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专升本教育学(论述题)模拟试卷1(共32题)_第1页
普高专升本教育学(论述题)模拟试卷1(共32题)_第2页
普高专升本教育学(论述题)模拟试卷1(共32题)_第3页
普高专升本教育学(论述题)模拟试卷1(共32题)_第4页
普高专升本教育学(论述题)模拟试卷1(共32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高专升本教育学(论述题)模拟试卷1(共4套)(共32题)普高专升本教育学(论述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题(本题共8题,每题1.0分,共8分。)1、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创造优良环境改进不良环境。标准答案: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环境包括先天环境和后天环境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环境。所谓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社和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是人类世代创造的产物,它是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先天因素,后天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环境若按范围划分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它们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是不相同的。个体在一定意义上仍然有可能选择、创造自己所生活的大环境,这一是表现在个体可以为大环境的创造和改变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表现在个体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社会流动或社会迁徙来选择自己所生活的大环境。个体所处社会的小环境千差万别,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比较直接,而且也比较容易通过个体的努力来加以改变、选择和创造,个体在小环境面前所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比大环境面前的作为要大的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标准答案: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与教育因素。(一)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指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1)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2)遗传素质对不同人群的作用不同;(3)遗传素质对不同性质的机能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人的低级生理、心理机能受遗传影响程度高,人的高级生理、心理机能受遗传影响程度先对较弱;(4)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整个过程呈减弱趋势;(5)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1)环境既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也对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限制。(2)环境对人的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和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的可能。(三)教育的作用: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即引导和调节作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主导作用来自学校教育的特殊性:(1)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一定阶段的青少年与成年人;(2)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有意识、有目的的环境,利用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3)学校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活动。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主导作用表现在:(1)学校教育引导个体的发展方向,帮助个体对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作出判断和价值选择;(2)学校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此外“二层次三因素”还认为人的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人的生理活动是有机体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2)心理活动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生命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发展了生命意义上的人,也促进了人的社会性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试述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标准答案:(1)目标评价模式首先由“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2)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七个步骤或阶段:①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②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定每一目标。③确定使用目标的情景。④设计呈现情景的方式。⑤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⑥确定评定时使用的单位。⑦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3)原理: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亦即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4)优缺点: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优劣,还在于课程开发的改进。且这一模式操作方便容易见效,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在课程评价领域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更忽略了丰富的课程实践过程,因而遭到不少人的批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标准答案:(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简称为知、情、意、行。①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②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转化的催化剂。③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努力的过程。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④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2)①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即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②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对学生应该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学生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是什么?标准答案:(1)班级管理中的问题有:①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2)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解决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具体表现为以下方式: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③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要实行班级干部的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即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创造优良环境改进不良环境。标准答案: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环境包括先天环境和后天环境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环境。所谓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社和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是人类世代创造的产物,它是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先天因素,后天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环境若按范围划分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它们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是不相同的。个体在一定意义上仍然有可能选择、创造自己所生活的大环境,这一是表现在个体可以为大环境的创造和改变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表现在个体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社会流动或社会迁徙来选择自己所生活的大环境。个体所处社会的小环境千差万别,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比较直接,而且也比较容易通过个体的努力来加以改变、选择和创造,个体在小环境面前所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比大环境面前的作为要大的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试述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标准答案: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从两者的联系看,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完成学校的教育任务。两者都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同时,两者在教育过程中是互相配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又为课外、校外教育提供条件,是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课外、校外教育运用所学知识,锻炼活动能力,使教学效果得到发展和提高。(2)课外、校外教育又区别于课堂教学,有它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课外、校外教育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而不是延伸,它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途径。它对课堂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又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范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标准答案: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1)知、情、意、行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①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②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爱憎、好恶等内在的情感体验。③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心理品质。④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实现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的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2)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起催化剂的作用,意起定向的作用。(3)知情意行在德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多端性,要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普高专升本教育学(论述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8题,每题1.0分,共8分。)1、试述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标准答案:(1)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2)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性地位,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性地位,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3)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创造优良环境改进不良环境。标准答案: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环境包括先天环境和后天环境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环境。所谓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社和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是人类世代创造的产物,它是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先天因素,后天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环境若按范围划分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它们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是不相同的。个体在一定意义上仍然有可能选择、创造自己所生活的大环境,这一是表现在个体可以为大环境的创造和改变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表现在个体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社会流动或社会迁徙来选择自己所生活的大环境。个体所处社会的小环境千差万别,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比较直接,而且也比较容易通过个体的努力来加以改变、选择和创造,个体在小环境面前所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比大环境面前的作为要大的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论述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标准答案: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与教育因素。(一)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指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1)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2)遗传素质对不同人群的作用不同;(3)遗传素质对不同性质的机能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人的低级生理、心理机能受遗传影响程度高,人的高级生理、心理机能受遗传影响程度先对较弱;(4)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整个过程呈减弱趋势;(5)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1)环境既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也对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限制。(2)环境对人的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和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的可能。(三)教育的作用: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即引导和调节作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主导作用来自学校教育的特殊性:(1)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一定阶段的青少年与成年人;(2)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有意识、有目的的环境,利用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3)学校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活动。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主导作用表现在:(1)学校教育引导个体的发展方向,帮助个体对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作出判断和价值选择;(2)学校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此外“二层次三因素”还认为人的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人的生理活动是有机体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2)心理活动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生命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发展了生命意义上的人,也促进了人的社会性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标准答案:(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规范与自觉化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①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所以能加速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②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发展。③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会更明显、更富有成效。(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的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学校教育提高了人们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学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而专门学校对这些才能的发展、成熟具有重要作用。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标准答案:(1)教师方面: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④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⑤发扬教育民主。⑥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⑦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⑧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⑨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学生方面: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②加强学风教育。③改善校园人际关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有人说:“学生在学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一步,走入社会退两步。”请运用相关德育原则分析这种现象。标准答案:(1)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2)题干中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在德育实践中未能很好地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该原则要求: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③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试述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标准答案:(1)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2)任何一个学生身上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同时,这两种因素是不断运动斗争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学生正确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是积极因素不断增长,消极因素不断克服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中新与旧、进步与落后的思想斗争和转化的过程。(3)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论述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标准答案: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与教育因素。(一)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指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1)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2)遗传素质对不同人群的作用不同;(3)遗传素质对不同性质的机能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人的低级生理、心理机能受遗传影响程度高,人的高级生理、心理机能受遗传影响程度相对较弱;(4)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整个过程呈减弱趋势;(5)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1)环境既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也对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限制。(2)环境对人的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和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的可能。(三)教育的作用: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即引导和调节作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主导作用来自学校教育的特殊性:(1)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一定阶段的青少年与成年人;(2)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有意识、有目的的环境,利用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3)学校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活动。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主导作用表现在:(1)学校教育引导个体的发展方向,帮助个体对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作出判断和价值选择;(2)学校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此外“二层次三因素”还认为人的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人的生理活动是有机体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2)心理活动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生命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发展了生命意义上的人,也促进了人的社会性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普高专升本教育学(论述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题(本题共8题,每题1.0分,共8分。)1、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其思想主要有:(1)论教育作用。①论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大纲,他认为,人口、经济与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②论教育的个体功能: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人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由后天形成的。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论教育对象。孔子大力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成为教育的对象。(3)论培养目标。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子张》中提到“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然这句话为子夏所述,但却代表了孔子的教育思想。(4)论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主张以“仁”“礼”为核心。孔子创办私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西周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最后形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然而,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把道德教育的要求贯穿到文化知识学科中。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5)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6)论教学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②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③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7)教学过程。孔子强调“学一思一行”相结合,学以致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创造优良环境改进不良环境。标准答案: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环境包括先天环境和后天环境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环境。所谓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社和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是人类世代创造的产物,它是年轻一代身心发展韵基础。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先天因素,后天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环境若按范围划分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它们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是不相同的。个体在一定意义上仍然有可能选择、创造自己所生活的大环境,这一是表现在个体可以为大环境的创造和改变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表现在个体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社会流动或社会迁徙来选择自己所生活的大环境。个体所处社会的小环境千差万别,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比较直接,而且也比较容易通过个体的努力来加以改变、选择和创造,个体在小环境面前所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比大环境面前的作为要大的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试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标准答案:(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不能拔苗助长,不能陵节而施。(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还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这样,教育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育应遵循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要做到“跳一跳,摘桃子”。教育必须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他们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儿童的身高、体重;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这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抓住身心发展的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要帮助学生发现和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信和自觉,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从个体的角度是指个体之间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长善救失,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6)稳定性与可变性。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与速度大体是相同的。个体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是指在不同的教育活动和环境中,同一年龄阶段个体身心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活动、教育措施的改变,身心发展呈现出可变性。因此,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快他们的身心发展速度,提高其水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标准答案:(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规范与自觉化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①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所以能加速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②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发展。③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会更明显、更富有成效。(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的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学校教育提高了人们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学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而专门学校对这些才能的发展、成熟具有重要作用。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述你对“三维课程目标”的认识。标准答案:(1)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2)“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谈谈你对校本研究的理解。标准答案:(1)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2)校本研究的特点:①校本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教学研究可以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理论研究的着眼点是揭示教学规律、深化教学认识;实践研究的着眼点是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学实践。显然,校本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②校本研究以学校为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是推进学校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其研究主体是教师。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或进行教育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以校为本的基本内涵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3)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是:①自我反思。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②同伴互助。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三种:对话、协作、帮助。③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标准答案: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1)知、情、意、行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①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②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爱憎、好恶等内在的情感体验。③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心理品质。④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实现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的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2)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起催化剂的作用,意起定向的作用。(3)知情意行在德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多端性,要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为何在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坚持疏导相结合的原则?标准答案:这是德育原则之一,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同时辅之以纪律约束。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的性质和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学生,是自觉积极的现代化的建设者。为此,就要坚持说服教育,用正面疏导的办法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增强其内在自觉性,正确处理与解决他们思想内部的矛盾问题,即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达到转化思想,提高觉悟的目的。另外,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满青春的活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由于他们缺乏知识经验,是非辨别能力交差,易受不良思想、习气的影响。因此,在加强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同时,对他们要有必要的纪律约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普高专升本教育学(论述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论述题(本题共8题,每题1.0分,共8分。)1、试述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标准答案:(1)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2)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性地位,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性地位,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3)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试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标准答案:(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不能拔苗助长,不能陵节而施。(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还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这样,教育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育应遵循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要做到“跳一跳,摘桃子”。教育必须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他们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儿童的身高、体重;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这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抓住身心发展的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要帮助学生发现和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信和自觉,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从个体的角度是指个体之间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长善救失,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6)稳定性与可变性。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与速度大体是相同的。个体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是指在不同的教育活动和环境中,同一年龄阶段个体身心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活动、教育措施的改变,身心发展呈现出可变性。因此,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快他们的身心发展速度,提高其水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论述如何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标准答案: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从客观上讲,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①加强教师教育。建立一体化和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系;要改革教师教育课程。②制定法律法规。③提供经济保障。(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①善于学习。②恒于研究。③勤于反思。④勇于实践。总之,要实现教师的个体专业化和群体专业化需要教师个体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提高自主反思意识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并通过参加各种培训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国家和政府应该为教师群体专业化创设一定的外部环境保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标准答案: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1)知、情、意、行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①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②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爱憎、好恶等内在的情感体验。③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过程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心理品质。④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信念等的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2)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起催化剂的作用。意起定向的作用。(3)知情意行在德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多端性,要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德育的多端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