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核心考点复习提纲_第1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核心考点复习提纲_第2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核心考点复习提纲_第3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核心考点复习提纲_第4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核心考点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核心考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课标要求节次考点考试内容

2.1.1

运用资料,考点43.世界人口分布①人口分布的概念;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口

描述人口

分布考点4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因素;

分布、迁移

考点45.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①人口迁移的类型;

的特点及

2.1.2

考点4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其影响因人口

考点国际人口迁移①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素,并结合迁移47.

实例,解释考点48.我国人口迁移①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区域资源考点49.人口增长①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环境承载2.1.3

考点50.资源环境的限制性①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力、人口合人口

①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

理容量容量考点51.人口合理容量

②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第一节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的含义

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2.人口分布的特点

总特点:分布极不平衡

人烟稀少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

(1)从全球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者世界90%的人口。

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五大湖及大西洋沿岸等

人口稀少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等

(2)从大洲看: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

(3)从国家看:

东亚中国、日本

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人口超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总数约占

过1亿欧洲俄罗斯世界总人口的

的国家北美美国、墨西哥62.47%

南美巴西

非洲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

(4)从城乡分布看: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拓展提升:(1)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很不平衡

(2)分布规律: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第1页共24页

②沿海、沿江和沿湖平原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和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和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类通过适度的改变生活习性,来提高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改善和扩大自生的生

存空间,如人类将坡地改成梯田,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1.自然因素

因素具体内容

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人口主要分布与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

地形

有利,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水资源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较发达

土壤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攀枝花市开放铁矿

2.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其中钮因素对人口分布具

有决定性影响。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的变化: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的制约程度逐渐弱化,过去,经济

发展是拉到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后,科技进步将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3.人口分布的变化

(1)农业社会及以前,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微点拨]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但自然因素是基础因素,人文因素往往通过自然

因素而起作用。

4.我国人口分界线:

璨琛——腾冲线:东南人口多(平原、丘陵),西北人口少(山地、高原)

第二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含义: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

Q)属性[空间属性:一般以跨越某种在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推力是消极因素,拉力是积极因素

第2页共24页

迁出地(推力因素)迁入地(拉力因素)

就业机会少就业机会多

自然灾害风险多,收入不高收入稳定,收入高

医疗、教育条件差医疗、教育条件好

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差生活条件与社会福利好

公共设施差公共设施好

居住、交通与通信条件差居住、交通与通信条件好

环境质量差环境质量好

环境恶化、土壤贫瘠、气候恶劣环境优美、土壤肥沃、气候温暖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②经济因素:经济、交通

③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④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战争、政治因素

现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国家政策等。

[微点拨]分析人口迁出的原因,人口迁入的原因;

(重要)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及迁入地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

有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1(不利)①导致当地人才外流;②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迁入地影响:

((有利)①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②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大发展;

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I不利)①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的难度;

②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二、国际人口迁移

1.20世纪以前,人口主要迁往人口较少和尚未开发的地区。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2)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

(3)美国仍是人口迁入地,但人口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我国人口迁移

第3页共24页

新中国成立后至

时期古代80年代中期以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

行政力量、战争、自然灾害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因素度

特点大批移民有计划、有组织自发的、流量大

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较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从空部向东部迁移,西南、

流向

好地区北、东北、西南西北向东部的迁移

逐水草而居,逃避战争、自开发工业基地、垦荒、支援边疆建务工、经商,寻求更好的就

目的

然灾害等设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意义

③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微点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

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规模、方向、类型、原因)

第三节人口容量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

2.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3.界人口增长决定性因素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机械增长:与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类

产生的原因

生活水平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显著增加: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土地资源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土地承受的压力

越来越大;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显著减少

资源问

矿产资源正迅速减少,甚至趋于楂遢

题的表

水资源需求量增大,不合理利用及水体污染,导致短缺

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

森林资源

耕地沙化加快,大气污染加重,气候反常

限制性要求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建立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三、人口合理容量

1.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

(1)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

第4页共24页

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2)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置、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

量。(生存人口)

(3)二者关系:环境家我力=人口家步>人口合理客量

2.人口合理容量(发展人口)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

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3)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

资源丰科技发经济发人口受教地区开放生活消费

因素

曷程度展水平展程度育水平程度水平

与环境人口首要

正相关正相关正相关正相关负相关

容量关系正相关

(4)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第5页共24页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

课标要求节次考点考试内容

I.结合实例,①土地类型及主要利用方式;

考点52.城乡土地利用

解释城镇和②城乡土地利用差异;

2.2.1

乡村的内部①城市功能区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城乡空

空间结构,说考点53.城乡空间结构②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及其类型;

间结构

明合理利用③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义;

城乡空间的考点54.城乡区位分析①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意义。

①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2.结合实例,2.2.2考点55.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内涵

说明地域文地域文

①地域文化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化在城乡景化与城

考点56.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②地域文化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

观上的体现。乡景观

③地域文化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3.运用资料,

①城镇化的含义及标志;

说明不同地考点57.城镇化

2.2.3②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域城镇化的

城镇化①世界城镇化的推进;

过程和特点,考点58.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进程及②城镇化特点的(地域)差异;

以及城镇化其影响

的利弊。考点59.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

一'城乡土地利用

1.城镇与乡村

(1)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2.土地利用类型:城镇以建设用地为主,乡村以农用地为主

类型内容

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3.城乡土地利用地差异

(1)城镇土地利用指城镇中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2)乡村土地利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二'城乡空间结构

1.城市空间结构

(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中,人口和产业在空回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

主要有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等。

(2)主要功能区:

第6页共24页

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

高级住城市的外缘,与高地、文

最广泛的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位

土地利用,宅区教区、风景区联系

住宅区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

占地面积低级住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

背向发展。

最大。宅区地、工业区联系

占地面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

呈点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状或条状部有明显的分区

商业区①高楼林立,总部云集;②经济

中心商

枢纽和观光购物;③商贸服务发

务区大城市的核心区域

达;④地租昂贵,土地集约利用;

CBD

⑤人流汇集,交通繁忙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河流下

工业区集聚成片

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游、盛行风下风向

(3)城市各功能区之间连片分布,没有绝对的界线,各种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4)城市空间结构:

较小城市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

较大城市多核心状、棋盘格状

(5)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随着

城市的发展而变化。

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

(2)空间形态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深刻。

类型空间形态特征分布地区

街道式

密集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区

团块式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

型华北平原

棋盘格局

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区,

分散性呈点状松散布局

水稻生产地区(方便就近管理)

半聚集型规模不大,住房排列松散山区小村

⑶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3.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第7页共24页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三、城乡区位分析

1.区位: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也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2.城镇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3.乡村聚落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地形、气候、水源)

乡村聚落多或者规模大,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乡村聚落少或者规模小。

地形平原盆地乡村聚落多、规模大;山地高原乡村聚落少,规模小

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乡村聚落多,规模大;酷寒酷热或干旱缺水地区乡村聚落少、规模小

水源靠近水源,水运便利的地方利于居民生产生活

交通乡村聚落趋向于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1.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点、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表现形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2)特点:不断发展变化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我国三大地域文化:徽州文化、藏文化、敦煌文化

2.城乡景观: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

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

云南哈尼梯田:①河流一森林一梯田一村寨共同构成人与自然协调的乡村;

②古代分水制度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1)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光照强烈)遮阳、(气候寒冷)保暖、(湿润多雨)排

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防御自然灾害。

(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就地取材一一(产石)石构、(产木)木构、(产竹)

竹楼、(黄土地区)土筑窑洞。

四合院(气温、日照、降水、风向):南北中轴线对称,坐北朝南,北正南侧,东西厢

房,体现男尊女卑、长幼有序。

第8页共24页

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

地域城市格局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城一宫殿为中心,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基皇权至上思想,体现严格的等级

市本骨架制度

围绕教堂、市政厅、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历史悠久,众多历史名城,历史

欧洲城市

周高差大,高层在城市外围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逐渐下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悠久

美国城市

降,形成连绵城市带的传统建筑

3.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地域地域文化表现形成原因

中国围墙,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

内向性,封闭性中西地

建筑建筑忌宽求窄

域文化

结构西方缺围墙,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

外向、开放差异

建筑托出

中国红墙、黄瓦、斗拱飞檐和雕梁画栋;宫殿的楼台

皇权的地位中西统

建筑建筑亭阁

治权力

风格西方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教堂占优势

差异

建筑建筑中教堂、柱廊、尖塔、喷泉、雕塑、广场地位

(1)我国城乡建设贯穿“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地域文化发生变

化后,建筑风格也会发生变化。

(2)当今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

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城镇化

1.含义:又叫城市化,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①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产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③用地: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④景观: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3.动力:①农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明显增加;

②工业发展:工业化发展为劳动力提供就业;

③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劳动力提供就业;

b剩余劳动力

c提供就业岗位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发展阶段

(1)工业革命前:世界上城镇发展极为缓慢;

(2)工业革命至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3)目前,世界城镇人口超一半,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比2/3。

(4)世界级大都市—城市群一》大都市带:

世界级大都市:伦敦、巴黎、纽约、东京、上海、杳港

全球经济中枢: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

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对比

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

间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快慢趋缓(甚至停滞)&

度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高低高低

城市化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

水平原因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市化进程

经济发展出现巨大反差

城市人大小大(75%以上,有些高达90%)小(40%左右)

口比重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

动力

城市迁移发展

虚假城镇化(南美洲)和滞后城

问题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问题镇化

及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原因

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现阶段发展速度缓慢,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⑵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快,有些国家出现了虚假、滞后城市化。

3.我国的城镇化

(1)当代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

第10页共24页

持续提高。

(2)我国城镇化的意义:

①拓展高效率的成长空间;②拉动了生产与消费;③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④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⑤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⑥推动农村产业化和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城镇规模扩大,使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

2.不利:

①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②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巨大压力,

引发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问题。

3.今后方向: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

道路。

第11页共24页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

课标要节次考点考试内容

2.3.1农①自然条件、技术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结合实考点60.农业区位因素

业区位对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影响;

例,说明

因素与①农业布局的概念;②水稻生产的地区分布

农业的区考点61.农业布局

农业布及区位条件;③常见的农业地区类型;

位因素

局考点62.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①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特点;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的含义:

生产对象分广义农业: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狭义农业:种植业

其他分类标准:投入多少一粗放农业、集约农业产品用途一一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2.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主要体现在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

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①光照强,利于作物生长和有机质积累;

光照②光照弱,不利于谷物的生长;

③光照时间长,可弥补热量不足问题;

①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根据不同气候条件,选

气热量

②热量不足,生长期短,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择适当的作物品种、耕

①降水适中且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降水

②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易造成旱涝灾害;

①气温日较差大,易于营养物质积累,品质好;

气温日较差

②气温日较差小,作物品质差;

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考虑土壤的厚度、水分、

±填酸性土壤适宜种植茶树

透气性、肥力(有机质、矿物质)

充足——水稻、水产

水源必备条件,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

较少一一旱作、灌溉

①平原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

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山区丘陵:畜牧、林业

地形

②山地发展林牧业,开展多种经营;平原:种植业

③山地垂直分异使作物分布随海拔出现差异化;

(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

第12页共24页

①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②生产技术:包括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

③信息化:推进农业物联国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市场决定农产品的价格,影响农产品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商业性农业必须要有便利的交通

政策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

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1)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温差

(2)地形

(3)土壤

(4)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

(2)交通

(3)政策

(4)地价

(5)劳动力

3、技术经济因素:(1)良种

(2)机械化

(3)化肥农药

(4)保鲜冷藏

(5)耕作制度

区位因素的地域差异要求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最终形成农业地域类型

二、农业布局

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要求:农业生产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3.原则: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4.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世界上还有非洲的埃及和刚果,南欧及美国

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南美洲也有种植。

(2)亚洲水稻种植业区位条件:

第13页共24页

(水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mm以上的地区,水分充足;

热量: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或是夏季高温,热量充足;

地形:平原、盆地丘陵区,地形平坦;

I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劳动力:劳动力需求量大,东亚、东南亚、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市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缓解土地压力、粮食需求;

种植历史: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种植制度:两年三熟知或一年两熟;

(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

不利条件:①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狭小,机械化难以推广;

②季风气候区,多旱涝灾害。

措施:①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化;②兴修水利工程;

(2)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①以小农经营为主;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③水利工程量大;④劳动力需求量大;

5.农业地域类型

商业型热带和亚热带栽培业;商业型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

商业型谷物种植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的畜牧业;英国商业型乳酪业;

6.世界农业的变化特点

⑴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⑵从“小而全”到专业化。

(3)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4)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

(5)从粗放型到集约型。(6)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课标要求节次考点考试内容

2.3.2工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②传统工业的区

考点63.工业区位因素

结合实例,业区位位选择;③环境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说明工业因素与①工业布局的含义;②世界的主要工业区及其

的区位因工业布考点64.工业布局区位条件分析;③高新技术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素局分析;④世界工业布局的特点;

考点65.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2.主要区位因素

第14页共24页

自然条件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当地的总体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

社会经济

投资环境、政策、市场等

科学技术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科技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等

3.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有区位因素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工

业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

(2)出现新因素:

环境质量环境状况对厂址选择和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

信息化

信息化水平高的地方,引导企业布局和集聚,也会引发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

水平

①集聚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②降低生产成本;③节省运输费用;④减少

产业集聚

交易开支;⑤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⑥促进集成创新;⑦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

二、工业布局

1.含义:指工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

2.两大层面

(1)宏观:包括工业部门、多个企业总体布局,某工业部门战略配置,区域工业综合布局。

(2)微观:指工业企业的布局,工业点的布局等。

3.意义:工业布局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地区产业均衡发展,利于城乡统筹。

4.地域表现形式:工业区。

5.分类:传统工业区一一新兴工业区专业性工业区一一综合性工业区

典型区:欧洲西部工业区、北美工业区、俄罗斯工业区、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我国东部沿海工业区

第15页共24页

第十一讲服务业与交通运输

课标要求节次考点考试内容

考点66.服务业概述①服务业的概念;②服务业的类型及其特点;

考点67.生产性服务业一①金融服务业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

2.3.3月艮以金融服务业为例②金融中心的含义及其区位选择;

1.结合实例,

务业的区考点68.生活性服务业一①商业服务业的概念及其区位因素;

说明服务业的

位选择以商业服务业为例②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

区位因素。

考点69.影响商业服务业①影响服务业的主要因素:

2.结合实例,

的主要因素②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说明运输方式

①交通运输的概念及其作用;

和交通布局与

考点70.交通运输方式和②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运输方式;

区域发展的的2.4.1交

布局③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关系通运输和

④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区位因素;

区域发展

考点71.交通运输对区域①交通运输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发展的影响②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一、服务业概述

含义是指生产服务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

地位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物流、金融、信息、直务、科技服务等

类型生活性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文化娱乐等

公共服务业包括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等

二'生产性服务产业——以金融服务业为例

1.金融服务业种类

银行办理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

证券证券交易所是买卖股票、公司债券、公债等有价证券的市场

信托一种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行为

保险保险公司是销售保险合约、提供风险保障的公司

2.金融服务业区位因素

包括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交通通信、政策、科技、劳动力素质、市场等。

三'生活性服务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例

1.商业服务业含义:指以商品流通及相关服务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服务产品的行业。

2.商业服务业区位因素:交通、市场、行政等。

3.门槛人口:服务人口〉门槛人口盈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损

第16页共24页

4.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等级服务范围服务职能彼此距离六边形数目

高大多远少

低小少近多

第二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运输方式

古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

代南方水运发达

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