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自动驾驶技术研究与应用方案_第1页
汽车行业自动驾驶技术研究与应用方案_第2页
汽车行业自动驾驶技术研究与应用方案_第3页
汽车行业自动驾驶技术研究与应用方案_第4页
汽车行业自动驾驶技术研究与应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自动驾驶技术研究与应用方案TOC\o"1-2"\h\u25243第一章概述 2164851.1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背景 292351.2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趋势 328822第二章自动驾驶技术基础理论 362312.1感知与识别技术 3239062.2决策与控制技术 4278482.3路径规划与导航技术 410422第三章感知系统研究 5259833.1摄像头技术 542513.1.1图像采集 544333.1.2图像处理 5219483.1.3识别算法优化 537793.2激光雷达技术 57763.2.1距离测量 5290793.2.2三维建模 519243.2.3环境感知 656013.3超声波传感器技术 6234313.3.1障碍物检测 6217133.3.2车距保持 6299383.3.3停车辅助 628802第四章决策与控制算法研究 6107964.1深度学习算法 6306104.2强化学习算法 7250574.3传统控制算法 79822第五章路径规划与导航技术 776405.1车辆运动学模型 7151105.1.1车辆坐标系 885405.1.2车辆动力学特性 868235.1.3车辆运动约束 8143495.2轨迹与优化 8229045.2.1轨迹方法 820655.2.2轨迹优化策略 811895.3导航与定位技术 8294405.3.1导航系统 8174325.3.2定位技术 9253465.3.3导航与定位融合 923454第六章自动驾驶系统集成与测试 935686.1系统集成设计 935806.1.1设计原则 9180466.1.2集成流程 9148406.2系统测试与验证 9296236.2.1测试方法 921486.2.2测试流程 10187686.3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估 10316496.3.1安全性评估 10285756.3.2可靠性评估 1029762第七章自动驾驶技术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 10547.1自动驾驶辅助系统 1070877.2自动驾驶泊车系统 1193347.3自动驾驶行驶系统 1127898第八章自动驾驶技术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 12198618.1自动驾驶卡车 1254448.2自动驾驶公交车 12312058.3自动驾驶物流车辆 1228774第九章自动驾驶技术的法规与标准 13228909.1国际法规与标准 13193819.1.1概述 13296939.1.2国际法规 13102699.1.3国际标准 13177969.2国内法规与标准 14158519.2.1概述 14105159.2.2国内法规 14225179.2.3国内标准 14291699.3安全法规与认证 1423139.3.1安全法规 14188949.3.2认证 145574第十章自动驾驶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152603810.1技术发展预测 153233410.2市场前景分析 152854210.3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16第一章概述1.1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背景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自动驾驶技术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技术突破,已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自动驾驶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与迭代,如今已取得显著成果。在我国,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需求驱动: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拥堵、频发等问题日益严重,自动驾驶技术有望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道路通行效率,降低交通率。(2)技术进步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3)政策引导支持:我国积极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1.2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趋势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层面:自动驾驶技术将逐渐从辅助驾驶向完全自动驾驶过渡,感知、决策、控制等核心技术将不断优化,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功能。(2)产业层面:自动驾驶技术将推动汽车产业链的变革,带动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车联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3)市场层面: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市场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需求将逐渐增长,未来将成为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4)法规与标准层面: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将推动相关法规与标准的制定,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保障。(5)国际合作与竞争:自动驾驶技术作为全球竞争的关键领域,各国均在加大研发投入,国际合作与竞争将愈发激烈。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我国汽车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有望实现从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的跨越。第二章自动驾驶技术基础理论2.1感知与识别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之一是感知与识别技术,其主要任务是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感知,获取道路、车辆、行人等信息,为后续决策与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感知与识别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视觉感知技术:通过摄像头采集道路图像,利用计算机视觉算法对图像进行处理,识别道路标志、车道线、车辆、行人等目标。(2)激光雷达感知技术:采用激光雷达设备,通过发射激光脉冲,测量激光脉冲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取周围环境的详细信息。(3)毫米波雷达感知技术:利用毫米波雷达对周围环境进行探测,具有穿透能力强、抗干扰性好等优点,适用于车辆检测、距离测量等场景。(4)超声波感知技术:利用超声波传感器,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信号,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2.2决策与控制技术决策与控制技术是自动驾驶系统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感知与识别技术获取的环境信息,制定合适的行驶策略,实现对车辆的精确控制。决策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路径规划:根据道路条件、交通规则和行驶目标,为车辆规划出一条最优行驶路径。(2)速度控制:根据道路状况、车辆状态和交通规则,实现对车辆速度的精确控制。(3)转向控制:根据车辆位置、前方道路状况和行驶目标,实现对车辆转向的精确控制。(4)避障控制:当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通过调整车辆速度和方向,避免发生碰撞。2.3路径规划与导航技术路径规划与导航技术是自动驾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为车辆提供准确的行驶路径和导航信息。路径规划与导航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图匹配:将车辆实时位置信息与地图数据进行匹配,确定车辆在地图上的位置。(2)路径搜索:根据车辆当前位置、目的地和道路条件,搜索出一条最优行驶路径。(3)导航提示:根据车辆行驶状态和道路状况,为驾驶员提供准确的导航提示信息。(4)动态路由规划:在行驶过程中,根据实时交通状况和道路变化,动态调整行驶路径。通过以上路径规划与导航技术,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实现对车辆的精确引导,保证行驶安全、高效。第三章感知系统研究3.1摄像头技术摄像头作为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关键感知部件,主要负责采集车辆周围的环境图像信息。摄像头技术的核心在于图像采集、处理和识别。以下是摄像头技术在自动驾驶系统中的研究内容:3.1.1图像采集图像采集是摄像头技术的基础,涉及到光学镜头、图像传感器等组件。高分辨率、低延迟、宽动态范围的摄像头能够更好地捕捉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当前,自动驾驶摄像头主要采用CMOS图像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动态范围。3.1.2图像处理图像处理是摄像头技术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目标识别。图像预处理包括去噪、增强、分割等操作,以改善图像质量。特征提取则是从图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边缘、角点、纹理等。目标识别则是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类和匹配,实现对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目标的识别。3.1.3识别算法优化识别算法优化是摄像头技术的核心问题。目前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卷积神经网络(CNN)等。通过优化识别算法,提高摄像头对目标的识别准确率和实时性,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更精确的环境感知信息。3.2激光雷达技术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通过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测量激光脉冲返回时间来确定目标距离的传感器。激光雷达技术在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1距离测量激光雷达通过测量激光脉冲返回时间来获取目标距离信息,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在自动驾驶系统中,激光雷达可以实时获取车辆周围环境的距离信息,为车辆提供准确的障碍物检测、车道保持等功能。3.2.2三维建模激光雷达能够获取目标的三维信息,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丰富的环境数据。通过三维建模,激光雷达可以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精细描述,为路径规划、障碍物避让等任务提供支持。3.2.3环境感知激光雷达在环境感知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实时监测。通过分析激光雷达数据,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实现对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目标的识别和跟踪。3.3超声波传感器技术超声波传感器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传播特性来测量距离的传感器。在自动驾驶系统中,超声波传感器主要用于以下方面:3.3.1障碍物检测超声波传感器具有较好的方向性和穿透能力,能够实现对车辆周围障碍物的检测。通过测量超声波的传播时间,可以计算出障碍物与车辆之间的距离,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障碍物检测功能。3.3.2车距保持超声波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车辆与前车的距离,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车距保持功能。通过调节车辆速度,使车辆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降低交通风险。3.3.3停车辅助超声波传感器在停车辅助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测量车辆与周围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超声波传感器可以帮助驾驶员实现精准泊车,提高停车效率。第四章决策与控制算法研究4.1深度学习算法计算机功能的提升和大数据的积累,深度学习算法在自动驾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深度学习算法能够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训练,自动提取特征,从而实现对复杂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在本节中,我们将重点讨论深度学习算法在自动驾驶决策与控制中的应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是一种局部感知、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模型,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目标检测等领域。在自动驾驶中,CNN可以用于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目标的检测与识别,为决策与控制提供准确的输入信息。循环神经网络(RNN)是一种具有短期记忆能力的神经网络,能够处理序列数据。在自动驾驶中,RNN可以用于对车辆轨迹的预测,从而为决策与控制提供依据。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是一种特殊的RNN,能够有效解决长序列数据中的梯度消失问题。在自动驾驶中,LSTM可以用于对车辆行驶状态的预测,为决策与控制提供参考。4.2强化学习算法强化学习算法是一种以奖励信号为驱动的学习方法,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学习到使智能体获得最大奖励的策略。在自动驾驶领域,强化学习算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Q学习是一种值迭代算法,通过不断更新Q值,学习到使智能体获得最大奖励的策略。在自动驾驶中,Q学习可以用于路径规划、速度控制等方面。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算法是一种结合了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的算法,具有良好的功能和稳定性。在自动驾驶中,DDPG算法可以用于车辆行驶状态的调整,实现最优控制。4.3传统控制算法除了深度学习算法和强化学习算法,传统控制算法在自动驾驶领域仍具有重要地位。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传统控制算法。PID控制算法是一种经典的控制算法,通过调整比例、积分、微分三个参数,实现对系统输出的控制。在自动驾驶中,PID控制算法可以用于车辆速度、方向的控制。模型预测控制(MPC)是一种基于模型和优化理论的控制算法,能够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系统的状态,并求解最优控制策略。在自动驾驶中,MPC算法可以用于车辆轨迹规划、速度控制等方面。滑模控制(SMC)是一种鲁棒性较强的控制算法,能够在系统模型不准确或存在扰动的情况下,保持系统稳定。在自动驾驶中,SMC算法可以用于车辆行驶状态的调整,提高系统的鲁棒性。第五章路径规划与导航技术5.1车辆运动学模型车辆运动学模型是自动驾驶技术中的基础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路径规划和导航效果。车辆运动学模型主要包括车辆坐标系、车辆动力学特性以及车辆运动约束等。5.1.1车辆坐标系车辆坐标系是描述车辆运动的基础,主要包括车身坐标系、地面坐标系以及世界坐标系。车身坐标系以车辆中心为原点,地面坐标系以地面为基准,世界坐标系则是一个统一的坐标系,用于描述车辆在全局环境中的位置。5.1.2车辆动力学特性车辆动力学特性主要包括车辆的加速度、速度、转向半径等参数。这些参数与车辆的驱动方式、制动力、轮胎特性等因素有关,对车辆的行驶轨迹产生影响。5.1.3车辆运动约束车辆运动约束主要包括车辆的运动范围、最大速度、最小转弯半径等。这些约束条件限制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可行驶区域和行驶速度,对路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5.2轨迹与优化轨迹与优化是路径规划的核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车辆的动力学特性和运动约束,一条满足要求的行驶轨迹。5.2.1轨迹方法轨迹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曲线的轨迹、基于图的轨迹和基于遗传算法的轨迹等。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满足要求的轨迹。5.2.2轨迹优化策略轨迹优化策略主要包括平滑优化、碰撞检测和能耗优化等。平滑优化旨在减小轨迹的曲率变化,提高行驶舒适性;碰撞检测保证轨迹在行驶过程中不会与其他障碍物发生碰撞;能耗优化则关注如何在满足行驶要求的同时降低车辆的能耗。5.3导航与定位技术导航与定位技术是自动驾驶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实现车辆在全局环境中的精确定位和导航。5.3.1导航系统导航系统主要包括卫星导航、车载导航和惯性导航等。卫星导航通过接收卫星信号,实现车辆在地球坐标系中的定位;车载导航利用车载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实现车辆在局部环境中的定位;惯性导航则利用惯性传感器,如加速度计、陀螺仪等,实现车辆在短期内的定位。5.3.2定位技术定位技术主要包括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绝对定位是指车辆在全局环境中的位置,如卫星导航;相对定位是指车辆在局部环境中的位置,如车载导航。定位技术的精度直接影响到自动驾驶系统的功能。5.3.3导航与定位融合导航与定位融合是指将多种导航和定位技术相结合,以提高定位精度和鲁棒性。常见的融合方法包括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等。通过融合不同导航和定位技术,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在复杂环境中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第六章自动驾驶系统集成与测试6.1系统集成设计6.1.1设计原则在自动驾驶系统的集成设计中,需遵循以下原则:(1)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实现模块间的松耦合,便于开发和维护。(2)可扩展性:保证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技术需求。(3)实时性:自动驾驶系统需具备较高的实时性,以满足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实时控制需求。(4)安全性:充分考虑系统安全,保证在各种工况下,车辆能够稳定行驶。6.1.2集成流程(1)硬件集成:将感知、决策、执行等模块的硬件设备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硬件系统。(2)软件集成:将各功能模块的软件代码进行整合,实现各模块之间的协同工作。(3)通信集成:保证系统内部各模块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通信顺畅。6.2系统测试与验证6.2.1测试方法(1)单元测试:对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独立测试,验证其正确性和稳定性。(2)集成测试:将各模块组合在一起,进行整体功能测试,保证系统各部分协同工作。(3)功能测试:评估系统的功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处理速度等。(4)压力测试:模拟极限工况,验证系统在高负载下的稳定性。6.2.2测试流程(1)测试计划:根据系统需求和功能模块,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明确测试目标和测试用例。(2)测试执行:按照测试计划,逐步执行各项测试任务,记录测试结果。(3)问题定位与修复:针对测试过程中发觉的问题,进行定位和分析,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4)测试报告:整理测试结果,撰写测试报告,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6.3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估6.3.1安全性评估(1)功能安全:分析系统功能,保证在各种工况下,车辆能够安全行驶。(2)故障安全:考虑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评估故障对车辆安全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3)网络安全:针对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通信,评估潜在的网络攻击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6.3.2可靠性评估(1)硬件可靠性:评估硬件设备的故障率和寿命,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2)软件可靠性:通过代码审查、静态分析等方法,评估软件的可靠性,降低系统故障风险。(3)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保证车辆在复杂环境下能够稳定行驶。通过对自动驾驶系统的集成与测试,以及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估,为我国汽车行业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七章自动驾驶技术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7.1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已成为乘用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主要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车道保持辅助(LKA)、自动紧急制动(AEB)等功能。以下对这些功能进行简要介绍:(1)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该系统通过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时监测前方车辆的速度和距离,根据设定速度自动调整本车速度,实现与前车的安全距离。在高速公路等拥堵路段,ACC可以有效减轻驾驶员的疲劳程度。(2)车道保持辅助(LKA):该系统通过摄像头识别道路标线,实时监测车辆在车道内的位置。当车辆偏离车道时,LKA系统会自动调整方向,使车辆回到车道。这有助于提高行车的安全性,防止因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交通。(3)自动紧急制动(AEB):该系统通过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时监测前方车辆和障碍物的距离,当发觉前方存在碰撞风险时,系统会自动启动制动,避免或减轻碰撞损失。7.2自动驾驶泊车系统自动驾驶泊车系统是乘用车领域的另一项重要技术。该系统主要包括自动泊车、自动驶出泊车位等功能。(1)自动泊车:该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周围的障碍物,自动规划泊车路径。驾驶员只需按下泊车按钮,车辆便能自动完成侧方停车、垂直停车等操作。(2)自动驶出泊车位:当车辆需要驶出泊车位时,自动驾驶泊车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周围车辆和障碍物,规划出安全的行驶路径,驾驶员只需按下按钮,车辆便能自动驶出泊车位。7.3自动驾驶行驶系统自动驾驶行驶系统是指车辆在特定场景下,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的功能。以下对几种典型的自动驾驶行驶系统进行介绍:(1)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在高速公路等封闭道路,自动驾驶行驶系统能够实现车辆自动驾驶,驾驶员只需监控车辆运行状态。该系统可自动完成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制动等功能。(2)城市道路自动驾驶:在城市道路,自动驾驶行驶系统能够应对复杂的交通环境,实现自动驾驶。该系统需要具备识别交通信号、行人、非机动车等能力,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车速、方向。(3)拥堵路段自动驾驶:在拥堵路段,自动驾驶行驶系统能够自动应对跟车、并线等操作,减轻驾驶员的疲劳程度。该系统需要具备精确的传感器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应对复杂的交通状况。自动驾驶技术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果,为驾驶员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驾驶体验。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第八章自动驾驶技术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8.1自动驾驶卡车自动驾驶卡车作为商用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物流运输、港口作业等场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自动驾驶卡车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实现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自动控制,提高运输效率,降低风险。自动驾驶卡车的关键技术包括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车辆控制等方面。环境感知技术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设备,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获取道路、车辆、行人等信息。决策规划技术根据环境感知数据,制定合理的行驶策略和路径规划。车辆控制技术则通过电子节气门、制动系统等执行器,实现对车辆的精确控制。8.2自动驾驶公交车自动驾驶公交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能耗。自动驾驶公交车在技术上与自动驾驶卡车相似,但在应用场景和运行策略上具有独特性。自动驾驶公交车需要克服的挑战包括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行人横穿、道路施工等情况。在技术方面,自动驾驶公交车需具备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自动驾驶公交车还需具备良好的乘客服务功能,如自动报站、乘客计数等。8.3自动驾驶物流车辆自动驾驶物流车辆在仓储、配送等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人力成本。自动驾驶物流车辆根据应用场景可分为无人驾驶搬运车、无人驾驶配送车等。自动驾驶物流车辆的关键技术包括激光雷达、视觉识别、路径规划等。激光雷达和视觉识别技术用于环境感知,获取车辆周边的障碍物、货架等信息。路径规划技术则根据环境感知数据,为物流车辆规划合理的行驶路径。在实际应用中,自动驾驶物流车辆还需具备自主充电、故障诊断等功能。自动驾驶物流车辆在仓储场景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货架的自动搬运,提高仓储效率;在配送场景中,自动驾驶物流车辆可以自动规划最优路线,减少配送时间。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物流车辆将在物流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九章自动驾驶技术的法规与标准9.1国际法规与标准9.1.1概述自动驾驶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社会对相关法规与标准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国际法规与标准旨在为各国提供统一的法规框架,促进自动驾驶技术的全球合作与发展。9.1.2国际法规在国际层面,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负责制定和协调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法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联合国车辆法规(UNRegulations):涵盖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2)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UNGlobalTechnicalRegulations):旨在实现全球车辆技术标准的统一;(3)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International)制定的自动驾驶等级标准(SAEJ3016):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0至5级,为行业提供明确的技术发展路径。9.1.3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国际标准,主要包括:(1)ISO26262:道路车辆功能安全;(2)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系统;(3)ISO15008:自动驾驶车辆系统安全生命周期过程;(4)ISO15288:系统与软件工程—系统生命周期过程。9.2国内法规与标准9.2.1概述我国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法规与标准制定给予了高度重视,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9.2.2国内法规在国内层面,我国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负责制定和发布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法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自动驾驶车辆生产企业按照规定进行产品公告;(2)《道路运输车辆自动驾驶功能安全要求》:明确了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功能要求;(3)《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管理程序和要求。9.2.3国内标准我国国家标准委员会(SAC)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国家标准,主要包括:(1)GB/T34590:道路车辆功能安全;(2)GB/T34591:道路车辆信息安全;(3)GB/T34592:自动驾驶车辆系统安全生命周期过程;(4)GB/T34593: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方法。9.3安全法规与认证9.3.1安全法规为保证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功能,各国和国际组织都制定了相应的安全法规。这些安全法规主要包括:(1)对自动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