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54 文本理解-精准定位分点概括_第1页
课时54 文本理解-精准定位分点概括_第2页
课时54 文本理解-精准定位分点概括_第3页
课时54 文本理解-精准定位分点概括_第4页
课时54 文本理解-精准定位分点概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54文本理解——精准定位,分点概括目录CONTEST01活动一掌握文言简答题的审答规范02活动二掌握主要题型的答题要点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2.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和题型要点。

年份卷别设问方式设题角度2023新课标Ⅰ卷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概括事实依据新课标Ⅱ卷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概括分析原因年份卷别设问方式设题角度2022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比较事件不同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概括人物特点年份卷别设问方式设题角度2021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

“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

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理解作者观点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

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分析事件原因年份卷别设问方式设题角度2020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分析人物行为

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分析人物行为

原因命题特点①重点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活动一掌握文言简答题的审答规范01在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引导学生注重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归纳以及对内容的概括分析。该题型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导向教

学,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备考中“文”的重视,进一步破除文言文

学习就是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的弊端,而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

在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继承的核心素养

能力考查。因此,对这种题型要予以充分重视。

(2023·新课标Ⅰ卷第14题)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文本见课时46活动二

【典题呈现】)1.审准题干2.定向精读3.规范表述1.审准

题干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

选能力、观点归纳能力,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

力。要回答“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先要

了解材料一中韩非是如何表达自己观点的。韩非是法家代表

人物,其观点是以“法”为中心,强调一切以“法”为准

绳。韩非引用孔子称赞赵襄子“善赏”的话“赏一人而天下

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表明孔子是从“礼”的角度评判此

事;韩非则从“法”的角度进行否定,得出结论“仲尼不知

善赏”。子鲋不同意韩非的观点,称韩非的说法看起来煞有

介事,而实际是在使诈。参考答案:2.定向

精读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前479)去世,而哀公二十七年

(前468)才有荀瑶率韩、魏、赵伐郑之事,当时“晋四卿

皆在”,知氏直到悼公十四年(前453)才灭亡。因此孔子

去世与赵襄子灭知氏、赏群臣,前后相距约26年。也就是

说,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

表达意见。因此子鲋说“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

怍意”,两件事前后时间相距很远,而韩非在书中公然将孔

子与赵襄子一事合到一起来说,竟然没有丝毫愧疚,足见其

观点不可信。3.规范

表述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

意见。

1.审准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找准阅读区间主观简答题题干一般包括答题要求及答题区间两部分。答题要求

就是要求分析概括什么,至于答题区间,有的已给出,如“语

段”“第二段”等;有的只是笼统地要求“结合文本”,这种情况下

是要阅读全文的,其答题要点散布在各段落的字里行间。不过,虽说

是全文,其实答题要点只是重点分布在某一两个段落中,因为文言文

本身段落就不多。2.定向精读——辨清文句意义,去除芜杂信息要答好这种题型,不可能只是对文本信息加以简单的复制与粘

贴,因此在找准阅读区间后必须要对有关信息文字进行精读,对有关

信息进行必要的甄别和剥离。具体来讲,确定好信息所在的段落后要

对其层次结构有个切分,辨析各文句的意义,圈出关键词语或句子的

关键部位,剔除无关信息。总之,要注意揣摩语意,发现要点,再行

提炼。3.规范表述——编排有序,控制字数(1)编排有序①加上序号。因为答题包含几个要点,加上序号后既有助于自己

掌握,也有利于阅卷老师判分。②分行回答。如果题干要求中包括两个以上需要回答的要点,应

采用分行作答的方式,将每个要点隔开,这样既不会遗漏要点,也会

给阅卷老师留下训练有素、体贴细心的好印象,从而在判分尺度上会

有所宽容。(2)控制字数注意答题语言的简洁,应在画线区域内完成答题。不加节制甚至

挤占框内空白处,不仅容易惹人反感,也容易因看不清楚而使阅卷老

师漏判得分要点。特别是有字数规定的试题,更要注意严格遵照。这

里,尤其要禁止一种过度答题的倾向——叙述加翻译。几乎任何概括

题都不能靠翻译组织答案。当然,也要防止另一种极端——过于简

略,因为这样会让阅卷老师怀疑你的答题态度和理解深度。最后特别说明:该题型一般是3分,答题点有2~3个,如果答题

点超过预定的数量而又难以定夺时,一定要注意自我排序,将所列要

点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最切合题意的部分先行写上,因为这时候,

排名还要分先后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岱清身奉公,所在可述。初在交州,历年不饷家,妻子饥乏。权

闻之叹息,以让群臣曰:“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

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责安在?”于是加赐钱米布绢,岁有常限。(选自《三国志·吕岱传》,有删改)孙权知道吕岱家人生活困难后态度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1.审准题干2.定向精读3.规范表述参考答案:1.审准

题干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孙

权知道吕岱家人生活困难后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概

括。2.定向

精读“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孤不早知。股肱

耳目,其责安在”是孙权的感叹,孙权的感叹中有对吕岱勤

于国事的称赞——“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有自己没

尽早知道的懊悔——“而孤不早知”,有对臣子不尽职的责

备——“股肱耳目,其责安在”。3.规范

表述①称赞吕岱勤于国事;②懊悔自己不早知;③责备大臣不尽

职。参考译文:

吕岱清明守正廉洁奉公,他所处过的地方都称道他。当初在交州

时,多年未给家中钱财,妻子儿女饥饿困乏。孙权听说后叹息不止,

因此责备群臣说:“吕岱出征,身处万里之外,为国家勤苦办事,家

中如此困顿,而我未能及早知晓。你们身为股肱耳目之臣,责任哪里

去了?”于是加倍赏赐吕家钱米布绢,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数目。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

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

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

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

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息畏汤,终不敢言。黯居

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后张汤果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令黯以

诸侯相秩居淮阳。(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外任前,汲黯劝说李息要向汉武帝揭露张汤其人其事,李息却没有这

样做,后来李息因之被汉武帝治了罪。为什么说李息并不冤枉?1.审准题干2.定向精读3.规范表述参考答案:1.审准

题干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从

李息自身角度出发,将人物的身份和人物间的具体关系梳理

出来,自然就得出李息受罚不冤枉的原因了。2.定向

精读由汲黯辞行时对李息说的话来看,“公列九卿,不早言之,

公与之俱受其僇矣”,汲黯认为李息身居九卿,应该向皇帝

揭露张汤的事情,但结果是“息畏汤,终不敢言”,所以李

息没有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对皇帝来说,是不忠的;由汲黯

和李息的关系来看,二人是朋友,汲黯辞行之时把朝廷之事

托付给李息,而李息没有听从,作为朋友,他是不义的;由

李息不敢揭露张汤的理由来看,“息畏汤,终不敢言”,所

以作为个人来说,李息是不勇的。所以李息被汉武帝治罪并

不冤枉。3.规范

表述①作为臣子,李息不向皇帝揭露张汤其人其事,不忠;②作

为朋友,李息不听取汲黯的良言劝告,不义;③作为个人,

李息害怕张汤,不勇。参考译文:

汲黯辞行之后,去拜望大行李息,说道:“我被抛弃到外郡去,

没办法参与朝廷议政。然而御史大夫张汤智谋足可以抗拒别人的劝

谏,奸诈足可以文过饰非,专会讲取巧奸佞和强辩指责的话,不肯秉

正为天下说话,专门阿谀奉承主上的心意。主上心里不想要的,他就

跟着去毁谤;主上心里想要干的,他就跟着赞誉。喜好兴起事端,舞

弄法律条文,在朝中心怀欺诈来迎合主上的心意,在朝外则挟制酷吏

恶人来维护威严。您位居九卿之列,如不早些进言皇上,您将会和他

一道受到惩处了。”李息畏惧张汤,始终没敢进言。汲黯采用原来的

方法治理淮阳,使淮阳政事清明。后来张汤果然事败,皇上听到汲黯对李息说的那番话,将李息判了罪。下令让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在淮阳为官。活动二掌握主要题型的答题要点02文言简答题涉及面广,命题角度多样,一般从概括内容要点、概

括人物特点、概括观点态度、探寻事件原因等角度命题。

(2022·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一、内容概括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

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

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

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

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

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

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

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

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

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

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

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

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

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

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1.审准题干2.定向精读3.规范表述参考答案:1.审准

题干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由题干可知,此题考查的内容是孟尝君

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游说策略。然后

据此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2.定向

精读游说赵国的语句是“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民亦

且岁死矣”,游说燕国的语句是“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

之兵……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综合以上语句可

知,游说赵国主要是通过分析利弊,孟尝君阐明唇亡齿寒的

道理,让赵国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游说燕国主要是通过威

胁恐吓,让燕国明白不出兵相救将会导致什么恶果。3.规范

表述①对待赵国:分析利弊。②对待燕国:威胁恐吓。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了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

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您替我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

说:“有了诸侯援救,那么国家可以存续下来。”魏王说:“我希望

您去做这件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兵车。孟尝君到了赵

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说:

“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

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

非比魏国的军队强大,魏国的军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弱小。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年年战乱且百姓没有年年死亡,但魏国的土地年

年战乱且百姓年年有死亡的,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

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与秦国歃血结盟,这样赵国与强大的秦国

相邻,赵国的土地也将年年战乱,百姓也将年年死亡。这就是我所说

的效忠于大王。”赵王答应了,为魏国派出十万士兵、三百辆兵车。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前去

援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年成歉收两年了,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

去援助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援救别

人,这有利于燕国。现在魏王出了国门便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田文说:“我给大王献上有利的计策,但大王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我可以听听这个大的变化吗?”孟尝君说:“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屈节割地,把一半的国土送给秦国,秦兵一定会离开魏国。秦兵离开魏国后,魏王倾尽韩国、魏国的军队,又向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兵力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敌军好?对于四国军队来说路程很近而且运输也方便,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

呢?”燕王说:“您走吧,我听从您的。”于是为孟尝君派出八万士

兵、二百辆兵车,跟从孟尝君。魏王非常高兴地说:“您借到燕国、

赵国这么多士兵,而且很快啊。”秦王非常恐慌,割让土地向魏国请

求讲和。魏王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士兵,并且封赏了孟尝君田文。

内容概括类题目在设置上,一般以考查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或精

神品质、作者的观点态度或事件的主要内容等为主。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之上,确定问题所涉

及信息的区间,然后分析归纳,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在组织答案

时,一定要条分缕析,争取答题全面。具体应注意如下方面:1.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或精神品质(1)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2)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

中概括;(3)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2.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首先要细读文本,勾画与事件相关的关键词语(时间、地点、官

职和人物等);其次根据题干要求,筛选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按照

“人物+事件”或“事件+怎么样”的思路组织答案。3.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1)记叙类文言文中,考生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对事件的叙

述等方面思考作者的感情态度(爱还是憎)、思想倾向(肯定还是否

定)、写作意图(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2)议论类文言文中,考生要通过对文中事例和论点的深入

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和

观点态度。

(2022·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

问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

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

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

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

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

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

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

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

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

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

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

“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

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薨,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

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1.审准题干2.定向精读3.规范表述参考答案:1.审准

题干“刚毅”指意志刚强坚毅,“木讷”指朴实迟钝,不善于说

话。2.定向

精读概述吴汉刚毅与木讷之处,需要理顺文中叙述的吴汉的事

件。征战时吴汉能亲自披甲持戟,命令将士勇敢作战,以及被延岑偷袭击败后坠入水中,最后拉着马尾才得以逃出的事件,都能表现其刚毅的性格。由开篇对吴汉的描述“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可见其木讷的特点。3.规范

表述刚毅之处:①作战勇猛,连克强敌;②败而不馁,激扬士气。木讷之处:缺乏文采,不善言辞。参考译文:吴汉,字子颜,是南阳人。韩鸿担任使者,拿着符节出使,降服

河北,有人跟他说:“吴子颜是奇才,可以和他谋划事情。”吴汉为

人质朴宽厚但缺少文采,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邓禹和众将领多次推举他,(皇上)多次召见他,之后他勤苦不倦常

在官署,皇上也因为他是南阳人,渐渐亲近他。皇上已经攻破邯郸,

杀了王郎,召见邓禹留宿,晚上(和邓禹)说:“我打算向北调发幽

州精锐骑兵,众将领中谁可以派遣呢?”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

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

的。”皇上于是让吴汉担任大将军。吴汉于是斩杀了幽州牧苗曾,皇上认为邓禹善于赏识人才。吴汉和苏茂、周建打仗,吴汉亲自穿上盔甲拿着戟,命令众将士说:“听到鼓声都大声呼喊一起前进,后到者杀。”于是击鼓进军,大败敌军。(吴汉)向北攻打清河、长垣和平原五里的敌人,都平定了。吴汉征伐蜀地,分别在水南和水北扎营,北边的军营战事不顺

利,于是在口中横衔着枚带领士兵去往水南边的军营会合,大败公孙

述。吴汉的军队守在成都,公孙述的将领延岑派遣奇兵出现在吴汉军

队的后面,偷袭打败了吴汉,吴汉掉落水中,拉着马尾得以逃出来。

吴汉性情忠诚宽厚,忠诚地侍奉皇上,从最开始跟着皇上征战,常在

(皇上)身边,皇上没有安寝,他便侧身屏住气息(小心地陪伴),

皇上安寝以后他才离开。兵器不锋利,军营不充实,吴汉常常自己修

理调整弓戟,视察兵卒战马,激励振奋官兵。皇上时常派人看看吴汉在做什么,(被派去的人)回来说(吴汉)正在修整作战进攻的工具,皇上常常说:“吴公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稳重得可以匹敌一个国家了。”封吴汉做广平侯。吴汉曾经出兵征战,家人在他走后置买了田产。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最后把田产宅业全分给了兄弟和外家。吴汉的爵位俸禄赏赐最尊贵显要,然而(他)只修造内宅,不另建巷第。妻子先他去世,只埋葬在一个小的坟墓,没有设祠堂(供奉),恭敬节俭到这种地步。(吴汉)病重,皇上亲自前来,问他想说什么。(他)回答说:“我愚笨,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您)千万不要大赦天下罢了。”因病而亡,(官员)上奏给他定谥号时说:“官员们商议应该为‘武’。”(皇上)下诏特意赐予(他)谥号为“忠侯”。二、归因分析题

(2023·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

题目。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

【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

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

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

“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材料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1.审准题干2.定向精读3.规范表述参考答案:1.审准

题干本题考査考生对文本信息的归纳提炼能力。要求考生从材料

出发,归纳出在李靖看来淝水之战中苻坚失败的原因。需从

材料中找到李靖对淝水之战中苻坚的评价语句,然后再分析

李靖的观点。2.定向

精读材料中,李靖针对淝水之战评价了两次,第一次点出苻坚失

败缘于“不善”,并进一步指出他的“不善”之处在于为慕

容垂所陷害而不自知;第二次指出苻坚失败的原因是用兵能

合不能分。明白了李靖两次评价的重点,即可顺利答题。3.规范

表述①外因:为慕容垂所陷害。②内因:用兵能合不能分。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

变化的方法吗?”李靖答:“前代的战斗,多是凭借小智谋战胜没有

智谋的人,凭借微小长处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里能谈论兵法

呢?如谢玄(在淝水)击破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

于用兵的缘故。”唐太宗回过头命侍臣挑选出《谢玄传》来阅览,

说:“苻坚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呢?”李靖答:“我看《苻坚载记》

上说:‘(淝水之战)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独

自得到保全。苻坚率领千余名残兵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

劝慕容垂杀掉苻坚,没有实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慕容垂一军独自得到保全,苻坚被慕容垂陷害就很明显了。被人陷害

却还想战胜敌人,不也是困难的吗?所以我说没有智谋,苻坚这一类

人就是这样。”唐太宗问:“军队有分兵有聚合,使用何法以适宜为

贵。前代的事迹中,谁是擅长这一兵法的人?”李靖答:“苻坚统率

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用兵能合却不能分导致的。吴汉讨伐公

孙述,和副将刘尚分兵驻扎,相距二十里,公孙述来攻打吴汉,刘尚

出兵合击,大败公孙述,这是用兵能分而又能合导致的。”唐太宗说:

“是的。这些得与失的事迹,足以作为万代的借鉴。”

归因分析题在近几年高考题中所占比重比较大。任何事物只要存

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

条件。这类题重点考查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

脉,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的能力。解答时要据果索因,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