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优化练习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优化练习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优化练习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优化练习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优化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优化练习 1.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雪耻、强国之声陡然放大。时值18省1300多名举人在京参加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这一事件()A.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C.拉开了中国的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3.下表中这些学会宣传的主要观点是()近代中国创办的学会(部分)名称地点备注强学会北京由康有为发起上海强学会上海创办《强学报》南学会长沙由谭嗣同等倡建蜀学会成都创办《蜀学报》A.自强求富 B.扶清灭洋 C.维新变法 D.民主共和4.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5.下图为1890—1898年间,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统计示意图,对此可以解读出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开始出现 B.“变法、图强”思想传播日益广泛C.“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D.“民主、科学”观念日益深入人心6.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指斥洋务派满足于练兵、制器、开工厂、修铁路等,“变法不知本原”。据此,梁启超主张()A.全盘否定洋务 B.推翻封建帝制 C.推行政治变革 D.进行文学革命7.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A.弘扬了民主科学 B.结束了君主专制C.实现了自强求富 D.促进了思想启蒙8.“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这表明“百日维新”()A.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C.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来9.《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有着长期和全国规模的影响。”材料认为戊戌变法()A.是一场失败的变革运动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 D.摧毁了腐朽的封建统治10.要成功地把西方现代文明引入传统社会的制度层面,需要掌握制度创新的适度性,特别是在存在着强大的传统官僚体制的中国,变法主持者企图短期内变更整个“皇朝行政体制”,故激烈的反弹在所难免。这段话意在说明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是因为()A.改革急于求成 B.光绪缺乏实权C.列强横加干涉 D.措施不够全面11.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即北京大学的前身是()A.清华大学 B.北洋水师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保定讲武堂12.京师同文馆在1888年以前翻译涉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共22种,印成后免费赠送京内外官员:同一时期许多留学生归国后,直接把西学介绍给国人。这反映出()A.近代教育发展促进了西学传播 B.留学生都推崇西方资本主义制度C.洋务运动不利于传统文化发展 D.京师同文馆以传授外国科技为主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这一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来指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的文明。——(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成,适逢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梁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联署上书论国事,广东、湖南同日先上,各省从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与斯会者凡千三百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三(1)材料一的“自强”运动指什么事件?据所学知识,举出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2)指出材料一中“自强”运动的主张和根本目的。(3)材料二描绘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材料三中的《时务报》《国闻报》的创办者分别是谁?这些报刊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场战争的炮声震撼了中国,为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窗,一些开明的中国人放下“天朝至上”的文化心态,开始试图去了解、理解这个新世界,比较之中,认识到中国自身的不足与新世界的长处,因之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摘编自张剑《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材料二: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来门、落不了户的。——摘编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材料三:康有为等认为帝国主义之所以侵略中国,关键在于中国不能自强。如何解决民族危机呢?不在于反帝,而在于变法图存……光绪帝因礼部堂官阻挠部员上书,便一次罢免了全堂的六名尚书、侍郎。这种不问青红皂白的处置,不仅给守旧派提供了攻击的口实,也引起局外人的不平。——摘编自《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据材料一分析这场战争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中的“中体西用”即以中国传统伦常经史之学为本体,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请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体西用”在当时的中国为什么是最佳选择。(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可知,当时,社会各个阶层都采取不同方式呼吁进行变法,表明变法诉求日趋强烈,A项正确;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而非革命,排除BD项;材料主旨反映了变法诉求日趋强烈,材料中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渐趋激化的有关情况,排除C项。故选A项。2.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偾,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强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变法的序幕,C项正确;公车上书没有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A项;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最终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排除B项;维新变法失败,没有挽救中华民族危机,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强学会”“康有为”“谭嗣同”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参加的举人,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包含强学会,C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前期的口号,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A解析:考查点:戊戌变法。解题思路:根据“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可知,梁启超主持的维新派刊物《时务报》在当时受到了极大关注,也使得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主要宣传维新思想。A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主要兴起于20世纪初,与题不符,B错误;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与题不符,C错误;文学革命应运而生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5.答案:B解析:根据1890-1898年间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示意图看出,1895年后数量大幅上升,这和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思想的迅速传播相关,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思想,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使“民主、科学”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C解析:据题干“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指斥洋务派满足于练兵、制器、开工厂、修铁路等,‘变法不知本原’。”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因此,梁启超主张推行政治变革,C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梁启超全盘否定洋务,反映的是对洋务运动批评,排除A项;推翻封建帝制与梁启超的主张不符,梁启超主要君主立宪,排除B项;进行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内容,梁启超是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D解析:“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处的“解放”指的是思想的解放,即思想启蒙作用。A项民主科学为新文化运动口号,错误;B项结束君主专制是辛亥革命,错误;C项自强求富为洋务运动口号,且洋务运动未实现自强求富,错误。故选D。8.答案:B解析:根据“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可知,戊戌变法触动了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说明戊戌变法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戊戌变法在制度变革方面的探索,没有体现思想启蒙和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C项;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革,不是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来和戊戌变法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有着长期和全国规模的影响。”可知,材料阐述的是关于戊戌变法在思想上所起的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BD项表述错误;C项符合题意,故选C。10.答案:A解析:根据“变法主持者企图短期内变更整个‘皇朝行政体制’,故激烈的反弹在所难免”可知,材料意在强调戊戌变法的失败与改革的速度有关,即过于急促的改革导致了激烈的反弹,是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虽然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缺乏实权是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这一点,排除B项;题目中没有提及外部势力对戊戌变法的干涉,因此列强横加干涉与题目描述不符,排除C项,“措施不够全面”的说法与题干“变法主持者企图短期内变更整个‘皇朝行政体制’,故激烈的反弹在所难免”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相关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期间,作为“新政”,创立了京师大学堂,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12.答案:A解析:由“京师同文馆在1888年以前翻译涉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共22种,印成后免费赠送京内外官员:同一时期许多留学生归国后,直接把西学介绍给国人”可以看出,京师同文馆和留学生在传播西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反映的是近代教育发展促进了西学传播。A符合题意。故选:A。13.答案:(1)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企业、开办近代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建立新式海陆军。(2)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3)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4)《时务报》:梁启超。《国闻报》:严复;宣传了变法图强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解析:(1)清朝统治阶级掀起引进西方技术抵御西方侵略的洋务运动;依据教材可知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打着“自强”与“求富”的口号,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运动前期打着“自强”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打着“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建立强大海军,采购军事装备,建立近代海军舰队,修建海军基地等措施。(2)1960年代由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动洋务运动,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由材料二可知,描述的是公车上书的情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举人发起了“公车上书”,掀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4)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万国公报》是维新派最早创办的报刊,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报刊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14.答案:(1)影响: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让中国开始与外界接触和交流;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开眼看世界,寻求改变现状的途径。(2)原因:这种思想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因为它不改变封建制度,不会引起封建势力的激烈反对;这种思想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可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符合当时的中国发展水平,因为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还根深蒂固,难以一下子完全改变,而这种思想可以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引入新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为中国近代化奠定基础。(3)原因:维新派缺乏正确的斗争策略,过于急躁冒进,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各方利益的平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变法缺乏群众基础,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最终导致变法的失败。解析:(1)影响: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