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二单元

单元知识概述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近代以来的技术发展,给人们的劳作与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大量劳动实践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通过本单元学习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生产工具的历史演变及劳作方式的变化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农业工具的变化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3.劳作方式的发展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2.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2.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古代农业革命近代工业革命现代信息革命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程目标:

CONTENTS目录农业工具的变化01手工业工具的进步02教学重点: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古代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重点难点:1、了解古代社会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及劳作方式;2、理解生产工具的变革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劳作方式的发展031、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力三要素决定性作用主要标志2、生产工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强。三者关系: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变革,终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3、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三要素: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即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归谁所有。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③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产品分配方式,如分配、交换、消费等。)概念解析: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能否制造工具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一、农业工具的变化(一)耕作工具的变化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1.石器: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1)旧石器时代制作方法:以打击方法为主;(2)新石器时代制作方法: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打磨。骨制耒耜陕西西安半坡人使用的磨制石器江西庙岩遗址的打制石器(2)中国:距今5000年左右新石器晚期已经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农具数量有限。2.青铜器: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出现:(1)世界:西亚、北非最早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较低,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战国青铜镰青铜铲古代耕种石画像(2)中国:春秋产生,战国推广,南北朝灌钢法制作农具。3.铁器:出现:(1)世界:BC15-14C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掌握冶铁技术,后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欧洲。镰锄犁铧刀耕火种(约1万年前、原始社会)以石斧、石刀砍伐地面上的植物,用火焚烧,把草木灰当作肥料,再在土地上耕种农作物。靠天吃饭无作为人作用的变化:石器锄耕、犁耕(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大量使用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农具。开始主动参与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开始使用战国:初步推广汉朝: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利用农具解放自己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曲辕犁(唐代)一、农业工具的变化耕作方式的变化阅读教材P20【历史纵横】理解人类耕作方式的演化历程。❈人类使用工具解决生产问题,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促使了耕作方式变革。耕作方式变化:重难解读铁犁牛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对社会转型的作用。1、历程(1)春秋末期,人们已开始用牛耕地。(2)战国时期,牛耕逐步推广。(3)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2、作用(1)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2)开垦荒地、私田增多,各国改革税制并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3)诸侯争霸割据、各国变法,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封建制度逐步确立。(4)出现百家争鸣;制定成文法。高考链接:(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表明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内容说明江西新干出土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的结论,排除A项;“更无使用之痕迹”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C一、农业工具的变化一、农业工具的变化(二)灌溉工具的变化原始社会末期陶器汲水灌溉东汉末出现,三国革新翻车明清风力水车唐代筒车宋代高转筒车

(1)变化概况:②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④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古埃及和中国利用杠杆原理灌溉桔槔合作探究:灌溉工具进步趋势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影响:

①为农作物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②提高了灌溉效率,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③扩大农耕区域,加速对土地的开发利用。①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③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趋势: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②从人力到自然。③劳动效率逐渐提高。逐渐解放人力(从人力到自然力)桔槔(jiegao)一、农业工具的变化(三)畜牧工具的变化(2)古人用圈厩(jiu)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圈厩——饲养禽兽(1)豢养驯化禽畜的古代畜牧业,也有其自身的工具设施。捕捉动物:弓箭、网。马槽——喂马二、手工业工具的变化(一)纺织工具时空工具用途古代中国古代西方缝制兽皮纺线(不再手捻)纺织精美丝织品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使得棉布成为人们的常用服装材料。纺织机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3万年前山顶洞人骨针新石器晚期陶纺轮汉朝纺车纺纱提花机元朝纺织机二、手工业工具的变化(二)陶瓷工具时期工具泥条盘筑制造陶器坯车——制坯匣钵——防止污损支钉——防止粘连最初新时期晚期南朝唐宋手工控制形状,陶器圆度不理想。能制成圆形坯件,还能控制坯车转动快慢,控制坯件厚度。匣钵支钉二、手工业工具的变化(三)冶炼工具冶金方式冶金工具作用锻打(小型金属器具)铸造(大型金属器具)东汉土炉锤坩锅范锉水排熔化金属原料打击金属原料磨平金属熔化金属定型,商周时制作青铜器定型,战国后制作铁农具冶铁鼓风工具水排的发明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在冶铁中利用鼓风技术的标志。高考链接:(2020·新课标Ⅱ,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解析: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故选D。D二、手工业工具的变化三、劳作方式的发展(一)农业的劳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1.集体式劳作井田制想象图殷墟甲骨文中有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協田”集体劳作(1)应用时代: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主要原因: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所决定。(3)积极作用: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维持人类生存发展。(4)消极局限:三、劳作方式的发展(一)农业的劳作方式2.农业家庭式劳作②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4)作用:积极: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①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②有利于社会稳定,为国家提供了税源;消极:但是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难以进行技术创新,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1)时代:

战国后到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2)原因: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3)表现: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方式。“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三、劳作方式的发展(一)农业的劳作方式3.农业庄园式劳作(1)特点:

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2)表现: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庄园坞堡(庄园)

古代中国的庄园经济①开始时间:东汉——魏晋南北朝②原因: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流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③生产特点:a.生产力不够发达;b.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c.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d.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三、劳作方式的发展(二)手工业家庭与作坊(1)概况:

包括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2)特点: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体现一定的封闭性,技艺容易失传吴祺《纺织图册》海南黎族家庭纺织地毯《乾隆驻跸图》中江宁织造府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历史变迁意义个体农户的副业自己消费缴纳赋税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很少进入市场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3)主要经营方式三、劳作方式的发展(二)手工业家庭与作坊春秋战国兴起;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