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_第1页
《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_第2页
《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_第3页
《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_第4页
《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大学》有关知识,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文本,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儒家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价值的指导意义。活动一知人论世步入经典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中的名言警句《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文化背景《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46篇,其主要内容: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作品介绍《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体现了先秦儒家的《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十三经”:指《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种儒家的经传名家名作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生于梁国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经学大师后苍学《礼》,成就卓著,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之职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编有《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文题解读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大学问。道:本意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课文指宗旨。《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诵读经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活动二条分缕析

理“三纲八目”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初读文本,疏通文意重点字词:(1)道:宗旨,根本原则。(2)明:动词,彰明。(3)明德:美好的德行。(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5)止:至,达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具体指什么?研读文本把握内容“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明确:“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研读文本重点字词:(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2)静:心不妄动。(3)安:性情安和。(4)虑:思虑精祥。(5)得:处事合宜。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初读文本疏通文意重点字词:(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3)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4)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5)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初读文本疏通文意重点字词:(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4)本:本源、根本。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初读文本疏通文意第二段重点写了“八条目”,包括哪些内容?明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研读文本把握内容“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目的“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八目”之间的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格物、致知知内修修己独善其身修身立德诚意、正心、修身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外治安人兼善天下致用亲民讨论:“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平天下内修外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三纲八目内圣外王课堂小结

活动三含英咀华

品核心观点深入探究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三纲”

“八目”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修)(知)(用)宗旨步骤明明德:立德树人,以德治国止于至善:人的全面发展格物致知:实践出真知修身:自我完善(小我)齐家:家庭责任(中我)诚意正心: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亲民:以民为本治国平天下:社会责任(大我)《大学之道》与生共勉,感悟经典《大学之道》以其精微的语言告诉我们,播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种子,它便会生出“修身”之根,进而长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枝干,最终结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果实。希望同学们能一生谨记:修身立德,不忘初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结出大道之果!与生共勉,感悟经典吾之学子们,今日与汝等共论《大学之道》,尤其是此“八条目”。吾心甚慰,亦望汝等铭记于心。吾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乃根本之要。格物致知,乃求知之途,不懈探究万物之理,方能获真知。诚意正心,为修身之基,心诚无伪,心正无邪,方能不为外邪所扰。修身为本,惟修己身,德才兼备,方可立于世。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修身之拓展,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吾望汝等深知,此“八条目”环环相扣,步步递进,缺一不可。当以敬畏之心、勤勉之力,践行此道,勿负光阴,勿负所学,成就君子之德,为家国天下贡献己力。愿汝等铭记,笃行之!活动四寻幽探胜

观传承发展情境探究1.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积极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