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练习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练习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练习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练习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练习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单项选择题1.东汉、魏、晋时期,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A.氐族和羌族 B.鲜卑族和匈奴族C.匈奴族和羯族 D.羌族和鲜卑族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派卫温到达夷洲 B.实行屯田制C.发达的造船业 D.改善了民族关系3.“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描绘了北方人口南迁的情况。从材料上看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4.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下列哪项不符合西晋的历史(

)A.是夺权篡位而建立的王朝 B.是结束分裂短暂统一全国的朝代C.是王与马共天下典故出处 D.是八王之乱导致的王朝由盛转衰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文中“天下三分”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208年赤壁之战 B.220年曹丕称帝C.221年刘备称帝 D.229年吴国建立6.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②的时代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 B.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社会变革与开放革新7.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A.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B.三国互相交战C.西晋八王之乱 D.西晋少数民族内迁8.毛泽东曾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评价曹操时说:“曹操结束了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这里“曹操结束了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主要是通过哪一次战役实现的(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9.《晋书•刘元海载记》记载: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

)A.黄巾起义 B.八王之乱 C.五胡内迁 D.三国鼎立10.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后来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黄河流域11.“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A.秦始皇统一六国 B.西晋统一全国C.汉武帝的大一统 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12.下列内容能反映西晋时期历史状况的有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②短期统一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④被农民起义推翻。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13.“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材料中所指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14.据史书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你认为下列政治活动属于这位“使君”的是(

)①三顾茅庐②联孙抗曹③挟天子以令诸侯④成都称帝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5.“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这句话描述了哪个战争?什么成语?(

)A.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B.巨鹿之战;投鞭断流C.牧野之战;风声鹤唳 D.淝水之战;风声鹤唳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西晋末年,又发生了八王之乱,加上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北方再度陷入动荡中。十六国时期,内迁各族的割据政权彼此征战,北方长期不得安定。材料二

东晋建立之初,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巩固在江南的统治,统治阶级内部注意加强团结,调整统治政策,江南地区出现了“户口殷实”的繁荣景象。南朝宋武帝刘裕当政时,革除弊政,减轻赋役,重视发展生产。在宋初的30多年里,南方出现了少有的安定与繁荣局面。(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东汉末年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总的社会特点。你认为这一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会有怎样的发展?(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总的社会特点。(3)材料一反映的内容和材料二反映的内容有联系吗?请说明理由。(4)根据两则材料并联系实际,你认为当前国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有什么重要意义?17.下列材料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局势,请你仔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1)请认真观察材料一,分别写出曾经统一黄河流域①和②政权的名称。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种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材料三:(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晋书·食货志》(2)材料二、三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史书对江南地区的描述,请你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至少写出三点)材料四:(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昭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都洛阳。——《魏书·高帝纪下》(3)材料四中的改革措施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曹操能取得最终胜利,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材料二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与孙刘联军对峙于赤壁,曹操的优势非常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其他诸侯自然在政治正确性上难以与其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但是曹操却兵败赤壁。(1)材料一“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发生在哪一年?这次战役的胜利对曹操有什么重要的意义?(2)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一年?这次战役对当时的社会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结合上述探究,分析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而后却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于少呢?(4)你认为从东汉末年的“统一”到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说明理由。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自,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为钱而已。——《钱神论》材料二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七上统编版历史教科书(1)依据材料一回答,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流行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你如何看待这种风气?(2)依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中的“八王混战”指当时的什么动乱?这场动乱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3)“八王混战”的目的是什么?“八王混战”对当时的统治有什么影响?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来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C正确;氐族和羌族原来生活在西北,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A错误;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BD错误。综上故选C。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故D符合题意;派卫温到达夷洲的是吴国国主孙权,故A不符合题意;实行屯田制的是北方曹魏,故B不符合题意;发达的造船业是指三国中的东吴,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3.B【详解】“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出自唐代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二》。意思是三川一带的叛军横行纷乱如麻,士族百姓纷纷南逃似混乱永嘉。由材料可知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B正确;“北虏乱如麻”与自然条件恶劣、统治者残暴无关,AC错误;南方经济发展是人口南迁的结果,D错误。综上故选B。4.C【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故C符合题意;265年,曹魏权臣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历史称为西晋,排除A;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排除B;西晋时期,政风黑暗,贪赃枉法,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故D符合题意。故选C。5.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刘备为重新夺回荆州,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大败于猇亭,逃回白帝城后病死。至此,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6.C【详解】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开始了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结束了长期割据局面。因此,这一时段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A项;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是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社会特征,排除B项;社会变革与开放革新是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7.C【详解】西晋末年,晋惠帝昏庸无能,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由于八王之乱的破坏,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逃往南方数以万计,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8.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9.B【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司马氏骨肉相残”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八王之乱。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许多大臣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宗族诸王,赋予他们强大的军政大权,诸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史称“八王之乱”,故B符合题意;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五胡内迁、三国鼎立与题干无关,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0.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D正确;前秦南下进攻时候,遭遇了淝水之战的失败,退回北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都位于南方,与事实不符。ABC错误。综上故选D。11.B【详解】“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出自于《三国演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晋实现天下统一,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B正确;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大一统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AC错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但没有统一全国。D错误。综上故选B。1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篡夺曹魏皇位,建立西晋,280年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连绵不断,阶级矛盾尖锐,内迁的少数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西晋被匈奴人所灭,仅维持了36年,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B正确;316年西晋被匈奴人所灭,不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④错误。因此ACD错误。综上故选B。13.C【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曹操,曹操败逃回北方,从此不敢南下。赤壁之战后魏蜀吴实力相对均势,谁都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4.D【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使君”是指刘备,与刘备相关的是三顾茅庐、联孙抗曹、在成都称帝,①②④符合题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曹操,③不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15.A【详解】成语草木皆兵出处《晋书·苻坚载记》,意思是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而材料正是草木皆兵的成语出处,故A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同秦名将章邯、王离在巨鹿进行的决战,投鞭断流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意思是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形容兵士多,军力强大,排除B;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出自于《晋书·谢玄传》,排除CD。故选A。16.(1)社会特点:战乱频繁,民族矛盾尖锐。农业发展:大量田地荒芜,农业发展缓慢。(2)社会特点: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快。(3)有联系。理由:由于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南迁。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4)只有社会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详解】(1)依据材料“黄巾起义爆发,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西晋末年,又发生了八王之乱”“北方再度陷入动荡中”可知,从东汉末年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总的社会特点是战乱频繁,民族矛盾尖锐。由于多年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造成大量田地荒芜,农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苦。(2)依据材料“统治阶级内部注意加强团结,调整统治政策”“南朝宋武帝刘裕当政时,革除弊政,减轻赋役,重视发展生产”可知,由于东晋统治阶级内部注意加强团结,调整统治政策,江南地区出现了“户口殷实”的繁荣景象。南朝宋武帝刘裕当政时,革除弊政,减轻赋役,重视发展生产,所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快的社会特点。(3)材料一反映的内容和材料二反映的内容有联系。理由是: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北方人的南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而且还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4)依据所学可知,当前国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很有必要,因为只有社会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只有稳定,国家才能和谐发展。17.(1)①魏②西晋。(2)变化原因: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为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统治者采取了促进生产的措施。(3)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经济重心南移。【详解】(1)三国时期魏国统一了黄河流域。西晋在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因此①是魏国;②是西晋。(2)概括材料二可知,在汉代江南地广人稀,刀耕火种,生产力仍然十分低下。概括材料三可知,到晋朝时期江南变成了谷帛殷阜、家给人足的富庶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大量的劳动力,直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加之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好,使南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3)根据“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与朝廷”、“迁都洛阳”以及材料出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内容包括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北魏的实力。(4)四则材料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对立、江南地区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内容,因此概括可知这段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南方发展。18.(1)200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学生如从重视人才、听从建议与否方面分析亦可)(4)进步。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时间及意义:材料一是对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的描述,该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