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_第1页
教育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_第2页
教育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_第3页
教育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_第4页
教育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TOC\o"1-2"\h\u32433第一章教育人才培养概述 2279561.1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 223171第二章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357561.1.1总体目标 329621.1.2具体目标 4213111.1.3基本规格 4249821.1.4专业规格 4143141.1.5能力规格 523703第三章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5134411.1.6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5256331.1.7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5213981.1.8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6237831.1.9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64651.1.10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 6145121.1.1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效果 610927第四章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7149821.1.12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772861.1.13课程体系构成 7147151.1.14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7297921.1.1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7160041.1.16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87567第五章教师队伍建设 8323121.1.17概述 8811.1.18教师队伍规模 8300691.1.19教师队伍结构 8114421.1.20教师队伍素质 9266761.1.21教师培养 9252001.1.22教师培训 915393第六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9107071.1.23实践教学目标定位 10134741.1.24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1030571.1.25实践教学方式与方法 1011481.1.26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0118791.1.27实践教学基地规划 1023551.1.28实践教学基地设施配置 11300991.1.29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 11263281.1.30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与运行 1110698第七章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11120071.1.31概述 11161661.1.32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 11213371.1.33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内容 1273901.1.34完善招生选拔制度 12284501.1.35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12266981.1.36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2306331.1.37促进就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1214582第八章国际化与教育人才培养 13181781.1.38更新教育理念 1316571.1.39优化课程体系 13115021.1.40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3260981.1.41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3258401.1.42国际交流 1372401.1.43国际合作 14505第九章教育人才培养政策与制度 14296111.1.44政策法规的背景 1493331.1.45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 14301851.1.46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14137601.1.47制度建设 15313771.1.48制度改革 1531823第十章教育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与展望 15120211.1.49政策导向下的教育人才培养 15138391.1.50技术创新引领教育人才培养变革 16121781.1.51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1648051.1.5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6177681.1.53强化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16第一章教育人才培养概述1.1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教育人才培养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对于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1)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教育人才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高质量的教育人才培养,能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2)教育质量的保障:教育人才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者。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人才培养,可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3)社会需求的满足:社会的发展,教育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的特点。教育人才培养需要紧跟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人才。(4)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人才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教育人才培养,可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文化的持续发展。第二节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当前,我国教育人才培养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现状与挑战:(1)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当前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问题。这种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对教育人才多样化的需求。(2)师资力量的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国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师资力量的不足仍然是制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的短缺问题尤为突出。(3)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分布不均衡,导致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存在较大差距。这种不均衡现象影响了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4)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我国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着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育人才,成为当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5)信息技术应用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是教育界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对教育人才培养意义的深入理解和对现状与挑战的客观分析,我们能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第二章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第一节教育人才培养目标1.1.1总体目标教育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立足于我国教育现代化、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为核心,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1.1.2具体目标(1)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教育情怀的教育人才,坚定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2)培养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素养、教育技术能力,能够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3)培养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能够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4)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教育人才。第二节教育人才培养规格1.1.3基本规格(1)政治素质:教育人才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忠诚于的教育事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道德品质:教育人才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尊重家长。(3)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人才应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教育教学。(4)教育理论素养:教育人才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够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5)教育技术能力:教育人才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育教学。1.1.4专业规格(1)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的教育人才。(2)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的教育人才。(3)中学教育专业:培养具备中学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的教育人才。(4)特殊教育专业:培养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特殊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的教育人才。(5)高等教育专业:培养具备高等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的教育人才。1.1.5能力规格(1)教育教学能力:教育人才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效教学。(2)教育管理能力:教育人才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管理能力,能够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3)教育创新能力:教育人才应具备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能够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4)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教育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能够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第三章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第一节人才培养模式概述1.1.6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对教育人才进行系统培养的过程和方法。它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等方面,旨在提高教育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求。1.1.7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目标性: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确的目标,即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育人才。(2)系统性: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涵盖了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等多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培养体系。(3)实践性: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性,注重培养教育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4)适应性: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1.1.8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1)培养目标:明确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标准。(2)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3)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实习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评价体系:建立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对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第二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1.1.9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推动教育事业发展。1.1.10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1)调整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适时调整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之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2)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课程比例,提高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3)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4)强化实践环节: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加强教育实习和实践教学,提高教育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5)建立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对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1.1.1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效果(1)提高了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了更多高素质的教育人才。(2)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了教育水平。(3)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教育效益。(4)增强了教育行业的竞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四章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体系设计1.1.12课程体系设计原则(1)遵循教育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突出专业特色,兼顾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知识视野。(4)强化课程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1.13课程体系构成(1)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等,为学生奠定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3)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培养学生掌握教育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4)实践教学课程: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教育科研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选修课程:包括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满足个性化需求。第二节教学内容改革1.1.14优化理论教学内容(1)更新教材:选用最新版教材,反映教育领域的前沿成果。(2)丰富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3)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1.1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2)加强教育实习管理:制定实习大纲,明确实习要求,加强实习过程管理。(3)拓展实践基地:与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4)增加实践项目:开展教育调查、教育科研等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1.16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1)设置选修课程: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2)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3)实施导师制:为学生配备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4)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五章教师队伍建设第一节教师队伍现状1.1.17概述教师队伍作为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当前,我国教育行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以下将从教师队伍的规模、结构、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1.1.18教师队伍规模我国教育行业教师队伍规模逐年扩大。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732.03万人,比2019年增加57.87万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247.37万人,比2019年增加16.69万人;小学专任教师576.94万人,比2019年增加23.55万人;初中专任教师383.36万人,比2019年增加16.81万人;高中阶段专任教师246.77万人,比2019年增加10.34万人。1.1.19教师队伍结构(1)学历结构:当前,我国教育行业教师队伍学历结构逐渐优化。以高中阶段为例,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逐年提高,2020年达到90.99%。(2)职称结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方面,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逐年上升。2020年,全国高中阶段教师队伍中,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比例为81.72%。(3)学科结构: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基本合理,但部分学科教师数量不足,如音乐、体育、美术等。1.1.20教师队伍素质(1)业务素质:我国教育行业教师队伍业务素质较高,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但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理解有待提高。(2)职�德素质:教师队伍整体范德素质较高,但仍有少数教师存在师德失范现象,需要加强师德建设。第二节教师队伍培养与培训1.1.21教师培养(1)师范教育:加强师范教育,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重视师范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2)本科教育:优化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教育类课程设置,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3)研究生教育:加强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层次教师。1.1.22教师培训(1)新教师培训: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2)在职教师培训:定期开展在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3)校本培训:加强校本培训,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4)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5)教师职业发展:关注教师职业发展,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激发教师潜能,提高教师队伍稳定性。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培养与培训,我国教育行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第六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第一节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需紧密结合教育行业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下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具体内容:1.1.23实践教学目标定位实践教学目标应明确指向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应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教育行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未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1.1.24实践教学内容安排(1)实践教学内容应涵盖教育行业的基本技能训练、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研究与实践、教育管理实践等。(2)结合专业特点,安排针对性的实践环节,如教育实习、教育调查、课程设计、教育案例分析等。(3)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支撑。1.1.25实践教学方式与方法(1)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模拟教学等。(2)鼓励学生参与教育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3)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1.1.26实践教学评价体系(1)建立科学、全面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涵盖实践教学质量、学生实践成果、教师指导效果等方面。(2)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第二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1.1.27实践教学基地规划(1)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规划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规模和布局。(2)注重实践教学基地与教育行业的紧密结合,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专业性和实用性。1.1.28实践教学基地设施配置(1)配备先进的实践教学设备,满足实践教学需求。(2)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包括教材、教育软件、网络资源等。(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率。1.1.29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1)建立一支专业、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和指导。(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践指导能力。(3)鼓励教师参与教育行业实践,增强教师实践教学经验。1.1.30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与运行(1)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保证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规范。(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与教育行业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3)定期评估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效果,持续优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第七章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第一节质量保障体系构建1.1.31概述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教育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其构建需遵循国家教育政策、行业标准和实际需求。质量保障体系应涵盖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招生、培养、评价、就业等多个环节,形成全面、系统的质量保障机制。1.1.32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1)科学性原则:质量保障体系应基于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保证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实用性原则:质量保障体系应注重实用性,紧密结合教育行业实际需求,为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3)动态调整原则:质量保障体系应具备动态调整能力,根据教育行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4)协同发展原则:质量保障体系应注重与教育行业其他相关体系的协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1.1.33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内容(1)招生选拔环节:建立科学的招生选拔制度,保证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选拔出具备潜力的教育人才。(2)培养过程环节:完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为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资源。(3)评价环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等,全面反映教育人才培养质量。(4)就业环节:加强与教育行业企业的合作,提高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第二节质量保障措施实施1.1.34完善招生选拔制度(1)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选拔标准,保证选拔过程的公平性。(2)优化选拔方式,采用多元化选拔手段,全面考查考生综合素质。(3)强化选拔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保证选拔工作的公正性。1.1.35加强培养过程管理(1)完善课程体系,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2)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4)加强学生管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1.36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1)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3)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教育人才培养策略。1.1.37促进就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1)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2)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3)鼓励教育人才创新创业,助力教育行业转型升级。第八章国际化与教育人才培养第一节国际化背景下教育人才培养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教育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国际化背景下教育人才培养应遵循以下原则:1.1.38更新教育理念教育人才培养应注重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竞争力,使他们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能够适应国际化的需求。1.1.39优化课程体系国际化背景下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注重以下方面:(1)增加国际课程比例,引入国外优秀教育资源,提高课程质量;(2)强化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教育教学;(3)设置跨文化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1.1.40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增加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比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教育教学水平;(3)建立教师国际培训项目,提升教师国际化教育能力。1.1.41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1)加强与国外优秀教育机构的合作,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交流等活动;(2)建立国际教育联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3)鼓励学生参加国际竞赛,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第二节国际交流与合作1.1.42国际交流(1)学术交流: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华讲学,组织学术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2)教育交流:开展教师互访、学术交流、教育教学观摩等活动,提升教育水平;(3)学生交流:组织学生赴国外学习、实习,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1.1.43国际合作(1)合作办学: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2)联合研究:开展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提高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3)资源共享:与国外教育机构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开发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人才培养将更好地适应国际化需求,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第九章教育人才培养政策与制度第一节政策法规概述1.1.44政策法规的背景教育人才培养政策法规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旨在规范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保障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现代化。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保障。1.1.45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1)教育人才培养规划:我国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了教育人才培养规划,明确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规模和结构。(2)教育体制改革: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激发教育活力。(3)教育质量保障:通过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加强教育质量管理、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等手段,保障教育人才培养质量。(4)教育公平与普惠:通过实施教育扶贫、农村教育振兴、特殊教育提升等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普惠。(5)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1.46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我国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教育人才培养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政策知晓度;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保证政策落地生根。第二节制度建设与改革1.1.47制度建设(1)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的人才培养制度。(2)教育管理体制:我国逐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权责,提高教育管理效能。(3)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保证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和使用。1.1.48制度改革(1)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2)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和国际性。(3)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4)教育人才流动机制改革:推动教育人才流动机制改革,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通过制度建设与改革,我国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