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_第1页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_第2页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_第3页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_第4页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七中学德育

考情分析

\年份

、、题量\

2016201620172017201820182019

年上年下年上年下年上年下年上

单项选择题3题2题3题2题2题3题2题

辨析1题—1题1题—-1题

简答题—1题—1题———

材料分析题一一1题一1题—1题

总计4题3题5题4题3题3题4题

本模块知识大纲

第七模块中学德育

第一讲、中学生品德发展

第二讲、中学德育

第三讲、中学社会教育

第一讲中学生品德发展

思维导图

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I品德的形成过程一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品德发展]道德发展理论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I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培养方法

考点1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品德的概念

二、品德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

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个人)工道德(社会)

道德意志

品德心理

结构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

判断。

包括: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基础)部分。

2.道德情感(中介)

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叁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

种情绪状态,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表现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

形象性的道德情感

伦理性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调控)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

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的作用在于发动与既定目的相符的行动,制止与既定目的相悖的行动。

4.道德行为(标志)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

道德意义的行为。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评定一个人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

是否言行一致。

王军写了保证书,决心遵守《中学生守则》,上课不再迟到,但是冷,王军冬天迟迟不肯钻

出被窝,以至于再次迟到,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其()。

A、道德认识水平

B、道德情感水平

C、道德意志水平

D、道德行为水平

【答案】C

【解析】王军虽然知道不能迟到,但是不能够坚持先去,这说明道德意志水平薄弱,对王军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应在于提高其道德意志水平。

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确

的是()。

A、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B、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

C、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D、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答案】D

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答案】D

考点2品德的形成过程

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依从、认同与

内化三个阶段。

依从认同内化(信奉)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

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

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

近。认同实质上就思寸榜样的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价值

该行为具有一定自觉性、主动

性和稳定性。

考点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处于伦理形成时期,其品德迅速发展。所谓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

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从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来看,中学生对于道德知识的理解水平逐步深化,道德观念的稳定性

增强,逐渐形成比较明确的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中学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自我评价方面更加关注自己的体态容貌、内心

世界,•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道德评价的自律性有较大发展,即从仿效他人的评价到独立地进

行道德评价,从偏向评价他人发展到学会评价自己。能够运用道德规范来比较自觉地评价自

己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能力。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

致的、较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相互协调,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

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其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

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发展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①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

②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易冲动。

③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差距。

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发展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

成熟时期,表现为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初步形

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考点4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并总

结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其中

10岁是儿童从他律到自律道德转唤的分水岭。皮亚杰在其发表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

中,对儿童道德的发展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阶段名称年龄道德特点

前道德阶段2-5岁按自己的想象在执行原则,无道德,无约束

(自我中心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5-8岁以行为结果为道德判断依据,绝对服从外在权威、

(权威阶段)行为绝对化、赞成严惩

自律道德阶段8-10岁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依据、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

(可逆阶段)定的规则

公正阶段10-12岁以后公正、平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扩充,采用"道德两难故

事法",考察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作出的反应,

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含义

前习俗道德水平惩罚与服从避免惩罚

(10岁以下)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符合自我利益

习俗道德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符合大家意见

(10-20岁)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尊重法律、法律不可变

后习俗道德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法律可根据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20岁以上)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道义高于一切

考点5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社会因素

2.学校因素

3.家庭因素

4.同伴群体

1.社会因素

社会上一些主流和非主流的价值观念、社会风气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

社会名流和权威人士的言行等都会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产生影响。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校风、班风、教师的言

行和品德修养、课程教学等方面。

3.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基础的、直接的,家庭的氛围、教育方式、家长的

人栩修养都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4.同伴群体

中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二、内部因素

1.网口失调

2.态度定式

3道德UMI

4.智力因素

5.受教育程度

1.认知失调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人们有一种力求维持自己观点、信念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的需

要,如果认知失去了协调,人就会产生不舒服或紧张的心理状态,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

决条件。

2.态度定式

人对事物进行预料与评价时会受到已有经验和态度的影响,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是对教

师、集体积极态度定式的形成。

3.道德认知

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

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4.智力因素

研究表明,智商高的中学生对道德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道德意志较强,因而也较能控制自

己的道德行为。

5.受教育程度

品德是价值内化的结构,中学生受教育程度越高其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考点6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培养方法

一、有效说服

有效说服是指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

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二、树立榜样

树立榜样是通过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正面的具有道德智慧的榜样来培养学生的品德。

三、群体约定

班集体共同讨论进行约束

四、价值辨析:

针对个体犯错老师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引导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促进和约束作

用。

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认识,共同提出相

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

A、有效说服

B、树立榜

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答案】C

【解析】利用群体约定是指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

力,是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刘老师与学生讨论了网络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被全班同

学认可属于群体约定。

第二讲中学德育

思维导图

德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过程的含义务勾成要素

德育过程的基本就]

中学德育

中学德育实际中山赢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考点1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含义

二、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含义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传、身教等方

式,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夕Mt,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

政治、法制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

1.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2.狭义的德育: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

二、德育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中小学德育大纲的核心)一政治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心理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社会道德原则的核心)一道德教育大我

4.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联系

5.纪律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法治一人治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一思想教育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基本内容如下: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观点、情感和维护祖国尊严的意志。

(2)教育学生要坚持和维护同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及一切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

组织和人士的团结,支持和援助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

2.理想和传统教育

(1)理想教育是教育学生在现期基础上确立理想,引导学生为了实现理想进行合理的规

划与实践。

(2)传统教育是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3.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形成集体观念,热爰集体、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

体的关系,以集体利益为重。

4.劳动教育

(1)教育学生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

(3)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将来担负起艰巨的建设任务,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就业和

分配。

5.纪律和法制教育

纪律和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基本内容的较高层次,学校应教会学生懂法、守法、树立法治观

念,自觉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基本观点教育,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扩展】德育的意义

德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表现为:

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

3.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扩展】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生存功能

个体功

享用"功能源性功能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1.德育的政治功能(政治制度、人才、民主)

2.德育的经济功能

3.德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与选择、更新与创造).

考点2德育过程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一、德育过程的含义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德育过程的含义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

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

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w教育者U德育内容

0受教育者Q德育方法

【扩展】德育过程的矛盾

1.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基本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考点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3.视具体情况而定,有多种开端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思想品德就

是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

为的过程。

2.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

理矛盾,促进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学校,这些因素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决定

了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从学生的主观世界来看,品德的形成要经过长期培

养和磨练,具有反复性和曲折性。

长期抓、反复抓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

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长期、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德育过程中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情况。

考点4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一、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二、德育方法单一

三、德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四、德育环境存在突出问题

一、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1.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不够;

2.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

3.实践教育相当薄弱。

二、德育方法单一

1.在教学上,"说教"和"形式主义"现象严重;

2.在评价上,采用考分制,形成考分越多品德越好的谬误。

三、德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部分中学生思想认识不成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如有的中学生一味赶时尚、

追求怪异,奉行"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自私心态严重等。

四、德育环境存在突出问题

1.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品德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2.家长片面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

3.社会经济环境的转型致使青少年对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

4.大众传播及网络的不良影响。

考点5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的原则

二、德育的途径

三、德育的方法

一、德育的原则(口诀:双导三施四结合)

1.导向性原则

概念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理解】(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概念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T立早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

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刻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

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从而使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走

了出来。这体现了德育的那一原则?()

A、知行统一原则B、长善救失原则

C、有的放矢原则D、疏导原则

【答案】D

【尊重一条、要求两条】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

结合起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

地尊重一个人。”

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纵向:小学、中学

横向:三结合教育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

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

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

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

对个别学生

要求(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口活力。

7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思想品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见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

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

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西邻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跛,一子偻,乃使朴者衣,敏者贾,盲者卜,

跛者纺,偻者绩”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直观性原贝I」

【答案】B

简述贯彻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8.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

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要求(1)"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德育过程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辩证法认识学生的德育原则是()O

A、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答案】A

9、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

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赖束,并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要求(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

执行。

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T立早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

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刻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

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从而使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走

了出来。这体现了德育的那一原则?()

A、知行统一原则B、长善救失原则

&有的放矢原则D、硫导原则

【答案】D

【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珊艮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1.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课外和校外活动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品德

3.社会实践劳动自我教育

4.少先队或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三、德育的方法

1.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采用的活动方式

的总和,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法和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方式。

2.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实际锻炼法

(4)情感陶冶法

(5)个人修养法

(6)品德评价法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是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讲解、谈话、报告、讨论,阅读书籍报刊等)

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参观、调查、访问等)。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有同学在班上丢了30元压岁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老师通过讲"负荆请罪”的故事,

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能改,不久犯错误的同学把钱偷偷的归还了失主。王

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实际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答案】A

(3)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的

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等。

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实际练习法

D、情感陶冶法

【答案】C

(4)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它包括人格感化、环

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班主任李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

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

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A、个人修养法B、榜样示范法

C、实践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

【答案】D

(5)个人修养法

个人修养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从而提升道德水平的教育方法。这是一

种以学生自我修养为核心的教育方法。

(6)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

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有同学在班上丢了30元压岁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老师通过讲"负荆请罪”的故事,

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能改,不久犯错误的同学把钱偷偷的归还了失主。王

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实际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答案】A

【解析】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的思想,模仿行为和卓越的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

3.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1)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预期结果,德育方法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所以,选择德育方法

首先要考虑德育目标的要求。选择德育方法时,一定要分析德育目标的性质、特点,从而选

择合适的德育方法。

(2)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对德育方法有特定要求。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德育内容需要采用不同性质、不同

类别的德育方法。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德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品德发展的状况和需

要。

【扩展】德育的模式

(一)认知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社会模仿模式

(四)价值澄清模式

(一)认知模式

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

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如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

的同事所创。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三)社会模仿模式

美国的班杜拉提出。该理论认为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

(四)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

值观的形成。该模式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人们获得一种价值观念,这种观念使人们以一种令人

满意与明智的方式适应他们所处的不断变化的世界。因此,价值观并入是一种固定的观点或

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建立在个体亲身经历的社会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指南。.

第三讲中学社会教育

思维导图

生存教育

:生温婿

11生叩教目

中学社会教育1

1安全教育

i升学就业指导

考点1生存教育

一、生存教育的概念

二、生存教育的意义

三、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生存教育的概念

生存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向受教育者传授生存知识、提高其

生存意识、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生存教育、生命教育与生活教育统称为"三生

教育”。

二、生存教育的意义

1.帮助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2.帮助受教育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