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总复习-理解词句、把握观点2大考点课件_第1页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总复习-理解词句、把握观点2大考点课件_第2页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总复习-理解词句、把握观点2大考点课件_第3页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总复习-理解词句、把握观点2大考点课件_第4页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总复习-理解词句、把握观点2大考点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理解词句、把握观点2大考点1.“理解词句”包括传记文本中重要词语、重要概念和重要

句子的含意;“文本评价”包括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

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

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2.对词句含意的理解往往跟理解文本基本内容和主旨相关联;

文本评价通常包括评价内容情感和写作手法两个大的方面,

这里题目又往往跟探究结合在一起。3.考生复习的重点是掌握文本评价题的解题方法,能够紧扣

题意组织出高质量答案。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意理解重要词句的含意是现代文阅读题最基本的考查方式,但传记文本中的词句考查又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学习这一考点要掌握其特殊性。[知能构建]对词语、概念的理解,同论述类文章、文学类文本中的词语一样,既要判断其词性、内部结构,又要联系语境,尤其是它出现在文中的位置。不过,在实用类文本中,所考查的词语往往跟传主的处事风格、精神境界有密切关系,有的题目属探究性质,反映的传记的主旨。理解传记文本中的句子要做到“两看”内看特点(1)关键词语如能找出关键词语,就等于掌握了开启句子含意大门的钥匙。(2)内部结构对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要善于抽出主干,明了大意,然后分析其修饰语、限制语,这样把握句意就不难了,同时,理解其内部结构层次,有助于理清答题的要点数量。(3)表达特点看句子有无表达特点,如用了修辞手法及其他表现手法等,把其中的隐含义和附加义挖掘出来。外看语境坚持“句在段中解”的原则。看句子的外部语境,包括位置、相邻及段意、主旨。要看相邻句,看段落内容,个别句子还要联系几段甚至全篇的。需要注意的是,对观点句或结论句的理解,往往会带有探究的要求,这时的句子含意理解,已不是“理解”层级上的句子理解,而是“探究”层级上的句子理解,这时往往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三方面考虑分析,即先解释是什么,再分析为什么、怎么样。[即学即练](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定和【注】是个音乐迷沈从文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即那点混合了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敬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这过程实由着迷起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扎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__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注】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2)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1)联系上下文可知,句中的“人物”是指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五线谱”指代这些音乐家的作品;“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是说这些音乐家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后半句叙述的重点是:定和被肖邦等西方音乐家的作品征服了,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把这两层意思整理出来即可。(2)这句话可分两层:第一分句是第一层,“迷”指定和痴迷音乐,“迷的收获”指定和在音乐中取得的成就,综合起来就是: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后两个分句是第二层,“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说明定和不会满足于当前的音乐成就,“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是说他会坚定地走下去。答案

(1)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2)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思维建模]理解文中词句的方法1.理解词句的含义4入手(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表面含意;(2)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还原语境);(3)从分析句子中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入手;(4)从分析人物形象与事迹入手,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2.理解词句的作用3角度(1)内容上,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表达主题。(2)结构上,根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在前面可以是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渲染气氛等;在中间可以是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承上启下、过渡、开启下文等;在结尾可以是呼应前文、点题、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作用。(3)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角度,去阐述效果。(先分析这个句子有无使用某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有就讲,无不讲。)考点二文本评价对文本内容或特色的评价是命题的一大热点,且常以探究题的形式出现。其考查内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文本中的人物及相关事实,评价人物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评价作者的感情取向,评价文本的写作特色或社会价值。[知能构建]文本评价有哪些途径和方法?一、评价传主的观点态度和基本倾向3角度1.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中,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2.从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分析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3.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体会传主的观点态度。分析评价时抓住文本中的议论评论或概括性的文字。二、评价传主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关注1.关注详细记叙传主的某个人生阶段——因为这一阶段是传主成长过程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最能突出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传主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切入口。2.关注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3.关注理解文中某些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这部分语句多是作者在传主身上得到的关于人生或社会的独特感悟,这和传记的主题密切相关。三、对传记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5角度1.从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等方面思考。这是最主要的思考方向,“特色”是为传主服务的。2.从文本的真实性、文本的主旨和有利于突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3.从选材和组材的角度思考。4.从读者的角度思考。5.从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作品的影响等方面思考。这需要先从文本中搜寻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语句,再关注文后注释(若有注释)。同时,还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实际,做进一步的深化理解,才能作出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一点特别适合自传类传记文本。[即学即练](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根本不是传记文学。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解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结合文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角度、态度和意图分析归纳,不能盲目立论。说明理由时,要结合原文;解说理由时要从文本和自己的认识出发,作出理性解说。答案(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第二问)观点一:同意。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不同意。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思维建模]文本评价3要领1.挖掘文本是基础要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或者主观臆断。主要观点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基本倾向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和评议的分析,是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必由之路。2.独立思考是关键获取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之后,再参照自己平时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对其进行评判,同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进行分析,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会有深度。3.尊重事实是原则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做出个性化的评价,但这种评价首先必须以尊重人类的共同情感——社会公德为前提,其次,评价判断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内容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保证评价全面、客观、恰当。答题模板以本为本,知能迁移——从教材中寻求解题突破[经典聚焦]《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1.如何理解“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

狭窄了”?【提示】

①长安城里的杜甫过着唱和同僚供奉皇帝的闲散又可怜的生活,在政治上发挥不了儒家入世谏臣的积极作用,事与愿违。②脱离了战乱中的人民的生活使他认不清时代的苦难,创作也进入狭窄的天地,空虚浅薄没有分量,以前对现实民生关注、对民族强大渴望的创作也陷入困顿甚至消亡殆尽。③如果他不从人民的角度去观察社会所谓的安定,他的创作将会一蹶不振。《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2.文章结尾写道:“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

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

了。”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提示】

鲁迅平时主要在夜间写作。现在鲁迅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了,永远安息了。“休息”在这里作为全文结语,似乎很平静,很自然,“大哀”以一种平静的方式表达,显得格外深沉。《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3.文中“就是他为了翻转乾坤所付出的代价”,结合前文理解

“翻转乾坤”一词的含义。【提示】

他提出的物种起源学说,旗帜鲜明地向以“上帝造人说”的基督教势力提出了否定,具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改变了人类起源的世俗观点,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意识领域。4.怎样理解“所需要的只是把船再度浮起的一次潮水,就可完

成工作了”这句话?【提示】

这句话深刻地表明了面对宗教的压力和病魔的折磨,达尔文所需要的仅仅是一次身心的调整,然后仍一如既往地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训练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做人当如邵逸夫他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经典电影,打造了一个无法重现的电影王国神话,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他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内地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已超过三十亿元。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他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1990年,为表彰他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其名字为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这颗行星的名字叫“邵逸夫星”。邵逸夫的成功在于他的时时克己和博大的胸怀。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除了有善于经商的精明头脑外,克勤克俭的人格魅力更是赢得大家爱戴的关键所在。尽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样,专一样,从不懈怠。他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奋斗,最终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他几乎熟悉电影制作每个环节的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在行,而在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方面更是行家里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过人。他看电影之多,也堪称一最。中国的外国的,文的武的,好的差的,他逢片必看。他借此了解电影动态,以确定题材,制定拍摄计划。年轻时曾有一天看9部片子、一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邵逸夫说:“我天生喜欢看电影。”其实,这是一种执着和投入的表现。为了树立邵氏影业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在早期,我整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邵氏出品,必属佳片。”邵逸夫自己制片相当严谨,绝不拍劣片。据称,邵氏在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更是员工最佩服的地方。他大胆起用仅30岁的李翰祥,拍摄了卖座率极高的影片《貂蝉》。该影片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的李翰祥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70年代允许他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该用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2002年,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该奖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颁奖始于2004年。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杨振宁说:“‘邵逸夫奖’的设立,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大事。”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目光投向祖国内地。平均每年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教育为立国之本,邵逸夫为此多年来尽心尽责,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