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检测4《诗经》两首练习含答案试卷分析详解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检测4《诗经》两首练习含答案试卷分析详解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检测4《诗经》两首练习含答案试卷分析详解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检测4《诗经》两首练习含答案试卷分析详解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检测4《诗经》两首练习含答案试卷分析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蚩蚩(chī)愆期(qiān)将子无怒(jiāng) 咥其笑矣(xì)葚(shèn) 帷裳(cháng)尔卜尔筮(shì) 体无咎言(jiù)C.罔极(wǎng) 靡盬(gǔ)淇水汤汤(tāng) 隰则有泮(xí)D.狁(yǔn) 垝垣(wēi)不遑启居(huáng) 四牡骙骙(kuí)思路解析A项,“将”应读“qiāng”;C项,“汤”应读“shāng”;D项,“垝”应读“guǐ”。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贸:交换。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咎:责备。徂尔,三岁食贫 徂:往。遂矣,至于暴矣 遂:顺心、满足。思路解析B项,“咎”的意思是“灾祸”。答案B3下列语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④尔卜尔筮,体无咎言⑤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⑦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⑧淇则有岸,隰则有泮A.①③⑥⑧B.②⑤⑥⑧C.①④⑤⑦ D.②③④⑦思路解析有通假字的是:①“尔”通“艹尔”;②“匪”通“非”;⑤“于”通“吁”;⑥“说”通“脱”;⑧“泮”通“畔”。其余没有通假字。答案B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思路解析A项,“以”:①介词,把;②连词,表承接。B项,“靡”:①②都是“没有”的意思。C项,“将”:①动词,愿,请;②动词,扶持,搀扶。D项,“莫”:①代词,没有谁;②同“暮”。答案B5下列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B.所谓“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这两者合称为“六义”。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D.“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思路解析A项的“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错。对于“六艺”有两种说法,一为《诗》《书》《礼》《易》《乐》《春秋》,一为“礼、乐、射、御、书、数”。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7题。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6从所选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路解析节选部分第二章写到“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而最后一章则写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由此可以分析女主人公的态度转变。参考答案从忍辱负重转变为刚强决绝。7诗歌最后一章中画线的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暗含了什么意思?思路解析这是《诗经》中常用的“比”的表现手法,抓住“有岸”“有泮”分析即可。参考答案运用了比的手法。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9题。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犭严狁之故。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8结合《采薇》全诗,说说你对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思路解析这首诗是以抒情主人公自述的口吻写成的,诗歌的前半部分既有思归之情,也有对敌人的痛恨;结尾既有对战争的厌恶,也有在归途中的伤悲。注意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即可。参考答案(1)“我”是一位戍守边疆、保家卫国、思念家乡、退伍归来的士卒。(2)“我”深明大义,在国家遭遇外敌侵略时,舍生忘死;“我”又反对战争,渴望和家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9清人方玉润评此诗时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言可喻。”请谈谈你的理解。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评、诗论的理解,要求既有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又要有鉴赏评价的能力。参考答案此诗末章运用对比的手法,“今”与“昔”、“往”与“来”、“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情景交融。“莫知我哀!”则表明此悲无人慰、此痛无人解的痛苦心情,情感达到高潮。(二)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柏舟《诗经·邶风》泛彼柏舟①,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②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③亦有兄弟,不可以据④。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⑤忧心悄悄⑥,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⑦静言思之,寤辟有摽。⑧日居月诸,胡迭而微?⑨心之忧矣,如匪浣衣。⑩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注①泛(fàn):漂浮。柏舟:柏木做成的舟。②微:非,不是。③匪:通“非”。鉴:镜子。茹:容纳。这两句是说“我”的心不能像镜子对于人影似的,不分好歹,一概容纳。④据:依靠。⑤威仪:容貌举止、尊严。棣棣:犹“秩秩”,雍容闲雅貌。选:屈服,退让。⑥悄悄:苦愁状。⑦觏(gòu):通“逅”,遭遇到。闵(mǐn):忧患。这三句是说因为见怒于群小所以遭遇许多伤痛的事,受了不少侮辱。⑧这两句是说思考的时候越想越痛。⑨这两句问日月为何更迭晦蚀,而不能常常以光明照临世界。言正理常常不能表白。⑩这两句言心上的烦恼不能清除,正如衣上的污垢清洗不掉。10俞平伯在《读诗札记》中评价这首诗:“通篇措辞委婉幽抑,取喻起兴巧密工细,在朴素的《诗经》中是不易多得之作。”那么,这首诗是怎样起兴的?思路解析这首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和《诗经》的大多数诗篇一样,先言他物,然后引出诗歌要歌咏的对象。“泛彼柏舟,亦泛其流”是起兴语句,围绕这两句话分析即可。参考答案这首诗用“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意思是说柏舟顺水漂流,不知所止。作者以此来比喻自己的身世和飘摇不定的心境。为下文写自己的遭遇做铺垫。11这是一首情文并茂的好诗。其“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导学号56560006)思路解析所谓“诗眼”是能准确反映诗歌主旨的一句诗或一个词。在这首诗中,不难发现“忧”是诗眼。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略加分析即可。参考答案全诗紧扣“忧”字,表现了一位女子自伤遭遇,而又苦于无处诉说的幽怨之忧。从诗歌中,不难看出这位女子忧之深,无以诉,无以泄,更无以解。1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思路解析从诗歌的内容看,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困苦、坚强而又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全诗共五章三十句,都是围绕这一女子的遭遇与悲愤的心情来写的。参考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忧愁困苦、坚强不屈而又悲愤幽怨的女子形象。首章交代了她飘摇不定的心境。第二章紧承上一章,写她的忧思难以排解,没有人能分担。第三章是反躬自省之词,表明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第四章交代其忧思的原因是受制于群小,又无力对付他们。末章作结,以日月失其光辉表达忧愤之深。这样,一个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便宛然在目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4题。击鼓《诗经·邶风》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土国③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④,平⑤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⑥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⑨阔⑩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注①镗(tāng):击鼓的声音。②兵:刀枪等武器。③土国:用土筑城。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⑤平:平定。⑥爰(yuán):于是。⑦契阔:离散聚合。⑧成说:约定的誓言。⑨于嗟(xūjiē):感叹词。⑩阔:离别。洵(xún):长远,指夫妻离别长久。13诗中为什么写战马走失又在树林下找到这一细节?谈谈你的理解。思路解析这是本诗中的一个生动的细节,诗人渴望回乡而不得,战马也不愿久留战场,于是走失,但战马留恋主人,终在树林下被找到。这是以马喻人。参考答案这是诗歌中的一处细节描写,明写战马走失,实写战士思乡欲逃离战场,但战马又在树林下被找到,喻战士欲归乡而不得。1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四句诗流传千古的原因。思路解析这是征人与妻子的誓言,结发为夫妇,生死不相离,但残酷的战争无情地粉碎了这个誓言,造成了生死不相见的结局。滞留在边陲的征人想到与妻子的誓言,看到战争的残酷,无限悲伤,其悲伤之情在这四句诗中体现得十分鲜明。参考答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誓愿与“死生契阔”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战争的残酷与征人的无奈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征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三、表达交流15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在后来的民歌中以及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比兴的手法写两句或几句歌词,内容不限。(内容提示:青春、理想、亲情)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陕北民歌《泪蛋蛋》)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歌曲《幸福不会从天降》)思路解析“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以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在理解比兴手法特点的前提下再确定写作内容进行仿写。答案示例火红的旗帜哗啦啦飘,我们的青春在燃烧。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①。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②,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③。人们的书写潦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