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肌】骨关节、肌肉系统影像学诊断课件_第1页
【骨肌】骨关节、肌肉系统影像学诊断课件_第2页
【骨肌】骨关节、肌肉系统影像学诊断课件_第3页
【骨肌】骨关节、肌肉系统影像学诊断课件_第4页
【骨肌】骨关节、肌肉系统影像学诊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骨關節、肌肉系統影像學診斷一、骨骼、關節、肌肉系統的影像學特點骨骼系統的特點:多、密度高、參與代謝多:數目多骨骼形態各異、

206塊變異多子骨、附骨多疾病多先天、感染、腫瘤、代謝、內分泌及遺傳等,腫瘤發生源多密度高:骨質X線、CT高密度,MR無信號參與代謝:骨骼全身鈣磷儲庫、骨髓造血一、骨骼、關節、肌肉系統的影像學特點關節、肌肉的特點:軟組織密度:X線、CT不易分辨,MR最佳結構複雜:如關節組成及附屬結構多二、骨關節肌肉系統影像學檢查X線平片、CT、MR、DSA、US、ECT或PET(一)X線平片(X-rayplanefilm)骨骼系統常規、基本的檢查方法,注意幾點:1.攝片應有正側位片或相應的斜位片、特殊位置片2.盡可能包括一個或兩個關節(前臂與小腿)3.必要時加照對側,變異多之故.(二)特殊X線檢查1、斷層:在結構複雜、重疊部位應用,現已少用

2、關節造影:MR應用後已較少使用,但在特殊情況下CT、MR關節造影有重要作用

ArthroCTMRIFFET2wArthroMRI

關節內病變:內側半月板撕裂3、椎管造影:CT、MR的應用現已少用,但CTM,尚有一定作用

4、血管造影:觀察腫瘤血供,血管病變及介入治療(三)CT(computedtomography)

CT具有密度解析度高,斷層面不重疊,螺旋CT多平面成像及三維立體等技術,在骨骼、關節及肌肉系統中廣泛應用,應用中注意幾點:

1、掃描方式、方法:CT值、窗寬、窗位的應用

2、適當應用增強掃描,特別是動態,灌注增強對腫瘤、炎症的病變有鑒別意義

3、多平面、三維等技術的應用,有假像,應與軸位原始片結合(現多層螺旋已解決這個問題)

(四)MR(magneticresonance)

多序列多平面成像及其對關節、軟組織高的解析度,使其在本系統中廣泛應用,且前景廣闊,注意幾點:

1.多序列、多平面顯示病變的特點及性質。軟骨、骨髓、肌肉病變的顯示

2.MR的信號強度是相對的,應用時,特別是在增強掃描時注意對比或應用減影的方法確定信號強度

3.注意與平片及CT對照(骨化與鈣化不如X線及

CT)

4.注意新技術的應用

(五)US(超聲成像ultrasond)

對關節、軟組織及早期骨膜病變有一定作用

特別是對小兒髖關節先天性髖脫位等有特殊作用,但其解析度低及其物理特性,與操作人技術有關等因素使之對骨關節肌肉系統的應用有較大限度。

(六)同位素(ECT、PET)

靈敏度高,但解析度低,有一定的假陽假陰性

在骨關節系統主要應用於腫瘤的骨轉移,某些病變的鑒別。

(七)影像學檢查應用原則及診斷

目前主要為常規X線平片、如骨折、關節脫位、腫瘤、炎症等的診斷,以及是其他檢查的基礎.其次:平片+CT腫瘤、骨折等

平片+MR腫瘤、炎症、關節或肌肉病變

平片+US小兒髖關節脫位,腫瘤的囊實性鑒別、早期骨髓炎,穿刺

同位素+平片+CT或MR轉移瘤的發現等骨骼據其形態分為長管狀骨、短管狀骨、扁骨及不規則骨四類

1.長管狀骨:長管狀骨:兩端粗,向中間逐漸變細,四肢長骨

2.短骨狀骨:短骨狀骨:形態如長管狀骨,手足

3.扁骨:扁平狀,顱骨,胸骨、髂骨等

4.不規則骨:形態不規則,椎骨、顱底骨等

三、骨骼影像學解剖(二)骨的結構與發育

骨結構:密質骨松質骨骨膜骨髓

密質骨:骨的外層、X線、CT均勻緻密,

MR無信號,T1、T2WI均為低信號

松質骨:由多數骨小梁組成,中間有骨髓

X線、CT:呈網狀小梁

MR:T1、T2WI骨髓高信號中網狀低信號

骨膜:被覆骨外層的外膜及覆蓋於小梁、髓腔內面,正常不可見

骨髓:分紅骨髓與黃骨髓,X線不顯示、

CT不易區分,MR依其年齡不同

(三)長管狀骨(長骨)成人長骨兩端為骨端、中間為骨幹,其中央為骨髓腔小兒長骨,由軟骨雛型經骨化形成

骨幹(diaphysis)

幹骺端(metaphysis)

骨骺(epiphysis)

骺板(epiphysealplate)X線-骺線(epiphysealline)骨齡發育與年齡相關

(四)扁骨與不規則形骨Flatboneandirregularbone扁骨:顱骨:內外板,中間為板障

不規則形骨:脊柱:椎體C7T12、L5、S5CO3-4

附件:椎體、椎弓根椎弓板上、下關節突棘突四、骨骼系統基本病變

(一)骨質疏鬆:(osteoporosis)一定單位體積內正常鈣化骨組織減少X線:密度減低,骨小梁變細、減少但清楚,皮層變薄分層。椎體小梁粗疏,雙凹變形,呈脊柱狀,易骨折,椎體壓縮變形呈楔狀CT:常見於椎體、小梁粗疏呈粗網狀,皮層變薄MR:無信號的皮層變薄及松質骨小梁粗疏或變細(高分辨MR)原因:老年、營養不良、內分泌、代謝、廢用、腫瘤、炎症等骨質疏鬆:(osteoporosis)骨質疏鬆:(osteoporosis)

(二)骨質軟化(osteomalacia)

一定單位體積內骨組織有機成分正常,骨礦物質完全減少X線、CT:密度低,小梁皮層變薄模糊

骨骼變形、O形腿、X形腿,三角骨盆

假骨折線,對稱好發恥、坐、肱、股骨MR:骨骼變形,骨軟骨板增寬及改變原因:營養不良,代謝(維生素D缺乏)先天性,腎病等

(二)骨質軟化(osteomalacia)(三)骨質破壞(destructionofbone)

局部骨組織為病理組織代替X線、CT:局部密度減低,X線局部骨質減少25%以上

CT較X線敏感MR:局部信號增高,無信號的皮層、小梁消失為高信號病理組織代替

在T1WI或T2WI抑脂序列顯示原因:炎症、腫瘤等

骨質破壞形態與其性質

不同原因骨質破壞骨無特徵,但骨質破壞形態有一定特點對其性質判定有一定的作用

1、地圖狀:a.有硬化邊,良性、慢性

b.無硬化邊但清楚,大多良性,慢性,少數惡性

c.邊界模糊:惡性

2、溶骨性及蟲蝕狀:惡性,蟲蝕狀骨巨細胞瘤例外

3、囊狀:破壞與增生(骨膜增生)平衡,良惡均有,良性居多邊界指正常骨與病變交界,有硬化邊,清楚大多為良性,模糊為惡性。由清楚變為不清大多表示惡變。(四)骨質增生硬化(hyperostosisosteosclerosis)

一定單位體積內骨質增多

1、反應性骨質增生:機體對病變的反應

2、腫瘤骨:腫瘤細胞分泌骨基質成骨,成骨類腫瘤X線、CT:局部密度增高:

反應性:在病變周圍

腫瘤骨:在病變中或軟組織腫瘤塊中,可呈象牙質樣、針狀、放射狀、斑塊狀等,無正常骨小梁MR:為T1WI、T2WI低信號,特別是T2WI高信號病變內低信號原因:反應性:炎症、腫瘤、外傷,代謝、內分泌(全身性)

腫瘤:成骨類腫瘤

(五)骨膜增生(periostealproliferation)

骨膜反應(periostealreaction)骨膜內層成骨細胞活動增加引起的骨質增生X線、CT:正常骨膜不可見

早期:皮層外層狀、蔥皮狀、針狀密度增高影與正常骨皮質間有一細線狀透明帶

晚期:與皮層融合,皮層增厚,或繼續破壞-骨膜三角MR:無信號皮層外或破壞骨皮質外,T2WI高信號病變下細線或各種形態低信號。骨膜反應形態各異,無特異性可分為:

均勻,密實,連續――慢性,良性病變

中斷,不均勻――惡性,急性病變原因:腫瘤、炎症、外傷、出血等(六)骨內與軟骨內鈣化軟骨類腫瘤,腫瘤軟骨鈣化骨梗死,髓內鈣化X線、CT:軟骨內鈣化點狀斑點、斑塊、半環、環形半環、環形為軟骨內鈣化特點

髓內鈣化:骨髓腔內,斑點、斑塊狀多見

原因:軟骨內鈣化:軟骨類腫瘤,軟骨退行性變髓內鈣化:局限性骨壞死

(七)骨壞死(necrosisofbone)

局部骨新陳代謝停止,壞死骨稱之為死骨X線、CT、局限性骨質密度增高

1、絕對增高――增生修復

2、相對增高――周圍病變或骨質吸收、疏鬆MR:據時期不骨而異,總的來說

T1WI,低信號

T2WI,抑脂高信號與低信號混雜,與正常骨交界雙線征原因:骨髓炎,骨折,缺血壞死等

(八)礦物質堆積局部或全身礦物質沉積,包括鉛、磷、氟、鉍等(九)骨骼變形全身或局部病變造成骨骼形態改變(十)軟組織改變

腫塊、水腫、骨化、鈣化、氣體及異物存留肌肉、肌腱、韌帶、創傷、斷裂等(十一)骨髓改變X線不可見,CT不易分辨,MR顯示清楚:包括骨髓水腫、轉移,腫瘤浸潤等五、關節基本病變關節影像學檢查:X線是首選基本方法,其次為MR、CT、US正常關節、

X線平片:關節軟骨,關節囊等為軟組織密度,結構不可顯示。兩骨端之間為關節間隙,不是關節腔。其內包括關節軟骨及附屬組織、小兒還包括骺軟骨。

CT:斷層面及多平面成像,但仍不易顯示

MR:清楚顯示關節軟骨,附屬結構基本病變:

1、關節腫脹:CT、MR分辨積液與增生、肉芽腫、腫瘤2、關節破壞:結構破壞,間隙增寬-狹窄-消失3、關節退行性變:關節軟骨變性、壞死、缺損、脫落及軟骨下骨質改變。X線--間接徵象,CT--不易見,MR—顯示4、關節強直:纖維性與骨性

a、纖維性:關節間隙尚存在

b、骨性:骨小梁穿過關節間隙5、關節脫位:組成關節骨骼脫離、錯位。脫位可分為完全脫位與半脫位骨關節、肌肉系統疾病診斷

一、骨關節、肌肉創傷(一)骨折(fracture)骨或軟骨的結構發生斷裂,連續性中斷。X線平片為主要檢查方法:

1、骨折線:透亮線與緻密線

2、骨折類型:不完全性與完全性各種形態骨折—橫行、粉碎、

T形、斜形、嵌插、螺旋等

3、對線對位:對線:成角、旋轉

對位:上下左右前後移位

4、骨折癒合:影像復查--骨痂、塑形、不癒合

5、骨折併發症:

A)骨折癒合不良與不癒合

B)畸形癒合,影響功能

C)感染

D)骨缺血壞死,常見於股骨頸骨折

E)關節強直,累及關節面的骨折

F)創傷性關節炎,關節軟骨損傷後退行性變

G)骨化性肌炎

H)骨髓水腫出血(MR顯示)6、兒童骨折

1)骨骺分離

X線不能顯示僅見:骺線改變,增寬,變窄骺與幹骺端對位異常骺與幹骺端骨折撕脫

CT、MR顯示骺軟骨骨折線

2)青枝骨折不見骨折線而見骨皮質皺折,凹陷或隆突骨骺分離7、常見部位骨折

1)colles骨折:橈骨遠端2-3cm橫行或粉碎性骨折,骨折遠端向背側或橈側移位,向掌側成角

2)股骨頸骨折:老年人常見,注意頭下骨折發生缺血壞死

3)前臂與骨盆骨折,注意多處骨折

4)脊柱骨折:X線—穩定與不穩定性骨折椎體壓縮1/2、椎弓骨折

CT--椎體粉碎、附件及椎管

MR--椎管與脊髓損傷

5)軟骨骨折:MR才可顯示

colles骨折前臂與骨盆骨折骨盆骨折脊柱骨折(二)關節創傷

(1)、關節脫位(dislocation)

肩關節

肘關節

髖關節(2)、關節軟骨、附屬組織損傷

a)韌帶挫傷與撕裂

b)半月板損傷與撕裂(三)椎間盤突出

原因:急性損傷與反復慢性損傷。頸腰段多見正常椎間盤---纖維環、髓核、軟骨板

X線平片--間接徵象順列及屈度改變

椎間隙狹窄(均勻或不對稱)

椎體邊緣骨退行性改變—終板硬化、骨贅

CT--顯示椎間盤膨出、突出

椎管內軟組織影,硬膜外脂肪線受壓、變形、消失側隱窩狹窄,神經根受壓、移位。

MR--顯示椎間盤變性、膨出、突出

T2WI信號改變及椎間盤突出形態,硬膜囊神經根受壓情況及脊髓改變(骨髓變性)。二、骨與軟組織感染

(一)化膿性骨髓炎

(pyogenicosteomyelitis)

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徑:血行、直接、開放分急性與慢性骨髓炎

1、急性骨髓炎

臨床:局部紅腫熱痛,發熱中毒及白血球升高

影像學特點:

好發長骨幹骺端:向骨幹蔓延X線、CT

軟組織水腫---皮下網狀,間隙模糊

骨膜反應---早期層狀---骨包殼

骨破壞---幹骺端---骨幹---死骨

骨質增生---破壞區周圍的反應性增生MR

軟組織及骨髓水腫長T1、T2信號

膿腫:膿腫腔,長T1T2信號及強化的壁鑒別:骨結核:慢性,骨破壞邊界清楚骨肉瘤:腫瘤骨(二)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急性期過後不愈後,仍有瘺管經久不愈,轉為慢性。主要原因是死骨及膿腔存在。X線、CT

病變骨有明顯的骨質修復,骨質增生,髓腔狹窄閉塞慢性骨膜增生反應,層狀、花邊狀、皮層增厚變形,骨質破壞及死骨存在。MR發現膿腔存在,腔內長T1、T2信號伴有強化壁,軟組織內水腫瘺道T2WI高信號。Brodie膿腫:幹骺端邊緣清楚類圓形,移行硬化邊較厚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以破壞為主伴有增生,慢性以增生硬化為主伴有破壞

脛骨慢性骨髓炎冠狀位T1冠狀位T2磁共振的優勢及適應症(三)軟組織感染及膿腫形成

局部紅腫熱痛,白血球增高CT:充血水腫:皮下網狀,間隙模糊,密度減低膿腫:腫塊形成,中間低密,不強化而環壁強化。MR:充血水腫:長T1、T2信號呈羽毛狀或片狀,邊界不清,可有輕度強化膿腫:平掃膿腔長T1、T2信號,亦可短T1長

T2信號,增強壁環形強化,壁光滑均勻,周圍水腫。US:膿腫,可見厚壁液性暗區。

(四)骨結核(tuberculosisofbone):慢性骨破壞與骨質疏鬆為主,繼發於肺結核X線、CT

1、長骨、骺與幹骺端結核

A、幹骺端邊界清破壞累及骺及關節

B、破壞區可有泥沙樣死骨

C、骨質疏鬆

D、局部無骨質增生,骨膜反應少或輕

2、短狀骨骨結核:骨“氣鼓“短狀骨骨結核:骨“氣鼓“3、脊柱結核(tuberculosisofspine)

X線、分中央型、邊緣型、附件型等,邊緣型常見

1、椎體破壞:椎體破壞塌陷、變形

2、椎間盤病變:狹窄、消失、融合

3、椎旁膿腫:頸、胸、腰段不同,膿腫內或壁可有鈣化頸椎椎前膿腫胸椎椎旁膿腫腰椎腰大肌膿腫CT

顯示骨質破壞及椎旁膿腫優於平片、增強可鑒別膿腫MR

破壞區長T1、T2信號,T2WI抑脂顯示較佳水腫椎體、軟組織水腫,長T1、T2信號膿腫長T1、T2信號,環壁強化腔

脊柱結核脊柱結核三、骨與軟組織腫瘤及腫瘤樣病變骨腫瘤少見占1%影像學診斷重要性:確定腫瘤的部位、範圍、大小、數目、鄰近結構與關係及有無轉移等,良、惡性,某些腫瘤的組織來源預後:復查:追蹤有無復發骨腫瘤正確診斷應是臨床、影像、病理三結合

臨床:

發病率:良性---骨軟骨瘤,女性---骨巨細胞瘤(1/2)惡性---轉移瘤原發---骨肉瘤

年齡:有規律性嬰兒---轉移瘤(神經細胞瘤)兒童少年---尤文氏肉瘤青少年---骨肉瘤中老年---轉移瘤骨髓瘤骨巨細胞20-40歲多見

症狀與體征:良性多無症狀,惡性疼痛

實驗室:成骨腫瘤鹼性磷酸酶升高

轉移瘤、骨髓瘤貧血,血鈣升高

影像:發病部位:大多數骨腫瘤有一定的好發部位

骨軟骨瘤、骨巨細胞瘤、骨肉瘤、轉移瘤

病變數目:原發―單發,轉移—多發

骨質破壞:注意正常骨與病變交界,如前述

骨質破壞區內的腫瘤基質:腫瘤骨化――腫瘤骨腫瘤鈣化――軟骨類腫瘤磨玻璃樣改變――纖維成骨,纖維性腫瘤液體――囊腫、液化

腫瘤骨化―腫瘤骨,腫瘤鈣化―軟骨類腫瘤,磨玻璃樣改變―纖維成骨、纖維性腫瘤,液體――囊腫、液化

骨膜增生:良惡性鑒別有一定意義

均勻,密實,連續――良性,慢性病變

中斷,不均勻――惡性,急性病變

周圍軟組織:腫塊、水腫腫塊:多見於惡性、少數良性水腫:多見於惡性、少數良性腫瘤如骨樣骨瘤亦可有骨髓內水腫、轉移

病理:骨腫瘤來源組織複雜,相互不符合時應注意結合,如骨肉瘤的診斷,可誤為軟骨肉瘤,影像學中有準確的骨化,應重新取材。(一)良性骨腫瘤

1、骨巨細胞瘤(giantcelltumorofbone)常見於20-40歲多見,好發於四肢長骨骨端,以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及橈骨下端,最為常見,亦稱常見部位骨巨細胞瘤,其他為少見部位,全身任何骨均可發生(除聽小骨)影像學表現:X線、CT:典型

A:長骨骨端扁心膨脹性病變,常累及關節面

B:邊界清,無骨膜、骨質增生,合併骨折可有

C:分房,X線可見為皂泡狀,CT實為骨脊,

D:偶可見軟組織腫塊---可能惡變

CT:病變區內常見囊變、出血、壞死而密度不均,亦可見液-液平面。增強後實質部位不均勻強化,囊變,液化,壞死部分不強化MR:

T1WI中等或低信號,T2WI高信號,不均勻,伴出血T1T2WI高信號,出血後含鐵血黃素沉著T1WI、T2WI均低信號,實質部分有不均勻強化骨巨細胞瘤多數為良性,少數為生長活躍或惡性,生長快,軟組織腫塊及疼痛加劇提示。骨巨細胞瘤(giantcelltumorofbone)骨巨細胞瘤(giantcelltumorofbone)骨巨細胞瘤

(giantcelltumorofbone)2、骨囊腫(bonecyst)

為腫瘤樣病變,原因不明。常見於青少年,好發於長骨幹骺端,可向骨幹方向移行。X線、CT:邊緣清,類圓形透明區,長軸與骨幹一致,中間密度低,CT為水樣密度,可有硬化邊。少數多房,為骨脊,可輕度膨脹,無骨膜增生。易發生骨折為薄冰樣骨折。骨折片內插,此時可伴有骨膜增生。CT:中央為水樣密度,伴出血可增高。MR:病變區長T1T2信號,無強化

骨囊腫(bonecyst)骨囊腫(bonecyst)骨囊腫(bonecyst)(二)原發惡性骨腫瘤

骨肉瘤(osterosarcoma)

骨肉瘤起源於骨間葉組織成骨組織,多見於11-20歲青少年,長骨幹骺端最為好發,可轉移至遠處。影像學表現:

X線平片據腫瘤的骨質破壞與腫瘤的多少分成成骨型、溶骨型及混合型。確認骨腫瘤骨的存在,是診斷骨肉瘤的依據,CT與MR亦是如此。

X線平片骨肉瘤的主要X線徵象:

腫瘤破壞骨質:髓髓腔內、松質骨,皮層破壞骨膜增生:中斷不均勻,骨膜,常見骨膜三角軟組織腫塊:邊界不清,模糊腫塊腫瘤骨:腫瘤破壞區內,軟組織內密增高影呈針狀、片狀、棉絮狀,象牙質樣,無正常小梁。

成骨型:以瘤骨形成為主,局部密度明顯高,伴骨皮質破壞,軟組織腫塊,骨膜增生。溶骨型:以骨質破壞為主,易病理骨折,很少或無腫瘤骨,軟組織腫塊,骨膜增生明顯。混合型:成骨與溶骨程度大致相同。CT:

*發現骨破壞及腫瘤骨較平片敏感

*腫瘤累及軟組織及骨髓

*動態增強鑒別腫瘤良、惡性及確定範圍

MR:

*骨質破壞:為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

*骨膜反應:瘤骨,瘤軟骨鈣化為T2WI低信號

*腫瘤:骨內及軟組織腫塊,長T1、T2信號,不均勻強化,

*骨髓水腫及骨髓內跳躍性轉移:T1WI低信號、

T2WI抑脂高信號,轉移病灶強化。

*累及骺軟骨:

*腫瘤鄰近血管、肌肉、神經受累骨肉瘤(osterosarcoma)骨肉瘤(osterosarcoma)骨肉瘤(osterosarcoma)骨肉瘤(osterosarcoma)骨肉瘤(osterosarcoma)骨肉瘤(osterosarcoma)(三)轉移骨腫瘤

(metastatictumorofbone)常見於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前列腺癌、腎癌、鼻咽癌及肉瘤等,好發於含紅骨髓多的骨,如脊柱、肋骨、股骨上段,次為髂、顱骨、肱骨。膝、肘關節以下少見。

影像學檢查:應對每一腫瘤患者應進行ECT掃描,可疑者進一步X線平片及MR檢查。ECT或PET最敏感,但MR亦可發現其未能發現病灶。原因是99鍀與骨代謝有關,如果病灶僅在骨髓尚未累及骨皮質,則ECT難以發現。臨床主要症狀進行性加重的疼痛,亦有部分病例以骨轉移瘤為首發症狀。

影像學表現:骨轉移瘤大多為多發。X線平片把骨轉移瘤分為溶骨型、成骨型與混合型,以溶骨型常見。溶骨型:*廣泛或局限性骨質破壞,邊界多模糊。呈溶骨狀、蟲蝕狀、或地圖狀。*無或少骨膜增生,可有軟組織腫塊及合併病理骨折*發生在脊柱,常累及椎體後部及椎弓、附件、椎間隙保持多完整,可有較局限椎旁腫塊(與結核比)成骨型:*病變區密度增高,斑片狀,結節狀或均勻一致,無正常小梁,邊界不清。*骨形態完整,椎體、椎間隙不變,最常見於前列腺癌、次為乳腺癌,肺癌及鼻咽癌等。

混合型:兼有溶骨型和成骨型改變。CT

:*發現骨破壞,特別是平片難以發現小的破壞灶,發生脊柱椎體後1/2多見。*軟組織改變,破壞區旁軟組織腫脹、腫塊*骨內及軟組織腫塊,增強掃描強化*成骨型為邊緣模糊,片狀、斑點、團塊密度灶,無正常小梁,無骨膜反應及軟組織腫塊,混合型破壞與增生共存。

MR

:發現病灶更為敏感*病灶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抑脂序列明顯*增強後病灶強化*鄰近骨髓水腫及強化的軟組織腫塊。溶骨型骨轉移瘤成骨型轉移瘤混合型轉移瘤四、全身性疾病的骨骼改變

骨的一生中均在新陳代謝骨的代謝:生長、吸收及礦物質沉積骨的代謝性疾病影像學表現主要是三個:骨質疏鬆骨質軟化骨質硬化影像學診斷應結合臨床、生化,後者更為重要。佝僂病(rickets)嬰幼兒維生素D缺乏,引起骨軟化及骨化異常影像學表現:長骨幹骺端表現典型,攝雙腕正位片X線平片

活動期骺線增寬、先期鈣化帶模糊,不規則、消失幹骺端增寬、杯口狀、毛刷狀,肋骨呈串珠肋全身骨軟化,骨密度低,小梁細、模糊骨骼變形、O形及X形腿癒合期先期鈣化帶重新出現,逐漸恢復,遺生長障礙線正常塑形,但O形及X形腿可長期存在關節感染

(二)關節結核(tuberculosisofjoint)骨型:繼發於骨骺、幹骺端結核滑膜型:血行,髖、膝大關節常見,次為肘、腕、踝關節影像學表現:

1、

關節腫脹,積液,滑膜增生

2、

骨質疏鬆

3、

關節面骨質浸蝕,非持重面

4、

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間隙變窄、消失、融合

5、

關節脫位,肌肉萎縮

CT:發現關節積液,增厚的滑膜(增強掃描)及骨性關節的侵蝕MR:*滑膜增厚: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明顯強化*關節積液:長T1、T2信號*關節軟骨侵蝕、破壞、脫落:抑脂T1WI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