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4页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观沧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发现、感受古诗词的声韵之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要疏通文句,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感知形象,体会诗歌情感。

3、初步学习运用诗歌鉴赏技巧,品析诗歌语言;让学生就喜欢的诗句写一些评点、赏析文字。

4、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结合朗读,发挥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中的情境;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的运用。

4、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美。三、教学难点:

1、通过把握意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2、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的运用。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1、朗读教学法

2、讲读教学法

3、探究讨论教学法学法:1、自主性学习

2、合作性学习

3、探究性学习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

选几首小学学过的写景抒情言志的诗,让学生回过:每首诗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由此导入本诗教学。

导语设计: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本学期的古诗单元,在我们学习新诗之前,我们先读读这些诗歌。(生齐读)

1、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同学们,读完了这几首诗歌,现在我们回忆一下:这些诗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生思考回答)。(老师总结导入新课)

通过诵读这些诗歌,我们明白,诗歌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新的诗歌《观沧海》,我们看看诗人写了哪些景,抒发了什么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读准节奏。找出写景的句子,抒情的句子。

2、教师范读:定字音,划分节奏

朗读方法指导:学生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

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每行诗歌最后一个字读响亮,读饱满。这首诗句末多仄声,力量雄壮,音调铿锵。自由朗读体会。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学生模仿诵读,初步勾画写景抒情句子。

(三)细读古诗,掌握内容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读懂诗歌内容。

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诗句内容理解。学生读一句,理解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点拨】临:到达,登上;观:看。开篇点题,交代观察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观"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点拨】"澹澹"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竦峙"高耸屹立的样子。动静结合从大处落笔渲染苍茫浑然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点拨】以树木的无限生机点染烘托大海生机勃发,欣欣向荣气势,让人感觉大海浩瀚壮阔、美丽多姿。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点拨】写了海被风吹动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用准确生动,不仅看到大海波涌连天形态,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点拨】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用了夸张、互文的手法,写了大海吞吐日月的磅礴气势,创造了一个开阔的意境,增添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宏大抱负,建功立业愿望。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水、山岛——波澜壮阔

树木、百草——欣欣向荣秋风、洪波——洪波巨澜日月、星汉——博大宽阔

3、你觉得哪些诗句是写诗人情感的

学生讨论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品读名句,体会写法和情感。

1、学生齐读全诗

2、学生齐读“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思考下面问题:

(1)、“萧瑟”何意(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也形容环境冷清、凄凉)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展现的画面。(山岛上树木葱郁,各种草木繁茂。秋

风出来树叶瑟瑟作响,大海波涛汹涌。)

(3)、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壮阔、雄浑)

(4)、怎样读出这种壮阔与雄浑(百草、洪波等词语重读,要语调铿锵,饱含激情)

3、学生齐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思考下面问题:

(1)、这是眼前所见实景吗

讨论明确: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写的是虚景,与前面写景的诗句形成了虚实结合。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板书:虚实结合】

(2)、诗人想象出了怎样的景象

讨论明确: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由海洋中产生的)

(3)、通过诗人雄奇的想象,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在这首诗中,诗人前一部分写大海及周围的所见,视野十分广阔,所写所见都是实景,能够体现出诗人内心中的博大胸怀;同时在诗歌的后面,用“日月之行"四句来写大海,全运用的是虚写的手法,在前面的实写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想象和发展的空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宇宙万物的气概,更能显示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情感:诗人以大海自比,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诗人以大海自比,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4、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1)、介绍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2)、创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讨论明确: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正是踌躇满志之时。所以诗人眼中的沧海波澜壮阔、生机勃勃,映衬出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自由诵读:想象自己是曹操,读出雄伟壮丽的景色,读出胸怀天下的志向。

(五)、小结

通过全诗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曹操眼前那片壮丽的大海早已和他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了一起。他拿自己与大海相比,旨在抒发想要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操看见了大海,找到了表达胸中志向的寄托;大海遇见了曹操,波澜壮阔的气象,博大包容,吞吐日月的胸怀更能在诗歌中得以表现出来。

(六)、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挖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間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将本文与曹操《龟虽寿》进行比较,探究其主题的不同之处。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