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二)_第1页
中医临床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二)_第2页
中医临床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二)_第3页
中医临床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二)_第4页
中医临床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致的以肺系病变为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脾胃病变为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

体虚感冒:体质虚弱之人,易受外邪,导致感冒反复发作,称为体虚感冒,又称虚体感冒或虚人感冒。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病证,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以呼吸困难、急促,甚至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症特征的一种病证。

肺癌:指由正气虚弱,痍虫侵袭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的具有

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病证。

心悸:是以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胸痹:是以由于心脏麻痹导致的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真心痛:胸痹之重症,心胸卒然剧痛,汗出肢冷,面白唇紫,脉沉细或结代,甚则气息低微,汗出如雨,

四肢厥冷,神志不清,脉微欲绝等。

眩晕:是以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中经络:中风之初,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主症,病情尚轻,而无甚至障碍者

为中经络。

中风:俗称“脑卒中”,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不语或言语骞涩为主要特征的

一种病证。

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症。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阴黄:色泽胸暗如烟熏的黄疽,由寒湿困逼脾阳不振所致。

阳黄:色泽鲜明如橘皮的黄疽,由湿热蕴蒸所致。

急黄:指湿热疫毒深重,疽色如金,病情危重的黄疽。

鼓胀:是指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皇,脉络显露的病症。因该病腹部张大而肢体无恙,故又名单腹

胀。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水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

证。

风水:水肿病的一种,多由风寒侵袭,肺失宣降,通降失司,水气不行而潴留体内所致,水肿以头面为著C

阴水:有饮食不节,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等诱因,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

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萎黄、灰滞,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接之如泥,病程较长者,属里、属

虚或虚实夹杂,可辨为阴水。

阳水:风邪、疮毒、水湿侵袭等诱因,且起病急骤。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头面部开始,自上而下,

维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并见等表证,病程较短者,属表、属实,

可辨为阳水。

淋证: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隐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劳淋:久淋不愈,湿热留恋膀胱,由脏及腑,继则由肾及脾,脾肾俱损,正虚邪弱,遂成劳淋。

血淋:热盛伤络,迫血妄行,小便涩痛有血则为血淋。

石淋:热熬尿液,日积月累,聚沙成石,尿中有砂石排出,尿液变细或中断则为石淋。

热淋: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小便灼热剌痛为热淋。

消渴:是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上消:是由于阴伤燥热,肺不布津导致以烦渴多饮、口舌干燥为症状的消渴。

中消:是由于胃热炽盛导致的以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为症状的消渴。

咳血: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

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C:

吐血:血由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

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病症。

行痹:痹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

着痹:关节酸楚、重着、漫肿者为着痹。

痛痹:痛势较甚,痛由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

1.风温发病特点:

本病具有发病急,热势高,病程短,变化快,易伤阴耗液,并发昏、痉、厥、脱等症

的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为多。

2.湿温发病特点:

①本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多稽留气分。

②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周身,阻滞气机,水液代谢障碍.

③初起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就痞、有汗热不解、苔白腻、脉濡缓为主要症状。

④病程中每多好发红疹和白瘩。

⑤好发于夏秋雨湿较盛,气候炎热之季。

3.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的鉴别:

病名发病季节病因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传变

不传染,病情轻,全身症状

普通感冒冬春多见风邪为主散发性不重,发热不高,多不传变

或不发热

不同点传染性,病情较重,全身症多有传变,

时行感冒季节不限时行病毒流行性状显著,多有高热继发他病

相同点二者均可见鼻涕、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

4.区别实喘和虚喘

病势缓急气息声音脉象

实喘起病骤急呼吸深长有余,呼出声高,脉数有力

为快,气粗伴痰鸣咳嗽

虚喘病势徐缓,时轻呼吸短促难续,深吸声低,脉象微弱

时重,遇劳则甚为快,气怯少有痰鸣咳嗽

5.区分风寒和风热

腰点恶寒发热的轻重兼症汗液舌脉

证型

恶寒重,流清涕,吐痰稀薄色白,咽无汗舌苔薄白,

风寒证发热轻。不痛脉浮紧

身热较甚,咽痛明显,流清涕,痰粘或汗少舌苔薄黄,

风热证恶寒轻。黄边尖红,

微恶风。脉浮数

6.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鉴别点哮病喘证

不同点指声响言,为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以气息言,为呼吸急促、困难,喉中赢

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鸣音,是多种急慢性病的一个症状

相同点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联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病久延可成痰喘

7.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病名发病特点病因病理性质病情

惊悸发病迅速,多呈阵发性,多因情绪因素诱发实证居多较轻,全身情况较好,

可自行缓解病势浅而短暂

怔忡持续的心悸,心中惕惕不因久病体虚所致,无多数虚证或虚较重,全身情况较差,

安,不能自控,动则加剧,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实交杂病势深重

平素亦可见脏腑虚损之证

8.中风闭证与脱证的鉴别

鉴别点病机症状病性

闭证邪盛内闭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实证

强痉

脱证正气虚脱,阴阳离决神志昏愦,目合口开,四肢瘫软,手撒肢冷,虚症

汗多,二便自遗,鼻鼾息微

9.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病名痢疾泄泻

不同点病位大肠脾

病机邪阻大肠,传导失司,气血壅脾病湿盛,小肠受盛和大肠功能传导

滞,脂络受损,滞下脓血失常,清浊不分夹杂而下

大便情况痢下赤白粘液或脓血,次数更大便澹薄,或如稀水一样,或完谷不

多化,无脓血便

主要伴随症状里急后重,腹痛便后不减泻下爽利,无里急后重,腹痛便后减

相同点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均为排便次数增多,皆有外感时邪、内伤饮食所致

联系可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一病情加重—由浅入深;

或先痢后泻一—病情减轻一一由深出浅。

10.辨阴黄与阳黄

鉴别点阳黄阴黄

病势较急缓慢

病程较短较长

病理因素湿热为主寒湿为主

病理性质多属热证、实证多属寒证、虚证

黄疸色泽黄色鲜明如橘皮黄色晦黯如烟熏

伴随症状身热,口干苦形寒神疲,腹胀便澹

舌脉舌苔黄腻,脉弦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预后治疗及时,预后良好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1L黄疸与萎黄的鉴别

病名黄疸萎黄

不同点病因感受外邪、饮食、劳倦、病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病后失血

病机湿困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主症目黄、身黄、小便黄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

相同点两者均会出现皮肤发黄

12.辨黄疸的真假:

以识别灯黄、老黄、假黄、药黄:要在自然光线下观察黄疸,不要在日光灯、白炽灯下观察,以别“灯

黄’“老黄”是指球结膜下脂肪堆积,以目内眦较为明显。虽颜色发黄,但分布不均,稍凸出,高低不平,

面身不黄;"假黄”主要是多食含胡萝卜丰高的瓜果,如橘子、南瓜等,出现皮肤发黄,发黄部位多在手

掌、足底、前额及鼻部皮肤,目睛不黄:“药黄”是长期服用阿的平、吠响类药物等致皮肤、巩膜防染。但

以角膜网缘最为明显。停服以后黄染会自行消退。

13.如何通过比较胁痛疼痛特点来辨别其证候类型:

①肝气郁结: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而增减,善太息;

②肝胆湿热:胁肋胀痛或灼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

③瘀血停着:胁肋刺痛,痛楚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痛i块;

④肝阴不足:胁肋隐痛,悠悠不休,绵绵不已,遇劳加重。

14.辨气鼓、血鼓、水鼓:

腹部膨隆,按之中空,叩之如鼓,少量腹水,无明显移动性浊音,情志剌激则病情加重,暧气或矢气

则舒者,以肝郁气滞为主,是为气鼓;腹部胀满膨大,或如蛙腹,按之如囊袤水,腹水量多,叩之有明显

的移动性浊音,或伴下肢水肿者,多属脾虚湿阻,是为水鼓;脱腹坚满,腹壁青筋暴露,腹内有藏积疼痛,

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舌质紫黯者,多为肝脾血瘀,是为血鼓。

15.水肿与鼓胀的鉴别:

病名水肿鼓胀

病位肺、脾、肾肝、脾、肾

病机气化不利、水液泛潜肌肤气滞、血瘀、水湿聚积腹中

不同点症状

水肿自头面或下肢开始,继及全身,单腹胀大,皮色苍黄,颜面颈胸可见

皮色鲜泽光亮或荽黄灰滞,按之凹赤缕红痣,四肢瘦削,后期或可见轻

陷,小便不利,严重者伴腹大有水度肢体水肿

腹壁无青筋暴露青筋暴露

相同点二者都是水液不化,停潴体内所致,均可见肢体水水肿,腹部膨隆

16.辨阴阳水肿:

主要根据病因、发病缓急、病程长短及水肿开始部位等进行辨证。若有风邪、疮毒、水湿侵袭等诱因,

且起病急骤,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头面部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

即起.兼有寒热并见等表证,病程较短者,属表、属实,可辨为阳水;若有饮食不节,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

的脏腑亏损等诱因,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驰、萎黄、灰滞,按

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病程较长者,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可辨为阴水。

17.六淋主症的不同:

若起病急骤,或伴有发热,小便赤热,漫时灼痛,多为热淋;

若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多为石淋;

若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多为气淋;

若溺血而痛,为血淋;

若小曼浑浊如米潜水或滑腻如膏脂,多为膏淋:

若久淋,小便淋漓不已,遇劳即发,多为劳淋。

18.消渴辨病位:

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多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

胃热肾虑之别。若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者,多为肺燥,属上消;若见多

食易加、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者,多为胃热,属中消;若见尿频尿多、混浊如脂膏、

或尿甜、头晕耳鸣、皮肤干燥、癌痒、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多为肾虚,属下消。

19.辨消渴标本主次:

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要根据病程长短、兼症及病情轻重进行辨证。若为初病。伴见口舌干

燥,烦热,舌红苔黄,多为燥热;若病程较长,伴见口舌干燥,烦热多汗,头晕耳鸣,舌红少苔,多为阴

虚与燥热并见;若为久病,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要表现,多为阴虚;若伴见腰

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舌淡而干,苔白,脉沉细无力,多为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20.咳血与吐血的鉴别

分类咳血吐血

血的来源由肺而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由胃而来,经呕吐而出

不同点血的特点鲜红,常混有痰液多多为紫暗常伴胃内容物

前驱症状有咳嗽、胸闷、喉痒等多有胃院不适或胃痛、恶心等

痰与大便痰中带血数天,大便般不呈黑色无痰中带血,大便多呈黑色

相同点二者血液均经口出

21.辨头痛之相关经络:

主要根据头痛部位进行辨证。若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多为太阳头痛;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

多为阳明头痛;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多为少阳头痛;痛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多为脉阴头痛,,

22.胃痛:

饮食原则: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少食多餐为原则。

辨证施食:

1寒邪客胃者,宜用姜、葱、蒜等温热的食物,忌生冷、油腻之品,食疗方可选生姜红糖茶;

②饮食停滞者,应严格控制饮食,痛剧时暂予禁食,食物以宽中和胃、消食寻滞之品为宜,如白萝卜、柑

橘、山楂、麦芽等,胃脱胀满疼痛欲吐者可用盐汤探吐以涌吐宿食;

③肝气犯胃者,宜多食行气解郁之品,如萝卜、柑橘等,忌食南瓜、豆类、红薯等壅阻气机的食物,悲伤

郁怒时暂时禁食;

④肝胃郁热者,饮食应多予疏肝泄热之品,如绿豆汤等,忌辛辣烟酒、烤熏甜腻之品,注意食后不可即怒,

怒后不可即食;

⑤瘀血阻滞者,饮食应予行气活血之品,如果茶、山楂等,忌食煎炸、粗糙、硬固之品;

⑥胃阴亏虚者,宜多食益胃养阴生津之品,如百合、益胃汤等,忌辛香温燥及浓茶、咖啡等,注意补充津

液多饮水或果汁,或以石斛、麦冬煎汤代茶饮;

⑦脾胃虚寒者,饮食宜温热,多食温中健脾之品,如桂圆肉等,胃痛时可饮生姜红糖茶,食疗方可取姜汁

羊对汤。

23.泄泻:

饮食原则: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少量多餐为原则。

辨证施食:

①寒湿泄泻者,饮食宜温热,可食炒米粉,炒面粉以燥湿止泻,多饮热开水或生姜红糖水,忌食生冷瓜果,

食疗方可选加味防风粥;

②湿热泄泻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多予果汁或瓜果煎水饮,如五汁饮等;

③食滞肠胃者,应严格控制饮食,甚至可禁食数小时至一日,待腹中宿食泻净,逐渐自流食开始,并注意

少食多餐,可给山楂、白萝卜等以消食化滞,忌食胀气之品,如豆类、红薯、南瓜等,病愈后饮食有节,

以防食复,食疗方选焦米粥(《粥谱》);

④肝气乘脾者,宜食疏肝理气之品,如金橘饼、陈皮等;

脾虚泄泻者,饮食宜温热、软烂,选食富营养的食品,如豆制品、鸡肉、牛奶、鸡蛋等补中健牌的食品,

食疗方选山药粥);

⑤肾阳虚衰者,饮食宜多食补中益气、温补肾阳之品,如胡桃,山药等,并可加胡椒粉等以温煦脾肾,

食疗方选加味金樱子粥。

24.咳痰不爽的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

喘促、发组等伴随症状。

(2)生活起居护理:①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减少环境的不良剌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

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②卧末休息,注意安置舒适体位,注意防寒保暖,不宜疲劳及过量运动。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出现咳痰不爽应立即吸痰,予吸氧氧流量2~4L/min

④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

行雾化吸入,若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⑤每三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汗出较多时,用软毛巾或温水毛巾擦拭,及时更换汗湿衣被。

⑦喉间痰多者,帮助患者勤换体位,可轻拍其背部,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

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3)饮食护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为原则,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

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4)情志护理:安慰病人及家属,积极寻找诱因,解除其思想负担,鼓励病人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

心理素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C

(5)用药护理:汤药一般宜温服,服药后注意观察咳痰等症状是否改善.

(6)对症护理:①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应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

等穴位。

②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③耳穴埋籽,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25.心悸患者的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①密切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并做好记录;②观察心悸

发作的诱因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③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口唇青紫时,报告医师,并配

合处理。

(2)生活起居护理>①居室环境温湿度应适定,安静,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②起居有节,

劳逸适度,心悸发作期宜卧床休息,限制探视,③保证睡眠质量,睡前尽量放松身心,可以听舒缓音乐

或温水泡脚。④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压疮;⑤心慌气急者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2~4L/min。

(3)饮食护理:饮食宜低盐、低脂,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忌过饱,避免烈酒、浓茶、咖啡、

可乐等刺激性饮品。伴有水肿者应限制水和钠的摄入。

(4)情志护理:心悸常因情志刺激秀发,故应注重情志护理。对病人加强说理、劝解、安慰、鼓励,多

和病人沟通,使其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c指导病人心理疏导之法,如移情法、音乐法,

或通过谈心释放情绪。

(5)用药护理:①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时间和方法给药,中药汤剂温热服用,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

应。②严格控制输液的量和滴速,观察输液反应。③使用附子或服用洋地黄前监测黄类药物,应注意观

察病人有无中毒症状,服用前监测心率④心悸频作者,指导病人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以备急用。⑤伴有

水肿者,使用利尿剂时,要准确记录出入量。

(6)对症处理:①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

②耳穴埋籽: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每次选取2〜3穴,每日按压数次,3〜5日更换1次。③穴

位敷贴: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明交等穴,根据病情选择白芥子、细辛等

药物制成药饼,每日1次,每次保留30分钟左右。

26.胸闷和胸痛的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①密切观察病人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情况及诱发因素等。②观察

病人心率、心律、血压、面色、呼吸等变化及有无颈静脉怒张情况。③观察病人心电图、心电监护变化。

④观察病人24小时的出入量。

(2)生活起居护理:①保持病室环境安静。

②发作期病人宜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激动。

③吸氧及时,一般宜持续吸入。若病人胸痛剧烈、心慌、气短、唇紫、手足冷,可能为真心痛之征,需立

即给予吸入高流量的氧气,氧流量以4~6L/min,并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同时密切观察血压、

脉象、面色、肢温变化,配合抢救,做好记录。

④嘱病人注意防寒保暖,随气候变化调整衣被厚薄,以防寒邪侵袭。

(3)饮食护理:饮食清淡为原则素食为主,适当增加含粗纤维的食品,宜低脂、低胆固醉、低热量、高

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忌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黏滑滋腻食品。饮食应有规律,少食多餐,总

避免过饱、过饥。

(4)用药护理:①汤药般宜温服。2胸痹疼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舌r含服硝酸甘油或含服速效救

心丸,若病人用药后反应较大或15分钟后胸痛仍然不缓解时,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必要的措施.③控制

输液的速度及液体的出入,尤其是抗心律失常的药物,速度要慢。

(5)情志护理:安慰病人,解除紧张不安的情绪,保持心情平静愉快,避免过激或不良刺激。

(6)对症护理:①穴位按摩:嘱病人取仰卧位,选取内关、神门、心俞等穴,每穴每天按揉3分钟,持续

2-3周以缓解心痛症状。②中药离子导入: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遵医嘱实施中药离子导入,每日1次,每次25分钟。③耳穴贴压:选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位理行,每穴留置2~3日,嘱病人每日自行按揉50〜-10次,以有痛感为度,两耳交替进行,10次为疗

程,④硬石疗法:选取背俞、巨阙、内关、通里等穴,将热硬石放置在胸前顺经络使用熨或推促进气血通畅°

⑤喷雾给药:选用中药宽胸气雾剂对准口腔部喷雾缓解不适之症。⑥穴位敷贴选取心前区与心俞穴敷贴心

绞痛宁膏、麝香心绞痛膏。

27.中脏腑的急救措施:

28.鼓胀病人在运用峻下逐水剂的用药护理的注意事项:

1)治疗前向病人解释用药方法、作用,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注意事项。

2)用药方法:①汤药宜浓煎,清晨空腹顿服或短时间内分次服下。

②年老体虚者,可用枣汤送服,粉剂装胶囊或用桂圆肉包裹吞服。

③食管静脉曲张者,丸剂应好碎后服。

④服药后安静休息,2~3小时后可进食些稀粥。

3)药后观察:

①服药后般”2小时开始腹泻,要观察并记录腹泻起始和终止的时间,腹泻的次数、量、性质,有无恶

心呕吐及腹痛的程度。一般以泻下稀水便为佳,约泻5~6次为宜。

②若病人出现严重吐泻、腹痛剧烈、心慌烦躁,要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4)用药前后测量并记录腹围、体重、血压、脉搏各1次,观察用药效果。

5)要中病即止,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时间不宜过长,药量不宜过大,以防发生昏迷、出血等病

变。若病人正虚体弱,有发热、出血倾向的,均不宜使用峻下逐水剂。辨证施药:气滞湿阻者,可用大蒜、

车前草各15g,捣烂贴脐,每日1剂,以理气化湿;寒湿困脾者、脾肾阳虚者,汤剂宜温热服;湿热蕴结

者、肝肾阴虚者,汤剂宜偏凉服:肝脾血瘀者,因血得热易散,故汤药宜温服,胁下刺痛者,可临时给予

延胡粉、三七粉各1.5g,温水冲服,以理气活血止痛。

29.病闭尿潴留对症护理:

①艾灸:脾肾虚弱者可艾灸关元、气海、肾俞等穴。②取嚏或探吐法:用消毒棉签刺激病人的鼻腔或咽喉,

使其打喷嚏或呕吐,开上以通下,使潴留膀胱的尿液排出,亦称提壶揭盖法。但对于因肾衰竭所致的无尿

者禁用此法。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虚者可灸关元、气海等穴,并可采取少

腹、膀胱区按摩法。④中药沐足:每晚睡前热水泡脚以达温通之目的。⑤热熨法:用食盐半斤炒热,布包敷

熨脐腹,待冷即可;或白研30g,研末,醋调包脚心,以通为度。⑥穴位贴敷:膀胱湿热者,若小腹胀满尿不

通,可用独头蒜1个、桅了仁3枚,盐少许,捣烂和匀,摊纸贴脐部,以利丁小便通泄,为防止蒜头刺激

皮肤后起水泡,可先用凡士林涂皮肤后再敷。⑦中药熏洗:膀胱湿热者可予足部中药熏洗。⑧耳穴埋籽:取

膀胱、肾等穴。

30.咯血一般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

①病室环境应保持安静、清洁,室内温湿度适宜,避免噪音,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②保持二便通畅;

③患者可适当活动,但血出时应卧床休息④口腔护理;⑤皮肤护理;⑥辨证起居。

饮食护理:

①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忌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焯之品,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之品。

②大量出血时应禁食;小量出血时进食冷流质食物;出血停止后进食流质食物;病情稳定后,逐渐过渡到

半流、软食、普食,食物应富有营养,软烂温,避免刺激

③紫充患者忌食海鱼、虾、蟹等海腥发物,如明确其发病与某些特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