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_第1页
2022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_第2页
2022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_第3页
2022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_第4页
2022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22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主要塑造了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诗人借屈原遭受陷害后的抒情独白,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一)必知点:

1.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二)重点:

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婵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_的冲突达到高潮。

郑詹尹:_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

5.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_誓不两立的冲突。

6.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的结构和特点(《雷电颂》)

(1)结构层次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艺术特色

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

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整个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7.一些物象的象征义及蕴含义

(1)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3)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身子自由时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4)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5)土偶木梗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指河伯神像,其二指在《九歌》中抢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三)运用点:

8.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写一篇读后感,联系现实谈一谈你的体会。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阅读全文,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提示:诡谪咆哮潸然痉摩稽首踉跄睥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尚飨(注音、释义自己动手查工具书)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出划分的依据。

提示: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勒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是发展,也是本文的核心。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高潮,写婵娟之死。表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_誓不两立的冲突。

3.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乙庙之正殿……名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郑袖、勒尚设下毒计要毒死屈原,执行者就是郑袖之父郑詹尹,他千方百计劝屈原饮下那杯酒,屈原没喝,最后他说:“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这表现了这个刽子手什么样的心理?

提示:急于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将法来“激”屈原喝下毒酒。

4.学本文,要有感情地准确朗读《雷电颂》部分,准确地体会屈原的情感。所以,首先要注意朗读中的节拍停顿。下面两段对白,节拍停顿正确的项是:

(1)a.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b.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c.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d.啊,我/思念那/洞庭胡,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提示:d

(2)a.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b.那/湘妃

《屈原》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二、故事背景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_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_,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三、理解词义

1.咆哮:发出洪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

2.诡谲:狡作,狡。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3.瘦削:形容非常瘦。

4.鞠躬:1.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也。~尽瘁。2.弯身行礼:~道谢。深深地鞠了个躬。

5.收揽:收买拉拢;广为招纳。~人心。

6.非难:指摘和责问:遭到~。他这样做是对的,是无可~的。

7.睥睨: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一切。

8.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

9.犀利:坚固锐利。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10.景仰:意思是仰慕;佩服尊重:~先生的为人。

11.虐待: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人或动物。

12.雷霆:1.雷暴;霹雳。2.比喻威力或怒气:~万钧。大发~(大怒)。这里指疾雷。

13.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哗:喧哗。哗众:使众人兴奋激动。

四、问题归纳

1.本剧开篇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交代了当时的自然环境: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2.从靳尚出场前后的动作描写(“除去面罩”“把面巾蒙上”)和神态描写,以及与郑詹尹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靳尚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对屈原恨之入骨,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与南后等奸佞们排挤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彻底地消灭他,暴露了他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

3.此处的舞台说明对屈原的动作、外貌进行了必要的交代。试分析交代这些的作用。

为读者理解下文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爱国者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

4.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呼告、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是屈原对风的深情呼唤,流露出对风的急切期盼,他希望风能驱走无边无际的黑暗,迎来生机勃勃的世界。

5.如何理解“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一些花草树木”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诗人对风的呼唤,也是诗人充满矛盾的独白。尽管他清楚地认识到黑暗势力强大,但他还是热切地呼唤与祈求风的咆哮,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光明的未来做一点儿贡献。

6.屈原对神鬼偶像的痛斥有什么特点?

其一是针对性:东皇太一和云中君是天神和云神,屈原痛斥他们“高坐在神位上”“产生黑暗”;东君是太阳神,理应心地光明,屈原指斥他“也害羞吗?”“完全是一片假”;“湘君”“湘夫人”这一对湘水之神是会“痛哭几声”的,屈原揭露其结果只是哭出“打奴隶的刑具”;至于主宰人生死祸福的“大司命”“少司命”“只有晓得播弄人”。其二是象征性:结合前后剧情可以看出屈原痛斥诅咒的锋芒指向的正是楚国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7.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三个倒装的呼告句组成排比句,强调了要赶快行动起来。三个“毁灭”构成反复,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他呼唤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不说把黑暗毁灭,而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更突出了与黑暗社会不共戴天的仇恨,表现了他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_的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8.从文中屈原独白部分,你觉得屈原的性格有何特点?你从屈原的身上能否看出作者的影子(或情感态度)?

屈原独白部分是屈原性格的缩影,是屈原精神的化身。屈原热爱祖国、人民,愿意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奔涌在他胸腔里的感情,悲壮激越、乐观自信、深沉坚定。屈原是一个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崇高理想、誓为光明和自由而战的不屈战士的形象。作者借历史上屈原的悲剧,展示现实世界中光明与黑暗、正义与_、爱国与卖国的激烈斗争,屈原的精神正是作者精神的写照。

六、课文主题

《屈原》一文主要塑造了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诗人借屈原遭受陷害后的抒情独白,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屈原》课后练习题答案

一、戏剧冲突是曲折发展,逐步上升发展到高潮的。对话内容是靳尚向郑詹尹授意密谋暗害屈原,接着是屈原的独白。一方是_势力密谋策划,一方是正义化身的呼告诅咒,预示着更激烈的直接冲突必将到来,达到了剧情的高潮部分。

二、“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表现了诗人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