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分层作业-拓展演练)-同步课堂(部编版)(解析版)_第1页
唐诗五首(分层作业-拓展演练)-同步课堂(部编版)(解析版)_第2页
唐诗五首(分层作业-拓展演练)-同步课堂(部编版)(解析版)_第3页
唐诗五首(分层作业-拓展演练)-同步课堂(部编版)(解析版)_第4页
唐诗五首(分层作业-拓展演练)-同步课堂(部编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分层作业

C组拓展阅读

(-)诗文比较阅读

【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甲】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日:“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

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②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④,号

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⑤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

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⑥,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采薇⑦而

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⑧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①孤竹君:商朝附属国国君。孤竹,国名。②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③盍:何不。④木主:人

形木偶,象征死者,用以祭拜。⑤爰:于是,就。⑥天下宗周:指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商朝。⑦薇:一种野菜。⑧

徂:通“殂”,死亡。

【乙】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久

【丙】

南安军③

(宋)文天祥④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释】①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②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③1278年,文天祥被俘北行,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今江西大庚)时写此时。

④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在江西、广东举兵抗元,被俘后宁死不屈。

1.用“/”给【甲】文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4处)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2.以下是小江的学习笔记,整理有误的一项是()

A.联系:【甲】文"及饿目死”的“且”与《愚公移山》中“年耳九十”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

B.分类:兵(“左右欲装之”)、义(“义不食周粟”)、东(“枣伐纣”)用法相同,归为一类。

C.梳理:【甲】文可以用“辞让一一直谏一一隐居”这三个关健词梳理文章脉络。

3.小江对【甲】文"伯夷、叔齐叩马而谏”一句中的“叩”字不理解,因此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有两种理解:

A.“叩”:叩头,磕头;“叩马”:在马前跪拜磕头。B.叩:通“扣”,拉住,牵住。你赞同哪一种解释?请说明理由

4.请根据【甲】文内容,将【乙】这首古诗的注释②补充完整。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5.【乙】【丙】这两首诗都引用了“采薇”的典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1.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2.B

3.示例1:我赞同第一种解释,因为在马前跪拜磕头,合乎君臣礼仪,故解释成“叩头”比较好。

示例2:我赞同第二种解释,因为伯夷、叔齐经常做出超常举动,很有可能会不顾君臣之礼,强行拦马直谏。

4.武王伐纣灭商,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耻于对周朝称臣,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逃到首阳山

隐居,以采食野菜为生,后来饿死。

5.【乙】诗作者王绩借“采薇”这一典故,表达自己隐居不仕的决心,同时表达了自己处在失意迷茫中向先贤寻

求慰藉的心绪;【丙】诗作者文天祥借伯夷、叔齐采薇而食,宁愿饿死而不食周粟的举动,来表达自己誓不投降的

守义决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

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

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2

画线句的意思是“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

吗?”根据句意断句为“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注意断四处。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

断,揣摩其意思。

B.“兵”是名词作动词,用兵器攻击;“义”是名词作动词,坚守节操;“东”是名词作状语,往东。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和人物背景分析,两种解释均可。

理解为A.叩头,磕头。是因为君臣礼仪,要在马前跪拜磕头。故“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可翻译为:伯夷、叔齐在

武王马前跪拜磕头。

理解为B.通“扣”,拉住,牵住。是因为伯夷、叔齐的性格特点,他们不继承王位而逃走,经常做出超常举动,所

以有可能不顾君臣之礼,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故“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可翻译为:伯夷、叔齐拉住武王

战马的缰绳而劝阻。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大意的理解概括能力。需要根据注释通读甲文,进行翻译,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线,

概括答案。根据甲文的译文可知,主人公是伯夷叔齐,起因是不愿归周,结果是饿死。据此可概括“采薇”的典故

为:伯夷叔齐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耻于对周朝称臣,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

阳山上采摘薇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因为是注释,所以概括时要注意简洁连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

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

“采薇”讲述的是伯夷叔齐的典故,伯夷叔齐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耻于对周朝称

臣,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采摘薇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后人因此以“采薇”为愤世隐居、坚守

气节的典故。

乙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的时候,写的是山野秋景,在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

情怀。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颔联、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进一步渲染作者

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诗人借“采薇”的典故,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丙诗作于公元1279年,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时写下此诗。前两联叙述了行

3

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

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

义的心愿。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最后两句诗借“采薇”的典故表达自己誓不

投降的守义决心。

译文甲: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

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

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

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0伯夷、叔

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

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

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

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菜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

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

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2021年上海市嘉定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甲】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北冥有鱼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批。稣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朋鸟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徒

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挂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

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甲】诗的作者是;庄子是一家学派代表人物。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

3.下列对两篇作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描写诗人送别故乡亲友的情景;【乙】文描绘鲸鹏展翅的壮丽图景。

B.【甲】诗和【乙】文都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辽阔高远的景象。

C.【甲】诗写出了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及对未来的憧憬,诗歌风格雄奇瑰丽。

I).【乙】文作者通过大鹏与野马、尘埃的对比,突出大鹏可以无所依凭而徙于南冥。

4.【甲】诗和【乙】文都出现了“水”这个意象。【甲】诗尾联描绘了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乙】文借龌鹏击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答案】1.李白道

2.(鲸肥)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高空。

3.C

4.(1)绵长(绵延万里、悠长、含情、多情、富有深情)(2)对故乡的不舍、依恋(3)志向远大、万物

皆有凭借、追求绝对自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庄子,名周,战

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

击:拍打;按:回旋而上;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3题详解】

A.“甲诗描写诗人送别故乡亲友的情景”有误,甲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题中的“送别”

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B.“都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有误。乙文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绘了龌鹏形体硕大无比,变

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的形象。没有“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

D.“大鹏可以无所依凭而徙于南冥”有误。从“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

者也”可知,大鹏徙于南冥是有所依托的;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诗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

5

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

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绵长多情、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

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北冥有鱼》中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文章借鲸鹏击水,阐述

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

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一一精神的自由。可据此作答。

译文:

甲: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

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

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乙: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鲸。鳏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鳏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

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

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

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

开二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

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J'。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獴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

6

男,始部,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

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

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为学一首示子侄(节选)

彭端淑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日:

“吾一瓶一钵④足矣。”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

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

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释】①鄙:边远地区。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浙江省东北部海域。③恃:凭借。④钵:和尚用的饭碗。

⑤顾:难道。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与汝毕力[毕]尽,全B.指通豫南,达于汉阳[汉阴]汉水北面

C.何苦而不平[苦]担心1).寒暑易个,始一反焉[易节]季节更替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年月九十/天子耳至B.投诸渤海之尾/已而之细柳军

C.不如土石何/若间千二百里I).顶山不加增/环顶攻之而不胜

3.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写行舟所观,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写出了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B.颈联写江中所见,以月如飞镜衬江水之平静,以云结海楼显天空之辽阔,想象奇特。

C.尾联写内心所感,写故乡之水满怀深情万里送行,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初出四川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由喜悦兴奋到伤感惆怅的曲折变化。

4.下面对《愚公移山》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河曲智叟,两人对愚公所说的话虽然角度不同,但他们对移山都是持反对态度的。

C.愚公驳斥智叟的话,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关系,表达了愚公对移山成功的坚定信心。

7

D.文章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使愚公形象更加高大。

5.对《为学一首示子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聪敏和愚钝是可以转化的,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的道理。

B.“子何恃而往?”一句在文中两次出现,表现出富僧的骄矜之情、自得之貌。

C.文章写贫僧到南海的艰难过程,是为了说明要获得成功,就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

D.作者以贫僧喻指“昏庸”者,以富僧喻指“聪敏”者,通过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答案】

1.B

2.A

3.D

4.B

5.C

6.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7.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解析】

LB.错误,句意: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汉阴,汉水南岸。故选B。

2.考查对一词多义词的辨析。

A.都是副词,将近,将要;

B.助词,的/动词,至IJ,往:

C.助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代词,这;

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故选Ao

3.D.“心境由喜悦兴奋到伤感惆怅的曲折变化”错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

“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

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表现了诗人万丈豪情,心里充满喜悦,和对故

8

乡的无限眷恋之情。故选D。

4.B.“他们对移山都是持反对态度的"错误,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

嘲讽。故选B。

5.C.“是为了说明要获得成功,就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错误,贫僧到南海的艰难过程,是为了说明只有立下了目

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的道理。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

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

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

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以,凭借;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

都……”;如……何,把……怎么样。

译文:

【甲】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

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

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乙】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

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

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

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歌

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

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

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

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9

【丙】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

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

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

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儿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

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

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

力学成的。

(~)课内外比较阅读

【甘肃省天水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寒,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箫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A.【甲】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甲】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乙】词境界阔大,气魄宏伟,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所以王国维称之有李太白“西凤残照,汉家陵阙”之风。

D.【乙】词的上阕写景,围绕“异”字,分别从雁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闭三个方面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

的秋景,暗含着军事态势的严重。

2.在诗词大会上,有道文字线索题的答案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比赛中,主持人已给出了A、B、C三

条线索,请你再编写一条D线索,让答题者最终锁定答案。

10

A.该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尤长五言。

B.世人将李白、杜甫与他并称为“天才、地才、人才”。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有“诗佛”之称。

C.此诗是诗人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途中所作。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和【乙】词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感情,有什么异同?

【答案】

1.B

2.示例①:这两句诗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示例②:营造

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大漠奇特壮丽风光的赞美。

3.相同点:都表现了边关战事吃紧。都含蓄地表达出慷慨雄壮的思想感情。不同点:①【甲】诗作者借此典故,将

镇守边关的节度使崔希逸比之为窦宪,有称颂其战功之意。②【乙】词作者借此典故,写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

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B选项中“候骑”是“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不是自然景物,故选瓦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和评价。解答此题先要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H圆”这两句诗描写的意境,这两句

诗写“大漠”、“孤烟”,写“长河”、“落H”,看似几个漠不相关的景物的简单罗列,实际上,其间是密切联系的。

在这里,“大漠”与“孤烟”互衬,“长河”与“落日”互衬,作者以景物之单调写塞上之广阔,“以阔大苍茫的意

境,衬托哀婉凄美的情思”,从而把塞外风光描绘得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诗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北宋文学家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结合以上内容,抓住几个关键点进行线索提示,例如:这两句诗诗人抓住典型景物,描写了雄奇壮美的边

塞风光,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需结合典故的来历和主题,“勒石燕然”的典故指《后汉书•窦宪传》记载,

“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甲】诗中,唐玄宗开

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巡视宣慰,“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两句意思是诗人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诗人在此引用“勒石燕然”典故,

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赞美和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乙】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意思是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表达了将士们思

11

乡心切而不得归,渴望建功立业而功业未成的愁苦的之情。二者的相同点:都表现了边关战事紧迫,守边将士的爱

国情怀以及慷慨雄壮之情。

【河南省郑州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寒,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甲诗的题目和首联两句看,这首诗应是诗人奉命赴边塞慰问将上途中所作。

B.乙诗“黑云压城”一句用比喻、夸张等修辞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形。

C.甲乙两诗第二联都选取典型意象来表现边塞的独特景象,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

D.乙诗题目为乐府名曲,且三四句、五六句均不对仗,可见它是乐府诗而非律诗。

2.乙诗的尾联借用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士的典故,有哪些用意?

【答案】

1.C

2.交代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原因,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或答出“希望当权者要珍惜人才、招揽人

才”/委婉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得到君主赏识重用的愿望)

【解析】

【1题详解】

考查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

12

C.“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理解有误。甲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

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翩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匕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

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乙诗第二联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

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

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

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不是“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故选C。

【2题详解】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

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前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将士们报效朝

廷的决心和不惜为国指躯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写出了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五四制)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这两首诗都写于旅途之中,但情感却全然不同,请作简要阐述。

2.请从对情感表达作用的角度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

【答案】

1.第一首诗表现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夹杂着一丝思乡之情;第二首诗表现诗人因年老多病、功、也

难成而生的郁闷愤慨、孤苦伶仃、漂泊无依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写山随着平野的出现而消失,化静为动: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视野辽

13

阔,境界高远。借景抒情,表现出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句写远处的原野与星空融

为一体,月光随着江水流动,“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天地浑然一体,境界阔大,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诗人的渺小,表现出作者凄怆的心境。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诗句的情感。先读懂诗歌,了解诗歌的手法技巧,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再从诗歌的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

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

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唐代宗永泰元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

成都乘舟东卜,《旅夜书怀》约为途中所作。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后四句书“怀”:“名岂文章著”,声名

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

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

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回望远山已消失在一望无际的旷野的尽头,眼前奔腾的江水流入

低平辽阔的原野,荆门外天高地阔的景象已与蜀地截然不同,让人豁然开朗,“随”字表现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

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诗人的广阔胸襟。运用了了借景抒

情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得心情。更是诗人开阔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

照。“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平野广阔,星星悬垂,仿佛伸手可及;大江奔腾,月随波涌,触动羁旅情思。境

界越辽阔,人越孤独。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

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江苏省苏州市园区莲花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甲)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14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代称;西楼:指送别地点谢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体裁来说,这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甲诗是律诗,乙诗是绝句。两首诗都押了。u韵。

B.从内容来看,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不同的是乙诗,是写作者送别友人;而甲诗,是写作者赠别故乡,同时作

者也觉得是故乡的水在送别自己。

C.在写法上,这两首诗都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方式,也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D.乙诗第二句写红叶青山的优美景色,看似与哀伤的离愁别绪不协调,其实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以红叶青山的

明丽“乐景”来反衬惆怅伤感的离别'‘哀情"。

2.乙诗歌“红叶青山水急流”中“急”字最为传神,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

1.C

2.示例:一个“急”字突出了舟行的迅疾,“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抱怨“流水何太急”的心态,突出了诗人目送行

舟穿行时的忧伤心境。

3.示例: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解析】

【详解】I.C.“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乙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故选C。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

言环境中,“红叶青山水急流”,这句话的意思是:两岸是青山红叶,江水急急向东流。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

景色。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

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这明

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

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突出了诗人目送行舟穿行时的忧伤心境。

3.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掌握。作答时,需正确理解十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

现画面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注意抓住“月亮”“运霞”的特点。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

15

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天空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渡荆门送别

〔唐〕孟浩然〔唐〕李白

我行穷水国②,君使入京华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卧闻海潮至④,起视江月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①永嘉江:即瓯江。流经永嘉的一段称永嘉江。崔国辅:清河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授山阴尉,后

官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②穷:终。水国:江河纵横地区,此指江浙一带。③京华:即京都,指长安城。④卧

闻海潮至:古时瓯江河床低,海潮常至青田县城外,有时涨至海口。

两首诗写的都是诗人“舟行江上”,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情感的异同。

【答案】同:两首诗,都抒发J'游子客居他乡的孤独感。

异:第一首诗人将自己没有为国效力的机会与崔国辅的升迁作对比,诗中隐约透露出不得意于仕途的怅然无奈的情

绪;第二首“舟行江上”写的是青年诗人出蜀游历,由眼前看到的壮阔景象,表达诗人内心的激昂奋进之情。

【解析】

相同点:第一首诗中的“我行穷水国”与“借问同舟客”点明了诗人异乡游子的身份。“孤帆天一涯”中的“孤”

字,“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诗人远行在外,只有海潮与江月相伴,传达出诗人羁旅在外的孤独之感。第二首

诗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交代写作背景,自己独自一个,出蜀入楚,暗含了作者远离家乡的孤独与寂寞。

不同点:第一首诗中的“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运用对比的手法,我远行在外,漂泊江湖,而“君”却仕途得

意,将入京华。隐约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惆怅无奈之感。乙诗中“舟行江上”,作者看到的是平坦的原野,明

亮的月色,变幻万千的云气,景象壮阔雄美。兼之作者此时正值青年,雄心万丈,这种景象无疑更激发了诗人内心

的豪情壮志,激昂奋进之情。

【湖北省孝南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善。

【乙】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甲诗中"烽火"指。

2.甲、乙两首诗都描绘了春景,但抒发的情感却大不相同,试结合内容赏析。

【答案】

1.战事

2.甲诗:选取安史之乱后长安春天中的“草木”“花”“鸟”等景物,抒发了诗人面对国破时忧国、伤时、念家、悲

己的复杂感情。乙诗:选取具有早春特色的典型景物,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光的喜爱和游玩的愉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解释。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

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据此得出“烽火”指:战争,战事。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春望》围绕“望”字展开,开篇描绘安史之乱后国都长安荒凉萧索的景色,眼观春花而

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

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钱塘湖春

行》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

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的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2021年湖北省咸宁四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17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春时节,旭日初升,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到别称钱塘湖的西湖游春,登孤山寺,入贾亭,赏湖水,在白

沙堤上漫步赏花。

B.一路走来,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是诗人最爱的西湖景致,这里头上绿树成荫,脚下绿草茵茵,处处繁花盛开,步

行的、骑着马儿的游春的人们穿梭来往。

C.欧阳修诗中的“荡漾”一词,写出了春风如水的动态,也表现了游人的愉快心境。

D.欧阳修诗中的“鸟歌”“花舞”运用拟人修辞,生动表现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