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适格与公益诉讼_第1页
当事人适格与公益诉讼_第2页
当事人适格与公益诉讼_第3页
当事人适格与公益诉讼_第4页
当事人适格与公益诉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当事人适格与公益诉讼一、当事人适格(一)当事人理论当事人理论与诉权理论、证明责任理论共同构成了民事诉讼法理论三大基石。从根本上说,诉权理论解决的是“因何起诉”的问题,当事人理论所要解决的是“何人能起诉”的问题,证明责任理论解决的是“事实真伪不明时由谁承担败诉风险”的问题。当事人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般意义上的诉讼资格要件,即当事人必须依照诉讼法的规定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二是特定意义上的诉讼资格要件,即进行诉讼的当事人必须是本案的正当当事人,即当事人适格。民事诉讼法中的当事人能力(具有诉讼的资格)与诉讼能力(实施诉讼行为的能力)对应民法中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主体资格的统一性是法律形式的内在逻辑要求,诉讼主体资格与民事主体资格应当统一于同一个实体,一般有民事权利能力必有当事人能力,但是当事人能力并不总是与民事权利能力同时存在。具体表现为:(1)无民事权利能力却有当事人能力;(2)有民事权利能力却无当事人能力;(3)民事权利能力受到限制,但是当事人能力不受限制(法人)。(二)当事人适格概念当事人适格,是指在特定诉讼中有资格作为原告或被告起诉或应诉,并受本案判决拘束的法律上的权能或者地位,它是抽象的当事人能力要件在特定诉讼当中的具体化。这种权能也称为正当当事人。当事人与当事人适格,当事人这一概念更多的是具有程序上的意义,只要是原告在起诉书中所列的原告与被告,便可视为本案的当事人;而当事人适格则侧重于当事人在诉讼中与一定的诉讼标的或一定的法益相关联。一方面需要在程序上确立当事人概念,允许纠纷主体利用法院获得救济,但是仅仅从形式上来理解当事人这一概念,那么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就会有可能导致滥诉现象的大量产生,因此在纠纷进入正式审理之前,就有必要将那些与本案诉讼标的或利益无关的人排除在当事人的范围之外,从而使得法院的判决能够产生实质性的意义。当事人适格这一概念确立的意义在于弥补了当事人这一概念实质意义上的欠缺,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三)当事人适格的判断1.大陆法系国家中,当事人适格的判断标准,原则上是以诉讼标的之权利义务主体为基准进行判断;但是当实体上的权利人或义务人不能自己行使权利时,法律规定必须由特定的第三人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此时也就必须相应地承认当存在一定的法益时,基于某种关系而产生的某种诉讼上的利益,特定的第三人也具有正当当事人资格(破产案件中的破产管理人)。也就是说一般是依据实体利害关系判断当事人是否适格,但是也不排除非实体利害关系的主体依法取得当事人资格,如破产清算人、遗嘱执行人等。如,日本民诉理论中,将具有正当当事人资格的人才享有的权能称为“诉讼实施权”,并分为两大类。实体的诉讼实施权:基于实体法上的权利或法律关系而产生诉讼实施权诉讼的诉讼实施权:专门基本诉讼法上的理由而产生根据实体法上的权利主体意思而承认根据实体法上的权利主体意思而承认的诉讼实施权,又称为任意的诉讼担当,如选定当事人制度。诉讼的诉讼实施权诉讼的诉讼实施权根据法律规定而承认的诉讼实施权:根据管理权而产生的诉讼实施权、依据职务地位而产生的诉讼实施权、依据诉讼法上的介入权而产生的诉讼实施权。注:=1\*GB2⑴根据管理权而产生的诉讼实施权,如破产案件中的破产管理人;=2\*GB2⑵根据职务地位而产生的诉讼实施权,如婚姻案件中因原当事人死亡而成为诉讼实际当事人的检察官与律师;=3\*GB2⑶依据诉讼法上的介入权而产生的诉讼实施权,如共同诉讼中第三人以当事人名义参加。2.英美法系的民事诉讼中,以“真正的利害关系”来判断当事人适格。美国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真正利害关系人均是适格当事人,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其中,当事人包括两大类:一是为自己利益而诉讼的人;二是为他人利益而诉讼的人。需要注意的是,英美法上的“真正利害关系”仅仅是形式上的,只要原告声称其起诉是为了维护其合法权益即可,而并不以实体法明文规定的权利根据为前提,而是指客观上存在的法律应予以救济的某种权益。(3)公益诉讼成本巨大、调查取证难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使得不宜将个人纳入公益诉讼主体范围。2.个人应纳入公益诉讼主体的范围(1)个人有权对危害自身权益的单位及个人提起诉讼,向法院寻求司法救济。因而,将个人纳入公益诉讼的范围是保护个人诉权的进一步延伸。(2)现有的司法实践,江苏、贵州及海南等地纷纷以行动或者出台相关文件支持个人进入公益诉讼。无锡环保法庭第一批开始环境保护专门法庭试点工作,是中国第一个公开宣布受理环境保护组织和个人所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的法院。2011年8月23日,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开展环境资源民事公益诉讼试点的实施意见》第六条规定,检察院、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成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从事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法人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公民六大主体均可作为原告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3)将个人纳入公益诉讼范围,可以有效弥补公权力机关不作为的缺陷和环保组织的不足,监督和督促国家机关积极履行职责,保护公共利益不受更大的侵害。思考:将公民纳入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范围内是公益诉讼制度发展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公民还不宜被纳入公益诉讼主体范围。首先,个人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等各方面,都是无法与经济实力雄厚的被告对抗的;其次,不宜过早的将主体范围放的过宽,若个人提起公益诉讼,将有可能导致大量公益诉讼案件败诉,不利于公益诉讼制度在实践中的顺利发展;再者,当前虽不适应将个人纳入公益诉讼主体范围之中,但是仍应当强调个人应当在公益诉讼中积极发挥作用,协助机关和组织调查取证,及时提供有效信息。(四)国外的公益诉讼主体资格1、英国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一是首席检察官(总检察长)具有公益诉讼主体资格;二是个人有权利提出检举,全面督促公益诉讼的进行,并可以代为检察总长的身份,提起专门的“检举人诉讼”(英国公众用以阻却侵害公共利益行为的途径之一,适用范围上至审查政府行政行为,下到对退休老人免收车费等,除却上述检举人的公益诉讼模式);三是英国地方政府机关也具备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其目的是为了保障本地区民众利益;四是英国的部分组织,比如种族平等委员会,以及一部分公职人员,比如专利局局长、公共卫生监察员等,可以不通过检举人诉讼模式,对各自职责领域内的公共利益受损事项提起诉讼。其中,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是有限制的公益诉讼主体,其行使诉权必须先经过检察长的同意,才可以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2、美国的公益诉讼主体资格1966年美国将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扩大到任何人,不仅包括国家机关、组织,还包括个人。实践中,对“任何人”概念定义十分宽泛,既涵盖企业、团体组织和公民,也涵盖了司法部门和政府部门。1970年修订的《清洁空气法》首次创立了著名的“公民诉讼条款”,在立法上肯定了公民的公益诉讼权,例如其“第304条规定,每个公民均能够以受污染者身份或者以‘保护公共利益’的名义直接或者间接对危害自身利益的公司和个人提起民事诉讼;任何公民对污染企业不遵守排放标准和联邦环保局的不作为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3、德国的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环境保护领域,德国对于公共利益的保护持严谨的态度,涉及的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