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电动汽车充电方案_第1页
汽车行业电动汽车充电方案_第2页
汽车行业电动汽车充电方案_第3页
汽车行业电动汽车充电方案_第4页
汽车行业电动汽车充电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电动汽车充电方案TOC\o"1-2"\h\u24995第一章: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概述 2188061.1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历程 2278141.2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22250第二章: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与布局 387562.1充电设施规划的基本原则 3203872.2充电设施布局的优化策略 4206772.3充电设施规划与布局的实施步骤 43519第三章: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与技术 5162863.1充电设备的类型与功能 5127523.1.1交流充电设备 5156743.1.2直流充电设备 5186003.2充电技术的关键技术与创新 5251613.2.1充电接口技术 5212083.2.2充电模块技术 6136423.2.3充电网络通信技术 6277183.2.4充电安全技术 6318183.3充电设备的选型与配置 6321383.3.1充电需求分析 6136503.3.2场地条件分析 6115353.3.3充电设备功能对比 6131913.3.4充电设备投资成本 6138923.3.5充电设备兼容性 63595第四章: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与管理 6162364.1充电网络的建设模式 6141084.1.1主导型 7191414.1.2企业主导型 712924.1.3合作共建型 715724.2充电网络的运营管理 710224.2.1充电设施布局规划 751804.2.2充电服务价格管理 7242094.2.3充电网络运维管理 713044.2.4用户服务与反馈 7237744.3充电网络的安全保障 781004.3.1充电设施的安全功能 8134344.3.2充电网络的安全防护 8276984.3.3应急处置与救援 8310574.3.4安全教育与培训 812372第五章:电动汽车充电政策与法规 8160235.1充电政策的发展与现状 8201205.2充电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9123335.3充电政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920690第六章:电动汽车充电市场分析与发展趋势 10287066.1充电市场的现状与规模 10230776.2充电市场的竞争格局 1085026.3充电市场的发展趋势 1026089第七章: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1137257.1充电技术的创新方向 1189857.2充电产业的关键环节 1186987.3充电产业的协同发展 1230715第八章:电动汽车充电安全与环保 1295998.1充电安全的风险分析 12225438.2充电安全的技术措施 12291778.3充电环保的影响与对策 139880第九章: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与商业模式 13317699.1充电服务的需求与供给 13292329.2充电服务的商业模式 14312419.3充电服务的创新与优化 1431310第十章:电动汽车充电国际合作与展望 152854110.1充电国际合作的现状与进展 151373510.2充电国际合作的前景分析 15690510.3充电行业的发展展望 16第一章: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概述1.1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历程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世纪末,当时电动汽车便已开始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但是由于当时电池技术的限制,电动汽车的发展并未取得显著成果。20世纪末,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再次引起广泛关注。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关注于充电设备的研发和充电技术的摸索。进入21世纪,我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最初的交流慢充、直流快充技术,到后来的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创新技术,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不断取得突破。1.2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分类与特点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交流充电技术:交流充电技术是目前最常见的充电方式,主要通过交流电源为电动汽车提供能量。其特点为充电设备成本较低,充电时间较长,适用于家庭、公共场所等场景。(2)直流充电技术:直流充电技术具有较高的充电功率,充电速度较快,适用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对充电速度要求较高的场景。但直流充电设备成本较高,对电网冲击较大。(3)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通过电磁感应、磁共振等方式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其特点为充电过程无需物理连接,便于安装和维护,但充电效率和功率相对较低。(4)移动充电技术:移动充电技术是指通过移动充电设施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如移动充电宝、充电桩等。其特点为便捷性高,适用于临时充电需求,但充电功率和效率相对较低。(5)太阳能充电技术:太阳能充电技术利用太阳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具有清洁、环保的特点。但是太阳能充电受天气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充电功率和效率有待提高。电动汽车充电技术还具有以下特点:(1)智能化: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逐渐实现智能化,如远程监控、预约充电、自动寻桩等功能。(2)安全性: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高度重视安全性,如过载保护、短路保护、漏电保护等。(3)兼容性: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需具备良好的兼容性,以适应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电动汽车。(4)经济性: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应具有较高的经济性,以降低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促进产业发展。第二章: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与布局2.1充电设施规划的基本原则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科学合理性:充电设施的规划应充分考虑电动汽车发展需求、城市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因素,保证充电设施的合理布局和规模。(2)安全性:充电设施规划应注重安全功能,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充电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3)便捷性:充电设施规划应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保证充电设施的便捷性,提高用户满意度。(4)经济性:充电设施规划应合理控制成本,提高投资效益,降低用户充电成本。(5)可持续发展:充电设施规划应充分考虑环保、节能等因素,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2充电设施布局的优化策略(1)以需求为导向:根据电动汽车发展需求,合理预测充电设施规模,保证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保有量相匹配。(2)差异化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电动汽车保有量、充电需求等因素,采取差异化布局策略,提高充电设施的利用效率。(3)空间整合: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资源,将充电设施与公共交通、商业、住宅等区域相结合,实现资源整合。(4)智能化管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充电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充电设施的运行效率。(5)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充电设施建设,推动充电设施多元化发展。2.3充电设施规划与布局的实施步骤(1)前期调研:收集电动汽车发展数据、城市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信息,分析充电设施需求。(2)规划编制: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制定充电设施规划方案,明确充电设施布局、规模、投资估算等。(3)论证评估:对充电设施规划方案进行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估,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4)政策制定: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充电设施建设标准、补贴政策、监管措施等。(5)项目实施:按照规划方案,有序推进充电设施建设,保证项目进度和质量。(6)运行维护:建立健全充电设施运行维护体系,保证充电设施安全、稳定运行。(7)后期评估:对充电设施规划与布局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规划方案,优化充电设施布局。第三章: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与技术3.1充电设备的类型与功能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主要分为交流充电设备和直流充电设备两大类。以下分别对这两类设备进行详细介绍。3.1.1交流充电设备交流充电设备主要包括家用充电桩、公共充电桩和充电站。家用充电桩适用于家庭用户,功率较小,一般不超过22kW;公共充电桩和充电站适用于公共场所,功率较大,一般超过22kW。(1)家用充电桩:具有安装简便、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特点,适用于家庭用户日常充电需求。(2)公共充电桩:具备充电速度快、充电功率大、兼容性好等特点,适用于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车、物流车等充电需求。(3)充电站:是一种大规模集中式充电设施,具备多种充电接口,可满足不同类型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3.1.2直流充电设备直流充电设备主要包括直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站。直流充电设备具有充电速度快、充电功率大等特点,适用于高速充电需求。(1)直流充电桩:功率较大,一般不超过120kW,适用于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车、物流车等充电需求。(2)直流充电站:功率较大,一般超过120kW,适用于高速服务区、长途车站等高速充电需求。3.2充电技术的关键技术与创新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关键技术与创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3.2.1充电接口技术充电接口技术是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为高电压、大电流、多接口兼容。当前,国内外已推出多种充电接口标准,如GB/T、IEC、SAE等。3.2.2充电模块技术充电模块是充电设备的核心部件,其发展趋势为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当前,充电模块主要采用IGBT、SiC等功率器件,以提高充电效率。3.2.3充电网络通信技术充电网络通信技术是实现电动汽车与充电设备、充电设备与充电设备之间信息交互的关键技术。当前,充电网络通信技术主要包括WIFI、PLC、4G/5G等。3.2.4充电安全技术充电安全技术是保障电动汽车充电安全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绝缘监测、漏电保护、过温保护等。3.3充电设备的选型与配置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选型与配置需考虑以下因素:3.3.1充电需求分析根据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如充电速度、充电功率、充电接口等,选择合适的充电设备。3.3.2场地条件分析根据充电设备安装场地的条件,如占地面积、电源容量、环境温度等,选择合适的充电设备。3.3.3充电设备功能对比对比不同充电设备的功能指标,如充电效率、可靠性、安全性等,选择功能优良的充电设备。3.3.4充电设备投资成本综合考虑充电设备的购置成本、安装成本、运行维护成本等,选择性价比高的充电设备。3.3.5充电设备兼容性考虑充电设备与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充电标准等的兼容性,保证充电设备的广泛应用。第四章: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与管理4.1充电网络的建设模式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建设模式主要分为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合作共建型三种。4.1.1主导型主导型充电网络建设模式以为主体,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推动充电设施的建设。该模式的优点是政策支持力度大,建设速度快,但缺点是投资成本高,运营效率较低。4.1.2企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充电网络建设模式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充电设施的建设。该模式的优点是投资成本较低,运营效率较高,但缺点是建设速度相对较慢,政策支持力度较小。4.1.3合作共建型合作共建型充电网络建设模式是企业、社会资本等多方共同参与,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推动充电设施的建设。该模式综合了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的优点,具有较高的建设速度和运营效率。4.2充电网络的运营管理充电网络的运营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2.1充电设施布局规划根据电动汽车的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充电设施布局,保证充电网络的覆盖面和便利性。4.2.2充电服务价格管理合理制定充电服务价格,既要保证充电设施的正常运营,又要兼顾用户的利益。4.2.3充电网络运维管理加强充电网络的运维管理,保证充电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4.2.4用户服务与反馈提供优质的用户服务,及时收集用户反馈,不断优化充电网络。4.3充电网络的安全保障充电网络的安全保障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营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3.1充电设施的安全功能保证充电设施符合国家标准,具备良好的安全功能。4.3.2充电网络的安全防护加强充电网络的安全防护,防止黑客攻击、恶意破坏等安全风险。4.3.3应急处置与救援建立健全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4.3.4安全教育与培训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充电网络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技能水平。第五章:电动汽车充电政策与法规5.1充电政策的发展与现状电动汽车充电政策的发展,是伴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而逐步形成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充电政策,以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在充电政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制定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例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明确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2)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电动汽车购置、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财政补贴,降低消费者和企业成本。(3)优化充电网络布局。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充电设施,推动充电网络向城市、乡村、高速公路等地区延伸。(4)推广充电新技术。支持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效率,降低充电成本。当前,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政策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都制定了相应的充电政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2)充电设施建设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20年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已超过120万个,充电设施覆盖范围不断扩大。(3)充电市场多元化。除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传统电力企业,还有诸多社会资本参与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5.2充电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为保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安全、高效运行,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充电法规。以下为几个典型的充电法规:(1)GB/T202342015《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规定了电动汽车充电接口的尺寸、功能等技术要求,以及充电通信协议。(2)GB/T297812013《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明确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设计原则、设备配置、电气设计等技术要求。(3)GB/T352922017《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施工、验收等方面的要求。在充电法规的实施方面,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强充电设施监管。对充电设施的建设、运营进行严格监管,保证充电设施的安全、可靠。(2)建立充电设施信息管理系统。对充电设施的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开展充电设施安全检查。定期对充电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5.3充电政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电动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充电政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紧密。以下为我国在充电政策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的主要举措:(1)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我国积极参与ISO、IEC等国际组织关于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充电技术国际标准化。(2)加强国际技术交流。通过举办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研讨会、展览等活动,与国际同行交流充电技术研究成果。(3)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与国外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展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研究和项目实施。(4)推动充电设施互联互通。与国际友人共同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为电动汽车跨国旅行提供便利。通过以上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政策得到了不断完善,充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电动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六章:电动汽车充电市场分析与发展趋势6.1充电市场的现状与规模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充电市场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1)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充电桩数量不断增加。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已超过120万根,市场规模超过百亿元。(2)充电设施类型多样化。电动汽车充电市场涵盖了充电桩、充电站、充电塔等多种类型的充电设施,满足了不同场景的充电需求。(3)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高度重视电动汽车充电市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补贴、优惠电价等,以促进充电市场的繁荣。6.2充电市场的竞争格局电动汽车充电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以下特点:(1)竞争主体多元化。电动汽车充电市场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纷纷加大投资力度,争取在充电市场占据一席之地。(2)市场格局逐渐形成。在竞争中,一些企业逐渐脱颖而出,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市场格局。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国有企业,以及特斯拉、蔚来、小鹏等知名电动汽车企业。(3)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提高充电效率、降低充电成本,企业纷纷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出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快充、无线充电等。6.3充电市场的发展趋势未来,电动汽车充电市场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充电设施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充电设施将逐步覆盖城市、乡村、高速公路等各个区域,以满足不同场景的充电需求。(2)充电技术不断升级。充电技术将朝着高效率、低能耗、安全可靠等方向发展,如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3)充电市场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在充电市场,除了传统的充电桩、充电站等设施,还将出现更多创新模式,如充电宝、充电等。(4)充电服务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变。充电企业将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充电服务,提升用户充电体验。(5)充电市场政策支持将持续加强。将继续加大对充电市场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充电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七章: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7.1充电技术的创新方向电动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张,充电技术的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下为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创新方向:(1)高效充电技术:通过优化充电设备的硬件与软件设计,提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降低充电过程中的能源损耗。(2)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可以消除充电线的束缚,提高充电便捷性。目前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企业正在积极开展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以实现电动汽车的快速、高效充电。(3)智能充电技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充电设备的智能管理,提高充电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充电成本。(4)充电网络优化:通过优化充电设施的布局与规划,提高充电网络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满足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需求。7.2充电产业的关键环节充电产业的发展涉及多个环节,以下为充电产业的关键环节:(1)设备研发与制造:充电设备的研发与制造是充电产业的基础,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2)充电网络建设与运营:充电网络的建设与运营是充电产业的核心,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地理位置、电网条件等因素。(3)政策法规制定与监管:政策法规的制定与监管对充电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推动充电产业的健康发展。(4)产业链协同:充电产业涉及多个领域,如新能源汽车、电力、能源、信息通信等,产业链协同对充电产业的发展。7.3充电产业的协同发展充电产业的协同发展是实现电动汽车产业繁荣的关键。以下为充电产业协同发展的几个方面:(1)技术创新协同:加强新能源汽车、电力、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合作,推动充电技术的突破与发展。(2)政策协同:各级应加大对充电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充电产业的发展环境。(3)产业链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充电产业的整体竞争力。(4)区域协同:加强各地区充电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间充电设施的互补与共享,提高充电网络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5)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充电技术标准制定,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充电产业的全球化发展。第八章:电动汽车充电安全与环保8.1充电安全的风险分析电动汽车充电安全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充电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主要风险:(1)电气安全风险: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之间的电气连接可能导致触电、短路等。(2)火灾风险:充电过程中,电池可能因过热、短路等原因引发火灾。(3)爆炸风险: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之间的气体泄漏可能导致爆炸。(4)信息安全风险: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之间的通信可能导致信息泄露、恶意攻击等安全问题。8.2充电安全的技术措施为保障电动汽车充电安全,以下技术措施应予以采纳:(1)电气安全措施: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充电设备,保证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之间的电气连接安全可靠。(2)温度监控与控制:在充电过程中,实时监测电池温度,当温度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温度,防止电池过热。(3)故障预警与处理:充电设施应具备故障预警功能,当发生故障时,及时切断电源,保证充电安全。(4)信息安全措施:加强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之间的通信安全,采用加密技术,防止信息泄露和恶意攻击。8.3充电环保的影响与对策电动汽车充电对环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消耗:充电设施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可能导致能源浪费。(2)电磁辐射:充电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3)噪音污染:充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噪音,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为降低电动汽车充电对环保的影响,以下对策应予以采取:(1)优化充电设施布局:合理规划充电设施布局,提高充电效率,降低能源消耗。(2)采用绿色能源:在充电设施中,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3)加强电磁辐射防护:在充电设施设计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电磁辐射,保证周围环境安全。(4)降低噪音污染:采用低噪音充电设备,减少噪音排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九章: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与商业模式9.1充电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分支,其充电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已成为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充电服务的需求逐渐上升。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充电桩的建设与布局。为满足电动汽车用户的出行需求,公共充电桩的建设与布局。这涉及到充电桩的数量、位置、功率等因素。(2)充电设施的技术创新。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提升,充电设施的技术创新成为关键。高功率、快速充电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助于提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3)充电服务的便捷性。用户在充电过程中,希望能够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如充电桩的查找、预约、支付等。在供给方面,充电服务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1)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企业、社会资本等纷纷投资充电设施,推动充电服务市场的发展。(2)充电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充电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涉及到充电桩的生产、安装、维护等方面。(3)充电服务平台的搭建。为用户提供充电桩查找、预约、支付等一站式服务。9.2充电服务的商业模式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充电桩运营商模式。运营商投资建设充电桩,提供充电服务,并通过收取充电费用盈利。(2)充电桩制造商模式。制造商生产充电桩,通过销售设备获取收益。(3)充电服务套餐模式。运营商推出不同档次的充电套餐,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充电需求。(4)充电服务合作模式。充电运营商与地产、商业、酒店等行业合作,共同推广充电服务。9.3充电服务的创新与优化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创新与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电技术的创新。研究高功率、快速充电技术,提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2)充电桩智能化。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充电桩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等功能。(3)充电服务平台的优化。提升平台用户体验,实现充电桩查找、预约、支付等一站式服务。(4)充电服务与能源互联网的融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充电服务与能源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