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和主要对策-以江苏、陕西两省为例_第1页
试析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和主要对策-以江苏、陕西两省为例_第2页
试析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和主要对策-以江苏、陕西两省为例_第3页
试析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和主要对策-以江苏、陕西两省为例_第4页
试析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和主要对策-以江苏、陕西两省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析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和主要对策以江苏、陕西两省为例

论文关键词:县域经济东西部差异江苏省陕西省

论文摘要: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更大程度上是由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本文以陕西省和江苏省为例,从历史、市场主体、资本、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制度等多角度,对比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相对独立的经济体fll0截至2004年,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1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在目前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县域经济决定着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人状况,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不同类型的经济强县、大县陆续涌现出来。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东西地带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东部沿海地区县域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县(市)发展却举步维艰。有学者把东西部的经济差异分解为城市经济的差异和县域经济的差异,结果发现,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力(或贡献)是非县域经济差距的约3.5倍,而且在东西部经济增长呈发散趋势的情况下,城市经济是收敛的,这就说明地区间的发散是由县域经济的发散引起的。那么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究竟有多大,引起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应如何发展?本文将以县域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省和发展较为落后的陕西省做比较分析。

1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从多个侧面和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如工业化水平、经济结构的转换、基础设施的完善等,这些都将最终体现在综合产出水平或产出效率以及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从一系列有关的经济指标反映,现以陕西省和江苏省为例做对比分析。从经济规模上讲,江苏省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陕西省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人均财政收人及居民生活水平,江苏省均为陕西省的2.5至3倍左右,而且这一差距近两年来仍在进一步扩大中(表1)。

从2001年起,有关部门开始对全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实力和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序,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测评,是相关部门和专家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共33个指标为依据,对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情况的衡量。根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2004年评出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江苏省53个县(市)中,21个县市位居全国百强,而陕西省83个县(市)无一进人全国百强县(市)。该所把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等级分为共10个等级,江苏省县(市)全部位于前4个等级之列,而陕西省只有10%的县市位于此列所以不仅是从发展的规模、水平上看,还是从综合实力、发展潜力上看,陕西省都远远落后于江苏省。

2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2.1历史原因

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加之水陆交通发达,人口聚集,解放前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我国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总体实施的是以重工业为产业发展重点,向内陆地区倾斜的“均衡布局”模式,基本建立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体系,但以采掘和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低、与周围经济联系松散,没有发挥大的扩散和带动效应。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又确立了向东部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抓住了短缺经济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走上了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20多年来,从总体上讲,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目前西部地区的市场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又有西部大开发的宏观经济政策,但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经济的发展并没有释放出令人满意的活力,除了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外,这就要从主观方面来分析原因。

2.2市场主体的发育程度

经济的发展是众多经济主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微观主体的活跃是经济发展最内在的动力机制。回顾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历程,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和农户,经济才得以快速的发展。在80年代初期的短缺经济时代抓住了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日用品工业,成千上万的农户以家庭经营的方式加人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积累了最初的物质资本和实践经验,提升了经营管理能力,培育了企业家精神,这为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普遍遭遇产品和技术的转型时,东部的乡镇企业已积累了相当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而此时西部的乡镇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和粗放的规模扩大阶段(表2)。

从表2反映的情况来看,江苏省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优于陕西省,两者总体差距较大,就2002年的情况,陕西省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增加值、营业收人和净利润仅相当于江苏省的16%

,18.8%

.18.9%和32%,且企业规模和增长速度也落后于江苏省,经济主体的发育程度相差甚远。

2.3资本投入的差异

物质资本存量的多寡,尤其是物质资本形成速度的快慢,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即使在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资金要素投人也是技术应用的基本前提,资本对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将部分地由资本投人的差异来解释,2003年江苏省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完成额为1319.66亿元(不包括个人投资),同年陕西省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78.72亿元,农村包括个人投资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9.64亿元,陕西省全社会的投资水平达不到江苏省农村的水平,而农村的资本投人量不及江苏省农村的1/10,两者资金的投人差别极其悬殊。分析资金的来源结构发现,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其次是利用外资和国内贷款,而陕西省自筹能力差,对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外借款及政策性借款的依赖较大,说明自筹能力和市场化融资的能力不足。

2.4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从农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主导地位,工业次之,到工业占主导地位、农业次之,再到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工业次之。对于国民经济中较低层次的县域经济,由于其地域的差异性和自然资源,区域分工的不同,产业结构演变并不一定要严格遵守一般的演进规律,但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由于受产出水平和需求收人弹性的限制,其发展的空间有限。而滞留于农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人的必由之路。所以一般情况下,县域农业产值及从业人数的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的上升,仍是决定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从县域产业的构成来看,2003年江苏省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平均为21%,46%,33%,同期陕西省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约为30%

,

34%

,

36%(根据部分县市平均所得)[6),两省的乡村就业结构也有很大不同(表3),这些数据表明,陕西省产业结构中农业的产值的比重高,说明县域经济仍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化程度低。在农村地区,江苏省到2003年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52.31

%)从事非农产业,而陕西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足30%,且进程缓慢,2001-2003年,陕西省农村有38%的劳动力转到非农职业,而江苏省为7.5%。在农民收人增长越来越依赖于非农产业的情况下,意味着西部农村居民缺乏就业和收人的支撑。2.5文化观念及制度因素

微观经济主体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其背后隐藏的是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东部农村地区受地域商业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熏陶,其经济意识非常强烈,懂得抓住商机,扩大投资,开拓市场。而西部大部分经济和文化活动都是在封闭和半封闭模式下运行,传统文化思想浓厚,市场意识淡薄,人们不善于从商品交易中获取正常的利润,轻视资金的生产性再投人,经济主体更注重安稳,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扩张和发展的动力不足。

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民主化进程的建设,农民不再容忍一些无效率的行为和制度存在,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力,争取民主决策,在民间推动和县域政府顺势而为的双重作用下引领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如市场化改革、乡镇企业的崛起、民营经济的发展、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专业市场及块状经济的形成。宽松和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环境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政府更多的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于市场,“小政府,大市场”是东部地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生动描绘。而在西部地区,缺乏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动力,政策的执行往往发生滞后和偏差,政府在经济中的干预力量过大,办事效率低下,权力寻租行为普遍,服务意识差等问题,整体制度缺乏对经济主体的有效激励。

3西部地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培育市场主体

推进和深化企业体制的改革,将现有县域国有企业和县、乡集体企业彻底地转变为股份制企业和私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力。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鼓励广大农民成为创业的主体,鼓励他们中的能人先发展起来。在为农民提供职业培训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接受新事物和市场经济观念的冲洗,从而改变其思维方式,积累经验、资本和能力。继续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经济联系,提高农户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政府在提高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的同时,积极组织和引导构建面向企业和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如提供人才培训、技术创新和引用、贷款担保、产权交易、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为市场主体的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3.2畅通县域融资渠道

西部地区大多数县市财政人不敷出,难以维持正常的财政运转,加之现行的财税体制又不合理,县级财政缺少主体税源,因此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通过公平有效的途径,加大对县乡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从财政资金的投资方向来看,主要用于基础行业和基础设施,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的投资很少,因此应畅通面向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渠道。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资金相对应的是县域资金外流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与县域金融体制的缺陷及企业的发展状况有关。从金融体制方面看,西部地区存在县域金融机构比较单一且信贷业务有限、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缺乏资金实力、县域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金融组织管理落后等问题,造成了企业和个人融资困难。从企业方面看,西部大多数县域民营企业制度不健全,持续经营和发展能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因此,应加快县域金融体制的改革,增强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的信贷供给能力;要积极引导企业走向规范化,完善财务制度,提高贷款信用水平,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应积极鼓励民间资金进行生产性投资和其他公共事业的投资,把潜在的储蓄转化为资本。

3.3促进县域经济非农化

基于当前农业就业人员比重过大,二、三产业相对弱小的事实,应促进县域经济非农化的进度。西部地区大部分县域工业基础薄弱,在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应以农业资源为依托,鼓励个体和私有企业从事农产品深加工、运输、销售等与农业和农村紧密相连的产业,积极探索调整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鼓励和引导城乡企业自觉向城市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发展配套经济,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配套关系。这既有利于大型骨干企业集中力量提高核心竟争力,做大做强整个产业,又可解决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并行发展、过度竞争,发展空间狭窄的问题,有助于实现城乡企业的双赢互动。此外,应创造条件,主动承接大中城市的产业梯度转移,增加县域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人水平,并以此为契机累积经济起飞的条件。在发展县域工业的同时,鼓励各类企业和资源向县域中心城镇集聚,提高城镇化的水平,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3.4改善经济软环境

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强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契约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要努力提高西部农村地区的受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开发丰富的智力资源,同时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的基层建功立业,为经济的发展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