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6藤野先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八上6藤野先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八上6藤野先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八上6藤野先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八上6藤野先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上6藤野先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上6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忆人纪事类散文中的名篇,但由于成文年代久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隔阂,以传统的单篇阅读形式讲授这篇课文,不利于学生把握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而群文阅读提供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场域,在这个场域中,知识的生成源于师生共同建构。因此,采取群文阅读的形式,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为目的,师生围绕议题对关联文本进行比较、延伸、对比,通过互文式的整合性阅读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关联文本的选用方面,首先以教材为主,统编教材中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中涉及到作者鲁迅四段求学经历的《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篇文章作为对比材料,其次,根据作者和创作背景,扩展同类或相关内容的几篇文本:《清末留日学生与日本社会的摩擦与冲突》《日本管窥之四》《呵旁观者文》《呐喊自序》为辅,主线阅读内容通过对比《朝花夕拾》中四段求学经历,分析鲁迅赴日求学的原因以及藤野先生在鲁迅笔下众多师者形象中的不同与可贵之处,辅读材料则可以作为学生观察和了解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的一个视角,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以及作者在文本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围绕议题,结合多重文本展开阅读与讨论,学生的思维质量在文本的比照阅读中得到提升,实现对散文篇性特征及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运用对比阅读以及“倒推法"研读文本,认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公正博爱的高贵品质。

2.通过对关联文本的延伸、互文式的整合性阅读,深入探究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关联文本的延伸、互文式的整合性阅读,深入探究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鲁迅留日期间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最终选择弃医从文,以笔为戈,成为我们熟知的文学巨擘。但人的变化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而是有独特的影响因素,正如我们的议题:“曾照青青年少时”,这是一位我们熟悉的诗人刘禹锡写过的诗句,总有一些人在你的青春里熠熠生辉,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你,启发着你。我们今天就走进鲁迅的学生时代,通过群文阅读的学习方式,探究青年时代的鲁迅经历了哪些转变,又是什么影响着他的转变。我们将围绕“变"与“照”两个议题进行探讨,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找到答案,了解藤野先生为什么让鲁迅铭记。

二、从共时群文,看先生之“照"

(一)四段求学对比,看先生之治学严谨

默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找到鲁迅关于三味书屋、“雷电学堂、矿路学院的描写,对比分析这几所学院教学内容与管理风格的异同,以及鲁迅对该所学校的态度。

教师指导学生勾画、筛选出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应用的讽刺手法,并思考作者藏在讽刺笔法下的思想感情。

我的前辈同学被关圣帝君镇压了一整年,就只在这时候得到一点好处,——虽然我并不深知是怎样的好处。所以当这些时,我每每想:做学生总得自己小心些。____________

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鲁迅《琐记》

明确:通过对比,了解鲁迅赴日学医的缘由以及时代背景。这也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相遇的契机,鲁迅到了仙台医专后,有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学到他喜欢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藤野先生》中,找到答案。

(1)第11段:修改讲义——负责、耐心

(2)第19段:纠正绘图——严谨、善诱

(3)第22段: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小结:身为师者与学者的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十分关心鲁迅的学习状况,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对医学极为热忱,这样踏实、认真的品质与精神感染了鲁迅。

(二)文本延伸之中,赞先生之高贵品质

文章结尾鲁迅将藤野先生的画像挂在墙上,并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请圈划出《藤野先生》中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并试着分析为什么藤野先生让鲁迅难忘与感激?

(1)第23段:了解裹脚——求实、无偏见

(2)第35段:临别赠照片——关心、博爱

明确:文本中的两件事与教学无关,但都能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歧视、没有偏见、对待学生公平公正的品质。

虽然这两件事都能看出藤野先生公正与爱心,但鲁迅却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但文中出现的都是两件小事,用伟大来形容藤野先生,大家觉得合适吗?阅读延伸文本,说说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扩展文本一:大批留学生赴日后,与日本社会展开了全面的接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种种冲突与摩擦。由于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弥漫着强烈的民族高傲情绪,日本人在与中国留学生交往过程中往往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再加上双方生活习惯不同,留学生自身日语水平又较低,这些冲突与摩擦使留学生感到强烈的屈辱与挫折。(节选)

——《清末留日学生与日本社会的摩擦和冲突》王卫平

扩展文本二:藏本事件,河北自治事件,成都北海上海汕头等事件,走私事件,白面事件等。这些事例,“可以证明其对中国的行动都是黑暗污秽歪曲,总之所表示来全是反面。(节选)

——《日本管窥之四》周作人

扩展文本三:挥血泪告知警察总监及学校当局,请将腐败清国留学生从吾神圣日本帝国驱逐。(节选)

——《鸦片烟恼杀日本学生》日本国国珍闻,1906

扩展文本四: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节选)

——藤野严九郎采访摘录

明确:《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中记录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都体现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与关心,用公正的态度去看学生。我们现在看来是每一位平凡的老师都做得到的小事。但放置于鲁迅留学的时代背景中,借由共时性群文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看到当时日本社会对来自清国的留学生充满偏见甚至是侮辱诋毁,藤野先生作为一个日本国国民,没有将这些偏见带入课堂、带入与鲁迅的交往中,始终用公正公允的态度对待鲁迅,耐心的指导他,关心他,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小结: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藤野先生表现出无歧视弱国学生、公正客观的看待学术研究,热心培养来自清国的留学生,这些品质十分可贵,体现了他美好的心灵,这便是他的伟大之处,藤野先生的一言一行,如同明灯一样,照亮了那个黑暗的年代,给了青年时代的鲁迅以光芒,以希望。

三、借历时类文,察鲁迅之变

(一)从同学看国民,理解弃医从文之变

跳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藤野先生》,找到鲁迅描写与同学交往的语句。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________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

——《琐记》

实在标致极了。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藤野先生》

明确:通过对比四所学校里鲁迅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以及对同学的描写,了解鲁迅在国内三所学堂就读时,与伙伴维持着单纯美好的友谊,但在其赴日留学期间却与中国同学格格不入,又被日本学生针对歧视。

阅读群文材料,结合《藤野先生》中对同学的描述,试着分析鲁迅为什么会在赴日留学后不能与同学融洽相处。

(1)第1段:留着小辫,样貌可笑——迂腐

(2)第2段:追求时髦,跳舞消遣——不思进取

(3)第30段:看屠杀同胞的电影喝彩——不可理喻

扩展文本五:“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呐喊》自序

扩展文本六: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质而言之,即旁观二字,代表吾全国人之性质也。是即无血性三字,为吾全国人所专有物也。呜呼,吾为此惧!

____________——梁启超《呵旁观者文》

扩展文本七: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节选)

____________——《华盖集·忽然想到(七)》

扩展文本八:我想,人们在社会里,当初是并不这样彼此漠不关心的,但因豺狼当道,事实上因此出过许多牺牲,后来就自然的都走到这条道路上去了。所以,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这便是牺牲所换来的坏处。___

____________——《南腔北调集·经验》

思考:鲁迅笔下的看客、《藤野先生》中的留学生、梁启超文章中的旁观者,这些人有哪些共同点?

明确:通过分析电影事件,中国留学生所表现出的冷漠麻木、不知进取的现状,不仅让鲁迅感到“无法可想"继而转变对学医的看法:“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第二学年终结,不学医学,离开仙台"的变化。鲁迅与同学之间关系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同为中国人的留学生麻木不仁,面对国家衰败、民族存亡漠不关心,甚至为国人的死欢呼喝彩。鲁迅不愿意与他们沦为同伍,因此与他们疏离。而同时代的作家思想家,以及鲁迅后期作品中,都体现出对当时中国民众麻木不仁,不思进取等弱点的揭露与批判。

小结:鲁迅在留日期间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在其后期的作品中有所体现,那就是鲁迅对国民弱点的揭露与批判,国家要想扭转被欺凌的状态必须经由国民的自强与革新,摘掉“东亚病夫”不能靠医学,医人不如医心,这也是他弃医从文的理由。

(二)从身份转变后的书写,悟鲁迅不变的赤子之心

阅读扩展文本,探讨成为师者的鲁迅对学生和晚辈的态度,以及鲁迅先生对青年学子有怎样的期待和要求。

扩展文本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生的发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随感录》

扩展文本十: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就路的形成而言,是这样的。但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否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通向远方的目标,敢不敢踏进荆棘丛的勇气,柳暗峰回时有没有继续前行的韧劲。

——鲁迅《故乡》

扩展文本十一: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扩展文本十二:他(鲁迅)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这事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了艰苦,受尽了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阿累《一面》(节选)

明确:当青青少年成长为文学巨匠,身为师者的鲁迅将对国民存亡的担忧用文字传达给他的学生,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上出身底层的青年,他都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与成长,对他们寄予厚望。

总结:在鲁迅年少求学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转变:赴日学医并弃医从文,转变是艰难的,而促使鲁迅做出转变的正是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但不变的是鲁迅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