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第3版 课件 刘刚 第1-5章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传统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第3版 课件 刘刚 第1-5章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传统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第3版 课件 刘刚 第1-5章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传统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第3版 课件 刘刚 第1-5章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传统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第3版 课件 刘刚 第1-5章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传统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fficePLUS.cn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第3版)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01——《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掌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明确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人文底蕴对中国企业做好管理工作的价值。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来源。理解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掌握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逻辑框架及具体步骤。学习目标5contents文化与企业文化01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02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03第1节文化与企业文化一、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所谓文化,是一种不变的行为模式,受其熏陶,人们将自觉自愿地遵循特定的价值取向。第1节文化与企业文化一、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这种渗入骨髓的自觉行为模式体现在特定的企业中就构成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在不易为人察觉的层面上,它代表企业中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在较容易觉察的层面上,则体现为企业的行为方式或经营风格。第1节文化与企业文化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价值(一)员工凝聚力的助推器在企业高层管理者,尤其是创始人身体力行的示范效应下,企业所倡导的那些价值观念会逐渐演变为员工“习惯成自然”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一旦固化,不但能够有效地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而且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宽松的环境,推动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第1节文化与企业文化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价值(二)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模仿障碍构筑针对竞争对手的模仿障碍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核心竞争力是蕴含于企业内质之中、能够显著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且竞争对手“偷不走、学不去”的独特能力。一旦企业文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建立起强有力的模仿障碍,成为最不容易被模仿的竞争优势来源。10contents文化与企业文化01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02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03第2节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一、文化传统、管理情境与人文底蕴不同的国家孕育了不同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广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进而决定了不同国家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管理情境。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不仅可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用于更好地指导在中国市场上所开展的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可以在中国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发生,为整个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贡献出中华民族的智慧。第2节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二、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来源、主要代表人物与观点来源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典籍主要观点古代治国之道及其实践《易经》姬昌等《易经》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孔丘、曾参、孔伋、孟轲、荀况、朱熹、王阳明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礼记》《荀子》等主张“仁政”,以“仁”为“仁政”的基本内涵,以“礼”为“仁政”的外在表现,强调“为政以德”,崇尚“中庸之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道家李耳、庄周等《老子》《庄子》等主张“道法自然”,崇尚“返璞归真”,强调“无为而治”,用系统、辩证的视角看待问题法家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商君书》《韩非子》等基于“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不法古”“不循今”,提出“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墨家墨翟《墨子》等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杂家管仲、吕不韦、刘安等《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兼收并蓄,汇集不同学派的观点,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史书左丘明、司马迁、司马光等《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记载历史上相关时期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民族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有关言论,《左传》《史记》《资治通鉴》均表现出“民本”的思想,同时强调等级秩序及宗法伦理第2节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二、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来源、主要代表人物与观点来源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典籍主要观点古代兵书及经典战例孙武、司马穰苴、孙膑、吴起、尉缭、诸葛亮、刘基等《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六韬》《将苑》《百战奇略》《三十六计》等主张因势、任势,注重奇正结合,讲究权变与创新,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古代生产经营实践及其总结范蠡、白圭、桓宽、沈括、宋应星、明清的徽商及晋商等《史记·货殖列传》《盐铁论》《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主张发展工商业,讨论国家经济政策及生产经营、技术管理之道,注重对市场供求规律及价格规律的总结及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罗贯中、冯梦龙、曹雪芹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红楼梦》等蕴含着丰富的战略管理、竞争谋略与领导艺术等方面的管理思想第2节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二、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1.古代治国之道及其实践2.古代兵书及经典战例3.古代生产经营实践及其总结4.古代文学作品第2节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二、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二)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指的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理论丛林等三个阶段。第2节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二、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二)西方现代管理思想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3.管理理论丛林阶段第2节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二、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三)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比较项目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关注层面侧重“道”的层面,注重管理哲学与管理理念侧重“术”的层面,注重具体操作与管理工具立足视角立足于管理者个体利益与发展空间的最大化立足于管理者所在组织的利益与发展空间的最大化管理方式偏重“德治”,强调管理的艺术性和“软”的一面偏重“法治”,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和“硬”的一面控制手段注重定性管理,管理目标相对模糊,管理过程弹性较大注重定量管理,管理目标相对清晰,追求标准化与最优化优化范围注重整体优化,强调和谐注重局部优化,强调竞争第2节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二、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三)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1.道与术:关注层面的差异2.个体与组织:立足视角的差异3.软与硬:管理方式的差异4.模糊与精确:控制手段的差异5.整体与局部:优化范围的差异第2节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二、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四)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从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两种管理思想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为相互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理论层面的融合2.实践层面的融合20contents文化与企业文化01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02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03第3节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贡献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这种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不仅强调企业要为股东的利益服务,而且强调企业要充分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3节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贡献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有利于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使企业获得更多有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同时,有助于削弱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交易时的机会主义动机,减少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交易费用。第3节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二、基于“修齐治平”思想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接的逻辑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关注与协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思想十分吻合,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对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教材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这一由己及人、由内而外的逻辑思维,综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派的思想精髓,构筑了一个将修己、安人、谋攻、定邦于一体的传统管理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系统逻辑框架。第3节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二、基于“修齐治平”思想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接的逻辑框架基于“修齐治平”思想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传统管理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的逻辑框架第3节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二、基于“修齐治平”思想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接的逻辑框架基于“修齐治平”思想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传统管理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的逻辑框架的内容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管理课题思想来源与“修齐治平”的对应关系所涉及的章修己企业管理者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以儒家为主,兼以道家、兵家对应于“修身”第2~3章安人员工员工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以法家和儒家为主,兼以道家、兵家、墨家对应于“齐家”第4~7章谋攻顾客、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战略管理、企业竞争与顾客服务等以兵家为主,兼以儒家、道家对应于“治国”第8~11章定邦各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以儒家为主,兼以法家、道家对应于“平天下”第12章第3节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二、基于“修齐治平”思想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接的逻辑框架(一)理论体系的对应性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修齐治平”思想与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逻辑上具有很强的对应关系。两种理论体系在思维视角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相似性,有助于实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有效对接。第3节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二、基于“修齐治平”思想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接的逻辑框架(二)语言范式的对接性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形成的这一逻辑框架试图用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语言范式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进而说明这些思想与方法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价值和运用条件。第3节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二、基于“修齐治平”思想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接的逻辑框架(三)内容构成的包容性这一逻辑框架基本涵盖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学、战略管理、企业竞争、市场营销学、企业社会责任等企业管理的主要领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架构。第3节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二、基于“修齐治平”思想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接的逻辑框架(四)知识结构的开放性这一逻辑框架非常重视对管理者“修己”的讨论,用很大的篇幅剖析了“修己”对于企业管理者成长的价值以及企业管理者“修己”的具体内容与途径,有助于完善现有管理理论体系的知识结构。第3节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三、传统管理思想具体落地的渐进式嵌入模型考虑到中国企业当前管理实践的主体框架建立在广泛借鉴、吸收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企业中落地应采用渐进式嵌入模型,从“道”的层面入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经由“术”的层面,最终将传统管理思想渗透到“法”的层面,实现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平滑嵌入。第3节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三、传统管理思想具体落地的渐进式嵌入模型传统管理思想的渐进式嵌入模型第3节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三、传统管理思想具体落地的渐进式嵌入模型(一)“道”的层面“道”的层面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为企业领导层,尤其是一把手的“内省”,即对传统管理思想及其运用价值的高度认同。第3节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三、传统管理思想具体落地的渐进式嵌入模型(二)“术”的层面“术”的层面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为企业领导层的“力行”与“传道”,通过潜移默化地向广大员工施加影响,使他们自觉形成对传统管理思想的认同感,在企业中形成践行传统管理思想的良好氛围。第3节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三、传统管理思想具体落地的渐进式嵌入模型(三)“法”的层面“法”的层面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为“建制”“定规”“外化”三个方面。传统管理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的渐进式嵌入模型与其逻辑框架一脉相承,“内省”建立在“修己”的基础之上,“力行”“传道”与“安人”密切相关,“建制”“定归”“外化”的过程则涉及“修己”“安人”“谋攻”“定邦”的各个方面。1.什么是文化?试根据自己的理解予以概括。2.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什么作用?3.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深厚的人文底蕴有什么价值?4.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存在哪些差异?又存在哪些可以融合的地方?5.试述基于中国“修齐治平”思想与西方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接的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逻辑框架及其主要特点。6.试述传统管理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的渐进式嵌入模型。思考题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先问》OfficePLUS.cnOfficePLUS.cn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第3版)传统文化与管理者反思02——《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毛泽东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但作为领导者,对自己的批评是主要的。理解传统文化中管理者反思的相关思想。认识反思对企业管理者的价值。掌握传统文化中行之有效的反思方法。学习目标41contents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意识01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方法02第1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意识一、反求诸己《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第1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意识一、反求诸己毛泽东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但作为领导者,对自己的批评是主要的。习近平就像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思想上的灰尘也要经常打扫,镜子要经常照,衣冠要随时正,有灰尘就要洗洗澡,出毛病就要治治病。第1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意识二、自胜者强《论语·子路》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第1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意识二、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第1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意识三、厚德载物《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1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意识三、厚德载物(一)有容乃大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第1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意识三、厚德载物(一)有容乃大在制度暂时缺失的情况下,企业高层管理者不能太理想主义,用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标准要求别人,否则,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企业规章制度没有禁止的,就是允许的,处于企业认可的边界之内。如果说还存在不合理之处,那也有赖于企业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第1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意识三、厚德载物(二)容人之短《楚辞·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文子·上义》:不以小恶妨大美。《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第1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意识三、厚德载物(二)容人之短长和短是相对的,每个人的能力有高有低,这就需要领导者对下属进行合理的配置,恰如“令鸡司夜,令狗守门”(《淮南子·泰族训》)。如果领导者能对员工因才而用,即便他们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也能让他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第1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意识三、厚德载物(三)容人之长明智的居于上位者懂得去发现人才,不害怕比自己“高”的人,对于那些知识与能力不如别人、暂居下位的人而言,既要有口服心服的气度,又要有迎头赶上的决心与脚踏实地的耐心。第1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意识三、厚德载物(四)上德若谷《老子》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对于企业家而言,需要有较高的境界,以强化各种非职位权力,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53contents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意识01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方法02第2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方法一、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2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方法一、三省吾身(一)内省不疚《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颜渊》:内省不疚。第2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方法一、三省吾身(一)内省不疚人们只有及时反省自己,才能使优点发扬光大,并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省不仅应成为企业管理者的一种自觉意识,更应成为企业管理者的一种学习能力。第2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方法一、三省吾身(二)不远复《易经》:不远复,无祇悔,元吉。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经常性的自省不仅不会影响工作效率,反而是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第2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方法一、三省吾身(三)闭环管理“省”是一个阶段的总结,又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闭环系统。“三省吾身”之中包含着非常重要的闭环管理思想。第2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方法一、三省吾身(三)闭环管理戴明: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第2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方法一、三省吾身(三)闭环管理彼得·德鲁克:最好的计划也只能是计划,即良好的愿望。除非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否则只存在空洞的许诺和期望,计划本身就失去了意义。路易·巴斯德:立志、工作、成就,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是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第2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方法二、君子慎独《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杨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四知”箴言)第2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方法二、君子慎独习近平没有敬畏之心,就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干得出来。有的人干了那么多骇人听闻的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知敬畏!第2节传统文化中的反思方法二、君子慎独在企业中,处于上位的企业领导者只有树立慎独的意识,才能形成加深自我修养的有效监督机制。事业越成功的企业家越需要珍视慎独的价值,知名度越高的企业越需要谨小慎微。1.试述传统文化中有关管理者反思的相关思想。2.管理者如何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以更好地开展自我反思?思考题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先问》OfficePLUS.cnOfficePLUS.cn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第3版)传统文化与管理者修养03——《老子》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习近平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掌握儒家修身的“三达德”思想及兵家的“为将五德”思想。了解孔子的“三忘精神”“四毋追求”。认识曾子的“三贵之道”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掌握道家系统思维与辩证思维的思想。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升自我修养的具体方法。学习目标70contents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01孔子的“三忘精神”02孔子的“四毋追求”03曾子的“三贵之道”04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05修己之道06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一、智者不惑智是“三达德”中首要的修养,成功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智者,能够有效地辨别是非、错恶,坚持恒定的价值取舍标准,做到既不失人也不失言,学会制骄、制怒。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一、智者不惑(一)是与非《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智也。《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一、智者不惑(一)是与非智即是明,智者首先需要明辨是非。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是非之心,而且需要遵循一套始终如一的是非判断标准。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一、智者不惑(二)错与恶《弟子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一、智者不惑(二)错与恶容不得下属出错的企业管理者缺乏大将风度,凡事斤斤计较,久而久之,会导致人心涣散,或者导致企业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不足,难以将企业做大做强。一味纵容下属而不加干预的企业管理者,必然造成企业风气不正,不依规矩,难成方圆。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一、智者不惑(三)不失人与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交深言浅。交浅言深。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一、智者不惑(三)不失人与不失言战国时期,范雎被秦昭王召见。秦昭王向范雎请教治国之策,第一次和第二次,范雎都没有说。直到第三次,秦昭王单独召见了范雎,他见秦昭王专心致志,虚心求教,才详细地剖析了秦国的强国之策。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一、智者不惑(四)制骄与制怒1.制骄《老子》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不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俗话说:天欲其亡,必令其狂。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一、智者不惑(四)制骄与制怒2.制怒《孙子兵法·火攻篇》: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商场如战场,许多时候,商战就是心理战。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二、仁者不忧“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伦理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儒家对弟子修身的根本要求,也是儒家评判社会的基本价值尺度。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二、仁者不忧(一)仁者爱人《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二。《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春秋繁露·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二、仁者不忧(一)仁者爱人企业的成功经营,需要员工对企业具有很强的同心感,而这种强有力的同心感又建立在管理层的怜爱之心、恻隐之心的基础之上,需要管理层关心下属、体恤下属,让员工真正体会到温暖。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二、仁者不忧(二)力行近仁《中庸》第二十章:力行近乎仁。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里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二、仁者不忧(二)力行近仁企业的业务繁忙,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时候,企业管理者越需要冷静地思考“仁者爱人”在当前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越需要想方设法地表达出自己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二、仁者不忧(三)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在企业管理中,“克己”要求管理者克服自己的主观随意性,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复礼”可以理解为“按照游戏规则出牌”,即严格按照规矩办事。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二、仁者不忧(三)克己复礼所谓“礼”,是各种规范和秩序,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和欲望,协调关系,减少冲突。在企业中,作为礼的制定者与裁判员,管理者的所作所为显得至关重要。他们的行为做出了表率和示范,向员工无声地传递着是应该循礼而行还是背礼而走的信号。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三、勇者不惧孔子对勇的理解是见义勇为,敢于决断,知错必改,“勇者不惧”是儒家所追求的重要精神境界,也是君子应具备的重要美德之一。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三、勇者不惧(一)义理之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企业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把持得住自己,也就具备“义理之勇”了。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三、勇者不惧(二)勇能果断《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在关键时刻,勇于承担风险,敢于拍板,应该成为领导者的使命和责任。杜鲁门:所有问题到我这里结束。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三、勇者不惧(三)知耻近勇《中庸》第二十章:知耻近乎勇。《孟子·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面对不足,管理者不能找借口,要敢于承认错误,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进而改正错误。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四、为将五徳《孙子兵法·始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十一家注孙子·始计篇》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四、为将五徳(一)“三达德”的博弈视角从智的角度而言,孙子强调将帅要具备高超的预见能力、分析能力和变通权衡能力。从仁的角度而言,孙子主张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从勇的角度而言,兵家所倡导的勇具有更多杀伐的味道。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四、为将五徳(二)信能赏罚《孙子兵法·行军篇》: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有效领导的基础是领导者行为的可预期性,而这种可预期性又以领导者的诚信——言行一致、前后一贯为前提。第1节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四、为将五徳(三)严能立威在战争中,只有打造出纪律严明的队伍,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战略需要通过高效的执行力得以实施,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96contents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01孔子的“三忘精神”02孔子的“四毋追求”03曾子的“三贵之道”04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05修己之道06第2节孔子的“三忘精神”《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就是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应努力身体力行的“三忘精神”:“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乐以忘忧”的乐观精神、“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第2节孔子的“三忘精神”一、发愤忘食《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彼得·德鲁克时间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除非严加管理,否则就会一事无成。第2节孔子的“三忘精神”一、发愤忘食有效地管理时间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根本,一个不懂得管理时间的人,不可能成为高效的管理者。那些与目标实现的相关性很强、对目标的实现影响非常大的任务,构成管理者的重要任务;而那些与目标实现的相关性不强、对目标的实现影响甚微的任务,构成管理者的次要任务。第2节孔子的“三忘精神”一、发愤忘食管理者安排任务的优先次序应该为:重要且紧迫的任务(第Ⅰ象限)、重要但不紧迫的任务(第Ⅱ象限)、不重要但紧迫的任务(第Ⅳ象限)、不重要且不紧迫的任务(第Ⅲ象限)。第2节孔子的“三忘精神”二、乐以忘忧《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第2节孔子的“三忘精神”二、乐以忘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乐以忘忧”是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保持充沛的精力与昂扬的斗志所必须具备的一种修养。“乐以忘忧”不仅是管理者加强自我修养所必须具备的肚量,而且是管理者领导一个团队所必须表现出来的胸襟。第2节孔子的“三忘精神”三、不知老之将至《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第2节孔子的“三忘精神”三、不知老之将至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第2节孔子的“三忘精神”三、不知老之将至对于位高权重的企业高层管理者而言,“从心所欲”固然是他们对自己所付出努力的补偿,也是他们每一个人所期望的理想状态,但前提是需要牢牢地守住“不逾矩”的底线。106contents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01孔子的“三忘精神”02孔子的“四毋追求”03曾子的“三贵之道”04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05修己之道06第3节孔子的“四毋追求”《论语·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第3节孔子的“四毋追求”一、毋意(一)克服时间上的钝化管理者需要区分什么是“有价值的失败”,什么是“无意义的成功”,才能克服时间上的心智模式钝化。第3节孔子的“四毋追求”一、毋意(二)克服空间上的钝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3节孔子的“四毋追求”一、毋意(三)避免情绪诱导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能轻易为情绪所左右,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多一分清醒,就多一条后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往好的方面想一想,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变逆境为顺境。第3节孔子的“四毋追求”二、毋必(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毋必”追求首先体现为企业管理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豁达。“谋事在人”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事在天”则表明外部环境往往具有不可抗力的特点。第3节孔子的“四毋追求”二、毋必(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正所谓“宽则得众”(《论语·阳货》),当企业中形成宽松的氛围时,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第3节孔子的“四毋追求”三、毋固(一)听与拒听“毋固”追求要求企业管理者打破自我封闭的无形之墙,敞开心扉,多听一听别人的想法,从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听与拒听,不仅体现出不同管理者之间在认识上的差距,还体现出不同管理者之间在气度上的差距。第3节孔子的“四毋追求”三、毋固(二)兼听与偏信《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毋固”追求不仅表现为放下架子,给下属更多的话语权,而且表现为多方听取意见,而不是听信一面之词。第3节孔子的“四毋追求”四、毋我(一)圣人无常心《老子》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企业管理者应该效仿古代的圣人,善于换位思考,多从员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第3节孔子的“四毋追求”四、毋我(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东西,未必别人就不喜欢;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也许别人根本就不在乎。第3节孔子的“四毋追求”四、毋我(三)立人与达人只有从正数和博弈的角度出发,在“立人”“达人”的同时实现“自立”“自达”,才能将“蛋糕”做大,形成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第3节孔子的“四毋追求”四、毋我(四)“我—它”与“我—您”人们与其他个体之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关系:一种是“我—它”关系,此时,其他个体只具备外在价值,成为人们可资利用的工具;另一种是“我—您”关系,这是一种相互尊重的互动关系,此时,不管其他个体是否能给人们带来价值,其本身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第3节孔子的“四毋追求”四、毋我(五)竞争中的换位思考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站在对手的立场上全面理解其利益和动机所在,对于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至关重要。120contents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01孔子的“三忘精神”02孔子的“四毋追求”03曾子的“三贵之道”04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05修己之道06第4节曾子的“三贵之道”《论语·泰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夫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第4节曾子的“三贵之道”一、动容貌《论语·季氏》:貌思恭。——“动容貌”的最佳境界《论语·颜渊》: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第4节曾子的“三贵之道”一、动容貌英国形象设计师:这是一个两分钟的世界,你只有一分钟展示给人们你是谁,另一分钟让他们喜欢你。莎士比亚:衣着往往反映人的心灵,服饰是人的第二肌肤。第4节曾子的“三贵之道”一、动容貌“动容貌”关注的是在与别人交往时的形象,是企业管理者减少交往阻力、提高沟通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商务交往的过程中,第一印象对于生意的顺利推进并获得一系列有利的交易条件非常重要;对于一位上任伊始的管理者来说,在员工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也非常关键。第4节曾子的“三贵之道”二、正颜色(一)色思温“色思温”(《论语·季氏》)指对上应该表现得敬而不谄,这样才容易获得上司的赏识;对下应该表现得温文尔雅,这样才可以获得稳固的群众基础;而面对顾客,则应该表现得和颜悦色,这样才可以获得巨大的市场空间。第4节曾子的“三贵之道”二、正颜色(二)令色鲜仁《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要“正颜色”,首先要正心。第4节曾子的“三贵之道”二、正颜色(三)切忌德色爱新觉罗·敦诚《寄怀曹雪芹》: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对于管理者而言,地位越显赫,越需要有清醒的认识,提醒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第4节曾子的“三贵之道”三、出辞气(一)出辞气的时机所谓“言未及之”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还没有轮到自己说话。另一层含义是有些时候根本没有开口说话的必要,说的效果还不如不说。《论语·季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第4节曾子的“三贵之道”三、出辞气(二)注重口德所谓口德,就是通常所说的“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越是处于上位的人,越需要谨慎地运用自己所掌控的话语权,多一分体谅,少一分随意;多一分尊重,少一分埋怨。第4节曾子的“三贵之道”三、出辞气(三)讷言敏行管理者不仅要注意说话的言辞和态度,而且在说话之前要对所说的内容进行认真的斟酌,清楚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论语·里仁》: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为政》: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古希腊谚语:聪明的人,借助经验说话;而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131contents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01孔子的“三忘精神”02孔子的“四毋追求”03曾子的“三贵之道”04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05修己之道06第5节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5节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一、阴阳一体:系统思维(一)阴阳谓道《易经·系辞上传》: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5节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一、阴阳一体:系统思维(一)阴阳谓道在企业内部,如果说制度管理是阳,那么情感管理就是阴;如果说强化领导权威是阳,那么注重给予员工足够的尊重就是阴;如果说加强员工考核是阳,那么提倡自主管理就是阴。企业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阴阳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体。第5节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一、阴阳一体:系统思维(二)阴阳相生在阴阳一体的系统思维的背后,隐含着和谐共处的原则,强调协同效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蓬勃发展。合成谬误:对于个体而言是正确的事情,对于总体而言却未必是正确的。在企业中,当不同的业务单元或部门日益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时,很容易陷入合成谬误的怪圈。第5节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一、阴阳一体:系统思维(二)阴阳相生企业中合成谬误的出现,可能源于总体的战略与业务单元的战略之间相互脱节,不同业务单元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甚至存在冲突。职能部门之间的割据。内控机制的缺乏或低效。第5节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一、阴阳一体:系统思维(三)阴阳平衡柯林斯和波拉斯《基业长青》:那些高瞻远瞩的公司秉承兼容并蓄的精神,不断地寻求阴阳之间的平衡。所谓“阴”,指的是保存核心;所谓“阳”,指的是刺激进步。只有阴阳平衡,企业才能健康,保持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如果阴阳失衡,企业就会“生病”,要么鲁莽冒进,要么保守不前,无法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势头。第5节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一、阴阳一体:系统思维(三)阴阳平衡第5节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二、反者道之动:辩证思维(一)大巧若拙《老子》四十五章:大巧若拙。《老子》四十五章:大辩若讷。《老子》四十一章:大音希声。《老子》四十一章:进道若退。第5节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二、反者道之动:辩证思维(一)大巧若拙“大巧若拙”指的是最精巧的东西往往显现出非常笨拙的样子。“大辩若讷”指的是最能言善辩的人往往显得口齿木讷。“大音希声”指的是当声音太大时,可能往往什么都听不见。“进道若退”指的是前进时却好像往后退一样。第5节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二、反者道之动:辩证思维(二)将夺必与《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企业要想让顾客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购买自己的产品,前提是产品能够为顾客带来价值。只有企业为顾客创造了价值,顾客才愿意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越多,顾客对企业所创造的价值的支付意愿也就越强。第5节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二、反者道之动:辩证思维(三)物极必反《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自然界中存在许多物极必反的现象,这种物极必反的过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竞争中,企业也需要把握这种物极必反的规律。143contents儒家“三达德”与兵家“为将五德”01孔子的“三忘精神”02孔子的“四毋追求”03曾子的“三贵之道”04道家的系统与辩证思维05修己之道06第6节修己之道一、力行学文《弟子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第6节修己之道一、力行学文毛泽东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一)干学结合第6节修己之道一、力行学文(一)干学结合“干中学”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消化知识,掌握一手资料,积累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以及具有切肤之痛的教训。“学中学”则是通过书本、课堂等途径,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从而降低学习的成本,提高学习的效率。“干中学”与“学中学”是企业管理者得以成长的两条相辅相成的路径,管理者既要“行万里路”,也要“读万卷书”。第6节修己之道一、力行学文(二)干中学的方法“干中学”要求管理者从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习,甚至不断地通过试错来学习。除了自我摸索之外,“干中学”还包括向同事学习、向同行学习、向顾客学习。第6节修己之道一、力行学文(三)学中学的方法MBA、EMBA、EDP等教育形式的兴起,反映了企业对“学中学”的日益认同。对于在职学习而言,阅读的内容应该更广泛一些,除了管理方面的教材、著作之外,还可选择财经类的杂志、报纸,主要门户网站的财经频道等。第6节修己之道二、博学慎思《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6节修己之道二、博学慎思(一)学而思之思是学的升华。在企业管理中,不管是“行万里路”的“干中学”,还是“读万卷书”的“学中学”,如果学而不思,就容易生搬硬套,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没有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模式,只有最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模式。有所选择地读书,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是企业管理者适应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的明智之举。第6节修己之道二、博学慎思(一)学而思之郑板桥《赠国子学正侯嘉璠弟》: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跋》: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材。第6节修己之道二、博学慎思(二)思而学之《四书训义》:学愈博则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企业管理者只有广泛学习,才能形成广阔的视野。但是当管理者碰到某个难题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不妨超脱一点,回归到学习中来。第6节修己之道二、博学慎思(三)审问明辨《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学到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对知识进行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对有所不明的知识需要刨根问底,对所学的知识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辨明真伪与良莠,通过努力践行所学的知识,做到知行合一。第6节修己之道三、与朋友交(一)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无友不如己者。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很多两难的抉择,而且做出抉择的时间往往非常紧迫。此时,如果有好朋友相助,则多一分冷静,少一分冲动;多一些清醒,少一些糊涂;多一分坚决果敢,少一分优柔寡断,能够做出更理智、更客观、更高效的决策。第6节修己之道三、与朋友交(二)益者三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心地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宽容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第6节修己之道三、与朋友交(三)损者三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善于奉承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和善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则是有害的。1.比较儒家“三达德”思想与兵家“为将五德”思想的异同。2.孔子的“三忘精神”对管理者提升自我修养有什么帮助?3.孔子的“四毋追求”对管理者有何启示?4.曾子的“三贵之道”对管理者有效开展人际交往有什么价值?5.试述道家系统思维与辩证思维的主要思想。6.为了提升自我修养,管理者如何处理好“力行”与“学文”、“学”和“思”的关系?思考题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先问》OfficePLUS.cnOfficePLUS.cn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第3版)传统文化与管理者定位04——《商君书·定分》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毛泽东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批示等等,都属于“出主意”一类。使这一切主意之实行,必须团结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认识儒家“不出其位”的思想,学会“位”与“政”的合理匹配。认识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合理界定不同层次管理者的定位。掌握传统文化中有关职位权力与非职位权力的思想。学习目标163contents不出其位与管理者定位01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02传统文化与管理者权力03第1节不出其位与管理者定位如果对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作一定的引申,从在不在位与谋不谋政两个维度进行系统的思考,就可以得到一个有关“位”与“政”的矩阵。第1节不出其位与管理者定位一、到位: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谋其政”意味着管理“到位”。“正名”则是企业有序管理的前提。第1节不出其位与管理者定位一、到位:在其位,谋其政《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商君书·定分》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第1节不出其位与管理者定位二、归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味着权力“归位”。只有做到权力各归其位,才能确保每个人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因此,“归位”是“到位”的基础。管理者应该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权力和职责边界,对分内之事尽心尽力,对分外之事则坚决不插手,不去越俎代庖。第1节不出其位与管理者定位三、缺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管理者“在其位,不谋其政”,就会出现“缺位”的现象。一方面,它会导致许多事情无人负责,荒废了众多的“责任田”;另一方面,它会严重破坏企业内部的协作意识、公平氛围,打击那些能干的人、高效部门的积极性。第1节不出其位与管理者定位四、越位:不在其位,谋其政如果管理者“不在其位,谋其政”,就表明他“越位”了。也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形——“补位”。“补位”和“越位”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拥有上级的授权,而后者却缺乏上级的授权,补位是企业允许甚至是鼓励的。第1节不出其位与管理者定位四、越位:不在其位,谋其政《三国演义》杨颙: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诸葛亮: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司马懿: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171contents不出其位与管理者定位01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02传统文化与管理者权力03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一、无为而治《老子》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六十四章无为,故无败。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一、无为而治(一)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只关注“无为”两个字,“无为”只是手段,紧随其后的是“治”,而“治”便是“有为”,或者说“无不为”。也就是说,“无为”的终极目的在于达到一个“无不为”的理想“治世”。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一、无为而治(二)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只有顺应天道,符合民性,顺其自然,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一、无为而治(三)不为而后有为《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有为”和“无为”是相对的。“无为”是“有为”的基础,一个人也好,一家企业也好,如果什么都去做,就什么都做不精,最后什么都做不好。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二、抽身谋大计(一)大事有为,小事无为《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杰克·韦尔奇:我整天没有做几件事,但有一件事是做不完的,那就是规划未来。管得少,就是管得好!柳传志:站出画外看画。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二、抽身谋大计(一)大事有为,小事无为彼得·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着手开展工作,他们往往从时间安排上着手,把握工作重点。亨利·明茨伯格:企业经理所承担的10种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角色。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二、抽身谋大计(一)大事有为,小事无为管理者要想干出一番成就,需要做到大事有为,小事无为。但凡关系到发展方向、基础条件、重要决策、核心资源、关键流程等内容,具有“雪中送炭”功效的事情,就是管理者应该重视的大事;而涉及细枝末节、仅仅“锦上添花”的事情,则是可以不予考虑或暂且搁置的小事。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二、抽身谋大计(一)大事有为,小事无为哈罗德·孔茨: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中层管理者或基层管理者,都需要具备四种管理技能。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二、抽身谋大计(一)大事有为,小事无为占部都美:五类拘泥于小事的管理者。其一,身居领导岗位却喜欢插手秘书职责的事务员型;其二,沉迷于各种会议、认为开会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会议型;其三,喜好各种盛大的场面、热衷于迎来送往的礼仪型;其四,热衷于权力之争、派系斗争的政治斗争型;其五,逢人便提当年勇、沉溺于过去之辉煌的回顾型。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二、抽身谋大计(一)大事有为,小事无为高层管理者要想成为真正的战略家:首先,应该是出色的创新者。其次,应该是出色的资源分配者。再次,应该是出色的领导者。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二、抽身谋大计(一)大事有为,小事无为高层管理者需要牢记三个工作重心,才能成为真正的战略家。第一,把握航向。第二,分配资源。第三,激励士气。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二、抽身谋大计(二)大事清楚,小事糊涂高层管理者应该学一学吕端的处事之道,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对原则性问题要有准则,当仁不让,而对不关乎原则的小事情,则不必太过认真。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二、抽身谋大计(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方面,由于受时间、精力、资源的限制,管理者应该“抽身谋大计”;但另一方面,细节决定成败,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而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二、抽身谋大计(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首先,过度关注细节,很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其次,过度关注细节,也很容易贻误战机。最后,过度关注细节,还可能耗尽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耗干一个企业的资源。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二、抽身谋大计(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如何才能打破这种两难处境呢?答案在于对细节进行有效的区分,只有那些关键性细节或者战略性细节才决定着成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管理者应该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有敏锐的嗅觉,善于从一系列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找到关键性细节,又要有高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在未然状态之下解决问题,不至于因一时疏忽而抱憾终生。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二、抽身谋大计(四)无之以为用《老子》十一章中: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不失时机地为自己创造“无为”的“虚境”,表面上看似远离主题,实际上是思考、充电的重要途径,是为了日后创造出更加“有为”的“实境”。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三、君逸臣劳(一)君道无为《淮南子·主术训》: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三、君逸臣劳(一)君道无为所谓“君道无为”,并非指居于上位者无所作为,而是说他必须在“无为”之前建立一套有效的求贤及任才机制。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就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分级管理体系,集众人之智,用众人之力,形成“君逸臣劳”的可喜景象。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三、君逸臣劳(二)因资用能《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第2节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三、君逸臣劳(三)任人者逸《吕氏春秋·察贤》: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劳,任人者逸。《论语·公冶长》:“君子哉若人。富兰克林·罗斯福:一位最佳的领导者是一位知人善任者。而在下属甘心从事其职务时,领导者要有约束力量,切不可插手干涉他们。192contents不出其位与管理者定位01无为而治与管理者纵向定位02传统文化与管理者权力03第3节传统文化与管理者权力管理者的权力首先来源于其所处的“位”形成的法定权以及依托这种法定权派生出来的奖励权与惩罚权,这些权力被称为职位权力。与职位权力相对应的是非职位权力,这一权力主要源自管理者的个人素养及关系资源,而非管理者所拥有的正式职位。第3节传统文化与管理者权力一、职位权力:赏罚孰明《孙子兵法·始计篇》赏罚孰明。《尉缭子·兵令下》赏如日月,信如四时,令如斧钺,制如干将,士卒不用命者,未之闻也。第3节传统文化与管理者权力一、职位权力:赏罚孰明(一)赏如日月奖励权的运用旨在建立一种良好的示范效应,以鼓励人们实施更多的管理者所期望的行为。为强化奖励权的实施效用,孙子主张“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孙子兵法·九地篇》),以确保“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孙子兵法·九地篇》)。第3节传统文化与管理者权力一、职位权力:赏罚孰明(二)令如斧钺惩罚权的运用旨在产生深刻的警示效应,以告诫员工远离那些管理者所不期望的行为,从而达到行善去恶的效果。《孙子兵法·行军篇》: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第3节传统文化与管理者权力一、职位权力:赏罚孰明(三)诛大赏小《六韬·将威》: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诛大”具有“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的功效,“赏小”则具有“一孔以窥天下”的功效。第3节传统文化与管理者权力一、职位权力:赏罚孰明(四)赏罚有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无论是奖励权,还是惩罚权,要真正落到实处,要求员工对管理者的承诺具有信任感,也就是要求管理者具有良好的声誉。1.轻诺必寡信2.诺不轻言3.诺不轻弃第3节传统文化与管理者权力二、非职位权力:世事人情《红楼梦》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关注的是专长权,“人情练达”关注的则是个人影响权,包括亲和权、关系权和道德权。第3节传统文化与管理者权力二、非职位权力:世事人情(一)格物致知与专长权《大学·总纲》: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专长权是管理者多年积累、长期修炼的结果,其外在表现为深厚的教育背景、丰富的从业经历以及辉煌的相关业绩。诸葛亮《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3节传统文化与管理者权力二、非职位权力:世事人情(二)和为贵与亲和权《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无论是政坛领袖还是企业高管,都非常重视亲和权的运用。亲和权能提高沟通的效率,是领导者笼络下属、凝聚人心的关键资源。第3节传统文化与管理者权力二、非职位权力:世事人情(三)左右逢源与关系权《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第3节传统文化与管理者权力二、非职位权力:世事人情(四)政者正也与道德权《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借鉴传统管理思想,管理者如何处理好“位”与“政”的关系?2.在企业管理中应该如何运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企业中又该如何定位?3.传统管理思想对管理者强化职位权力有何帮助?4.传统管理思想对管理者打造非职位权力有何启示?思考题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先问》OfficePLUS.cnOfficePLUS.cn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第3版)传统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05——《商君书·定分》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毛泽东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认识儒家“不出其位”的思想,学会“位”与“政”的合理匹配。认识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合理界定不同层次管理者的定位。掌握传统文化中有关职位权力与非职位权力的思想。学习目标210contents为政在人与人本管理01上下同欲与共同愿景02有贤且知的识才机制03选贤课能的用才机制04富贵敬誉的任才机制05第1节为政在人与人本管理一、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离娄上》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第1节为政在人与人本管理一、民贵君轻所谓人本管理,就是将人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中心开展一切管理活动,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为目标。第1节为政在人与人本管理一、民贵君轻企业即人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企业无“人”则“止”,应该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位置上;企业靠人企业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核心是理解、尊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为人企业管理活动是否成功,不但要看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是否实现,还要看员工的个人目标是否实现,是否全面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第1节为政在人与人本管理二、百年树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企业管理者之所以需要树立强烈的“民为贵”的思想,是因为“企业靠人”。这种思想在优秀的企业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第1节为政在人与人本管理二、百年树人传统理论认为,企业三种基本的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与土地之间可以相互替换。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挣脱了传统理论中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样可以获得回报,而且回报率往往更高。第1节为政在人与人本管理二、百年树人人力资本的产权归属非常模糊。如果员工与企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培训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增值自然保留在企业之中;而如果员工最终离开了企业,这种人力资本增值极有可能为竞争对手所用,反而对企业构成威胁。第1节为政在人与人本管理二、百年树人企业如何突破培训与跳槽的两难处境呢?第一,可以从培训项目的策划及培训内容的设计入手,通过提升培训的资产专用性,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第二,要使员工培训后不跳槽,需要在企业需求与员工需求之间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使培训项目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和满足员工发展的需要。第三,法律约束也是企业解决培训后离职问题的常用手段。第四,塑造同心感强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218contents为政在人与人本管理01上下同欲与共同愿景02有贤且知的识才机制03选贤课能的用才机制04富贵敬誉的任才机制05第2节上下同欲与共同愿景一、上下同欲者胜(一)令民与上同意《孙子兵法·始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一支军队战斗力强不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与士兵有没有共同的目标,“上下同欲”是战争获胜的必备条件。一个企业有没有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家企业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共同愿景。第2节上下同欲与共同愿景一、上下同欲者胜(一)令民与上同意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对未来都有所期待,这是个人愿景;而企业需要的是所有的员工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共同愿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将所有人的个人愿景统一到企业的共同愿景之下。第2节上下同欲与共同愿景一、上下同欲者胜(二)民齐者强《荀子·议兵》: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管子·形势解》: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淮南子·兵略训》: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张瑞敏:要把所有的海尔人凝聚在一起,才能迸发出海一样的力量。第2节上下同欲与共同愿景一、上下同欲者胜(三)齐勇若一《孙子兵法·九地篇》: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对于现代企业而言,“齐勇若一”的先决条件是建立共同愿景。企业的愿景越明确,越是得到员工的支持,就越能发挥协同的作用。第2节上下同欲与共同愿景二、通志与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