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_第1页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_第2页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_第3页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_第4页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懂诗意;2.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品析诗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前置学习】

1.了解古代诗歌分类。2.搜集作者相关介绍。

3.诵读诗歌,读准字音,理解诗意。【学习过程】——《观沧海》

有一人,《三国志》中称其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曹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曹操的《观沧海》。

导学活动一:诵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之美A、组内互读诗歌,纠正读音。

碣(jié)石澹(dàn)澹竦峙(sǒngzhì)萧瑟(sè)

B、自主朗读,读出这首诗歌的节奏,小组交流,展示。

【学法指导】四言诗一般读“二二”式节拍,五言诗一般“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七言诗一般“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一二”式。

导学活动二:描绘画面,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学法指导】1.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景物);2.找出表现意象特征的形容词;3.展开想象,用生动、顺畅的语言描述画面。

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呢围绕它又写了些什么呢请选择诗句,并用生动

形象的语言描摹画面。预设:“观"(题眼)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荡漾,山岛高耸;海水波涛荡漾,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生机勃勃;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得茂盛。

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波澜壮阔;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翻涌着、呼啸着。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预设: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月亮的运行,好像出自大海的怀抱中。

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海洋中孕育出的。【小结】实景和虚景结合,展现了画面之美。

导学活动三:吟诵诗歌,感悟诗歌抒情之美

【学法指导】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关注注释),确定诗歌的情感,这种手法叫知人论世。即:只有了解一个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他的行为和思想,从而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

1.朗读全诗,思考:《观沧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背景分析。

(附写作背景: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预设:

表现了开阔的胸襟和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知识卡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2.《观沧海》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明明是写景,如何体现人物情感

预设:这是实景描写,展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和雄伟景象,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对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学习过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不畅,亲朋一别,数年难得一见。离别之际,人们大多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话别。天宝年间,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写下一首诗远道寄给他。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板书课题、作者)

导学活动一、诵读诗歌,读懂诗意

1、自主朗读,读出这首诗歌的节奏、韵律,小组展示。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歌的大意。

预设: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导学活动二、品读诗歌,读出“愁心":

1.李白捧出的是一颗“愁心”,诗中的哪些景物让你读出了这颗“愁心"呢思考这些景物包含怎样的涵义。

(1)小组合作探究。

(2)交流意象的内涵

【知识卡片】诗词中的意象简单说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

“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预设:杨花:暮春时节,随风飘散——漂泊无定

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其声凄凉哀婉——离别之恨,羁旅之苦五溪:荒凉偏远——旅途艰难

明月:拟人,寄托愁思——善解人意

2.借助这些意象,诗人把怎样的一颗“愁心”寄托给了这轮明月呢

(附写作背景: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做官期间,因直言不讳的性格,常常冒犯权贵,导致接连被贬。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有着相似之处。据说,天宝三年,李白离京远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痛惜,于是题诗抒情,遥寄给远方的好友。)

预设:对好友不幸的同情;为好友怀才不遇而痛惜;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想到好友年纪已大却要长途跋涉的担忧....

3.小结:诗人的这颗“愁心",随飘零的杨花,在子规的悲啼中,过偏远的五溪,托知心的明月,千里随君行。诗人把这颗“愁心”,寄托在这些景物中,借暮春之景,诉一腔愁情。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手法。

导学活动三、赏读诗歌,揣摩手法

1.诗歌以描写“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预设:“杨花"子规”,含蓄交代了时间为暮春,这是用典型的季节特征来表现时间。此外,也是为了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应读得低沉缓慢。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妙在何处(提示:可以从修辞、想象等角度赏析)

预设:这句话将明月拟人化,将“我”对王昌龄的祝福寄托在这轮明月上,将明月比作知心人,十分形象生动。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划分诗歌停顿,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初步体会诗人情感。

2、疏通诗意,进一步了解诗人情感。

3、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及其特点,学会描述画面,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资料夹】

1.“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

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2.知人论诗

①王湾,唐代人,洛阳人,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

②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著有《汉宫秋》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在他的作品中,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学习过程】

导学活动一: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划分节奏,疏通诗意《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自主诵读,根据律诗朗读节奏划分诗歌的诵读节奏。

方法指导: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诗意。

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江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3.简要说说你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二)把握意象,描绘画面

1.再读诗歌,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预设:青山(青翠)、行舟(前行)、绿水(平静)、船帆(高挂)、海日(红色)

2.尝试画面描述,在译写基础上加入想象,写出诗意,写出美感。

方法指导:①找全描写的事物(主要找名词)。②找出事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动词为主,修饰语要找准)。③连词成句描述景物(加修饰语)。④展开联想想象丰富句子连缀成画面,用生动富有艺术感的语言写。注意:描述画面≠翻译,不一定要按照诗句的顺序,同时可以对时间地点人物等进行合理推测想象,运用修辞或修饰性的句子描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预设:潮水上涨,与江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预设: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三)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再次有感情,有节奏朗读,说说诗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方法指导:(1)审视诗歌标题,可以知道诗歌的类别(写景诗、送别诗、咏物诗等),从而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2)抓住诗歌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3)分析意象,意象即诗歌中带有主观感彩的景和物,如“场柳”表示送别怀还,“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预设: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遥远故乡的思念。

导学活动二:学习《天净沙·秋思》

一)划分节奏,疏通诗意《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自主诵读,划分诗歌的诵读节奏。方法指导:前三句按名词划节奏

2.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诗意。

秋日的枯藤缠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桥独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的小道上,迎着西风,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

3.简要说说你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二)把握意象,描绘画面

1.再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预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十八个字,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各种事物,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2.请描述诗歌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预设: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三)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再次有感情,有节奏朗读,说说诗中蕴含的情感

预设:这首小令旨在表达漂泊的游子的凄苦之情。

导学活动三:串讲诗歌,体会情感

1.二位作者自称你认为二者乡愁一样吗

预设:《次北固山下》作者自称客人,《秋思》作者自称“断肠人”。

2.结合写作背景产生以上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对作品的情感表达有关。

3.再读两首古诗,感受诗中蕴含的不同情感。

《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以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