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若虚

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知人论世张若虚(约660-约720),初盛唐之交诗人,扬州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他的诗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作者简介“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刑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这首诗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千百年来,使无数读者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千古名篇,“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

王闿运)关于诗题“孤篇盖全唐”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属宫体诗。

宫体诗,指南朝齐梁与隋唐时期以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为中心的宫廷艳情诗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陈后主《玉树后庭花》关于诗题在王闿运的这篇评论当中,他也提到了张若虚,原话是这样说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他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用的是《西洲》格调,也就是南朝的乐府诗《西洲曲》。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春江花月夜》用的就是这种乐府民歌的调子。不过,原词已经没了,只剩下这个旧题目,所以隋炀帝写的《春江花月夜》是个短篇,张若虚的这个是个长篇,形式就不同了。王闿运说了关键的一句话,引出了后来孤篇盖全唐的说法,他说张若虚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后来的孤篇盖全唐,很可能就是从他这句话中引出来了。其实这个是有误解的,我们从前面的评论可以看出,他只是说明一下各个诗人风格的来源,并没有搞什么作品排名。孤篇横绝也不能解释为孤篇盖全唐。横绝这个词的意思是横空凌度的意思。他是说,这首诗突然展示在世人面前,张若虚就靠这么一篇作品,就可以被认定为大家,他是这个意思。后来的李贺,李商隐都吸收了它的鲜润风格。后来宋词元诗进一步发扬这种风格的特点,宋词的婉约派就这样的。他们的形式可以多变,风格可以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从宫体诗而来的,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是宫体诗中的重量级作品。宫体之巨澜也。这个就是王闿运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评价,肯定了这首诗的质量。又说李贺、李商隐、宋词、元诗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是宫体诗的巨大成就。王闿运先生是1916年去世了,在他之前,这首诗都没有太多人重视,其实他本人也没有太重视。但是后来又有一个人评价过这首诗,所以才有人把王闿运的那句话,转化成了孤篇盖全唐。说起来这个应该是距离现在非常近的事情,搞不好就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这之前确实是没有这种说法,后来起了关键作用的这个人事是闻一多先,他写了一篇文章《宫体诗的自赎》,他列举了很多没筋骨没心肝的艳情流的宫体诗,他说在梁简文帝之后,陈子昂没出生之前,也就是陈朝到唐初的这段时间里,这段时间里没有第一流的诗人。闻一多长篇写了宫体诗发生质变的过程,就是从奢靡低级情趣向高级文艺型的转变,这期间他提到了卢照邻,骆宾王,这个是转变的开始,之后他特意提到了张若虚,当然因为张若虚的生平史料确实不详,闻一多先生这方面也说不出啥来,但是他重点说了作品《春江花月夜》。他认为这首诗有大谈的必要,他说在这首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它超过了一切的宫体诗有多少路程的距离,读者们自己也知道。注意哦,闻一多先生特意加了定语,它超越了一切的宫体诗。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

这首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奇妙的艺术境界,写得景物清丽,意境深远,韵律和谐婉转,语言优美流畅,极富音乐之美,细致、形象而有层次地描绘相思离别之苦,初步洗脱了六朝宫体诗的浓脂腻粉。

关于诗题“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闻一多先生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样的句子具有宇宙意识,而且还进行了横向评比,说相比之下,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说的,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寒山子在诗中说的: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他们这些诗的格局都太小。闻一多先生最后写了一段评语,说春江花月夜,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他又说,梁陈隋唐四代遗留的黑暗罪孽,《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就足以洗净了,向前替宫体诗赎了百年的罪,向后和另一座顶峰陈子昂会合,奠定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闻一多先生虽然没有直接说孤篇盖全唐,但是闻一多先生说,在这首诗面前,刘希夷只是个过程,卢照邻和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加上他说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有了他这样的名人认证,后来提孤篇盖全唐这样的说法,那就更加有底气了。再翻出王闿运先生之前说的孤篇横绝,于是形成了孤篇盖全唐的说法。实际上,闻一多自始至终都是在说宫体诗。他说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其实是有范围限制的,宫体诗中的宫体诗,宫体诗顶峰上的顶峰,这就没问题了。孤篇盖全唐,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李白也盖不住,我们翻一翻《李太白全集》,我们就会发现,张若虚连李白也盖不住,那就更不要说盖全唐了。非要盖全唐的话,估计只有乾隆皇帝在数量上能拼一把。全唐诗两千两百个诗人,一共四万八千首诗,乾隆先生一个人写四万五千首,稍微差点,但人家张若虚先生当年也没有这种想法,说自己要孤篇盖全唐,人家就是单纯的写了一首好诗出来。我们对于某些说法能溯其本来面目的,尽量还是要冷静思考一下,虽然盖不住全唐,但是这首诗确实是好诗,尤其是在我们今天读起来仍然感觉特别的好,证明它经过了历史的检验,也就是它具备了跨时代传递的特点。我们看大文豪韩愈写的某些诗,在今天真的要在故纸堆里吃灰了。当然我们对事不对人,韩愈的《师说》这样的文章,永远都是经典,是能够跨世代来传递的,但是他的某些诗真的不能。这个就是孤篇盖全唐这个事儿的大概情况,就是一种夸大的说法而已,我们还是关注诗的本身。这就是《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问题的说明。二、整体感悟任务1:标注生字词读音与诗歌的韵脚,总结韵律特点。朗读指导: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ingianeniouaieniau

七言古体,全诗四句一韵,一共九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音调变化丰富自由,受格律限制小。

思考1:诗题为“春江花月夜”,核心意象是哪个?

思考2:这首诗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

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思考3:按照线索,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月共潮生——孤月轮空——楼月徘徊——落月西斜

初读思考讨论:随着月色的变化起落,诗歌所描写的内容有没有发生变化?月共潮生——春江月夜(景)孤月轮空——人生思考(理)楼月徘徊——思妇相思(情)落月西斜——游子离愁(情)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三、深入研读月下之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波光闪动的光彩。翻译:

春天的江潮与海潮连在一起,壮阔无边,明月伴着潮水而升;闪闪的月光,随着波浪一泄千里,春江处处都有月光的照射。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实乃一幅气势宏伟、景象壮丽的春江月夜图。说这是一首独立的七言诗,也是可以的,不管是写景还是表意,都是很完整的,这个也是乐府诗灵活的一种特点,开头就直接点题,出现了两处春江,两处大海,两处明月,它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制,是相对自然的流水式的表达方式。春天的江水高涨,与大海相接,江水与海水发生碰撞而形成富有动感的画面,而且潮水相互碰撞是有声音的。春江潮水连海平,这是将江海两种景物进行了拼接,汹涌的潮水混合在一起,江海融为了一体,就是在翻腾激荡的潮水汇成的海面之上,一轮明月渐渐现出轮廓,在永不停息的海浪声中缓缓升起。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从无到有的实景描写,我们就会想起张九龄在望月怀远的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这里的海上明月共潮生,都使用了一个出生的生,而不是升起的升,侧重于从无到有的渐渐发生的这种状态。江海河流,海天相接,在声势浩大的潮水之上,月亮渐渐拂去云雾的面纱,皎白的光芒进入人的视线之内,使人心旷神怡,所有人都看到这幅美丽的画面。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艳艳,就是指水面波光粼粼的这个样子,在这里更是对水面折射月光进行特写,这个词是专门描写水面荡漾的。唐代的卢纶在诗中说:梢梢寒叶坠,艳艳月波流。都是具有一种流动的美感。艳艳随波千万里,更是将镜头推到了海面之上,这是无边无际的范围,放眼看去,都是水波荡漾,大海漫无边际,月光更是无所不在。何处春江无月明,又将镜头拉回到春江这个景物的主体,毕竟这首诗叫春江花月夜。月光笼罩在整个海面上,而海面与江水相接,月光伴着粼粼的波光,回溯到春天浩荡的江水之上。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就是诗人站在奔流的春江之畔,望着浩荡的江水与大海汇合,明月从海面上缓缓升起,渐渐露出皎白的真容。江海相接,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的水面,折射着无所不在的月光。每个在江边的人都能欣赏到这幅江月风光,就像佛家有一句著名的偈语: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这是从整体的感官来描写的,接着就收回来描写细节上的景物:月下之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①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②霰:雪珠。③流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④汀:水中的空地。翻译:

弯曲宛转的江流绕过芳香的草甸,明月照在花林上有如一层雪霰。空中不觉得“霜”飞,但汀洲上却盖着一层“浓霜”(月光),以致看不见白沙。这一段押的是仄韵,写的是江边的景物。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是从前边说的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大视角,沿着江水拉回到江岸边的细节。甸,就是指郊外的原野,也是古人诗词中的常用字。南朝的谢眺在诗中也说过: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张若虚,这首诗里的江流婉转绕芳甸,就是说江水曲曲折折地流动,兜抱着芳草茂盛的原野,这是江河流动之美,是大自然的美。而天上的明月,把光芒洒在岸边的花林之上,则呈现出另外的景象,月照花林皆似霰。他这里的花林是指有花朵开放的树林,是木本的植物。月光洒在花林之上,由于树林的枝叶花朵之间有空隙,产生了层次上的明暗关系,月光从这些空隙透出,又发生折射。花朵上密密麻麻,星星点点的光芒,看上去好像细微的小雪粒一样,光洁中透着一点点寒冷的感觉。月照花林皆似霰,霰,这个字就是指雨水在下降的过程中,遇冷而凝结成的实心的小雪粒,非常坚硬而又非常小颗的。月光如霰,会给人带来洁白耀眼的视觉效果,无论眼睛看上去还是站在月光中,都有一种空气中流动着寒霜的体验。古人因为霜是阴气增长突然降下来,所以经常称为飞霜。是突然向寒凉转变的意思,而且飞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张若虚在诗中说的空里流霜不觉飞,就是说月光洒在春江花林之上,就像白茫茫的寒霜一样,但是整个人站在这犹如寒霜的月光之中,却丝毫感觉不到霜气的流动,皎白的月光无所不在,包围着所有的景物,也包围着整个人。你看到它的存在,但是你感觉不到它的运动。空里流霜,是天上洒下的月光,不是真正的寒霜,形似飞霜,但又能使整个画面保持静态美,并能将周围的景色也融合到春江月色之中。汀上白沙看不见,汀,就是水边的平地和水中的小洲,是说月光弥漫在天地之间,江水和月色融为一体,沙洲上的白沙完全融入到月色之中,根本分辨不出哪里是月光,哪里是白沙。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第一段是从海面升起的明月描写,第二段是从春江岸边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描写。张若虚当时的心情我们无从猜测,但是用乐府诗灵活的特点,将景物的层次处理的非常好,春江花月夜五种要素都说齐了,接着转回到天上的明月进行特写,进行文学与哲学这角度的描写。月下之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思考:春天的夜晚为何会出现“霰”“霜”?春天没有白色的雪和霜,但是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是银色的,所以作者在这里把月光比喻为雪和白霜,写出了月色清凉,月夜朦胧。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歌解读

赏析月下之景思考1: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明确:开篇就写了春、江、花、月、夜,紧扣文题。画面色泽柔和,意境幽美恬静、清幽静谧。诗歌解读

思考2:“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是否可以换成“升?”明确:①不可以。“升”字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无任何情味。②“生”本义为“出生、诞生”,此处有“突然出现”之意。(释含义)③一个“生”字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明手法)④“生”字极富动态美,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弘。(析感情)月下之思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翻译:

江边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月何年开始照亮人间?意在探求宇宙奥秘与人生哲理,超越时空,意蕴深沉。人生代代相传,永无停止;江上的月亮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毫无两样。把年年相似的江月,和代代无穷的人生对照,发出了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叹,但却“哀而不伤”。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平实的诗句,才往往能传为名句,没有什么生僻字。前面说了,汀上白沙看不见,在这里就紧接了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说流动不息的春江水和天空融为一色,纯净得没有一丝灰尘。抬头向天空看去,只有一轮明月高悬在夜空之中,这种静谧纯洁的场景,总是会给人一种无声的感觉,是特别简约的画面。如果画水彩画的话,铺个底色,勾出一轮明月就好了。如果画简笔画的话,只需要一条波浪线和一个正圆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句诗读第一遍的时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说古往今来在这江边赏月的人很多,那么第一个看到月亮的人究竟是谁呢?天上这轮明月又是在什么时候,把月光洒在人们的身上呢?其实也就是在问,看到月亮的第一个人是谁?他初次看到月亮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这个追问啊,就比较有哲学的意味了,所以有些学者总说这首诗有宇宙意识。当然这个宇宙啊,不是我们今天,天文学概念上的那个宇宙,而是一种哲学上的时空概念。屈原为什么是伟大的诗人,我们只要读他的《天问》就可以知道,在两千多年前能发出那样的问句,是非常了不起的,更何况那些句子还非常富有美感。张若虚的这句诗,质量同样是非常高的。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混合问题,哲学不是总要追问三个问题吗?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如果不是佛家打机锋告诉你,从来处来,到去处去,不这样回答的话,这三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就是在向前追问一个起点,也许张若虚本人其实并没有想追的多远,后来我们有一些学者,给人家套到这个人类起源追问上,这个多少是有一点过分的。但是他问的这个问题啊,是非常有深度的,至少是值得人们进行思考的问题,也就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有变易的,也有不易的。当年第一个看到月亮的人已经不在了,但天上的这轮明月依然还是当年的那轮明月,无所谓永恒,也无所谓失去。后来,盛唐大诗人李白有一句诗,可能就算回应了张若虚的这句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以人和天上的明月对比,就是恒常与变化的对比。接下来的第四段诗,就要描写这种对比的关系,这段押韵押的又是仄韵。《春江花月夜》共有九段诗啊,前四段诗的平仄安排是,平韵,仄韵,平韵,仄韵,错落分层,而且它的声调也是不断地在下降的。月下之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翻译: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滚滚大江,急急奔腾远去。春江流水,隐含着离别相思的情怀和人生短暂的感慨。清丽婉转,意蕴深沉,向称名句。诗歌解读

思考1:面对如此空阔静谧的江天美景,面对一轮皓月,作者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人代代无穷生命的短暂月年年相似宇宙的无穷明确: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以看出作者没有像前人那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消极思想,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命长河则是绵延长久的。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当时时代强音的回响。延伸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本诗张若虚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强调个体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宇宙无穷,人类生生不息,使人跳出了个人生命意义的小圈子,用博大的情怀来关注人类,哀而不伤,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热爱。诗歌解读

思考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明确: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承上启下。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这段诗和前面的一段是有连续性的啊,江月年年望相似,也有的版本是江月年年只相似,就是前边儿追问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段直接就做了一个回应,但是他不是直接回答那个问题,那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他是以人的生命和月亮进行对比,人的生命是短暂而往复不息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是说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岁月,人的生命周期往复生灭,虽然短暂,但循环不穷。也就是《愚公移山》里面说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月亮的生命是永恒的,江月年年只相似。无论两千多年前的屈原,一千多年前的张若虚,还是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人早已经不是同一批人,但我们看到的月亮仍然是同一轮月亮,逝去的还在逝去,来着的也还在来着,这是世界万物的生存规律,需要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坐対新花忘顾我,行看古月照今人。张若虚自己提了一个问题,把自己的诗扯到了哲学的问题上,他在诗中感慨的人生代代无穷已,并没有说是消极低落的意思。我们冷静下来看这首诗,其实是非常平和稳定的表现,不能因为说人生短暂而月亮恒长,就觉得这个是消极思想,然后把张若虚先生的生平扣上那种郁郁不得志的标签。人家的生平记载只有六个字,人家还当着官呢,所以我们还是不要过度的联想。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只是客观陈述一个问题,不能轻言消极与积极,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里面写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何况这种人与自然的对比感叹,属于写诗文时的自然感悟,那你再积极你也活不过月亮啊,人家四十六亿岁呢,我们自己心里得有点数啊。人家张若虚先生心里其实就是有数的,在后面的句子里说了,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他说,天空中这轮恒久不变的名月,在这春江潮水中生辉跃起,从来不会失约,也许它是在等待着什么人吧,不知江月待何人。我们无法知道它究竟等的是谁?它就孤悬在夜空之中,照亮了春江两岸,我们只看见长江日复一日地输送着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止,但见长江送流水。天上孤悬的明月,是静态的,地上奔流的长江水是动态的,明月与江水又绕回来,扣住了前面的句子,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把月亮拟人化了,觉得天上皎洁的月亮在等着什么人,就跟我们正常人一样啊,它也是有感情的。后面他说了,但见长江送流水。长江这个词或许能够说明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就是在扬州或者杭州这种地方。前面说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人的生命和月亮进行对比,这里又把月亮拟人化和长江进行对比,月亮的恒常不变,长江的奔流不息,而人的生命更迭太快,人的生老病死,对于自然来说,只是转瞬间的事情,和月亮对比,和长江对比,这不是人生的消极态度,而是要知道自己的渺小。只要我们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有意义的事情,渺小同样会变得伟大。人的感情是无比丰富的,从第五段开始就要转到情感的描写,五六七八这四段诗,押的都是平韵,描写的都是感情和爱情,读起来也是非常顺滑的感觉,入口即化。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歌解读

赏析月下之情思考1:这一部分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出相应的画面。游子思妇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月下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悠悠:渺茫、深远。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扁舟:孤舟。翻译:天空中一片片白云飘飘悠悠,在青枫浦的游子有无限忧愁。不知谁家还有泛舟在外的游子,也不知那家的妇女在明月楼上苦苦相思!诗歌解读

赏析游子思妇图。“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思考1: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感情?①白云:喻游子离家远去,白云飘忽,象征行踪不定。“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②青枫浦:指送别之地,类似“长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③扁舟子:指漂泊江湖的游子。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张九龄《初发江陵有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总写游子与思妇的深情,请结合具体意象,谈谈你读出了哪些情感?“白云”飘忽,“扁舟子”漂泊,象征的游子行踪不定;“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明月楼”寓意着无限相思。总之: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这段诗一开头就用白云作为场景转换,白云一片去悠悠,这是移动式的一种描写,就像我们录制视频时摇动镜头,从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逐步转动镜头到下一个新的场景。青枫浦,也就是春江岸边,不光是场景换了,而且还带有生动的人物情绪,青枫浦上不胜愁,有愁字。这其实就是引出了人物。这首诗前面的句子里虽然也有提到人,但是那都是泛指,此处才是真正的人物出场,这句是虚实相结合的一种谢法,没有直接写人,但是很明确,他就是在写人,中文很多意会的地方都非常神奇。白云一片去悠悠,看起来是写景色的,但是去悠悠这个词也是用来形容人的离去。正因为有人离去,所以后面才是青枫浦上不胜愁。有人伫立在春江岸边遥望远方,种种忧思愁绪浮上心头,古代社会的生存模式是非常艰难的。不管哪个朝代,服徭役和兵役是致使人分离的重要因素,而且古人的离别跟我们今天非常不一样,很多离别可能就再也难以相见了,危险系数非常高的。张若虚这首诗把画面从春江明月拉回到了思妇离愁这个主题,自然也就要向爱情的角度进行一些转。有人觉得这个是落俗套的一种转化,对这首诗颇有微词。但我们也要知道,这个是在当时时代非常沉重的话题,跟今天那些无病呻吟的爱情口水歌曲,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写的是一位女子站在江边远望,思念自己的丈夫能够归来,但是她只能看到悠悠飘动的白云。张若虚在后面直接给了一句同情的句子: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是将分离两处的人的不同状态,用一句诗进行了流畅的表达。是说就在今天这个静谧的夜晚,江面上漂浮不定的小船里,为了生计而奔波的是谁家的丈夫?同样是在今天这个夜晚,皎白的月光照映着无数的阁楼,思念他回家团圆的娘子究竟在哪一座楼上呢?每一个奔波在外的人,都会有一个思念他回家的人在等他。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是描写梨花离思的句子。虽然确实是有闺怨的风格,但是也符合当时的情况,且不说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就是我们今天其实也仍有很多,因为工作而分离的夫妻,也有很多人为了生存,远离家乡和亲人。我们的条件固然是比古代要更好,但是在感情方面是一样的。宋朝有首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忧,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不是什么文学质量多高的诗,但是十分接地气,这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张若虚把场景转移到这里之后,后面就是对这个爱情主题进行刻画,等于说前面描写紧扣主题的春江花月夜的元素,后面就是对春江花月夜这个场景中的人进行描写,从景物向感情、从实物向精神进行诗的内涵升华。点出了情人离思的故事之后,他又来了一次隔空运镜,把镜头对准了阁楼和梳妆台。月下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①月徘徊:指月光移动。妆镜台:梳妆台。②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③捣衣砧:捣衣石、捶布石。翻译:可爱的月光正在楼上徘徊,它本应照亮那闺房里人儿的梳妆台。它似乎对思妇产生了怜悯之心,卷起门帘却卷不走月光,捣衣石上也无法把月光拂开。诗歌解读

赏析思妇怀远图。思考1:赏析“裴回”的表达效果。明确:①“裴回”即“徘徊”,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②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未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③情景交融:表面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把苦苦相思表现的淋漓尽致,意味深长。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诗歌解读

赏析思妇怀远图。思考1:“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找出其中的两个细节描写并简析表现了思妇怎样的感情。明确: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和“拂”表明思妇的思念之苦,她想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忘却却做不到。“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还是从月光入手,是说月亮从海上升起,在中天运行,在不同的时段,从不同的角度,照进了女子居住的阁楼。因为阁楼是建筑物,有的角度会遮挡住月光,但是不久之后,随着月亮的运行,月光又从另一个位置照了进来,去而复来,犹如人的徘徊反侧,可怜楼上月徘徊。阁楼中的女子能够从每个角度感受到这种皎白的月光,自己的梳妆台上也被月光铺满,天上的明月就出现在自己的梳妆镜里,月光照映着镜子,镜子反射着月光,但自己思念的人也像这镜中月,清晰无比,却又终成虚幻。这就是分离的人,所经历的思念之苦,应照离人妆镜台。这恼人的月光穿堂入户,无所不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它。月光洒在阁楼的门帘上,纵使卷起门帘也无法将它驱散。月光洒在捣衣砧上,纵使用力拂拭,也无法将它赶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捣衣砧,是用棒槌捶打洗涤衣物的时候,垫在下面的那块石头。张若虚用这句诗里的月光代表了相思,说它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人的面前,撩动人的思念之情,想回避她却又回避不掉。它在门帘上,它在捣衣砧上,它在人的内心深处,思念生根,挥之不去,越是想要赶走它,它反而越来越强烈。后来李白也有一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张若虚作为李白的前辈,风格跟李白还是有一些差异的。他用两段诗描写了分离的人的内心忧愁,从外面的扁舟游子,再到女子居住的阁楼,细节甚至推到了梳妆台上。接着他又用了一段诗,描写了楼中女子的心理活动。月下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卷不去”、“拂还来”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

是无处不在的月光。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欲使月影无存,最好莫过于卷帘,卷帘则影随之而逝。岂料无帘幕遮拦,月光反直射室中,亮度更强,因此愁思更烈,不仅月色卷不去,愁亦“卷不去”、“拂还来”。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月光”来巧妙地表达这份相思之情的?月光传情(1)“徘徊”二字把“月”拟人化,极其传神,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2)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月光传情(3)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4)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向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平添几重愁苦!情景交融:表面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把苦苦相思表现的淋漓尽致,意味深长。月下之情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①文:同纹。翻译:

广袤的天空里,远飞的鸿雁尚且飞不出月光;悠长的流水中,翻腾的鱼儿也只能泛起粼粼波纹。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凭添几重愁闷。诗歌解读

赏析思妇怀远图。思考2:赏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明确:①用典:此处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②思妇因思念而惆怅,遥望长空,鸿雁远飞,永远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跃动,只是能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在永恒广阔的宇宙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奈。③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扩展鸿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曹丕《燕歌行》)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岑参《巴南舟中夜市》)鸿雁:代指书信、信使//

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飘泊无依,羁旅伤感//人生遭遇的孤独凄苦(孤鸿、孤雁)这段诗写得还是非常柔美的。前面的诗中说了,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就是说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天上的月亮,分离在两地的情人自然也不例外,同样的月光照映着两个分离的人,两个人在同一个夜晚抬头望着同一轮明月,但是却无法进行沟通,听不到彼此的诉说,此时相望不相闻。这种因分离而造成的忧愁导,致人的心理是非常焦急的,所以阁楼上的女子心中有一个理想,愿自己能够化作一片皎白的月光,随着明月的光华流转,来到自己心爱的人身边,愿逐月华流照君。这是描写相思之情,也是对分离的两个人期望见面的一种心理刻画,提出了愿逐月华流照君这样的愿望。在古代那种条件下,两个人分离之后的沟通是极为困难的。张若虚用了一句非常婉转的诗来说明了这种情况: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借助两种传说中通灵传信的动物,也就是古代传说中的鱼雁传书,传说汉朝的使节苏武被匈奴扣住,他用鸿雁捎托书信到汉朝,这就是鸿雁传书的成语来源。汉代的乐府诗中说: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也就是鲤鱼也被用来传书,这就是鱼传尺素,尺素就是书信。传说道教灵宝派的祖师葛玄,也曾经用鲤鱼传书给河伯,这是一个传说,所以鸿雁和鲤鱼后来都作为书信的代称,王昌龄在诗中说: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杜甫也在诗中说: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这些诗中的鱼和雁都是指书信,包括后来李清照词中写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张若虚就是用这个鱼雁的典故。鸿雁长飞光不度,就是说负责传书的鸿雁飞行千里,仍然无法穿越时光传递我的思念,所以我愿意化作一片月光,跟随着明月的光华,流转来到你的身边。鱼龙潜跃水成文,这里的鱼龙就是指鲤鱼,鲤鱼可以化为龙,就是说传递书信的鲤鱼在江水中跳跃浮潜,奔流的长江变成了传递熟悉的通道,里鱼带着我思念你的书信,顺着江水游到你的身边。注意这里的鱼龙潜跃水成文,这里的文字,很多注释解释为波纹的纹的通用字,解释为鱼在水面跳跃所形成的水波纹。但综合前文来看,这里的文,应该是文字的文,就是指书信的传递,但这个说法稍有争议,大家自己斟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依然是描写阁楼中女子的相思之情,依然还是她的一个美好愿望,是接着前面那句愿逐月华流照君,是更加细致的一个愿景。描写了阁楼中泛起相思之情的女子,把她的心理和愿望刻画到极致之后,张若虚先生再次转换了场景,这次从女主角切换到了男主角。从阁楼中的相似女子,切换到了远在天涯的孤独男人。也就是前面诗中说的谁家今夜扁舟子。家中有人思念他,那么身在千里之外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月下之情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翻译:昨夜梦见花落江潭,感到一番春事又将过去;可叹的是,现已春半还不得回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游子在梦中都想着要回家,思归之情真是难耐啊!昼夜不停东去的流水,又把春天送来了;今晚江潭上的落月也已西斜。“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流去了游子的青春以及他对幸福的憧憬。这四句诗里面,春江花月夜五种元素都有,而且这句诗的方向跟前面的是相反的,全诗的最开头,春江潮水连海平,是从春江连到大海,再从大海转回春江,都是给人一种江水向我们奔涌而来的视角,天上的明月也是给人一种缓缓升起的感觉,但是这四句就完全不同了,它是相反的写法,前面的是上扬,在这里就要下落。为了生存而在外面流浪打拼的人,心中的孤苦一点都不比家里的人少,可能每个午夜梦回,他都会发现自己恍惚回到了家中,梦总是由人的思绪引起的。这位奔波在远方的人,梦到了水潭边落花飘零,这种孤寂可怕的场景使他惊醒,定下神来才想起春天已经过去大半的时间,可是自己回家的日子还是遥遥无期,心中的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一起涌上心头,使人窒息。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这是对离家在外的男人的描写,非常简单的描写,只是做了一个落花飘零四散的梦,继而被梦中的破败孤寂所惊醒,回过神来发现自己仍然漂泊在异乡。眼前看到的景象并不比梦中的景象更加好,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就有一点凄凉色彩的描写了。江水流春去欲尽,整句都是流逝的意思,向下走的,生机盎然的春天就随着满江春水流淌而去,就像他梦中飘零四散的落花一样。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之后,被俘到了北宋的汴梁,他写过一首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个词的调子,就和张若虚的江水流春去欲尽是相同的。其实帝王也好,普通百姓也罢,身不由己,漂泊在异乡,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又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够回家,都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除了流逝的春江水,天上的明月也随着时间的变化渐渐向西方偏移,眼看就落入到深潭之中,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诗主要是用景物的变化来衬托人的心情,写的都是走向消极状态的景物,落花飘零,春天将去,江水流逝,明月西沉。在这种亦真亦幻,梦与现实交替的场景中,漂泊在异乡的人,他的心情会极度的低落,接下来就把个人的境遇进行放大。从诗中描写的这个漂泊者,扩大到全天下所有漂泊在外的人。一个人的痛苦成为痛苦,如果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痛苦,痛苦就会被分担,低沉的氛围也会稍有缓和。诗歌解读

赏析游子思归图。思考1:这一部分是如何表达游子的思归之情的?明确:用“落花”“流水”“残月”等伤情的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这些意象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回的凄苦和落寞。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