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一为国理财-中国古代的八大理财大师课件-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二十一为国理财-中国古代的八大理财大师课件-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二十一为国理财-中国古代的八大理财大师课件-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二十一为国理财-中国古代的八大理财大师课件-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二十一为国理财-中国古代的八大理财大师课件-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十一:为国理财——中国古代的八大理财大师开放——管制——半衰——崩溃,循环往复,轮回重现,这是历代治乱的宿命,而每当经济出现重大危机之际,必会出现一位重量级的理财大师,他成为那个朝代的转折点。——吴晓波《浩荡两千年》核心价值引领化

古今中外,对于一个集权制度政府来说,只有两件事是它最关心的:第一,如何建立一套复杂的官僚制度,控制住社会;第二,如何从民间经济中抽取足够多的财政收入,来养活这个官僚体系。不管是国有企业、公有土地制度,还是垄断货币发行,都是政府筹措财政的一种手段。——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张居正必备知识体系化管仲桑弘羊刘晏杨炎王安石张居正商鞅高颎春秋战国西汉隋朝唐朝北宋明朝唐朝中国古代的八大财经达人一、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管仲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世人尊称为管子,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华夏第一相"。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一、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管仲

管仲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成功的改革家,也是商人从政的成功代表。在他的主持下,齐国进行了一场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改革,使偏于一隅、不占优势的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然而,齐国“一世而衰”,管仲创造的奇迹未能像商鞅变法那样使一个国家持续强盛。——北京日报《管仲改革:重商主义带来脆弱的霸业》1、士农工商并举——“四民分业,士农工商”2、“盐铁专营”的始作俑者——“官山海”3、鼓励消费的享乐主义者——《管子——侈靡篇》:“俭则伤事”4、“以商止战”与和平称霸5、“相地而衰征”——事实上确立土地私有制,标志着劳役地租渐渐转化为实物地租一、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管仲春秋初年,管仲率先在齐国进行改革。据《国语·齐语》云:“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齐国的这种“相地而衰征”,是用井田的计算方法,测量出全国土地总面积,再根据土质好坏、产量差别,将井田区分为不同的等级,再按不同比例折合成良田井数,如二井而当一井,三井而当一井等。征税时即以井为单位。一井征税数额是固定的,耕劣地者多授土地,以土地数量补充其质量的不足,使粮食总量与良田等,从而收到“井田畴均”之效。——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相地而衰征

通过这些措施,“民足”很快得以实现,齐国的经济出现了繁荣,但“民足”不等于“国富”,在缺乏有效制度安排下,社会财富只会向贵族、大臣等既得利益者集中,管仲也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搞活经济的同时推出了“四民分业”、“官山海”等措施,保证了国家财富的积累。经济发达、贸易繁荣为国家带来了丰富的税收,盐铁专卖等又使国家增加了额外收入,齐国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迅速成为“经济强国”。——北京日报《管仲改革:重商主义带来脆弱的霸业》一、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管仲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二、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商鞅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如果说,管仲变法是重商主义的试验,那么,三百年后的商鞅变法,则是重农主义的典范。在两千多年的国史上,商鞅是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其后,王安石和陈云分别是农耕时代和工业化时代的典范执行者。在所有的政治人物中,对商鞅最为尊崇的是毛泽东。……及至晚年,沉迷于“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毛泽东对儒学嗤之以鼻,而独尊法家,他最欣赏的两位政治改革家,便是商鞅和王安石。——吴晓波《中国历史经济得失》二、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商鞅第一次变法,前359年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燔诗书而明法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连坐法禁私斗小家庭重农抑商军功爵制第二次变法,前350年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设县制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打击儒家领域: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政治军功爵制、设县制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军事军功爵制社会连坐法、小家庭文化燔诗书性质:破旧、立新破旧废井田、燔诗书、冲击(废除)世卿世禄制立新连坐法、小家庭、军功爵制、设县制、重农抑商、开阡陌二、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商鞅1、商鞅变法所主张的价值取向(一)商鞅的“利己”人性基础:与墨家的“兼爱”相对(二)商鞅的“进化史观”:与儒家的“退化史观”相对(三)商鞅的“法治”治国方略:与儒家的“德治”相对(四)商鞅的“竞争性”对外战略:与道家的“与人无争”相对——摘编自刘守刚《中国财政史十六讲》2、商鞅变法所组建的体制结构(一)财经体制1、进一步确立帝国的土地产权基础2、构建实物性财经体制来形成竞争性国家3、统一度量衡(二)地方政府体制(三)文化教育体制在秦国原有的基础上,商鞅广行县制以取代分封,为后来秦始皇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奠定了基础,并进而形成2000多年帝国基本的地方政府体制。其核心内容为“燔诗书而明法令”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商鞅的“强国公式”二、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商鞅例1(2013·福建高考·41)(16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6分)(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0分)(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例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三、汉武帝的“中财办主任”桑弘羊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桑弘羊桑弘羊(?—前80年),河南洛阳人,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官至御史大夫。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等职。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在汉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同时组织六十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引发批评。后元二年(前87年),汉昭帝即位,桑弘羊迁任御史大夫,与霍光等同为辅政大臣。始元六年(前81年),盐铁会议召开,因贤良文学指责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与民争利",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会后,改酒类专卖为征税,其他政策仍沿袭不变。元凤元年(前80年)九月,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牵连被杀。三、汉武帝的“中财办主任”桑弘羊币制改革货币官铸,统一发行“五铢钱”。基本解决了私铸铜钱、币制混乱的问题,不但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稳定了市场和流通,起到了巩固西汉统治的作用。同时,这次币制改革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政府的一次创举,它最终将汉朝的币制稳定下来,使汉朝的五铢钱成为质量稳定的钱币,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余年而通行不废盐铁官营国营垄断政策,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均输统购统销(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平准物价管制(由国家控制全国的物资和买卖,以平衡物价)算缗告缗算缗是封建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是对商贾隐瞒资产、逃避税收的惩罚措施,兼具保障算缗和剥夺商贾的特殊意义;不利于商业的发展酒类专卖酒榷政策,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桑弘羊改革从时间的角度看,无论是铸钱权的上收、盐铁专营还是算缗、告缗,都发生在汉帝国与匈奴的长期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的关键时刻。上述政策的实施让近乎空乏的国库重新充足起来,《汉书平准书》记载,“有盐铁缗钱之故,用益饶矣”,这一财政上的改善为汉匈战争的最终胜利以及其后对朝鲜、南粤等地区的征服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吴晓波《浩荡两千年》三、汉武帝的“中财办主任”桑弘羊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所有推行高度管制的国家主义的人,都是一群致命的自负者,而他们以及他们所在的阶级则是这一自负的最大得益群体。有迷惑性的是,他们在口头上都以“均贫富”——救济贫困、抑制豪强——为号召,这能够唤起无产者对有产者的“天然”仇恨,而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专权统治,谋求财政收入的增加。……而最具讽刺性的是,政府因此增加的财政收入,大多用于国防军备,平民阶层得到的实惠却少而又少。在国家主义的政策之下,国强易得,民富难求。——吴晓波《浩荡两千年》三、汉武帝的“中财办主任”桑弘羊(2014·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2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2分)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分)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2分)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2分)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2分)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分)(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2分)(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3分)(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2分)四、隋朝第一名臣——高颎历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俗康阜,颎之力焉。功规萧、葛,道亚伊、吕,近代以来未之有也”。——唐·杜佑《通典》高颎(541——607年)四、隋朝第一名臣——高颎隋文帝掌权后,立即着手组建执政班底,恢复政府的信誉,提高政府的效率。他开创的统一大业和鼎盛繁荣,得益于他的一干文臣武将;而这些才能之士也正是靠着他搭建的舞台而名垂青史。在隋文帝的执政团队里,最卓越、最亲密、最重要的辅弼之士就是高颎、杨素、苏威和李德林。高颎堪称“隋朝第一名臣”,他的能力最强,最受器重,贡献也最大。——陈胜《大隋雄主杨坚》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颎(jiǒng)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输籍定样"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中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大索貌阅“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都是隋初为整顿政治经济秩序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而,高颎被认为在其掌权的20年中,对隋朝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在财政管理方面。他制定了税收登记的新标准,成立了负责这一工作的政府机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唐朝著名史学家杜佑,才会将高颎与管仲、商鞅并列。认为其尽管处于连年战争和分裂以后的乱世,但他通过制定的登记制度、货币改革和其他措施,成功地将隋朝的纳税人口从开皇九年(589年)的400万户增加到大业二年(669)的890万户。这些办法既大量地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这里里外外下来,隋朝政府没过几年就“盆满钵满”了。也是由于有了这些有效的措施,整个隋朝国家都是很富足的。——陈胜《大隋雄主杨坚》五、大唐财相刘晏刘晏何许人也?在中国历史上,他比肩于春秋的管仲、战国的商鞅、西汉的桑弘羊、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是“中国古代六大经济改革家”之一。他是唐朝的理财圣手,精于计算的铁算盘。安史之乱之后,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主管中央的财政经济工作。他力图变法,吸收了管仲、商鞅、桑弘羊的变法经验,在漕运、盐政、赋税、铸钱和常平诸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使濒于崩溃的唐朝经济得以复苏,国运得以中兴。我们今天读刘晏的故事,会发现,原来1200多年前就有人懂得利用商品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懂得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救市,也只有变法和改革才能拯救一个体制僵化的国家。——余耀华《刘晏——大唐财相和他的国富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逆胡铁蹄旋风般地踏遍了黄河两岸,大好河山因之破碎,天下百姓陷入苦难的深渊。……刘晏横空出世,这位七岁入仕,少时被玄宗皇帝李隆基封为“神童”的刘晏,受命于危险之际,走上了中央财政经济工作的最高行政长官的岗位,肩负起了救国救民的双重使命。恢复漕运、改革盐政、重新启用常平仓,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理财家、改革家掀起了经济改革的旋风……——余耀华《刘晏——大唐财相和他的国富论》五、大唐财相刘晏刘晏是一位桑弘羊式的理财大师,他前后主管天下财政长达二十多年,是有唐一代任职时间最长的财政长官。除了官营盐业,刘晏还对全国的重要商品产销进行管制,把桑弘羊的平准、均输制度重新搬了出来。他在各地建立常平仓,相当于仓储和物流中心,设置了知院官,随时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动向,然后“贱增贵卖”,以获其利。据《旧唐书·刘晏传》记载,“他全面掌握了商品的供销动向,政府获得了重大的利益,而市场波动则得到了平抑,这是真正高明的治理之术。”中唐在“安史之乱”以后,没有陷入更大的乱境,与刘晏以果断的专营政策迅速改善了中央财政状况有很大关系。因此,史家对刘晏授予了一个又弘羊式的评价:“敛不及民而用度足。”——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五、大唐财相刘晏刘晏理财,不同于其他聚敛者。聚敛者,只顾要钱,不管民众死活;刘晏却兼顾民众,让民众也得些利益,在民众还能容忍的限度内,谋取大利,这是刘晏理财的特色。——范文澜《中国通史》第3册,第286页五、大唐财相刘晏在国有专营体制方面,汉、唐两代政府主要实行了两种经营模式,一是桑弘羊式——成立国营企业加以垄断经营,二是刘晏式——国家控制资源,以定向授权的方式向民间开放。——吴晓波《浩荡两千年》刘晏以前,倡行食盐专卖者以管仲和桑弘羊为代表,专卖方式多是官运官销或就场征税,亦即放任于商人,这实际上是两个极端,都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而刘晏榷盐法的实质是官收商运商销,亦即就场专卖,将官府行为与商人及商业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适合于中古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情况的一种专卖制度,因此,自刘晏以后,这一方式一直被后世所借鉴,直到晚明纲法的出现。——齐涛、马新《刘晏杨炎评传》五、大唐财相刘晏刘晏以后,唐王朝也出现了几位比较出色的盐铁使,比如宪宗时期的李巽、宣宗时期的裴休与卢弘正等等,但其盐政管理一直未脱出刘晏所奠定的基础。从总体上看,榷盐法对于唐王朝的财政一直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德宗建中初至宣宗大中年间,虽然由于两税法的实施,政府直接税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榷酒、税茶之制也已建立,但盐利在整个唐王朝财入中仍占有很大比重。——齐涛、马新《刘晏杨炎评传》五、大唐财相刘晏例(2010新课标全国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材料二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1)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2)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总之,刘晏榷盐法及其以后实行的几种专卖制度,完全变成了官商共利,官商分利,互相利用,互相依存了……刘晏榷盐法改变了我国传统工商业完全“官本位”的格局,而引入了商人和商业机制,尽量运用商品经济的自然法则,以商业流通和商业经营为特色,面向市场,更富参透力;打破了官府完全垄断商业利润的局面,而行之以官商分利,相互利用;改变了一味抑商的做法,而代之以抑商恤商并行的政策。因此我们说,刘晏榷盐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传统工商业政策的转型。——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官方专利官商分利(直接官营)(间接官营)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直接专卖制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间接专卖制杨炎杨炎(727年-781年),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今陕西凤翔县)人。唐朝宰相、财政改革家、诗人,两税法的创造和推行者。六、唐代理财双子星杨炎刘晏与杨炎是活跃于同一舞台上的两位著名政治家。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政治动荡、赋入不继,他们先后进入中枢,致力于财赋体系的调整与重构。刘晏建立了以榷盐法为核心的新的间接税体系,使间接税的地位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杨炎则废止了积弊已深的租庸调制,制定了统一的两税法,使中国古代的直接税体系由税人向税地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两人的经济思想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齐涛、马新《刘晏杨炎评传》六、唐代理财双子星杨炎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发展,以唐中叶两税法的颁布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大体上是朝舍地税人的方向发展,凡编户齐民,不论其家占有土地多少,计丁征收定额租调。在后期,则反过来向舍人税地发展,赋税由计丁转为按资产征收。唐前期,唐朝的正税租庸调都是按丁起征,户税和地税则按财产——主要是土地多少征收。后来,在土地兼并激烈、客户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租庸调越来越收不起来,户税和地税则越收越多。公元780年,以户税和地税为内容构成的两税法代替了租庸调,进入舍人税地的发展阶段。——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六、唐代理财双子星杨炎唐德宗建中元年,即公元780年,唐朝政府颁行两税法,代替原来的租庸调法。这不仅是税收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而且是以国家法律形式承认了封建土地所有权关系的重大变革,因为随着“租庸调法”的废除,与“租庸调法”联系在一起的均田制——政府直接控制全国土地的、法理上的“土地国有制”——实际上也正式宣告废除了。这就为土地私有制和契约租佃制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庞卓恒《史学概论》六、唐代理财双子星杨炎⑴课税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两税法将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扩大征税面,保证财政收入,这是制定两税法的目的之一。⑵征课内容:包括户税和地税。唐代征赋名目繁多,除租庸调外,后又有地税、户税、青苗钱等各种杂税。两税法则“置两税以总之”,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以一其名”,并规定,若有“此外敛者,以枉法论”。⑶课税标准:“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租庸调以丁为计算单位,贫富负担不均。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两税法的特点⑷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⑸征课形式:“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租庸调制是“租出谷,庸出绢,调杂出缮纩布麻”。还有各种杂税杂役。两税法则先“定税计钱”,交纳时再“折钱纳物”,即所谓“定税之初,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这样,相对简化了纳税手续,便于国家计算征收。⑹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量出为入是中国赋税史上仅有的创见。两税法提出,“凡百役之费,先度其数,而赋于人,”即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中国预算原则之先。⑴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⑵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⑶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⑷两税法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两税法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两税法的弊端一是没有规定全国统一税额,而是采取了以州为单位确定税额总量和具体征收的办法,各州之间税负轻重不均,显然违背了赋税公平合理的原则。二是地方政府对田亩资产数和户等长期不予核查审定,造成征税严重不均、不合理。三是没有灾害减免和赈灾救灾的制度化规定,使得朝廷和地方州政府消极对待灾害减免和赈灾救灾。四是在钱重物轻形势下实际税负成倍加重。两税法以官铸铜币数确定税额,但在实际征收时则大多以绢帛等实物折算缴纳。在通货紧缩形势下,纳税户负担必然加重。五是各类加征及苛敛杂税对两税法造成了破坏。唐代两税制,规定不收米谷而改收货币;因此农民必得拿米粮卖出,换了钱来纳税。如是则商人可以上下其手,而农民损失很大。让我再举一实例。据当时的陆贽说:“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今过于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两税法的弊端(原创命题).诗人白居易在《赠友》中咏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益重,农力日益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帛。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诗中评价的是()A.刘晏盐政改革扩大了纳税面B.杨炎两税法改革的折纳之弊C.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折意义D.岁币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B例1.(2013.全国Ⅱ卷.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例2.(2009·全国卷文综·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1)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七、拗相公王安石(一)、变法的背景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阶级矛盾尖锐——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矛盾尖锐——辽、西夏与宋连年发生战争(3)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要求改革的势力与守旧势力斗争激化2、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3、庆历新政的失败七、拗相公王安石(二)、变法目的和性质1、时间:1069年。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3、中心:富国(理财)。4、目的:富国强兵,挽救危机,巩固封建统治。5、性质:在不触动封建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七、拗相公王安石内容作用均输法发运使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需要情况,就近采购。减轻百姓负担,节省政府财政收入,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市易法①政府设立“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②商贩向市易务缴纳抵押品,可成批赊购官府的货物到各地出售,半年一分利息。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青苗法各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并加收20%利息。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但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免役法废除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按照户等高下分派。农田水利有了很大发展,大量薄地变良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克服官僚地主隐产逃税,田赋不均的弊病,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1.富国之法(理财之法)(三)、变法措施

“王安石变法”,与之前的“管仲变法”“商鞅变法”“桑弘羊变法”“王莽变法”乃至“刘晏变法”一脉相连,是历代治国者在经济集权政策上的一次大试验。就如同桑弘羊欣赏商鞅、刘晏钟情桑弘羊一样,王安石对桑、刘两人也十分推崇,他在与司马光的论战中认定,用国有专营政策来抑制兼并、均和贫富是古代贤君的治国之正道,后世只有桑、刘“粗合此意”。由此可见,历代变法延续的是同一逻辑。——吴晓波《浩荡两千年》内

容作

用将兵法①对禁军精简裁并②设置专门负责操练的将官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保甲法①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②农闲保丁操练,夜间维持治安。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加强了军队战斗力,同时也减少了军费开支保马法废掉依靠政府的牧马监,由民户代养官马;同时以优惠政策,使民户踊跃养马。节省了政府开支,马匹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设军器监在开封内设置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产量提高2.强兵之法(三)、变法措施1、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变更是除旧布新的开端)(1)内容:废除原来死记硬背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2)作用:选拔了大量有用人才。2、改革学校制度(1)目的:要统一思想,培养改革派人才在于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发展。(2)原因:①太学作为全国最高的学府,长期以来是高官子弟装饰门面的地方,已徒有虚名。②太学被保守派所把持,成为反对变法的舆论阵地。(3)内容:①整顿太学②重新编纂教科书《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依据。(4)作用: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3、育才之法的影响: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直到北宋末年仍在太学中流传。3.育才之法(三)、变法措施1、进步性(1)经济上:改革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一定程度扭转了积贫局面;(2)军事上: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3)文化上: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和人才培养2、局限性(1)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2)变法利用国家行政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四)、改革的影响1、失败原因:(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2)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3)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逝世(4)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5)指导思想有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2、历史教训:(1)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3)推行改革过程要注意用人得当(4)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例1.(2015·福建高考·41)(16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6分)(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10分)(1)法令:方田均税法。(2分)(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4分)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4分)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6分)例2.(2012·浙江自选模块·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马克垚《世界文明史》(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6分)(1)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2019·江苏选做题·24)

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元祜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4分)(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2分)(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张居正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之一,他从荆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起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万历首辅、神宗皇帝老师以及明朝中兴的奠基人。张居正对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为了推行改革措施,张居正也曾经使用过不光彩的手段,其个人生活也难说检点。生前,他位高权重,一言九鼎;死后,却被剥夺谥号,查抄家产,祸及子孙。而否定了张居正改革成果的大明帝国,也走向了灭亡之路。——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八、万历首辅张居正张居正出身寒微,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此后三十余年间,张居正如同一只冷静的豹子,官场失意时蛰伏忍耐、锻炼心智,一有转变,就运用其胆略和魄力,精准地抓住每一次晋升的机会,最终登上权力的巅峰。1564年,他经由老师徐阶的推荐,成为裕王的侍读,而后裕王继位,是为穆宗,张居正的权势随之提升,进入内阁,成为文渊阁大学士。后来穆宗去世,年仅十岁的神宗登基。帝王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彼时,高拱一人控制了内阁大权。于是,张居正联合太监冯保,撺掇后妃,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张居正由此成为大明首辅,位极人臣,独掌国家大权达十年之久。

他发展经济,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他整顿吏治,考核各级官员,使朝廷政策畅通无阻;他平定叛乱,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边关。他以一已之力让摇摇欲坠的明朝重现生机。——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在国家陷入深重危机、财政入不敷出、流民四处闹事、政治腐败不堪的情况下;张居正以他深不可测的心计、阴险无比的手段,夺取了领导权,并发挥其不世出之奇才,创造性地进行了伟大的政治运动,为明朝迎来了新的生机,无愧于杰出的政治家的称号,堪称国家之栋梁,民族之骄傲。——当年明月八、万历首辅张居正考成之法,是与天下官员开战。清丈田亩,是与天下富人开战。尽废书院,是与天下公知开战。丁忧夺情,是与天下儒生开战。屡谏万历,是与天下共主开战。——刘建荣八、万历首辅张居正苟利国家,生死以之一条鞭法明神宗时,政治腐败,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土地高度集中,赋税严重不均,张居正改革2,清丈土地,将部分丁役摊入田亩,各种赋役、杂税合一,一律折银缴纳3.有利于防止豪强官僚隐田逃税;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内容影响清丈土地,将部分丁役摊入田亩赋役杂税一律折银缴纳“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郑轶《明代“一条鞭法”税赋制度探微》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施行,将部分徭役推入田亩,合并诸项杂役,条鞭征收,计亩征银。一条鞭法的推行,有利于消除赋役征派中的不合理现象,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赋役征解由民办改为官办,减少了地方官吏鱼肉百姓的行为;赋役由原来征收实物和力役的形式,改为征收白银货币,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完成,也标志着国家财政体系的转型,从而削弱了农民对国家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反映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一条鞭法首先,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的征收手续,客观上起了均平赋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其次,一条鞭法实行赋役折银征收的方式,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再次,一条鞭法是中国封建赋役史上继两税法之后又一重大发展,推进了中国封建赋役制度的进步。一条鞭法的实行使两税法以来由“度人而税”向“度地而税”的转化进程大大前进了一步,为清初真正完成这一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条鞭法积极影响1、额外增派:旧的摊派并未完全消除。2、火耗问题:滋生了火耗问题,增加了平民的负担。3、南橘北枳:是江南地区百余年来各种赋役制度改革的结果,带有很强烈的江南地域色彩,使北方农民负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