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访谈阅读【文体知识概略】一、访谈概念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二、访谈的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三、访谈的要求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3)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四、访谈形式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具有以下特点:1.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2.每个问题明确单一。3.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4.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2014·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1.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先要根据筛选的标准“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确定答题区间,全文罗哲文先生回答了记者的十个问题,其中第三至第六个问题的回答涉及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根据题干筛选出合乎要求的信息并加以概括即可。答案:(1)过程:①几十年前,看到书中的有关记载,想亲自去实地考察;②80岁高龄穿越罗布泊,寻访汉长城;③60年间去过长城无数次,历经艰险。(2)结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2.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做本题首先要找到“古建筑保护”这个关键词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再梳理相关要点。答案:①有基本技术,会画图,有画图功夫;②掌握基本理论,有勘察文献的能力;③要重视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工匠和材料很重要。3.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然后结合罗哲文先生所做的事情、做事的态度、对问题的看法等具体分析。答案:①有责任心,有担当。体现在罗哲文先生不忘师嘱,热爱并始终关心建筑事。②身体力行,信念坚定。体现在罗哲文先生以80岁高龄穿越了罗布泊。③坚持不懈,不畏艰险。体现在罗哲文先生坚持实地考察长城近60年,多次遇险。④独立思考,治学严谨。对长城用途的研究,得出不同于其他专家的结论。对从事古建筑保护的年轻一代提出学习要求。⑤虚怀若谷,见解独到。体现在不认为自己是古建筑大师,说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认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木石的史书。
考情透析——名师帮你分析考情,让你备考有方向1.访谈阅读与传记阅读一样,是高考的命题重点,虽然山东卷较少考查,但备考时也应予以重视。2.访谈阅读考查重点突出,如结合文体特征考查访谈知识、理性认知和探究能力。访谈是运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也属于实用类文本。也有人将其归为广义上的新闻类。因文本的特殊性,我们将其分解为“把握访谈的内容和访谈的观点”“赏析访谈技巧”“对访谈文本的鉴赏、评价与深层探究”三个方面进行复习。题型一把握访谈的内容和访谈的观点访谈的内容包括提问者提出的所有问题和访谈对象回答的内容。“访谈的观点”包括访谈作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这些观点,有时比较明显,有时隐含在具体的语句中。常见设问方式有:1.这篇访谈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2.围绕××,××从哪几个方面作了倡导?3.××为什么说“××”?4.怎样评价××的××这一观点?5.怎样理解××这句话?命题角度一把握访谈的内容
[方法点拨]把握访谈内容“四”步走第一步,迅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第二步,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访问者(提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问题;再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有哪些主要内容。第三步,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按照散文的“概括文意”的方法,整合答案。[考题印证]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后面的题目。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杨:为荣?余:没有。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说、流行歌的跟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有删改)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本访谈杨澜提问的四个方面已经分好层,解答关键是准确捕捉到体现各层面中心话题的关键词句,并加以整合。答案:①对乡愁的理解;②诗人的创作动机;③诗歌的现状与发展;④中文的纯洁度。命题角度二把握访谈的观点
[方法点拨]把握访谈观点“四注意”注意一:访谈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谈话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访谈对象对问题的回答之中的,注意对访谈内容的解读、对回答问题的处理与分析,因为这是获取访谈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注意二:注意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注意三:注意访谈的典型细节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注意四:注意访谈的背景、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考题印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解析:这一观点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答案: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响他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暴露了自身的不足。题型二赏析访谈技巧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直循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因此,访谈文本的主要技巧是针对提问者而言,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而读者在阅读时就是要重点关注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另一方面是针对回答者的技巧。一般有引用、比喻、打比方、反问、反复等修辞技巧,还有开门见山表明态度,委婉含蓄呈现观点,层层推进揭示本质,顾左右而言他巧避锋芒等。常见设问方式有:1.本文的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访谈的提问非常有技巧,请就本文简要分析。3.记者是怎样提问的?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4.答问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方法点拨]1.辨明提问方式(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2)特殊提问方法: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2.明确提问方式的技巧及作用(1)一般提问方法:访谈文本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针对访问者而言,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类型技巧作用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能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开门见山,干脆利落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逻辑性强,有层次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话题,先谈点别的事情能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2)特殊提问方法: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问者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解控制好访谈进程,使访谈顺利进行。类型技巧作用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能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对比有时候,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对比鲜明,便于访谈对象回答,也便于读者了解提问意图答题模板:明确技巧+作用(这种技巧本身的作用+对主旨情感的作用)。[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作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这句话一度流传众广,表达了读书界对于《读书》这个杂志的挚爱之情。作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它的思想及文风、作者群的改变也将无一例外地成为公众话题。作为刊物掌舵人,无疑是构成刊物成与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带着众多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掌舵人之一黄平。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新京报: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觉得您执掌的《读书》引发的讨论也很好,所涉及的范围比前两个时代都扩大了,这是既定的计划吗?黄平:计划谈不上。我参与《读书》的编辑工作,有一点很明确,就想拓展它的领域。这一方面是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关心时代、当下,不关心我们的左邻右舍就缺乏世界眼光,那么我们这个清高其实是假的,真正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的挑战,至于你的回应是不是那么正确,能否被别人接受,那是另外的问题。新京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读者看到一些没有想到的新问题、新知识,但是可能带来了另外一种效应,比如过于分散,没有重点了。黄平:第一,《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人文、地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文章,它不是专业性的;第二,它又是在思想、文化类的两个定位下,是否应该一定有一个不分散的东西,这是一个问题。比如,你可以集中到文史哲,甚至文史哲里面只讨论史,那就不是《读书》了。新京报:一些批评认为,《读书》没有抓住当下社会最核心的问题……黄平:怎么批评都行,不过有些批评者可能是没有认真读《读书》,只要客观地看看,我觉得应该很清楚,它对当代、当下甚至部分超前问题的警觉、讨论和尖锐性是有的。时代的原因造成了文化的现实新京报:在你和汪晖接手《读书》之前,几乎所有中生代学者都在《读书》上发表文章,很多人通过《读书》成名。但是现在数量却大大减少了,个中原因何在?黄平:这首先可能是时代的原因。现在成名的是歌星、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而不是思想者。不仅在《读书》成名的思想者少了,在任何地方成名的思想者都少了。当年李泽厚一篇文章《孔子再评价》在全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今天他一篇文章的影响至少无法和电视明星相比。现在这个时代的聚焦点不在思想上,甚至不在文化上。这也是大众文化普及了,媒体形式多了造成的文化现实。新京报:但是,现在比较有影响的年轻一代学者几乎没有在《读书》上亮相,这是不是有些尴尬?黄平:少数几个人说明不了问题。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也无法相比。再有影响的学者在《读书》座谈时参与人数也一定很有限,如果是像篮球明星乔丹、科比来了,那场面肯定火爆。这是时代的问题。另一方面,学者成名不应该靠公共媒体而应该靠专业。有些人给《读书》写文章不像当年那么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能拿去评职称,等等。另外,我们在主观上也没有想过要制造“明星”,没有想要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客观上有人在《读书》成名,但那不是我们刻意而为的结果。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新京报:有一些读者认为《读书》的包容性没有那么强了,你怎么看?黄平:如果一些朋友把《读书》定位或者预期为某一方阵营刊物,那么《读书》可能会让他们失望。我们希望它是百家的,而不是一家的。在这种情况下,听一些、发表一些不是这个阵营里面的人的文章,对于完善自己的思想是有好处的,真正的思想一定是在与不同意你的人的论辩中形成和完善的。我们觉得,许多共识被打破以后,变迁的一个结果就是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杂志要作为时代的反映,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另外,这些年来,我们有意为之的就是开辟一些新领域,找到一些新作者。对我们来说,《读书》应该有多种声音。1.请分别简析文章第一个小标题下《新京报》记者三次提问的特点。答案:①第一次提问重在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拉近距离。“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使采访顺利开始。②第二次提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一个话题作一简单总结,进而引出下一个问题,使采访过渡自然。③第三次提问,用委婉的方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既避免了场面的尴尬,又达到了采访的目的。2.第二个小标题下,针对《新京报》记者的第二个问题,黄平是从哪几个方面巧妙回答的?请概括并说明。解析:此题主要从“时代”“学者自身”“办刊思想”三个方面入手,答题时注意结合原文具体内容回答。答案:①时代方面:再有影响的学者,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都无法相比。②学者自身方面:有些学者给《读书》写文章不那么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能拿去评职称,等等。③办刊思想方面:《读书》主观上就没想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访谈提问技巧。解答时抓住记者提问的文字:“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分析,就非常容易得出答案来。答案:(示例)提问方式是运用比较法,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这样发问的目的: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题型三对访谈文本的鉴赏、评价与深层探究此题型访谈与新闻的解题方法是近乎相同的,此处不再赘述。[考题印证]
《寂寞出学问》(文本见本专题【例2】)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解析:本题是探究题,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应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答案:①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而广之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旦”。②倡导是向复旦全体教师发出的,所以“关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于教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迟子建谈简朴生活采访者:万松浦书院网站海林(以下简称“海”)受访者:迟子建(以下简称“迟”)海:迟老师,我想听听您个人是如何理解和认识“简朴生活”的。迟:“简朴生活”我觉得就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有人望文生义,会讲“简朴生活”一定是在农村当中,其实在都市当中,都市人也有“简朴生活”的情感,它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内心渴望获得的一种情感。要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更接近原始,更接近自然,更接近本真的生活。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一个地方,深居在纽约,或在欧洲一个古老的文化中心,你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永远不会忘记,哪怕在上述地方你喝一杯咖啡,和你在一个遥远的农村喝着一碗很普通的茶,我觉得性质是一样的,它是现代人一种内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委托货运合同范例简易
- 生产加工经营合同范例
- 厂房凭租合同范例
- 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会展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荆州水性防火涂料施工方案
- 物品租借合同范例
- 收全款合同范例
- 售后维保合同范例
- 商超食用油供货合同范例
- 别墅花园施工合同范例
- 2024年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70题)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管理学基础》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森林康养 课件
- 2025年九省联考新高考 政治试卷(含答案解析)
- 畜牧师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央企)2024年
- 酒店保洁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我是小交警(教学设计)-2024-2025 学年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蒙沪版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2024年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关于开展2024年度保密自查自评专项检查工作的实施方案
- 2024年天津市西青经济开发集团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艺术中国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上海戏剧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