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_第1页
第8讲-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_第2页
第8讲-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_第3页
第8讲-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_第4页
第8讲-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赵民苍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阶段特征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表现政治上建国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经济上

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主干知识】这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1)民主政治:建国初期,中共立足国情,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文革”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2)外交成就: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1.政治上2.经济上(1)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一五”计划建设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2)全面建设时期,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但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3)“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劫难。3.思想文化上(1)理论成果:建国初期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科技文化:建国初期,“两弹一星”使我国的科技和国防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在杂交水稻、计算机及生物科学方面也取得居世界前列的成就。这一时期,文艺领域倡导“双百”方针,出现了繁荣景象。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制定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但“文革”开始后,教育战线一片混乱,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4.社会生活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活水平总体较低。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隐性知识】中外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16~18世纪的西方各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重商主义道路,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体制转型,先后成为世界强国。重商主义具有国家干预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军事扩张主义、殖民主义、鼓励人口增长等政策特征。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何正斌《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解说:材料从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角度看待近代以来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了多元文明模式并存的趋势。这启示我们:各国应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发展经济,灵活制定或调整相应的经济政策;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阶段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表现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主干知识】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治建设、经济与社会生活、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1.政治上(1)民主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拨乱反正,依法治国,一方面,健全

法律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另一方面,重建并完

善了四大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祖国统一: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

构想,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同时海

峡两岸也打破了长期的相互隔绝状态,政治对话、经济合作、文化

交流不断加强。(3)外交成就: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

的重要目标,为此,中国一方面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同时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

了重大贡献。2.经济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和城市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立体对外开放格局。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3.思想与文化上(1)理论成果: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体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解决了“文革”结束后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2)科技发展:改革开放后,载人航天、计算机研制及生物技术方面取

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奠定了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3)文化成就:“文革”结束后,文艺领域清除了极“左”路线,强调

贯彻“双百”方针,再次呈现繁荣景象。20世纪80年代党和政府在

教育领域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发展,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人

才基础。4.社会生活上改革开放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社会

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与此同时,新时期我国的交通、

通讯及大众传媒领域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隐性知识】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特殊性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都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我们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解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1)政治方面: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如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如“一国两制”、村民自治等)。(2)经济方面:三大改造(如和平赎买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如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思想方面:邓小平理论(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期间,支持蒋介石反共内战、侵朝、入侵台湾海峡。[拓展归纳]一、二战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最终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

主要原因:美国侵越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力量削弱并处于劣势,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主要原因:美国“和平演变”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增长。1.新中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①特点:“一边倒”。②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①特点:“两个拳头打人”,即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②原因:美苏争霸愈演愈烈;中苏关系日益恶化;中国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二、新中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3)20世纪70年代:①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②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4)20世纪80年代起:①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三、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调整时间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1949~1952年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1958年当时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公有化

程度,扩大公

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

生产者的积

极性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1978年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四、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

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

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