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南阳市2024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终质量评估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经典是什么?刘勰《文心雕龙》说:“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并非针对所有的人来说的。不同时代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不以为然,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必须看到,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要强调的是作品内部要素对于建构文学经典的重要意义。首先,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如果一部完全没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它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感情,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不管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如何“操控”,最终也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反之,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能够满足读者的期待。清代产生的人情世态小说很多,如《平山冷燕》《锦香亭》等,可这些作品逐渐湮没无闻,只有《红楼梦》被后世建构为文学经典,这难道不是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吗?其次,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也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文学作品本身描写世界是否宽阔,作品所蕴含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义,对文学经典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作品的思想意义比较狭小,可供挖掘的东西单一,那么就算是一部长期被列为文学经典的作品,也可能经不起意识形态风暴的摧残而被淘汰出局。反之,如果我们面对的作品思想意义比较开阔,可供挖掘的东西很多很深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某部作品“说不尽”,那么即使有意识形态风暴和文化权力的横行,也可能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情形,从而在“文学经典”里立稳脚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红楼梦》。曹雪芹的《红楼梦》由于所描写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极致,以及艺术表现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所产生的巨大张力等,而成为一部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经得起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刷和解释。不重视文学作品内部的因素,就寻找不到文学经典建构的基础和条件,也就寻找不到文学经典建构的“自律”。我们承认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对于文学经典建构的巨大作用,但那种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决定一切的观点,由于忽略了作品内部要素的重要作用,因而是不可取的。(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材料二:随着文化历史语境的变迁,文学经典的地位迟早会受到挑战,而且,社会文化变化程度越大,这种挑战也就越严重。就中国而言,“五四”时期,唐诗、宋词这些经过千百年考验的文学经典被视为“贵族文学”而受到贬斥。相反,倒是杂剧元曲、《红楼梦》之类以往被主流文化所排挤的文学作品渐渐被奉为圭臬,成为新的文学经典。但是,今日文学经典所面临的挑战却较之“五四”时期更为严峻。“五四”时期文学经典所面对的挑战主要是来自西方现代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随着这两种价值观被重新整合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文学经典面临的挑战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减小到最低程度;而今日之文学经典,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旧经典,还是现代以来形成的新经典,抑或是外来的洋经典,都面临着一个空前强大的挑战,这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于文学经典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众文化以其无可比拟的娱乐性功能将文学经典挤出了人们的业余时间。在图像文化远不如书写文化发达的时代,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曾基经期承担着知识阶层业余消遣的功能。然而在今天,电视呈现给人们的图像作品层出不穷,应有尽有,足堪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视占领了人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阅读文学经典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更有甚者,即使还有一些时间留给了阅读,却又冒出了许多侦探的、武侠的、科幻的等文字书写来与文学经典展开竞争。毫无疑问,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读者而言,此类作品的吸引力是远远超过文学经典的。于是文学经典就成了某类特殊人群(文学研究者、中文专业的大学生等)的“专业”书籍了。其次,大众文化以其巨大的解构功能摧毁了文学经典的神圣性。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蔑视权威,蔑视经典,善于用一种插科打诨的态度轻轻松松地将某种神圣的东西置于被嘲笑的境地。例如,在某些“无厘头”电影和贺岁片系列中,古今中外,无论是客观无伪的科学知识,还是神圣严肃的道德信条,一律可以作为笑料而用之。诸如反讽、戏拟、隐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这里都变成了解构经典的有效手段。在大众文化面前,文学经典就像一个自尊自贵的书生面对一群泼皮无赖的顽童一样束手无策。(摘编自李春青《文学经典面临挑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勰认为,所谓的“经典”就是承载恒久不变的道理和不可改变的训导的各种典籍。B.在建构文学经典的过程中,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基础性要素。C.《红楼梦》能够成为文学经典,与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深厚而广阔的文化内蕴密切相关。D.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强大的解构功能,让文学经典在当今时代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2段将《平山冷燕》《锦香亭》等与《红楼梦》进行对比分析,突出了该段观点:《红楼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B.材料一主要论述作品内部要素对于建构文学经典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涉及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外部要素的影响。C.材料二论述了在当今时代,文学经典面临的挑战比“五四”时期更加严峻,是因为大众文化给文学经典带来了多方面的巨大冲击。D.材料二认为,当图像文化比书写文化更为发达便捷时,大众文化会挤占人们大量的业余时间,文学经典的吸引力就会打折扣。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3段观点的一项是()A.新版电视剧《武松》出现“武松爱上潘金莲”的桥段,剧中武松和潘金莲变成了青梅竹马,武大郎变成了“高富帅”,王婆变得风情万种。B.《摇滚三国》讲述刘备、张飞和关羽相逢后,三人一同开启摇滚音乐事业,三顾茅庐请了主唱孔明,在长坂坡与建安乐队展开了一场摇滚演唱对决。C.《西游之诸神再战》中将沙僧设定为女性,并将唐僧师徒三人设定为贪财好色、见利忘义的小人形象。D.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被改编成长达54页、的连环画,每幅图画下面有文字解析。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上网从事活动选择比率阅读新闻79.8%网上聊天/交友76.3%看视频61.1%在线听歌/下载歌曲和电影55.1%查询各类信息469%网络游戏38.1%网上购物35.4%阅读网络书籍、报刊26.0%(说明:数据来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A.现在人们大多利用手机上网,表明文学经典已不具有吸引力。B.人们大多选择上网阅读新闻,可见大众文化对文学经典的冲击力。C.网上聊天交友、购物游戏,属于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功能”。D.人们上网刷视频、看影视作品,足见图像文化的吸引力。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文学经典”这一话题,但各有侧重。请简述两则材料的论述思路。【答案】1.D2.A3.D4.D5.①材料一开篇提出观点:作品内部要素对于建构文学经典具有重要意义。接着对比阐述了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的基础;又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最后强调观点。②材料二先列举文学经典地位受到挑战的现象,接着在对比中提出观点:大众文化对于文学经典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然后分别从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功能和巨大的解构功能两方面的表现进行阐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让文学经典在当今时代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义”错误,原文只是说“大众文化对于文学经典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并不涉及“文学经典在当今时代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义”这一观点,选项过度拔高,曲解文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突出了该段观点:《红楼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错误,材料一第2段的观点应为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3段的观点是:大众文化以其巨大的解构功能摧毁了文学经典的神圣性。D.“名著”改为“连环画”,是为了激发孩子阅读名著的兴趣,不属于大众文化以其巨大的解构功能摧毁了文学经典的神圣性范畴。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选项没有直接关联于图表数据,且“上网”和文学经典是否具有吸引力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图表并未提供关于手机使用的信息,只是列出了人们上网从事的不同活动的比例。B.图表显示79.8%的人上网阅读新闻,这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反映国民阅读的习惯,但“上网阅读新闻”并不能体现大众文化对文学经典的冲击力;C.“网上购物”不属于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功能”。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的论述思路是从定义经典入手,提出观点:作品内部要素对于建构文学经典的重要意义。主体部分从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分论点一是“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本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分析,论述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难以成为经典,使用清代人情世态小说《红楼梦》与其他作品对比的例子,说明艺术水准高的作品更有可能成为经典。分论点二是“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也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强调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广阔阐释空间对经典建构的必要性,再次以《红楼梦》为例,说明其内容的深度和复杂性使其成为阐释空间广阔的经典之作。最后总结与反思,批评忽略作品内部因素,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决定性的观点。强调在承认外部因素影响的同时,不应忽视作品内部要素在文学经典建构中的基础和条件作用。材料二共包含三个自然段,第一段为总说,从文化历史变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观点“大众文化对于文学经典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第2、3段为分说,从两个不同的层面详细论述了大众文化对文学经典构成的冲击,第二段论述“大众文化以其无可比拟的娱乐性功能将文学经典挤出了人们的业余时间”,第三段论述“大众文化以其巨大的解构功能摧毁了文学经典的神圣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揣羊羔的老人李娟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我们出去散步,沿着河岸走了两公里后,四周景物才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便开始往回走。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这时,有小羊羔撕心裂肺的咩叫声远远传了过来,凄惨叉似乎极不情愿。我们循声音爬上河岸边高高的岩石,走进一片深深的草甸。这里有一片沼泽,我们小心地绕着走。前面远远走来一个老人,近了,这才弄清声音的出处原来在她怀里。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小羊惨叫连连,不舒服极了,一个劲儿地挣扎。于是这个老太太就换了姿势,把羊扛到背后,像背包袱一样斜着反背着人家,一只手绕在肩头攥着两只小前蹄,一只手反到背后攥着另外一对后蹄。这下她自己倒轻松了好多,可怜那羊羔更痛苦了,于是叫得也越发不满。我们都笑了,这个又高又壮的老太太我们都认识,她常去我们家小店买东西,是这附近唯一的维吾尔族。“怎么了?这是——”她乐呵呵地:“它找妈妈嘛,看——它哭呢!”回过头来,天色已很暗了,依稀可见老人家粉红色的碎花长裙在深深草丛中晃动。而她绿色的头巾已完全成为黑色。一到冬天,我们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是橡胶奶嘴。冬羔不像春羔那么易成活,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人们买奶嘴是喂小羊羔吃奶。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垫窝。常有人打发孩子到我家商店要纸箱子。谁家冬羔产得多,推开他家的门,一眼就看到炕边墙根一排纸箱,每只箱子探出一颗小脑袋。小羊羔真是可爱的小东西。它有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若是小山羊的话,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我们这里有年轻的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就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似的),一身温柔干净的处子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有的夜里,正围着桌子吃饭呢,这时厚厚的棉布门帘一拱一拱的,像是有人要进来。“是谁?”却又不回答。掀开门帘一看,没人,脚下却有动静——一只银灰色的小羊羔从我妈脚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跑到火炉边,晃晃身子,抖落身上的雪屑,熟门熟路走进厨房,把案板架下的白菜扒拉出来,细嚼慢咽。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有时候,在雪窝里捡到一只,颤颤巍巍地蜷着,就抱回家养一养,到时候自有人找上门来要回去。我们家也养过一只羊。我想它小时候一定特别可爱,否则我妈也不会把它惯成这样——它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和玉米。你听说过有不吃草的羊吗?我妈说:“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顾客一走,它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我妈打开窗户,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然后在其无辜的注视下,无奈地往它堆满了青草的小食盆儿里再添两把苞谷豆儿。“等着瞧,总有一天我非吃了你不可!”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常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上,怀揣初生的羊羔。母羊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尽管如此,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副完整的家的画面。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的……我所能感觉到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相信这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会消失。(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轻姑娘在冬天串门子“会搂上自家的一只水羊羔”,可见牧区人们对羊的喜爱程度。B.作者写自己家的羊“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和玉米”,表现出对自家羊习性的不满。C.“乖乖地卧”“无辜的注视”表现了羊渴望吃到苞谷豆儿,装出可怜样以博得同情。D.文章结尾处,表现作者对牧区生活方式的认同,并且不希望这种生活方式被改变。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开头和结尾写两位怀揣羊羔的老人之间穿插了我家养羊羔的故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产生丰富、美好的联想。B.文章语言生动细腻有趣,叙事注重转换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小羊羔的可爱,展现牧区的独特风情。C.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同史铁生《我与地坛》开头对地坛自然景物的描写一样,都借自然之景表达对人们生存状态和意义的思考。D.本文与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都是写人叙事的散文,都运用了抒情手法,但本文抒发的情感没有鲁文直露显豁。8.文本以“怀揣羊羔的老人”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与当代很多作家喜欢关注时事不同,李娟的笔下诉说的都是日常生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与开头、结尾所写的两位怀揣羊羔的老人的内容相照应。②暗示文章主旨,体现出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尊重、珍视以及对这种美好会消失的担忧。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9.①从描写对象看,文中所写的都是普通人,如牧民和小商店的店主、顾客。②从描写场景看,文中写的是牧民精心照料小羊、牧民转场等日常小事。③从人物对话角度看,语言具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表达对自家羊习性的不满”错误,作者并非为了表达对小羊的不满,而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善良和对小羊的宠溺。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都借自然之景表达对人们生存状态和意义的思考”错误,本文开头景物写“太阳下山、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月亮由白转为金黄色”,描绘了游牧地区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为故事发生创设了静谧温馨的环境,选项过度解读。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内容、结构、艺术特色以及读者等角度分析标题的作用。标题交代了写作对象,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写了怀揣羊羔的老人,与标题呼应;开头“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她乐呵呵地:‘它找妈妈嘛,看——它哭呢!'”可见,老人把小羔羊当孩子看待,和羔羊亲密无间;结尾“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可见,老人对小羔羊至死不舍,尽管艰难但安详自守;另外,小羔羊和老人的前景堪忧,暗含着作者对这种原始、自然、美好生活能否持续下去的担忧。最后可以从读者角度来看,用“怀揣羊羔”修饰“老人”会激发人好奇心,因为一般都是怀揣婴儿,所以这样的标题可以激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文本分析作品中的“日常生活”。从人物来看,本文写的人物都是怀揣羊羔的老人、牧民、小店主等,都是普通人;从事件场景来看,“人们买奶嘴是喂小羊羔吃奶。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垫窝”,“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上,怀揣初生的羊羔”,这些普通人的日常就是照料羊羔,转场……生活平淡,顺其自然;从人物对话来看,“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她乐呵呵地:‘它找妈妈嘛,看——它哭呢!'”等对话可见,语言朴实、口语化,就像在对面唠家常。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此皆所以慎产①也;而战之者,杀之也。民之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行所爱。”文公曰:“善。”明日,令畋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于是公有所爱者曰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吏曰:“请用事焉。”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删改)材料二: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慎产:顺其求生的欲望。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民之从A公也B为C慎产也D公因而迎E杀之F失G所以为H从公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与《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中“之”的用法相同。B.与,给与,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与”的意义不同。C.其,大概,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治,治理,与《屈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中“治”的意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狐偃认为晋文公虽然采取了一系列适合民众生存要求的措施,但这不足以成为要求民众为他去打仗送死的理由。B.狐偃认为要想让民众为君主打仗,就必须让他们不得不去打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赏罚分明,不避亲贵。C.晋文公命令手下第二天在圃陆耕田,约定以中午为期限,迟到的人按军法处置,但他所宠爱的颠颉却违反命令迟到了。D.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在澭水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他们没有随机应变,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2)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14.两则材料论述了不同的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0.BDF11.C12.C13.(1)我减免边关交易的税收,减轻刑罚,这足够用来使民众为我打仗了吧?(2)(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14.①材料一:治理国家应该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且刑罚不避开亲近和显贵的人,法治实施到宠爱的人;②材料二:治理国家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但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民众追随您,是为了顺顺当当地活着,您却违反他们的意愿而杀掉他们,也就失去了民众跟从您的理由了。“民之从公”为主谓短语,作下一分句的主语,“也”用在主语之后表停顿,需要在B处断开;“为慎产也”与前文构成判断句,“也”为句末语气词,需要在D处断开;“迎杀”为动词,“之”代词,代指百姓,“迎杀之”为动宾结构,句意完整,需要在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我的民众有丧失财产的。/敲打之后能发出铿锵声音的这种石头。B.正确。给与;/交往。句意:对贫穷不足的人布施恩惠。/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C.错误。大概;/表祈使语气,一定。句意:大概足以使他们打仗了。/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D.正确。治理;安定。/句意: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安定动乱兴亡的道理。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晋文公命令手下第二天在圃陆耕田”错误,“畋于圃陆”意思是“在圃陆围猎”。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弛”,减免;“缓”,减轻;“足以”,足够用来;“战”,使……作战。(2)“循”,沿着,依照;“表”,指标记;“所以”,表原因;“此……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①材料一讲述了晋文公咨询狐偃关于如何激励民众参战的问题。狐偃的回答指出,仅仅是给予民众物质上的优待或减免赋税、减轻刑罚,并不足以激发民众的战斗意志,因为这些措施只是让民众安心生活,并不会促使他们主动投身战争。真正的激励在于建立一套严格的奖惩机制,特别是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亲近和显贵的人也不能逃避法律的制裁。这体现了法家思想中“法”的重要性,即法律应当公正无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晋文公通过严格执行军法,包括对亲近的颠颉施以惩罚,展示了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从而树立了法律的权威,增强了军队的纪律性。②材料二讲述了楚国人因为固守旧有的方法而失败的故事。楚人依据先前设立的标志渡河,却没有考虑到河水的变化,导致大量人员溺亡。这个故事寓意着,如果治理国家的法则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就如同楚人固守旧标志渡河一样,必将导致失败。统治者需要根据时代的需求调整治国方略,否则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和衰败。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向狐偃询问道:“我把美味甘食遍赐朝内臣子,只有少量的酒肉放在宫内。酒酿成后尚未澄清就给大家饮,鲜肉不经存放就煮给大家吃,杀一头牛也要普遍分给国人,一年织成的布都给士兵做衣服穿,这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了吧?”狐偃说:“还不行。”文公说:“我减免边关交易的税收,减轻刑罚,这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了吧?”狐偃说:“还不行。”文公说:“我的民众有丧失财产的,我亲自派遣郎中去查看,对有罪的人予以赦免,对贫穷不足的人布施恩惠。这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了吧?”狐偃回答说:“还不行。这些都是满足民众生存要求的办法。而要他们打仗,等于要杀死他们。民众追随您,是为了顺顺当当地活着,您却违反他们的意愿而杀掉他们,也就失去了民众跟从您的理由了。”文公说:“那么要怎样做才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呢?”狐偃说:“使他们不得不去打仗。”文公说:“不得不去打仗怎么说呢?”狐偃回答说:“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大概足以使他们打仗了。”文公说:“怎样达到刑罚的最高境界?”狐偃回答说:“刑罚不避开亲近和显贵的人,法治实施到你宠爱的人。”文公说:“好。”第二天,下令在圃陆打猎,约定以中午为期限,迟到的按军法处置。这时有个文公宠臣,名叫颠颉的人迟到了,官吏请君主定他的罪,文公掉着眼泪,很是犯愁。官吏说:“请让我对他用刑。”于是腰斩了颠颉,拿他向百姓巡示,用来表明有法必依。材料二: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没有错误的事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途中赵汝鐩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睛。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春日途中所见所闻,雨、风、云、燕,和谐自然,极富生活情趣。B.风卷走了满天乌云,天气突然转晴;赶路者心中的烦闷也一扫而光。C.颔联中的“唤妇”一词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D.诗歌语言清新明丽,景物的选择富有典型性,而着笔细腻生动,有感染力。16.清代文学家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谈到景与情的关系时说:“情融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本诗描写了诗人春日途中所见景致:风卷云开,天气突然转晴,“双燕”“雏鸟”“黄莺”飞行鸣叫,远处山间小屋传来机杼声等。描绘了一副自然宁静、明媚灿烂、美不胜收的旅途画面。②本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喜悦兴奋,醉心自然,热爱生活的悠闲自得的情感。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错误,雄鸠在树梢上呼唤着雌鸠,温馨的画面实在令人感动,委婉地传达出诗人的喜悦之情,更对乡亲们的美好生活前景充满了期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与情艺术手法的能力。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提出的“情融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这句话,强调了文学作品中情感与景物描绘之间的密切联系。他认为,情感应当深深地融入作者的内心,并且能够持久地影响读者;而外部的景物则应该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出来,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赵汝鐩的《途中》这首诗正是对方东树理论的一个良好例证。诗人在雨后奔走的途中,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融入字里行间。首先,“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天气变化的瞬间美感,也透露出诗人经历风雨之后见到晴朗的喜悦心情,这种情感与自然界的瞬息万变相呼应,体现了“情融于内”。接着,“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到生活中常见的温馨场景,双燕的哺育和鸠鸟的呼唤,这些细节既真实又充满生活气息,展现了自然界的真实与和谐,体现了“景耀于外而真且实”。“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一句,诗人用远处的江景和隐约可闻的织布声,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这种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最后,“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诗人通过对水边柳树和黄莺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最直接、最真挚的爱。这里的景物描写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忠实反映,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体现了“情融于内”的深度与长度。总之,《途中》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完美诠释了方东树关于“情”与“景”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的文学理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指出,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盛赞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类似的语言赞美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强画了一幅国画,画中有明月、江流、树木等物象,他想题两句诗以丰富画面的意境,请你帮他从唐宋诗词中找出两句诗或词来匹配: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其莳也若子②.其置也若弃③.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④.蝉蜕于浊秽(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⑤.江流宛转绕芳甸⑥.月照花林皆似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注意以下字形,如:莳、濯淖、蜕、皭、霰、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夏季是北湖最美的季节,在水天一色的湖面上,各种色彩斑斓的野鸟家禽来回穿行,自由自在地嬉戏飞翔;数万亩荷花竞相开放,黄澄澄的花蕊点缀在A的绿油油的田田荷叶之中,赏心悦目。这里既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局部小景,也有“菱叶萦波荷飚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的动态画面,更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阔风光。此般景色固然吸引游人B,但对靠湖吃饭的农民而言,①大家所关心的不是眼前的美景,而是水产的收成,因为这才是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②水坡洼地尽管常给沿湖居民带来水患,但也让他们充分享受濒湖的红利。③茂盛的水草和遍地的野菜是饲养猪羊等家禽的美味青饲料,丰富的鱼虾是人们改善生活、补充优质蛋白的最佳食品。④碰上阴雨成灾、粮食歉收的荒年,丘陵地区的居民或许无可奈何,生活在湖边的百姓则可以随处挖野菜,捕鱼虾充饥。北湖公园落成后,湖区早已不再为水灾发愁,沿湖居民也搬上了楼房,百姓的生活发生了C的变化。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农作物收获入仓后,农民就可以休息了。B.棉花可以织布,棉籽还可以榨油。C.这封信清楚明白,末了两节又有活泼趣味,也就可以了。D.他办事,兼教书,实勤快得可以。20.“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A.一望无际/无边无际B.乐而忘返/流连忘返C.翻天覆地19.A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结合“数万亩荷花”“田田荷叶”可知,此处形容荷塘面积广,可用“一望无际”或“无边无际”。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B.上文介绍了湖面美景,此处要表达的是游人对这里的喜爱。可用“乐而忘返”或“流连忘返”。

乐而忘返: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C.语境中要表达的是北湖公园落成后,湖区和沿湖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用“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A.和文中“可以”均表示可能或能够;B.表示有某种用途;C.表示不坏,还好;D.表示很、厉害。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通常用来形容某个地方特有的环境条件养育了当地的人们,使他们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方式、性格特征或生活习惯。在这段文字中,这句话最适合放在第②处,因为它紧跟着描述了水坡洼地给沿湖居民带来的既有利又有弊的影响,强调了湖区的自然环境与居民生活的紧密联系。这里的“水土”即北湖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这里确实滋养并塑造了沿湖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夏季天气炎热,在外边走两步就出汗。有些喜欢运动的小伙伴,即使天气炎热,也会去健身房进行力量训练或是去跑步机挥洒汗水。运动完回来冲个凉水澡,全身清爽。但事实是,剧烈运动后不适合洗冷水澡!夏天剧烈运动后,人体为保持体温恒定,皮肤表面血管扩张,汗孔张大,排汗增多,以方便散热。如果此时洗冷水澡,会刺激血管立即收缩,导致血液循环阻力加大,引起出汗不畅、心悸、头痛等不适,同时让机体抵抗力降低,人就容易生病。因此,夏天洗冷水澡这种“骤冷刺激’’,对身体来说是一种负担。其实,冷水澡的降温效果不如温水澡,冷水澡会给身体一种“环境变冷了”的假象,让身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因此①。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冷水澡也并非绝对不能洗,要循序渐进。一般来说,②,两三分钟即可,以后逐渐延长;洗时先四肢,后胸背,洗完一定要擦干;在洗澡过程中,如出现头昏、寒战等症状,应缩短淋浴时间或升高水温,以免发生意外。③,吃饱或者空腹时、喝酒之后、血压过低时、睡觉之前也不适合洗澡。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简述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答案】21.①冷水澡并不比温水澡更降温②最初洗冷水澡的时间宜短③除了剧烈运动后不宜洗冷水澡22.剧烈运动后不宜洗冷水澡,是因为这会使血管立即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加大,引起诸多不适症状,还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结合“冷水澡的降温效果不如温水澡”及“假象”可知,此处结论部分应填“冷水澡并不比温水澡更降温”;②结合“两三分钟即可”可知,时间短;再结合“以后逐渐”可知,此处应填写“最初洗冷水澡的时间宜短”;③结合上文“但事实是,剧烈运动后不适合洗冷水澡!”及下文“也不适合洗澡”可知,此处应填写“除了剧烈运动后不宜洗冷水澡”。【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以及使用句式的能力。先概括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一段共两层,第一层指出夏天运动后洗冷水澡的问题;第二层明确了观点:剧烈运动后不适合洗冷水澡!第二段主要分析了夏天剧烈运动后不适合洗冷水澡的原因,包含以下方面:“刺激血管立即收缩”“导致血液循环阻力加大”“引起出汗不畅、心悸、头痛等不适”“机体抵抗力降低”。由以上分析可知,结论是“剧烈运动后不适合洗冷水澡”;原因是“刺激血管立即收缩”“导致血液循环阻力加大”“引起出汗不畅、心悸、头痛等不适”“机体抵抗力降低”。再分析这些内容的因果关系,并使用表因果的关联词进行连缀。得出答案“剧烈运动后不宜洗冷水澡,是因为这会使血管立即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加大,引起诸多不适症状,还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