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材料四】低碳生活方式是个体在环境责任意识下的生活方式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中国。低碳生活方式意味着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大大减少,这有利于化解温室效应造成的生态危机,有利于消除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隐患,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和谐共存。低碳生活方式还有利于人们走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迷途,把更多生命能量用于道德、情感、审美、求知等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探索,为心灵寻找真正的幸福归宿。宣传包括生态学、生态伦理学、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灾难问题等知识,有利于人们形成低碳生活方式的行为动机。如果邀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为大众树立榜样,有利于大众接受低碳生活方式。建立相应的奖惩和约束机制,对低碳生活方式践行者给予荣誉和奖励,对违背低碳生活方式理念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也有利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整理自《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意义与影响因素》)12、为介绍低碳行动知识,小文对材料做了整理。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人们把这种现象叫作温室效应。B.捕集二氧化碳并运送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被称为“碳捕手”。C.森林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D.清洁能源指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能源,如天然气等。13、为总结低碳转型成绩,小文对材料做了分析。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量有明显下降。B.表1显示,2022年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略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C.“十三五”时期,广州完成了广东下达的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目标任务。D.表2显示,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6%,煤炭消费量低于天然气消费量。14、为讲明低碳生活意义,小文对材料做了归纳。其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有利于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现代化美丽中国。B.化解温室效应造成的生态危机,从而有利于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C.有利于消除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隐患,例如避免结石病的发生。D.有利于人们走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迷途,成为形象完美、影响广泛的人。15、小文的“低碳行动”主题学习活动过程很有借鉴意义。请结合小文的资料及研究,向打算开展其他主题学习活动的同学提一些研究建议。(4分)【答案】12、C与原文相比,缺少“主要”和“活动或机制”,信息表达不完整、不严谨。13、D表2中的信息显示的是“年均增速6%”,选项中误读为“生产总值增长6%”;“煤炭消费量于天然气消费量”判断不成立。14、AB.“低碳生活有利于化解温室效应造成的生态危机”不能得出“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结论,材料中显示“努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材料只是指出低碳生活方式“利于人类自身健康”,未指出低碳生活能够“避免结石病的发生”。D.“成为形象完美、景响广泛的人”错误。15、①围绕学习主题,广泛收集资料。②整理收集的材料,疏通概念术语,筛选有用信息。③对材料中的数据及其他有用信息进行分析。④归纳意义,增强对学习主题的理解,运用学习成果。(2023年广东广州)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2022广东广州)在2022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学校图书馆志愿者的小明,对古籍保护很感兴趣,收集了相关资料。【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很早就注重书写的国家。与印度、伊朗以史诗传唱、经典传诵为主要传播方式不同,中国人更相信书写下来的文本,并以文本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文明。中国是最早发明纸张的国家,这就为书写提供了廉价而又实用的书写载体,相比羊皮、简牍、石板、铜器,纸张能够书写更加丰富的内容,承载数量更多的文字。而且中国还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书籍文本利用印刷的手段大量复制出来,使得中国的典籍比世界其他文明的典籍更早地大量复制,并流传广远。此外,中国还是一个喜欢收藏图书的国度,举凡官府、学校、寺庙以及个人,都喜爱收藏,各朝各代都有公私收藏,保存了大量的图书典籍;而这些公私机构还组织抄书、印书,使得中国的古籍既得到保存,又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延至今日,海内外都有大量的中国古籍的留存。(整理自荣新江《展望古籍整理研究的明天》)【材料二】保护好古籍,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各地纷纷开展古籍普查工作,普查范围逐渐扩大,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馆、档案馆系统,拓展到文化博物馆等新领域。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系统性进展,一大批“大部头”古籍得到发掘、整理、校勘、刊布,焕发出新的文化光芒。数字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古籍走进人们的生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秀清表示,在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要针对古籍、壁画等活性文化遗产,积极构建科学的数字化保护利用体系,打造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保护古籍,人才是根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建议,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有效整合现阶段相关学科资源,为古籍保护事业打造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让古籍保护更科学、更规范、更可持续发展。(整理自朱羿《加强古籍保护绵延中华文化》)【材料三】从整个古籍整理与保护来说,我们不但要对重要典籍进行整理、出版,还可以做深度注释、研究,乃至外译。另外,还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古籍中的精华为大众所熟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引发了古籍新热潮,古籍保护及推广实践活动越来越多。许多地方积极组织古籍保护培训班,开展古籍保护与修复主题讲座,举办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等;各大短视频平台也推出大量与古籍相关的视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围绕古籍展开二次创作。古籍经典正引发新的关注,激荡着更多青年的灵感。(整理自《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材料四】“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在古籍的普查、整理与出版、修复、数字化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下表例举部分项目及相关成果。领域项目相关成果古籍普查汉文古籍普查已普查到的汉文古籍总量为270余万部,占预计汉文总量的90%以上古籍整理与出版国家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工程推进历代海洋文献、石刻文献等的整理与研究,累计出版近200册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出版,共计收录583种珍贵典籍古籍修复清宫“天禄琳琅”等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70万叶古籍数字化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建设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10万部(件),实现免登录在线阅览(整理自《光明日报》等报刊)(1)关于中国古籍大量留存的原因,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A.中国是很早就注重书写的国家,只用书写下来的文本来传播自己的文明。B.纸张的发明,为中国人提供了廉价实用的书写载体,有助于书写更多内容。C.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中国的典籍比世界其他文明的典籍更早地大量复制。D.中国人喜欢收藏图书,公私机构组织抄书、印书,使中国古籍得到保存。(2)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A.古籍普查工作指的是对现存的典籍文献进行发掘、整理、校勘、刊布等。B.专家杨秀清和陈红彦在古籍普查、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C.只有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才能在古籍保护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D.各地开展了丰富的古籍保护与推广实践活动,加深了人们对古籍的了解。(3)小明将材料四与其他材料进行对照,做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普查到的汉文古籍总量有270余万部,古籍普查工作取得了新突破。B.在整理与出版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古籍还可以扩大影响力。C.设立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目的是让人们关注古籍修复的技艺。D.古籍数字资源免登录在线阅览,突破时空条件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4)古籍保护利用,需要大家提高认识。请结合小明的资料,向同学们阐明古籍保护利用的意义。【答案】【分析】本题是以“古籍保护利用”为主题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的阅读理解,第二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第三题考查材料探究,第四题考查信息提取。【解答】(1)A.有误,结合原文“中国人更相信书写下来的文本,并以文本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文明”可知“只用书写下来的文本来传播自己的文明”理解有误。BCD.正确。故选:A。(2)A.不相符,应该是“古籍保护工作”。B.不相符,没有对“古籍普查”提出建议。C.不相符,原文是“建议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并非“只有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才能在古籍保护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D.相符。故选:D。(3)ABD.正确。C.有误,结合原文内容可知,立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目的是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故选:C。(4)结合“保护好古籍,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得:保护好古籍,能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答案:(1)A(2)D(3)C(4)保护好古籍,能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2022年广东广州)关于“汉字‘黄’”的阅读(2021广东广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身为炎黄子孙,小黄同学对汉字文化兴趣浓厚,他收集了不少有关“黄”字的材料。材料一: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声。炗,古文光。凡黄之属皆从黄。(大意:黄,土地的颜色。字形采用“田、炗”来表义,“炗”也是声旁。“炗”,这是古文写法的“光”字。所有与“黄”相关的字,都归到“黄”这个部首类。(整理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及相关资料)材料二:辽宁牛梁河遗址近日出土了一位手握双龟的老人的遗骨,有专家称是黄帝的遗骨,证据之一是黄帝之“黄”在甲骨文中即是乌龟的形状,而据说黄帝部落的图腾就是神龟。这真是无知者无畏。我们且来看一看“黄”字的原始字形及其演变。黄,甲骨文字形①,这是一个象形字,至于像什么则众说纷纭。有人说像一支射出去的着火的箭,由火光而联想为黄色之意。有人说箭射中了靶心,靶心为了醒目起见,用赤褐色的泥浆涂抹,因而引申为黄色之意。郭沫若先生认为“黄”最原始意思是指玉佩。在他的《金文丛考·释黄》中,他这样分析:黄字的初文是一个象形字,从字形上看,黄字像上古先民们身上经常佩饰的玉佩,上面是用来缠系玉佩的佩衿,古代称“复”,下面是二系垂,也就是穗子,中间的环状物,当系佩之体,也就是璧;而“璧”,古代又叫“璜”,而“黄”就是“璜”字的初文。所以郭沫若认为“黄”是指玉佩。但是徐中舒先生则认为黄字“像人佩环之形”,是一个人佩戴着圆环的形象,中间的圆环形就是佩环,并引《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来证明。徐中舒先生此说最有说服力。黄,甲骨文字形②,称“黄”乃乌龟之形,大概就是从这个字形附会的,但这个字形仍然承甲骨文字形①而来,只是形体略加变化而已。金文字形③,早期的金文字形继承了甲骨文的模样,但是晚期的金文字形④和⑤,则区别很大,有学者认为此后的金文系统明显和佩玉有关,不再像此前的字形争议之大。仔细观察金文字形④,中间的玉和下面的穗子历历可见,上面是“止”,指人的脚,合起来就是佩玉行走,“行步则有环佩之声”,果然如此!这个字形最能证实“黄”乃“人佩环之形”。小篆字形⑥,同于金文。《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这是引申义,本义应当是人佩璜。“璜”这种玉多为黄色,所谓“黄石为璜”,“黄”因此而引申为黄色。(整理自许晖《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材料三:字典把黄字编入草头内,不对,黄与草不相关。《说文解字》解黄字为从田,古文光声。篆文黄确实由“田”字和古文“光”组合而成。但在金文和甲骨文,“田”和“光”就都不见了。看其主体显然是个大字(大人),腹部有个矩形或圆形。许慎以“地之色也”释黄,其根据是田地火烧后土色就变黄。而在金文和甲骨文,既不见“田”,又不见“火”,何来土色变黄?黄字本义究竟是啥,还得探索。前辈专家多认为黄是璜的古字,象古代流行的玉佩形。我却另有自己的一点推断,认为在甲骨文“黄”象大腹便便之形,黄的本义是指身体壮伟肥大。广的繁体作廣。廣,大也,从黄得义。晚到春秋战国五行学说兴起之后,以五方配五色,中央戊己配土,其色黄,黄才取得“地之色也”一义,而黄字的本义就慢慢消失了。篆文黄虽然由“田”字和古文“光”组合而成,但是光不等于火,所以许慎田被烧后土色变黄之说可能错了。古文“光”从火,火上是声符。“光”有大的意思。篆文黄从古文“光”,所以取得壮伟肥大之义,亦不足怪。(整理自流沙河《白鱼解字》14.关于“黄”字的本义,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小黄对此进行了整理,下列整理记录与材料明显不符的一项是()A.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黄”字的本义是“地之色”,指的是土地的黄颜色。B.有人认为“黄”的黄色之意由火光而来,因其甲骨文字形像一支射出去的着火的箭。C.许晖赞同徐中舒的观点,认为“黄”字的本义其实是上面有系带下面是穗子的玉佩。D.流沙河认为“黄”字甲骨文字形是大腹便便的人,“黄”的本义是身体壮伟肥大。15.下列补充资料能作为证据支持郭沫若先生的观点的一项是()A.玉佩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厚爱,如“古之君子必佩玉”(《礼记》)。B.“黄”在古代指三岁以下的幼儿,如“男女始生者为黄”(《旧唐书》)。C.《诗经》中“黄”有时指黄赤色的马,如“有骄有皇,有骊有黄”。D.青铜器铭文里提到赏赐玉佩,均用“黄”字,如“锡女朱黄、玄衣”。16.研究了上述资料,小黄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慎论及“黄”字的本义,言简意赅,学术研究价值高,受到后世研究者的重视。B.称“黄”字乃乌龟之形是从甲骨文的字形附会的,这应是主观臆测,可信度不高。C.许晖的论述有破有立,分析汉字字形的演变,又引用文献资料来印证,细致严谨。D.流沙河同意许慎观点,又另辟蹊径,用“廣”和“光”进行词义推断,有理有据。17.汉字文化充满魅力,请结合小黄的资料及其研究,给对汉字文化有兴趣的同学提一些研究建议。【参考答案】【答案】14.C15.D16.D17.①广泛搜集研究资料,兼收并蓄。②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辨别分析。③寻找文献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④有敢于质疑的精神。【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C.从材料二“但是徐中舒先生则认为黄字‘像人佩环之形’,是一个人佩戴着圆环的形象,中间的圆环形就是佩环,并引《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来证明。徐中舒先生此说最有说服力”可知,许晖赞同徐中舒的观点,认为“黄”字的本义是一个人佩戴着圆环的形象;故选C。2.本题考查补充论据。郭沫若先生的观点是:“黄”是指玉佩。A.玉佩受到文人雅士的厚爱,与“黄”字的含义无关;B.“黄”在古代指三岁以下的幼儿,与玉佩无关;C.“黄”有时指黄赤色的马,与玉佩无关;D.青铜器铭文里提到赏赐玉佩,均用“黄”字,与郭沫若先生的观点相符;故选D。3.本题考查针对材料内容谈看法能力。D.从材料三“许慎以‘地之色也’释黄,其根据是田地火烧后土色就变黄。而在金文和甲骨文,既不见‘田’,又不见‘火’,何来土色变黄?黄字本义究竟是啥,还得探索”可以看出,流沙河不同意许慎观点;故选D。4.本题考查提建议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小黄搜集的资料内容,然后给对汉字文化有兴趣的同学提一些研究建议,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广泛搜集一些前人的研究资料,进行辨别分析,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可以多参加一些古代文学的知识竞赛等,加深对汉字的了解。(2021广东广州)神秘属洞终现身!首张黑洞照片面世(2019广东广州)【消息发布】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7分,世界上第一幅黑洞的照片终于在中国上海天文306会议室揭开了面纱,与上海一样,全球其他5个城市(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也都在同一时间公布了这张令天文学家兴奋的照片宣布已经成功获得了超大质量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该照片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科普一下】什么是黑洞?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它一般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恒星的核心被压缩成一个体积几乎为零的数学点,在那里它有无限的密度,这个点被命名为奇点,发生这种情况时需要比光速还大的速度才能遮脱出去,因为理论上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所以无论是物质还是辐射都无法进逃,任何经过黑河边界的东西,包括光,都永迅被吞噬而无法脱了。虽然名字都叫黑,但长得可不一样,就像人有高矮胖瘦之分,黑润家族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小不点恒星级质量黑洞质量是太相的几十倍到上百倍第二类中等身材中等质量黑洞质量大约是大阳的几千倍到几万倍第三类巨无霸超大质量黑洞质量在太阳的几百万倍以上但星级质量黑润太小了,以现有的技米,直抽到它们的真客几乎不可能4月【热点一】为什么能给不发光的拍照?这些年,黑洞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想必很多人都已经对它有些了解,恒星级质量的黑涧是由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末期植心发生引力坍缩而成。中等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封黑洞形成的具体方式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是由小黑洞合并形成,也可能是由黑通过吞噬物质逐渐形成,还可能是由大量气体物质直接坍缩形成。黑洞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吞噬一切,甚至光线,如果是孤苹的累洞,我们真的是没办法采用电磁波手段进行拍摄了。但通常都有物质环绕在黑洞周围,坦成一个盘状结构,叫“吸积盘”,吸积盘内的物质i围烧黑洞高速被转,相互之间由于摩擦而发出织热的光若,释故出包括从无线电波到可见先到X射线波段的连续辐射,吸积盘处于黑洞“视界”的外部,因此发出的辐射可以逃到远处被我们探湖到。因此,我们拍摄到的不是黑洞本身,而是利用其边界上的物质发出的辐射匀勒出来的黑洞的轮靡,就像看皮影戏一样【热点二】为什么选择银河系中心和M87星系中心的黑洞作为研究对象?本次首先公布的是星系M87中心黑洞的照片,银河系中的黑洞照片还在数据处理中,据悉,在银河系内,人已支了没是机的冥们多订但为什么不选择这些相对较近的黑洞进行观,而非要合进求远选择2600北年之外的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和50万先年之外的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呢?这是因为这些恒星级黑的质量大小,直径相对也较小,因此从地球上观测,张角反而不如较远距离的超大质量黑洞大。计算表明,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视界直径约2400万公里,M87星系中心黑洞的视界直径均390亿公里,看清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劣美5微角秒的角分率,看清M星系中心的洞,则需要2概角秒的角分种率,新落在了事件视界望远镜的观测能力范围内,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视直径比M87星系中心黑润的视直径要大一些。【热点三】照片是如何拍出来的?黑洞图像是由“事件祝界望达镜(日)项日组织获将的。BHT把地球上的8台射电望远镜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少的”成”望远锐,照片拍摄于2017年4月,是由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项目在全球使用台望镜进行为期5天的观测结果,照片展示了一个中心为黑秋结构,其黑色部分是黑河投下的“阴影”,明亮部分是烧黑洞高转的媛积盘,望远镜接收到的光是5500万年前发出的。天文望远镜获取的数据量非常大,一晚上就能收集到2PB(约2000B).如此庞大的数据难以用同络传输,必须装到硬盘里,空运到MI.约半吨重的硬盘在2017年6月义给了凯一布曼博士和她的机器算法团队,他们不仅需要垫合数据,还需要过滤像大气温度等因素产生的嗓声,并且要精确问步各地望远镜捕获的信号,布曼领导了一系列精心测试,旨在确保ET获得的黑洞照片不是某种技水故障或侥幸的结果,在某一个测试阶段,需要把合作组织拼分成4个独立的分析团队各自独立分析数,直到他们绝对确信各自的分析结果,原本预计一年洗好的照片,花了两年时间才让世界看到。关于世界首张黑润照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这张照片是首次获得的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润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今年4月在全球6个城市同时公开对外发布。这张照片拍摄的对象是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它距离地球550万光年,质量是太阳的65亿倍。这张照片的拍摄工具是位于全球各地的8台射电望远镜,它们被组合起来形成了一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D.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2017年4月,天文望远镜拍摄获取的数据量非常庞大,科学家们过了两年时间才对外公布照片。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就会形成黑洞,黑洞家族有多种类型,本次拍摄的属于其中的“巨无霸”。B.有很多恒星级质量黑洞距离地球相对较近,但是它们的质量太小,直径相对也较小从地球上观测,张角比较远距离的超大质量黑洞大。C.科学家们对银河系中心黑洞也进行了观测,这个黑洞距地球26000光年,视界直径约2400万公里,目前它的照片还在数据处理中。D.布曼搏士将合作组织拆分成4个独立的分析团队,各自独立分析数据,这样确保了黑洞照片不是某种技术故障或绕幸的结果。15.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次黑洞照片拍摄活动参与人员多,调动的科研设备范围广,照片从拍摄到公布经历的时间长。B.黑洞本体是无法直接被拍摄的,但吸积盘与黑洞发生摩擦会产生辐射,这个辐射可以被探测到。C.人类对子黑洞的认识,目前还是报有限,比如对一些黑洞的形成原因,科学界就有不同的猜测。D.“事件视界望远镜(且HI)"尽管具有强大的观测能力,但根难拍到那些恒星级质量黑洞的照片。16.请根据文本内容,给“超大质量黑润“下定义”。(4分)17.为了能拍到黑洞并保证照片的可信度,科学家们采用了哪些方法?请分点概括,(5分)【参考答案】13.BCB答:超大质量黑洞是质量在太阳的几百万倍以上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答:①选择较远的落在望远镜观测范围内的黑洞②组合8台射电望远镜,形成“虚拟”望远镜③布曼博士团队精心测试,拆分团队,排除干扰.(2019广东广州)关于“全民阅读”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18广东广州)[权威发布]“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报告数据还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年份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2016年55.3%66.1%7.8%10.6%2017年59.7%71.0%14.3%12.8%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的时间也在增长。报告发现,虽然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总和不及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我国成年国民各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分钟/每天)年份纸质媒介数字化媒介图书报纸期刊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2016年20.213.26.657.274.413.95.52017年20.412.06.960.780.412.68.1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4.6%,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广州调查]《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94.11%,其中成年人达到95.73%,未成年人相对较低(86%),而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长达到53.41分钟。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已经相当普遍,但数据显示,部分广州市民仍然偏好纸质阅读,如就广州成年人的纸质报纸(89.2%)、杂志(78.8%)的阅读率而言,这一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资料来源:广州文明网)[各抒己见]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体,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一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人民大学新授郭英剑: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新京报》记者李大超:阅读有深浅之分,有消费型阅读和学习型阅读的差异,有实用型阅读和涵养型阅读的区分。我们有批评浅阅读、消费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的倾向。有人甚至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拒斥浅阅读,批评浅阅读纵容了思想的懒情,弱化了思维能力。实际上,任何对于国民阅读整齐划一的要求都没有考虑到阅读者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而阅读取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则难以逆转。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在上年基础上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在提升。B.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调查显示:手机阅读占比最大,电子阅读器阅读占比提升幅度最大。C.2017年成年国民各类纸质媒介的人均每天阅读时长都有所提升,但其总时长远远低于人均手机阅读时长。D.2017年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人群占比越小,年龄越小的人群占比越大。14.下列关于2017年广州市民阅读特点的概括,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广州市民的综合阅读率要高于同年全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B.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C.广州未成年人日均纸质阅读时长和日均数字阅读时长相当。D.部分广州市民在数字阅读相当普遍的今天仍偏好纸质阅读。15.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心忡忡。B.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深度、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替代纸质书阅读。C.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了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种创新。D.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阅读的深和浅应由作品内容界定。16.《新京报》记者李大超关于阅读表达了哪些观点?请分点概括。(4分)17.你对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发展趋势有怎样的预测?请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5分)【参考答案】13.【参考答案】C14.【参考答案】D15.【参考答案】D16.【参考答案】①阅读有深浅之分,而我们有批评浅阅读的倾向,甚至会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高度;②我们在进行阅读要求的划分时,忽略了阅读者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且逐渐走向两极化。17.【参考答案一】我认为纸质阅读目前并不会被数字化阅读完全替代,纸质阅读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现在学校教材、合同、公文等都不能脱离纸质阅读。其次部分人对纸质阅读的偏爱也将稳定纸质阅读在人群中的占比,纸质书更便于做笔记和保存,很多书籍也具有宝贵的收藏价值,这些都是数字化阅读所不具备的特点。【参考答案二】我认为纸质阅读运渐会被数字化阅读替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如KINDLE等电子阅读器,以及各类阅读app,数字化阅读变得越来越普遍,各个年龄层接触数字化阅读的人也在逐渐增多,数字化阅读的时间也在随之增加。而且数字化阅读的信息容量也在逐渐增大,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阅读内容。(2018广东广州)互联网安全吗?(2016广东广州)如今,人们越来越深地把自己的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我们已离不开网络,但是互联网安全吗?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互联网都瘫痪了,会发生什么情况?早期的互联网使用者丹尼·希里斯曾忧心忡忡地呼吁人们充分考虑互联网崩溃的可能性和后果,“互联网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只消一小时,一切都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赞成希里斯意见的人大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焦虑。互联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健壮”其实想把整个互联网弄瘫痪并没那么简单,互联网的“结实”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这和它本身的结构有关。互联网并不存在一个“总开关”。它的核心设施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包括解析域名的根域名服务器,连接各大洲的海底电缆,还有储存、管理和分发海量信息的超级数据中心,日常的网络服务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些重要节点来运行的。重要节点之间也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指挥运行的。比方说,全球共有13组504台根域名服务器,遍布世界各国。这些服务器又互相支持,并行运转,即使其中一台损坏,互联网也能在其他服务器的支持下继续运转下去。最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10月发生的一场黑客攻击,当时瘫痪了13组根域名服务器中的9组,但互联网并未因此彻底瘫痪。在攻击结束之后,网络迅速恢复了正常。事件结束之后,全球各地的根域名服务器迅速加强了免疫措施。和十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互联网对黑客来说更难攻破。这种通过重要节点运转的网络被称作“无尺度网络”,它的结构其实和人类大脑或人际关系的结构非常相似。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无尺度网络”中,除非将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即便大量地删除节点,网络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用物理方法能彻底摧毁互联网吗还真有可能。攻击计划的第一步是切断互联网通讯的基础海底电缆。这些电缆承担了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不过,想要阻断全球信息传输,你必须把目前正在使用的285条电缆都斩断才行。下一步,摧毁根域名服务器,如果你能跨越重重安保措施,将这些服务器摧毁的话,就等于给了互联网“致命一击”。最后,你要做的是攻击全球数据中心,首选的打击对象是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超级数据中心,它们出故障会导致所属区域大片网络瘫痪。如果你完成了以上步骤,你已经让全球99%的互联网瘫痪了。不过,鉴于互联网的超强修复能力,上述步骤最好同步完成,也就是说,不消耗规模惊人的人力物力来发动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不可能完成这个计划的。如果爆发了这样规模的全球战争,可能在互联网被彻底摧毁之前,人类文明就已经崩溃了。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消失后会怎样显然已经不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了。(选自《百科知识》2015.2,有删改)链接一:我们有各种各样应对互联网瘫痪的备用方案,一种可行的方案是改变信息传递结构,网状网络就是这样一种新技术,在这种网络中,每个设备都能利用蓝牙、电信通道等连接邻近的节点,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组成独立的局域网,也可通过其中一个节点与互联网相通,哪怕真的断网,也不必恐慌。因为人类社会本身,就已经是个足以媲美互联网的超级网络。我们通过互联网能够做的事,借助人际网络照样能够完成,只不过速度和效率要差得多了。(摘自网络,有删改)链接二:互联网上的内容会一直存在吗?互联网现有的机制,就是用新信息冲刷旧信息,将“新”的价值放大,“老”的价值弱化。互联网还没有建立“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的系统,美国的学者悲观地认为,互联网上的“历史资料”会随着网站的关闭和内容的删除而消失,它们称之为“21世纪的数字黑洞”。很多现在看来平常但却具有历史价值的片段,将会随着互联网的变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为此,英国数个图书馆联手开展一项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互联网上的内容保存下来。杂志、图书、文学、新闻、评论、学术论文等内容,都会被收集存底,以便供历史研究使用。(摘自网络,有删改)链接三:“绵羊墙”是西方各种黑客大会或安全大会上经常出现的趣味活动。在体验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